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5-10
述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杨士芳,高兴林,李静,姬路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181-118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1
摘要 ( 272 )   HTML ( 26)   PDF (494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和全身性的骨骼肌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肺外合并症。多项研究已证实合并肌少症的COPD患者气流阻塞和肺气肿程度更为严重、呼吸困难指数评分更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下降、频繁急性加重率和病死率升高。肌少症虽然作为COPD的合并症被提及多年,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对其关注度和干预均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发病机制不明,药物治疗方案效果不佳所致。随着近年来对COPD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现阶段COPD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包括发病率、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望能为COPD合并肌少症深入研究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临床新进展
“长新冠”患者疲劳的机制研究进展
关巧妍,包宋羽,崔源源,李思铭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186-119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2
摘要 ( 213 )   HTML ( 7)   PDF (536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以来,许多感染患者出现多个系统症状,而这些症状在感染3个月后仍会存在较长时间,被称为“长新冠(Long COVID)”。大量研究表明疲劳是“长新冠”诸多症状中最常见的症状,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了解“长新冠”引起疲劳症状的机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长新冠”疲劳的可能机制,包括免疫反应、氧化应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旨在提高临床对“长新冠”引起疲劳的认识,并为其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基础研究
铜离子激活MAPK-ERK通路调控鼻咽癌放射敏感性
黄秀婷,林颉,叶晓心,蔡佳佐,袁亚维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191-119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3
摘要 ( 167 )   HTML ( 4)   PDF (790KB) ( 2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铜离子(Cu2+)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寻找提升NPC放疗效果的潜在靶标。 方法 细胞Cu2+检测对比正常鼻咽上皮细胞系NP69及多种NPC细胞系内Cu2+的含量;分别加入0、5、10、20、50、100、200 μmol/L Cu2+溶液及0、0.05、0.1、0.2、0.5、1.0、2.0 mmol/L TEPA溶液,利用CCK?8实验测定NPC细胞内Cu2+含量对辐照前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确定后续实验中Cu2+组及TEPA组所使用的药物浓度;CCK?8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NPC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PC细胞辐照处理前后的DNA损伤情况及MAPK-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NPC细胞中Cu2+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P < 0.05)。添加Cu2+溶液浓度低于50 μmol/L时促进CNE1细胞的放疗抵抗性,添加0.1 ~ 0.2 mmol/L TEPA能提高SUNE1细胞放射敏感性(P < 0.05)。与对照组比较,Cu2+组NPC细胞放疗抵抗性增强,TEPA组NPC细胞放疗敏感性增强(P < 0.05)。较之对照组而言,Cu2+组细胞MAPK-ERK通路活化程度上调(P < 0.05)。使用MAPK-ERK通路抑制剂SCH772984能够有效逆转Cu2+介导的NPC放疗抵抗(P < 0.05)。 结论 NPC细胞中Cu2+含量升高,其通过激活MAPK-ERK通路增强NPC细胞的放疗抵抗性。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敲除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
罗珊,冯莹,范丹丹,郑雯鑫,郭兴荣,阮绪芝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197-120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4
摘要 ( 175 )   HTML ( 4)   PDF (1596KB) ( 1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选取6 ~ 8周雄性野生型和ANGPTL8 敲除小鼠,通过腹腔注射LPS(10 mg/kg)诱导脓毒症小鼠模型。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肝脏组织和免疫荧光检测HepG2细胞中ANGPTL8的表达;分别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肝脏组织TG、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油红O染色分析肝组织脂滴形成;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RNA-seq分析肝脏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qPCR及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差异基因。 结果 LPS刺激小鼠48 h后,肝脏ANGPTL8明显上调;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NGPTL8敲除小鼠肝脏脂质沉积、脂肪变性和细胞凋亡显著减轻,血清中ALT、AST以及肝脏TG、MDA的水平显著降低;ANGPTL8敲除可上调LPS诱导的肝脏中小窝蛋白1(CAV1)的表达。 结论 LPS促进肝脏组织ANGPTL8的表达和分泌,ANGPTL8通过抑制CAV1促进肝脏脂质沉积和过氧化,从而加剧LPS诱导的肝脏脂质沉积。

