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临床新进展
多聚谷氨酰胺延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毛莹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773-78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1
摘要 ( 286 )   HTML ( 16)   PDF (582KB) ( 6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聚谷氨酰胺 (polyglutamine, PolyQ)扩展是由重复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 CAG)序列编码的谷氨酰胺扩展,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异常PolyQ扩展会导致蛋白质异常折叠和聚集,从而引起蛋白质降解系统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最终造成神经元损伤和死亡。该文综述了PolyQ扩展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重点探讨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此外,该文总结了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前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基因治疗、反义寡核苷酸疗法以及干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并展望了精准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基础研究
双乙酰丙酮氧钒对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甘美玉,吴春交,覃婧怡,罗佐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781-7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2
摘要 ( 196 )   HTML ( 19)   PDF (3128KB) ( 1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双乙酰丙酮氧钒[VO(acac)2]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NCl-H295R细胞系的作用,了解VO(acac)2是否对肾上腺皮质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 SW-13和 NCI-H295R 细胞,用6.25、12.5、25、50、75、100、200 μmol/L的VO(acac)2分别干预SW-13、NCI-H295R细胞24和48 h,米托坦作为阳性对照组。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VO(acac)2对SW-13、NCI-H295R细胞活力的影响;后用0、6.25、12.5、25 μmol/L的VO(acac)2分别干预SW-13、NCI-H295R细胞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VO(acac)2对SW-13、NCI-H295R细胞凋亡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VO(acac)2对SW-13、NCI-H295R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 实验检测VO(acac)2对SW-13、NCI-H295R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克隆实验检测VO(acac)2对SW-13、NCI-H295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果 CCK-8 结果显示VO(acac)2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SW-13、NCI-H295R细胞的活力,VO(acac)2对SW-13细胞作用24及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分别为(62.98 ± 6.67)、(14.61 ± 1.66) μmol/L,对NCI-H295R作用24及48 h的IC50分别为(46.78 ± 7.89)、(12.61 ± 2.98) μmol/L。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VO(acac)2呈浓度依赖性促进SW-13、NCI-H295R 细胞的凋亡(P < 0.05)。划痕实验结果示随着VO(acac)2干预浓度增加,SW-13、NCI-H295R细胞的迁移率随之下降(P < 0.05)。Transwell实验结果示VO(acac)2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W-13、NCI-H295R细胞的侵袭能力。克隆实验结果显示VO(acac)2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W-13、NCI-H295R 细胞的增殖能力。 结论 VO(acac)2可抑制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SW-13、NCI-H295R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其凋亡。

周细胞脱失与神经精神性狼疮血瘀证目征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李建斌,吴锐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790-7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3
摘要 ( 149 )   HTML ( 8)   PDF (3550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周细胞脱失在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中的病理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评估PDGFR-β信号通路作为NPSLE治疗的新靶点。 方法 使用8周龄雌性MRL/lpr小鼠构建NPSLE模型,筛选出表现行为异常的小鼠。通过调节PDGFR-β信号通路,使用激动剂促进周细胞增殖,或使用抑制剂抑制周细胞凋亡,评估其对血脑屏障功能、血瘀证目征、脑组织神经元及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采用伊文思蓝法(EB染色)、HE染色、尼氏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紧密连接蛋白(Cadherin、ZO-1)、内皮细胞标记(CD31)及周细胞标记(NG2)的表达。 结果 NPSLE组小鼠表现显著的焦虑、抑郁及认知障碍。PDGFR-β抑制组小鼠血瘀证目征评分显著升高(P < 0.01),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P < 0.001),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周细胞脱失加重。相比之下,PDGFR-β激动组小鼠血瘀证目征评分显著降低(P < 0.01),周细胞脱失显著改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增加,神经元损伤减轻,血脑屏障功能恢复(P < 0.001)。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实,PDGFR-β激动组在周细胞保护方面有显著改善。 结论 周细胞脱失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及血瘀证目征的加重密切相关,PDGFR-β信号通路的调控可能为NPSLE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TLR4/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中的作用机制
陆良喜,史宏,黄志敏,陆杰,王文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00-80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4
摘要 ( 175 )   HTML ( 17)   PDF (2299KB) ( 7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TLR4/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EAP大鼠发病机制。 方法 将12只SD雄性大鼠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Caspase-1抑制剂组(Caspase-1)、NLRP3 抑制剂MCC950组(NLRP3),每组3只。药物干预后,采用HE染色、ELISA、WB法等观察相关指标。 结果 与N组比较,M组大鼠前列腺腺体结构损伤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M组比较,Caspase-1组、NLRP3组前列腺腺体结构损伤减轻。与N组比较,M组大鼠前列腺组织TLR4、P-NF-κB P65、NLRP3、ASC、Cleaced-Caspase-1、Cleaced-IL-1β、IL-18蛋白表达升高(P < 0.01)。与M组比较,NLRP3组、Caspase-1组TLR4、P-NFκB P65、Cleaced-Caspase-1、NLRP3、ASC、Cleaced-IL-1β、IL-18蛋白表达降低(P < 0.01)。与N组比较,M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IFN-γ、IL-8、IL-18、IL-17A、TNF-α水平升高(P < 0.01);血清IL-10水平略低,无统计学意义。与M组比较,Caspase-1组、NLRP3组大鼠血清IL-1β、IL-6、IL-8、IL-17A、IL-18、IFN-γ、TNF-α水平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血清IL-10水平升高(P < 0.01)。 结论 TLR4/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激活后促进EAP大鼠前列腺炎症的发生发展。

