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05-25
述评
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策略:基于新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文习之,张晓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31-13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1
摘要 ( 259 )   HTML ( 27)   PDF (524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但原发及继发性耐药使治疗进入瓶颈期。T细胞受体与肿瘤抗原的结合是免疫治疗发挥作用的关键。肿瘤新抗原(neoantigen)由肿瘤特异性蛋白编码突变产生,在肿瘤细胞中特异表达,在正常组织不表达,不受中枢免疫耐受影响,是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靶向肿瘤新抗原的疫苗、过继性细胞回输及抗体药物等能有效加强和扩大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T细胞识别并清除肿瘤,突破当前治疗瓶颈。本文就黑色素瘤新抗原的个性化治疗现状、最新进展、临床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分析。

临床新进展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研究进展
念思琦,赵璐露,华宝桐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38-13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2
摘要 ( 215 )   HTML ( 8)   PDF (529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在导管消融等手术的帮助下,部分患者术后可维持窦性心律,达到根治房颤的效果。但目前首次射频消融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仍在20% ~ 30%,房颤射频消融疗效尚未达到预期。探究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不断改良导管消融术式,这对降低复发风险极为重要。本文就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综述。

基础研究
S100A7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增殖转移的影响
肖无双,洪林杰,余针,杨萍,张杰铭,彭思扬,魏向阳,陈奕东,刘思德,王继德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44-135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3
摘要 ( 255 )   HTML ( 10)   PDF (1736KB) ( 1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100A7A蛋白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S100A7A在21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点;通过质粒转染构建S100A7A过表达胃癌细胞,分别采用细胞增殖实验(EdU法及平板克隆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Transwell法及划痕实验)检测S100A7A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 S100A7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过表达S100A7A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结论 S100A7A是胃癌潜在的癌基因,有望成为该疾病新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RhoF介导的Th17极化在急性胰腺炎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孙茹雪,朱梦莉,刘晶晶,陈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51-135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4
摘要 ( 176 )   HTML ( 7)   PDF (974KB) ( 1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Rho相关GTP结合蛋白F(RhoF)介导的Th17极化在重度急性胰腺炎(SAP)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方法 将RhoF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 = 10)、SAP组(n = 10)和SAP+Y-27632组(n = 10)。另将WT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 = 10)、SAP组(n = 10)和SAP+Y-27632组(n = 10)。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建立SAP模型。SAP+Y-27632组在模型建立后,通过尾静脉输注Y-27632。分离小鼠血液样本中的T细胞,用于RhoF、p-MYPT1蛋白检测和ROCK活性测定,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产生IL-17的淋巴CD4+T细胞的百分比。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小鼠T细胞中RhoF、p-MYPT1表达量增加(P < 0.01),并且RhoF的水平与p-MYPT1的水平密切相关(P < 0.05)。与WT组相比,RhoF组小鼠T细胞的RhoF蛋白水平的表达增加约30%,并且CD4+ T细胞自发产生IL-17的水平显著增加(P < 0.01)。与WT小鼠相比,RhoF转基因小鼠胰腺损伤的组织学评分,T细胞的RhoF、p-MYPT1表达量,IL-17+ T细胞数量和血清IL-17水平明显增加(P < 0.05)。SAP+Y-27632组的组织学评分,T细胞的RhoF、p-MYPT1表达量,IL-17+ T细胞数量和血清IL-17水平显著低于SAP组(P < 0.05)。 结论 RhoF/ROCK信号通路介导的Th17细胞极化参与SAP的发病机制。

原花青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
陈颖秀,郭映琪,张惠媚,张琪,文锦坤,罗利,李莉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57-136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5
摘要 ( 184 )   HTML ( 6)   PDF (3338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 P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 方法 在体外,培养原代大鼠DRG神经元细胞并检测不同浓度PC对其突起生长数量、长度及生长锥的影响;在体内,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检测损伤早期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 GAP43)的表达情况。最后在体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PC对DRG神经元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的表达影响。 结果 PC可显著增加DRG神经元突起的数量、长度及生长锥伪足数量;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早期GAP43蛋白的表达;增强DRG神经元内NGF的表达。 结论 PC可能通过促进大鼠DRG神经元内NGF的表达,加快神经元突起生长。