拮抗CC趋化因子受体5信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调节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生长
何伟,刘丽萍,卓静薇,张小冬,杨通,冯巨滨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04-12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5
摘要 ( 184 )   HTML ( 7)   PDF (2483KB) ( 1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拮抗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信号通路对肿瘤生长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方法 采用CCK8细胞毒试验研究CCR5选择性拮抗剂Maraviroc体外对小鼠Lewis肺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运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和Caspase 8基因的表达。然后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了Maraviroc对小鼠体内肿瘤生长和肿瘤微环境中CD4+和CD8+以及Foxp3+细胞比例的影响。 结果 拮抗CCR5信号在体内外均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体外研究发现:CCR5拮抗剂可通过增强凋亡基因Caspase 8表达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小鼠体内,CCR5拮抗剂可明显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4+和CD8+细胞的浸润而减少Foxp3+细胞的浸润。 结论 拮抗CCR5信号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而抑制肿瘤生长。

circRNA SIPA1L1修饰牙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血管生成能力的机制
刘景,冷春涛,王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11-12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6
摘要 ( 165 )   HTML ( 5)   PDF (1637KB) ( 1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环状RNA(circRNA)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样蛋白1(SIPA1L1)修饰的人牙髓干细胞(hDPSC)来源外泌体(Ex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从牙髓组织分离培养hDPSC,将circSIPA1L1过表达质粒载体转染至hDPSC后,分离Exo并进行鉴定。将HUVEC分为对照组、hDPSC Exo组、circSIPA1L1-hDPSC Exo组,培养48 h后,Matrigel基质胶血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形成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胎盘生长因子(PGF)的表达水平。 结果 从未转染的hDPSC与转染circSIPA1L1的hDPSC中成功分离出Exo,且相较于hDPSC来源的Exo,转染circSIPA1L1的hDPSC来源的 Exo中circSIPA1L1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 < 0.05)。与hDPSC Exo组比较,circSIPA1L1-hDPSC Exo组HUVEC的管样结构形成数目显著增加(P < 0.05),VEGF、VEGFR2、PGF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上调(P<0.05)。 结论 circRNA SIPA1L1修饰hDPSC来源的Exo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VEGFR2、PGF的表达水平有关。

临床研究
基于单细胞测序分析脓毒症早期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变化
王仙琦,张斌,张琪,代铮,张锦鑫,梁晓丽,李琳,吴林,刘善收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18-12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7
摘要 ( 254 )   HTML ( 16)   PDF (833KB) ( 2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临床研究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脓毒症早期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并比较不同预后组脓毒症患者疾病早期临床数据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估临床指标的预测效能;招募健康志愿者和脓毒症患者采集外周静脉血样,分选细胞样本进行单细胞测序(sc-RNA seq);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脓毒症早期血小板数量变化、显著差异的基因及其功能分析。 结果 (1)共224例患者入组,90 d存活率7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患者疾病早期血小板计数和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血乳酸值和SOFA评分显著升高。(2)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外周血细胞可注释分为6群,脓毒症早期固有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数量占比较健康组显著升高(2.15∶1);血小板则显著下降(0.31∶1)。(3)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出CD41/CD42a/CD61为血小板特异性分子,脓毒症时表达量显著升高,联合注释血小板能够独立成群。(4)脓毒症时血小板内771种基因表达显著上调,1 101种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包括参与细胞黏附、趋化作用和免疫应答等病理机制的核心分子;功能分析提示差异基因富集于凝血级联、免疫应答和细胞死亡,参与免疫细胞趋化、铁死亡以及焦亡相关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 结论 脓毒症早期患者外周血小板数量减少且与不良预后相关;疾病早期血小板内CD41/CD42a/CD61显著升高可作为特异性标志分子,血小板不仅介导细胞黏附和凝血级联,还参与免疫细胞趋化、炎性应答和细胞病理性死亡等功能变化。

血栓弹力图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出血风险的意义
任俊,林婉颐,周振海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25-122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8
摘要 ( 174 )   HTML ( 5)   PDF (449KB) ( 1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估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时出血的风险。 方法 研究成人AL患者PTR组与非PTR组TEG参数的特点,比较PTR组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TEG参数的差异。 结果 58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AL患者发生PTR的比例为48.28%。PTR患者采用输注大剂量丙球共20例,输注有效率为40%,PTR患者采用输注配型血小板共26例,输注有效率为42.62%。分析41例PTR组与59例非PTR组的TEG参数,PTR组血小板输注前与输注后PLT值、R值、K值、α角、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PTR组血小板输注后PLT值、MA值显著高于输注前(P < 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非PTR组与PTR组比较,输注后PLT值、MA值均明显高于PTR组(P < 0.05)。PTR组患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PLT值及TEG相关参数比较,PLT值、TEG的R值、K值、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无出血组的MA值明显高于出血组(P < 0.05)。 结论 发生PTR的AL患者单纯血小板计数不能准确反映患者发生出血风险,TEG MA值可以有助于评估AL患者的出血风险。

m1A/m5C/m6A/m7G调控基因预测胃癌预后及免疫关联性
陈小梅,王安奇,杨积祯,于淼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30-12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09
摘要 ( 155 )   HTML ( 5)   PDF (3458KB) ( 1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m1A/m5C/m6A/m7G甲基化调控基因建立胃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该模型与免疫的关联性。 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胃癌数据集筛选表达具有显著差异的m1A/m5C/m6A/m7G调控基因,通过单基因Cox回归分析和LASSO算法构建预后风险评分(risk score, RS)模型,使用Kaplan-Meier(K-M)统计进行RS模型验证,并应用细胞系进行RT-qPCR验证。利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nomogram模型。使用CIBERSORT算法和estimate包进行免疫关联性分析。 结果 建立了基于八个甲基化调控基因的预后RS模型,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这八个基因在胃癌细胞系中高表达(P < 0.05)。在TCGA-胃癌训练集和GSE62254-验证集中,患者总生存率 (OS)与分组状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01)。nomogram生存模型预测的1年(C-index=0.703)、3年(C-index=0.729)和5年(C-index=0.734)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的一致性较好。免疫关联性分析表明,与低风险患者组相比,高风险患者组免疫评分和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的表达较高(P < 0.05)。 结论 基于m1A/m5C/m6A/m7G调控基因的预后RS模型可预测胃癌预后并指导个体免疫治疗决策。

医护-社工联动康复模式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黄巧芳,黄杏笑,林俊艺,段炼,庞振泰,伍少娟,邹彩媚,徐世超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38-12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0
摘要 ( 163 )   HTML ( 2)   PDF (469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医护-社工联动康复模式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方法 纳入94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对观察组运用医护-社工联动康复模式进行个体化干预,对照组则运用常规美沙酮治疗服务模式进行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6个月三个时间点对两组受试者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观察组受试者在接受医护-社工联动康复模式干预6个月后在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方面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并且无论是BDI评分和BA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同时,观察组受试者中“有抑郁”的人数占比和“有焦虑”的人数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受试者的生活质量评分(183.77 ± 8.90)显著高于对照组(174.76 ± 11.14)(P < 0.01)。 结论 医护-社工联动康复模式在改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被推广应用。

儿童过敏性紫癜口腔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特征
王晴雯,张淑雅,熊维霖,胡晓磊,李紫薇,郭庆寅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44-125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1
摘要 ( 183 )   HTML ( 5)   PDF (1004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口腔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特征,阐明过敏性紫癜发病的机制。 方法 纳入合格受试者3组,其中HSP组20例,紫癜性肾炎(HSPN)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各组的唾液进行16S rRNA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分析差异性菌群与差异性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HSPN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SP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SP组相比,HSPN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升高(P < 0.05)。其中属水平上,各组中链球菌占比最高。与对照组相比,HSP组无显著性相关菌属,HSPN组假单胞菌属和副拟杆菌属显著增高(P < 0.05)。与HSP组相比,HSPN组假单胞菌属和副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2)与对照组相比,HSPN组有12种差异性代谢产物,涉及苯丙氨酸代谢等9种代谢途径;H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代谢产物,无代谢通路。与HSP组相比,HSPN组有15种差异性代谢产物,涉及苯丙氨酸代谢等9种代谢途径。(3)HSPN组与对照组中假单胞菌属、副拟杆菌属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产物呈负相关。HSPN组与HSP组中假单胞菌属、副拟杆菌属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产物呈负相关。口腔中参与苯丙氨酸代谢的代谢产物为2-羟基肉桂酸、苯丙酮酸、N-乙酰基-L-苯丙氨酸。 结论 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副拟杆菌属可能作为HSPN发病的触发因素之一,苯丙氨酸代谢可能是HSPN的发病过程中的通路之一。相比于HSP患儿,HSPN患儿口腔菌群失调更加明显,代谢产物差异性更强。