临床研究
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
方莉玉,任雅春,曹叶凡,王鹤玮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64-136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6
摘要 ( 187 )   HTML ( 7)   PDF (599KB) ( 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软组织松解、关节松动术、关节连续被动运动和冷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采用冲击波疗法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两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周5 d,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情况。 结果 经过8周治疗,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 < 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值均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01,P < 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适症状。 结论 冲击波配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疼痛,改善肘关节的功能,并提高肘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

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围术期镇痛的效果
韩刘虎,胡军,张荣宜,王立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70-137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7
摘要 ( 196 )   HTML ( 3)   PDF (499KB) ( 1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IPB)对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的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患者的围术期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57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编号将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28例患者,B组(超声引导下双侧胸腰筋膜平面阻滞组)29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2 h(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及术后24 h(t4)静息和翻身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评分(QoR-15)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T0)、切皮时(T1)、椎间孔成形时(T2)、外科医生认定疼痛最剧烈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的差异。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超声引导下双侧TLIPB,无椎间隙感染,无脊髓、神经根和血管损伤,无恶心呕吐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翻身时VAS评分及术后24 h QoR-15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2 h、术后6 h及术后12 h翻身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 QoR-15 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患者术后24 h QoR-15 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椎间孔成形时(T2)和外科医生认定疼痛最剧烈时(T3)时MAP及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可以有效缓解PTED术后疼痛,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拇外翻老年人坐立过程中的肌肉协同特征分析
刘燕燕,钱蕾,刘瑞平,欧阳钧,刘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76-13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8
摘要 ( 155 )   HTML ( 3)   PDF (766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肌肉协同分析拇外翻老年人坐立(sit-to-stand, STS)过程中神经肌肉控制的改变,从而探讨拇外翻老年人对跌倒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纳入4组受试者:13例年轻对照组(YC);12例年轻拇外翻组(HVY);14例健康老年对照组(EC);15例老年拇外翻组(HVE)。所有受试者都在无扶手的椅子上完成STS动作,使用非负矩阵分解对肌电图的数据进行整合,以比较YC、HVY、EC和HVE组的肌肉协同作用;采集足底压力(COP),地面反作用力(GRF)和跌倒评分(FES-I)。 结果 与YC组相比,HVY、EC、HVE组在STS准备阶段拇展肌和腓肠肌外侧的相对激活振幅降低;同时EC组、HVE组在STS稳定阶段需要更多的维持躯干和足踝关节稳定性的肌肉激活;HVE组需要更多的大腿肌肉的共收缩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HVE组的COP、FES-I比其他各组高(P < 0.05)。 结论 在STS中,健康老年人和拇外翻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维持躯干和足踝关节稳定性的肌肉激活;拇外翻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大腿肌肉的共收缩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除此之外,拇外翻老年人更容易跌倒。