CR假体与PS假体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比较
王上增,张北,王禛,马尚,阮张德阳,殷志颖,朱云麒,胡昆鹏,程韶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51-125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2
摘要 ( 226 )   HTML ( 1)   PDF (785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CR假体与PS假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科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 = 32)。观察组使用CR假体实施TKA,对照组使用PS假体实施TKA。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HGB差值、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14 d、45 d、3个月、1年膝关节ROM、VAS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并定期复查X线片。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膝关节最大前后向位移方面相当;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HGB差值上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之前两组患者ROM、HSS评分无明显差异,和观察组比较,术后7 d、14 d、45 d时对照组ROM以及H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ROM、HSS评分相当,术后6个月、1年时观察组的ROM、HSS评分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R假体在手术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PS假体,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两种假体在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而PS假体早期临床效果较好,CR假体长期临床效果更优。

X线下胫骨平台与股骨远端解剖学测量关系在Schatzker IV-C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
刘雨龙,宁仁德,方闰,郑翰林,张成楠,周道斌,周祖龙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57-126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3
摘要 ( 169 )   HTML ( 3)   PDF (703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量X线下胫骨平台与股骨远端的解剖学关系,并评估Schatzker IV-C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平台宽度复位情况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收集207例标准中立位正常成年人膝关节X线(未骨折组)及60例Schatzker IV-C型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膝关节前后位X线(骨折组)。分别测量两组胫骨近端关节宽度(TAW)、股骨远端髁宽度(DFW)及股骨远端关节宽度(FAW),计算TAW/DFW和TAW/FAW比值,定义骨折组术后即刻X线TAW介于FAW与DFW之间为复位良好组,反之为复位不良组,并在术后1年对两组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 结果 在未骨折组中,TAW/DFW和TAW/FAW比值无明显性别或侧别差异(P > 0.05),而骨折组术前与未骨折组TAW/DFW和TAW/FAW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骨折组中复位良好组与复位不良组的术后1年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正常成年人胫骨平台与股骨远端的X线下解剖学关系相对恒定,可为Schatzker IV-C骨折术中平台宽度复位提供影像学参考,若术后复位后X线TAW/DFW> 1或TAW/FAW < 1提示复位不佳,则预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

脑胶质瘤组织ZEB2、CCL20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肖仕和,李钢,刘仲海,刘珍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62-126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4
摘要 ( 170 )   HTML ( 7)   PDF (707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组织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15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为肿瘤组,收集同期52例正常脑组织为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ZEB2、CCL20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二者表达情况与生存的关系。根据随访3年的生存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通过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肿瘤组ZEB2、CCL20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P < 0.05)。156例脑胶质瘤患者3年生存率为69.87%。ZEB2、CCL20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均低于ZEB2、CCL20阴性表达患者(P < 0.001)。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理分级、ZEB2与CCL20阳性表达均是导致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 0.05),术前KPS、术后放疗、替莫唑胺疗程均为保护因素(P < 0.05)。 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ZEB2与CCL20表达水平均上调,二者表达均与患者预后有关。