神经胶质瘤组织中miR-203a-3p、PHOX2B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张淇,胡嘉,李辉,王锦,李忠德,胡志源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82-13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09
摘要 ( 222 )   HTML ( 10)   PDF (641KB) ( 1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微小RNA-203a-3p(miR-203a-3p)、配对同源异型盒蛋白2B(PHOX2B)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神经胶质瘤患者,术中采集切除的胶质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q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miR-203a-3p、PHOX2B mRNA表达;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203a-3p、PHOX2B mRNA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203a-3p、PHOX2B mRNA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胶质瘤组织miR-203a-3p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 < 0.05),PHOX2B mRNA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神经胶质瘤患者miR-203a-3p、PHOX2B mRNA水平呈负相关(P < 0.05)。miR-203a-3p、PHOX2B与KPS评分、肿瘤组织坏死和WHO分级有关(P < 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得出,miR-203a-3p高表达组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 < 0.05),PHOX2B mRNA高表达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 < 0.05)。COX回归分析表明,miR-203a-3p、PHOX2B mRNA、肿瘤组织坏死和WHO分级是影响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在神经胶质瘤中miR-203a-3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HOX2B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二者与临床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197例胃结石内镜下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比较分析
苏荣,侯瑞瑞,孟祥坤,苗雨,张飞雄,阮继刚,杨少奇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89-13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0
摘要 ( 178 )   HTML ( 5)   PDF (1614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胃结石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2013年7月至2024年1月就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结石患者197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数据,依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内镜下自制圈套器治疗组、一次性圈套器治疗组、碎石器治疗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胃结石多发生于男性,年龄(55.45 ± 14.21)岁,85.3%的患者有进食柿子病史,86.3%的患者合并溃疡,其中65.9%位于胃角。自制圈套器组治疗费用花费最低,碎石器组治疗费用最高;内镜下的三种治疗方式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无差别,自制圈套器组的患者满意度最高,但药物保守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最长且患者满意度最低。颜色为黑绿色的胃结石其内镜治疗次数和内镜下治疗时间明显高于颜色为杂色和金黄色的胃结石。 结论 胃结石患者需综合考虑患者结石大小、颜色及患者本人的意愿,充分告知患者病情及不同治疗的优势。对于较大结石(约5 cm以上的胃结石)患者,选择内镜下自制圈套器治疗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经皮介入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二叶式或三叶式主动脉瓣术后左心室逆重构的临床研究
马培尧,孔深柯,赵强,王坤,王鑫,王文志,赵法允,李艳鑫,王鹏飞,刘瑞闪,张戈军,徐仲英,徐亮,宋会军,李易航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396-140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1
摘要 ( 159 )   HTML ( 2)   PDF (454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AV)行经皮介入手术后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主动脉缩窄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合并BAV 18例,TAV 29例。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结果 与术前相比,经皮介入治疗后CoA患者术后1年的CoA Vmax、CoA PG、LVEDd、LVEDdi、LVM、LVMI均明显改善,23.4%患者出现了左室逆重构。合并BAV的患者AV Vmax、AV PG、LVEDdi均高于TAV组(P = 0.005,P = 0.007,P = 0.03),BAV患者左室逆重构率低于TAV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1年左室逆重构的影响因素。 结论 部分CoA患者经皮介入手术术后1年发生左心室重构逆转。且合并BAV的患者改善情况亚于TAV患者,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基于超声子宫内膜容受性参数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对复发性流产再孕早期流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戴小颖,沈亚,谭小方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02-140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2
摘要 ( 182 )   HTML ( 6)   PDF (609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超声子宫内膜容受性参数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探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再妊娠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22年4-8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再次妊娠患者166例。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成功分娩组和再次流产组,检测子宫内膜容受性参数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筛查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流产的影响因素。 结果 166例患者中成功分娩102例(61.45%),再次流产64例(38.55%)。成功分娩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血管化血流指数(VFI)均高于再次流产组(P < 0.05)。成功分娩组患者的CD4+、CD4+/CD8+低于再次流产组(P < 0.05)。CD4+、CD4+/CD8+是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P < 0.05),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VFI是妊娠失败的保护因素(P < 0.05)。 结论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再妊娠的妊娠结局与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容积、VFI、CD4+、CD4+/CD8+有关。