单纯手术与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崔天玥,欧阳理权,张胜初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68-12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5
摘要 ( 177 )   HTML ( 6)   PDF (487KB) ( 1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单纯手术与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乳房外观评价。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甲乳外科的106例肿块型GM患者。依据就诊期间治疗手段不同,分为A组(单纯手术治疗,n = 67)和B组(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n = 39)。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获得患者临床疗效、至临床治愈时长(TTCR)、1年内复发率及乳房外观评价情况。 结果 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在临床治愈率、1年内复发率两方面均优于单纯手术组(P < 0.05),此外,手术联合激素治疗后患者乳房外观优良率(92.31%)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88.0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肿块型GM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总体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短期复发率,同时在保证乳房外观完整性方面效果显著,且小剂量口服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胡玉莹,朱锦明,刘洁,潘亚文,张倩,冯锦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75-127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6
摘要 ( 148 )   HTML ( 8)   PDF (465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iRNA-223-3p(miR-223-3p)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23年4~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91例,其中PPROM孕妇60例及同期足月正常孕妇31例(正常组)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胎膜病理结果将观察组分为: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未合并HCA组(PPROM组,n = 37);PPROM合并HCA组(PPROM+HCA组,n = 23)。收集入院治疗前孕妇血清样本,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法检测血清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IL-8、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 PPROM+HCA组血清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较PPROM组、正常组显著增加(P < 0.05)。PPROM + HCA组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较PPROM组、正常组显著增加(P < 0.05)。PPROM + HCA组孕妇血清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与IL-1β、IL-6、IL-8、TNF-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 0.553、0.505、0438、0.656,P < 0.05)。 结论 miR-223-3p在PPROM+HCA孕妇血清中表达上调,与PPROM的炎症严重程度有关。

髓芯减压联合骨形成蛋白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郑力铭,文峰,王威,张志文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80-128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7
摘要 ( 167 )   HTML ( 4)   PDF (899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骨形成蛋白(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组(BMP组)和同种异体骨组。BMP组60例,采用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同种异体骨组56例,采用髓芯减压联合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并对患者术后1年疗效和股骨头存活率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1年时两组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BMP组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年时,BMP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MP组股骨头存活率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BMP活性诱导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早期具有疗效,能够加速诱导新骨生成,提高新骨质量,为股骨头提供生物力学支撑,有效避免股骨头塌陷,且生物相容性好、能够在体内降解吸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采用NBP与LIPost C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李松,贺兴友,贺电,汪波,詹彧,孙晶晶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86-129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8
摘要 ( 165 )   HTML ( 4)   PDF (519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丁苯酞(NBP)注射液联合肢体缺血后适应(LIPost C)治疗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1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分为NBP组(NBP注射液治疗)、LIPost C组(LIPost C治疗)、NBP + 假LIPost C组(NBP注射液联合假LIPost C治疗)及NBP+LIPost C组(NBP注射液联合LIPost C治疗),各40例。4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4组治疗前后侧支循环[软脑膜评分法(rLMC)]、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功能残缺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记录4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1个月,4组rLMC评分均上升,且NBP + LIPost C组rLMC评分较其他3组高(P < 0.05);4组治疗各时点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降低,且NBP + LIPost C组低于其他3组(P < 0.05);4组治疗各时点的MMSE评分、Barthel指数均升高(P < 0.05),且NBP + LIPost C组高于其他3组(P < 0.05);4组治疗期间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BP联合LIPost C能有效促进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恢复,并能提高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药物与临床
放疗联合PD-1抑制剂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MSS型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及安全性
丁宇轩,郭沥泞,沈佳怡,王丽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93-129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19
摘要 ( 175 )   HTML ( 5)   PDF (519KB) ( 1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微卫星稳定(MSS)型或错配修复正常(pMMR)型结直肠癌肝转移(CCLM)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25例MSS型CCLM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观察组(n = 12)和对照组(n = 13)。观察组给予放疗联合PD-1抑制剂及TKI治疗,对照组给予TKI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效果、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长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放疗联合PD-1抑制剂及TKI药物的治疗方案与单用TKI对比,提高了MSS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值得进一步验证的治疗方案。

阿利西尤单抗联用海博麦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
董耀辉,王晓慧,胡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298-130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20
摘要 ( 266 )   HTML ( 3)   PDF (481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阿利西尤单抗联用海博麦布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1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PCI治疗。对照组术后口服海博麦布治疗,研究组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维持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血流速度比(E/A)、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血流灌注分级(TIMI)、药物毒性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 结果 治疗后,两组L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LVEF、E/A较治疗前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LVESD、NT-proBNP、cTnI、Lp-PLA2、MMP-9、IL-6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TIMI Ⅲ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 < 0.05)。药物不良反应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阿利西尤单抗联用海博麦布应用于STEMI PCI术后的治疗中,更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促进血流灌注,改善心肌功能,安全性良好。