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付子娟,李茜,鲁琳,李永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07-14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3
摘要 ( 202 )   HTML ( 6)   PDF (486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唐山工人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 = 68),中度组(n = 76),重度组(n = 36);根据患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 = 117)和预后不良组(n = 63);另选取18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3、NFATc1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依次显著升高(P < 0.05);预后不良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白细胞计数、ANGPTL3、NFATc1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体积、白细胞计数、ANGPTL3、NFATc1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 < 0.05)。ANGPTL3、NFATc1二者联合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效能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检测-ANGPTL3 = 3.345、Z联合检测-NFATc1 = 2.898,P = 0.001、0.004)。 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3、NFATc1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急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与记忆障碍相关默认模式网络分析
曾哲,罗琳,陈强,侯斯琦,蒋圣哲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12-14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4
摘要 ( 202 )   HTML ( 3)   PDF (857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记忆功能是否发生改变;在mTBI队列中探讨功能连通性(FC)变化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39例急性mTBI患者(急性mTB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C),对所有受试者进行rs-fMRI扫描,并计算两组FC的值。 结果 与HC组相比,急性mTBI组左后扣带回与左楔叶和右距状裂周围皮层的FC增强;左眶内额上回与右颞上回和右中央后回的FC增强,右海马旁回与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丘脑及右尾状核的FC减弱。相关性分析显示,MoCA量表评分与基于DMN网络节点的FC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结论 急性mTBI患者的DMN网络受到破坏,患者记忆功能发生障碍。FC异常与MoCA量表评分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药物与临床
尿毒清颗粒联合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患者研究
李娟,杨林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18-14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5
摘要 ( 217 )   HTML ( 2)   PDF (567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尿毒清颗粒联合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HUA)肾损害患者临床研究。 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HUA肾损害患者8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 = 41)与对照组(n = 41)。对照组患者采用非布司他片治疗,观察组在非布司他片基础上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2组疗程12周。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尿酸、肾功能、Cys C和β2-MG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观察组HUA肾损害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治疗后HUA肾损害患者血尿酸水平低于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HUA肾损害患者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治疗后HUA肾损害患者BUN、Scr和24h Upro水平低于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HUA肾损害患者BUN、Scr和24h Upro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治疗后HUA肾损害患者Cys C和β2-MG水平低于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HUA肾损害患者Cys C和β2-MG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尿毒清颗粒联合非布司他治疗HUA肾损害患者疗效良好,可降低血尿酸水平及降低Cys C和β2-MG水平,对患者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功能影响的队列研究
郑因碧,邵义明,黎焯基,黎诗婷,陈鸣娣,曾文驰,董宏裕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23-14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6
摘要 ( 170 )   HTML ( 5)   PDF (467KB) ( 1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肾功能影响。 方法 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80例入住ICU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分组,将60例非AKI患者分为S-D组(n = 30,右美托咪定+常规治疗)和S组(n = 30,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AKI的发生和病情评分。将120例AKI患者分为SA-D-RT组(n = 30,右美托咪定+血液净化+常规治疗)、SA-D组(n = 30,右美托咪定+常规治疗)、SA-RT组(n = 30,血液净化+常规治疗)和SA组(n = 30,常规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和病情变化。 结果 经治疗,S-D组患者的AKI发生率低于S组,S-D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低于S组(P < 0.05)。治疗第7天后,四组患者的Scr、BUN和Cys C水平较第1、3天均明显降低,且SA-D-RT组低于SA-D组、SA-RT组和SA组(P < 0.05)。治疗第7天后,四组患者的CRP、PCT、TNF-α、IL-6和IL-1β水平较第1、3天均明显降低,且SA-D-RT组低于SA-D组、SA-RT组和SA组(P < 0.05)。治疗第7天后,四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第1、3天均明显降低,且SA-D-RT组低于SA-D组、SA-RT组和SA组(P < 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脓毒症的治疗中,可有效降低AKI的发生率,影响SAKI患者肾功能、炎症因子各项指标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的病情。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定量CT评价胸椎骨密度及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
赵君禄,刘斋,赵德园,聂关伟,任庆云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29-143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7
摘要 ( 198 )   HTML ( 2)   PDF (675KB) ( 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胸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及骨丢失率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因健康体检及急腹症行全腹部CT扫描的患者708例,使用QCT软件测量T10 - L3椎体骨密度。将受检者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胸椎及腰椎骨密度,并计算各组别的峰值骨密度及骨丢失率。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男性、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在20 ~ 29岁年龄组,30岁以后胸腰椎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80 ~ 89岁女性胸椎及腰椎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60.61%及61.34%,而男性分别为44.45%及49.35%。男性与女性胸腰椎骨密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 < 0.01)。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男性r = 0.96、女性r = 0.98,P < 0.01)。 结论 胸椎及腰椎QCT均能准确地显示不同年龄组的骨密度及骨丢失情况,胸椎QCT可以作为评价和监测骨丢失的一种方法。