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疗效分析
刘茜,刘晓娜,李超,冼锐,崔立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303-130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21
摘要 ( 194 )   HTML ( 7)   PDF (497KB) ( 1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的治疗情况。 方法 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Hp和SIBO共同阳性的患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A组患者给予铋剂四联方案根除Hp后使用利福昔明清除小肠细菌;B组患者使用利福昔明清除小肠细菌后行铋剂四联方案根除Hp;C组患者同时给予铋剂四联方案及利福昔明治疗Hp和SIBO。分别停药4 ~ 6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与甲烷氢呼气试验。比较三组Hp和SIBO共同转阴率、腹部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和腹泻、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三组Hp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的SIBO转阴率、共同转阴率高于A组(P < 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B组GSRS评分改善程度高于A、C组(P = 0.015,P = 0.014),B组整体不良反应低于A组(P < 0.001)。B、C组整体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的SIBO转阴率、共同转阴率、治疗后GSRS评分改善程度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P = 0.004)。 结论 Hp感染合并SIBO患者多数伴有反酸、烧心、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道不适,清除小肠细菌后行Hp治疗可提高Hp和SIBO共同的转阴率,并有效减轻腹部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基于MSCT三维扫描加重建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及截骨的准确性预测价值
崔晓荣,兰丽华,李向阳,钟志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309-131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22
摘要 ( 190 )   HTML ( 4)   PDF (460KB) ( 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MSCT三维扫描加重建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髋臼假体的选择及截骨准确性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6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人DDH患者,其中使用常规术前规划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而使用MSCT三维扫描加重建技术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规划完成后依据规划情况实行手术操作及假体置入,收集两组手术前后相关信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髋臼假体选择匹配率、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骨盆及髋臼复位质量、Majeed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规划前及实际情况中截骨距离、尖肩距情况,评估MSCT三维扫描加重建技术与髋臼假体选择准确度的相关性。 结果 结果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前评估使用的MSCT三维扫描加重建技术与髋臼假体选择的准确性具相关性(P < 0.05),且规划前情况与实际相比,观察组患者截骨距离及尖肩距的绝对误差更小(P < 0.05),此外,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及股骨劈裂骨折发生率明显更低,髋臼假体选择匹配率、术后3个月时的Majeed评分及Harris评分明显更高(P < 0.05),骨盆及髋臼复位质量则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MSCT三维扫描+重建对成人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及截骨的准确性具较高预测价值,且使用该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对实际治疗效果及患者恢复具有显著优化效果。

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孟肖娜,孙旭,刘怀民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314-131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23
摘要 ( 220 )   HTML ( 8)   PDF (491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 PD-1)抑制剂及其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抑制剂改变了很多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成为目前最重要的抗肿瘤手段。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ICIs 诱导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逐渐引起临床重视,其中ICI相关结肠炎已成为胃肠道系统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本文通过对ICI相关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等领域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医师及时鉴别和诊疗ICI 相关结肠炎提供参考。

microRNAs对心脏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易菁,高鸿,潘斯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320-132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24
摘要 ( 191 )   HTML ( 3)   PDF (407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心脏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 ~ 20%,而心胸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0% ~ 30%,其中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0%。围术期心律失常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中存在的异常表达microRNAs可通过调控离子通道、缝隙连接蛋白及细胞内Ca2+处理蛋白等,参与心脏自律性、兴奋性以及传导性,从而调节心脏电生理稳态和心律失常。本文将主要从心脏电生理失衡的角度综述microRNA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自噬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王方明,尚文璇,张靖雯,吉盈肖,李俐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9):  1324-133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9.025
摘要 ( 292 )   HTML ( 16)   PDF (794KB) ( 5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现出促炎(M1)和抗炎(M2)两个不同的表型,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型转化是临床获益关键。研究表明自噬对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起到关键调控作用。如何发挥自噬的调节作用,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成为减轻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热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综述自噬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本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