调查研究
广州地区性病门诊就诊者生殖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徐磊,蓝银苑,吴茜,黄进梅,何政强,方铭恒,欧江丽,吴兴中,薛耀华,杨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34-143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8
摘要 ( 193 )   HTML ( 4)   PDF (481KB) ( 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性病门诊就诊者生殖支原体(MG)感染状况,以期为临床诊疗和实验室筛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对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2 722例就诊者的2 749份临床标本进行了MG DNA检测,同时对其中的2 382例就诊者进行了沙眼衣原体(CT)和淋病奈瑟菌(NG)DNA的检测,收集并分析患者尿道炎和宫颈炎等临床症状与MG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2 722例性病门诊就诊者,共检测生殖支原体阳性感染者120例,总体阳性率为4.4%,其中男性生殖支原体阳性率为4.9%(87/1 790),女性为3.5%(33/932)。随着年龄的增大,阳性率降低。女性18 ~ 25岁组阳性率最高,为6.4%(18/281);男性≥ 46岁组阳性率最低,为1.5%(5/342),各年龄组生殖支原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尿道炎症状的男性就诊者MG检出率为7.3%(42/574),显著高于无尿道炎症状就诊者(3.7%,45/1 216)。79例男性MG阳性患者中,MG单一感染占89.9%(71/79)。26例女性MG阳性患者中,MG单一感染占61.5%(16/26)。女性MG与CT合并感染率为1.2%,男性为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广州地区性病门诊就诊者MG阳性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年轻人群,同时存在常见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应加强性病门诊患者MG早期筛查和监测的力度,以减少高危性活跃人群中MG感染的传播。

广州地区鼻咽癌筛查人群EB病毒感染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窦前,张玉振,周勇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40-144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19
摘要 ( 202 )   HTML ( 4)   PDF (462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鼻咽癌筛查人群中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的感染状况,并对EBV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收集2021年1~12月在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进行EBV抗体VCA-IgA和NA1-IgA检测的鼻咽癌筛查人群的资料,年龄20岁以上,了解EBV感染状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研究对象55 311例,其中男35 429例(64.05%),女19 882例(35.95%),总体EBV感染率为8.0%,不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年龄增加,EBV感染率增高,20 ~ 39岁感染率7.07%,40 ~ 59岁感染率7.86%,60 ~ 79岁感染率10.11%,≥ 80岁感染率10.99%(χ2 = 85.487,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EBV的风险显著增加,40 ~ 59岁人群感染EBV的风险较20 ~ 39岁人群高10.6%(OR = 1.106,95%CI:1.028 ~ 1.190);60 ~ 79岁人群感染EBV的风险较20 ~ 39岁人群高42.2%(OR = 1.422,95%CI:1.288 ~ 1.569);80岁以上人群感染EBV的风险较20 ~ 39岁人群高53.1%(OR = 1.531,95%CI:1.230 ~ 1.906),有高血压病史的感染风险较无高血压者高10.5%(OR = 1.105,95%CI:1.003 ~ 1.218);是否有糖尿病史不会显著影响EBV感染结果(P > 0.05)。 结论 广州地区EBV总体感染率为8.00%,年龄增加和高血压病史是EBV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EBV易感人群的筛查与防控。

新技术新方法
血细胞处理仪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及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陈小光,陈茵,谭爱玲,梁明月,黄小敏,杨子曜,何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45-144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20
摘要 ( 172 )   HTML ( 1)   PDF (839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血细胞处理仪(NGL-BBS)新程序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与传统手工法比较对血小板生物活性的影响。 方法 用白膜法从无偿献血者捐献的全血中分离并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分别采用血细胞处理仪(NGL-BBS)设定的新程序(观察组)和手工法(对照组)进行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修改血细胞处理仪原洗涤红细胞程序参数建立新的洗涤血小板程序,具体参数如下:稀释量150 mL,洗涤量150 mL,稀释速度100 r/min,洗涤速度120 r/min。流式细胞术比较两组洗涤混合血小板的生物活化标志物CD62P和CD63的表达率,并使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测量和比较两组洗涤混合血小板的MA值。 结果 观察组洗涤混合血小板CD62P和CD63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t = 4.11,P < 0.01;t = 10.78,P < 0.01);观察组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M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 = 6.67,P < 0.01)。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血细胞处理仪(NGL-BBS)制备洗涤混合血小板的方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明显小于手工制备法。

综述
连接蛋白43半通道介导NLRP3炎症小体激活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彭林辉,李丹,胡志强,左夏林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50-14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21
摘要 ( 189 )   HTML ( 10)   PDF (469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缝隙连接蛋白在脑缺血后的神经炎症扩散中发挥重要作用。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连接蛋白,通常以寡聚形式形成六聚体的半通道,与相邻细胞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缝隙连接通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表面的半通道开放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然而,在脑缺血的过程中,Cx43半通道的过度开放导致了大量的离子(Na+、Cl-、Ca2+、K+)、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三磷酸腺苷(ATP)等物质的释放,引起相邻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此外,Cx43半通道的开放还诱导炎症因子的释放,这与脑缺血后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控Cx43半通道能够缓解脑缺血后神经炎症,进而减轻脑缺血损伤。本文重点综述了Cx43半通道蛋白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关系,以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旨在为脑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大脑皮质结构异常研究进展
袁海霞,韩新民,陈天翼,宋宇尘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55-14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22
摘要 ( 177 )   HTML ( 3)   PDF (453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影像学技术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研究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研究表明ADHD患者存在皮质体积减少、厚度变薄、表面积降低等结构异常,这些结构异常与患者复杂的临床症状及大脑功能异常具有一定相关性。然而使用神经影像技术识别生物标志物作为ADHD的客观诊断工具仍面临诸多挑战。多模态研究来探讨ADHD患者不同脑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神经影像学揭示ADHD患者整个生命周期临床症状演变的机制可作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困难气道评估的研究
黄佳,黄浩贤,陆立基,盛恒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60-14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23
摘要 ( 188 )   HTML ( 9)   PDF (527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S)是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易导致上呼吸道狭窄、舌体后坠、低氧血症等解剖及生理的改变。OSAS是引发麻醉困难插管的常见原因之一,准确评估此群体的困难气道对预防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有重要意义。目前困难气道的评估手段多样,评价不一,本文就OSAS困难气道的各类评估方法进行综述,总结困难气道预测的新趋势,帮助麻醉医师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

CRMP2磷酸化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梁璇,慕静然,骆延,徐陶,曾俊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0):  1467-14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0.024
摘要 ( 162 )   HTML ( 7)   PDF (498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2, CRMP2)在AD病变进展中发挥作用,CRMP2高磷酸化导致神经元轴突末端微管稳定性下降,神经元轴浆运输异常,从而导致神经元线粒体动力学异常,抑制溶酶体自噬能力,导致NMDA受体过度激活。CRMP2磷酸化为AD药物研发提供了思路。本文就有关CRMP2参与AD病变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