临床研究
基于心肺交互作用的动态监测指标脉压变异率在早期预防前列腺电切综合征中的应用
付紫辉,蒋明,付群,张晓坤,杨荣,焦阳,史长喜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06-81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5
摘要 ( 144 )   HTML ( 3)   PDF (517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脉压变异率(PPV)的变化情况,探讨PPV在早期预防与诊断前列腺电切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23年3—4月在全身麻醉下行TURP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有创血压进行常规监测,观察组在行有创血压监测基础上持续监测PPV。观察并记录手术开始前(T1)、手术45 min时(T2)、手术90 min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四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电解质Na、K、CL-、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灌洗液用量和稀释性低钠血症的(TURS)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术中出现两次不明原因的血压和心率降低,结合血气分析确诊TURS。其中观察组患者PPV随手术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手术45 ~ 60 min时PPV逐渐降低,手术90 min时PPV较术前明显降低,其中有6例患者PPV较术前降低50%,对于以上PPV明显降低患者立即给予呋塞米10~20 mg、地塞米松10 mg,至手术结束时PPV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Na+、K+、Hct、Hb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结论 PPV能够反映患者的容量状况,当PPV较术前降低超过50%且术中出现无法解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异常临床表现时,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处理可减少和预防TURS的发生。

可视管芯与可视喉镜在口腔科手术经鼻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比较
李曼君,胡磊蕾,胡海军,张静,余树春,罗振中,邓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12-8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6
摘要 ( 158 )   HTML ( 9)   PDF (709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可视管芯和可视喉镜在口腔科手术经鼻气管插管时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口腔科手术患者80例,年龄18 ~ 7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可视管芯组(N组)、可视喉镜组(C组),每组40例。N组使用可视管芯将气管导管塑形90°,塑形位置为喉结至鼻孔的垂直距离,可视下将导管从鼻腔插入咽喉部,见声门后,置入导管。C组先将不带管芯的气管导管盲插入鼻腔,当导管到达咽喉部时,使用可视喉镜从口腔进入挑起会厌并暴露声门,借助插管钳或套囊充气法置入导管。主要观察指标为插管时间。记录鼻腔通过时间、声门暴露时间、声门暴露情况。记录插管次数、助手协助情况。记录入室平静休息5 min 时(T0)、暴露声门时(T1)、导管过声门时(T2)、导管进入气管后1 min(T3)时MAP、HR。记录鼻出血、口腔黏膜出血、门齿松动、术后咽喉痛等插管并发症。 结果 N组插管时间、鼻腔通过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P < 0.05)。N组套囊充气、插管钳辅助例数明显少于C组(P < 0.05)。两组患者在声门暴露时间、首次插管成功次数、C-L声门分级、托举下颌辅助插管均无明显差异(P > 0.05)。N组在T1、T2时刻MAP、HR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C组(P < 0.05)。N组轻度鼻出血例数明显少于C组(P < 0.05)。N组门齿松动、口腔黏膜出血发生例数均明显少于C组(P < 0.05)。 结论 与可视喉镜相比,可视管芯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的插管时间更短,对口鼻咽部损伤更小,不需要借助插管钳,并能够减轻患者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Blumensaat线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几何三角关系在诊断和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潜在意义
范筱,徐文龙,薛子超,于腾波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18-82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7
摘要 ( 171 )   HTML ( 5)   PDF (916KB) ( 1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Blumensaat线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几何三角形关系是否可作为诊断和评估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的辅助指标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招募2023年1—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经关节镜诊断并接受ACL重建的单侧ACL损伤患者64例,最终纳入40例;收集患膝的术前MRI图像以及健康膝关节的MRI图像,分别作为ACL损伤组和对照组。MRI图像中将Blumensaat线的最前端点、最后端点和中点分别定义为C点、D点和E点;将胫骨平台前缘和后缘的转折点分别定义为A点和B点;将DC延长线与AB线的交点定义为C'点;基于这些点,建立了∠DAB、∠CEB、∠DC'B和∠CDB。分析组内相关系数以评估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比较上述角度之间的差异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以评估诊断效能。 结果 对于∠CDB、∠DC'B、∠CEB 和∠DAB,组内和组间的相关系数值均超过0.80,表明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与对照组相比,ACL损伤组的∠CDB、∠CEB 和∠DAB显著降低(P < 0.001);∠DAB可能是诊断和评估ACL 损伤的最佳指标,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9,截断值为42.2°,敏感度为0.825,特异度为0.800。 结论 MRI图像中Blumensaat线与胫骨平台之间的几何三角形关系,尤其是∠DAB,可作为诊断和评估ACL损伤的一个辅助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与产前诊断
潘桂贤,李思涛,郝虎,刘维,杨秋萍,肖昕,蔡尧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24-8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8
摘要 ( 123 )   HTML ( 4)   PDF (876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一例产前诊断FBN 1基因突变新生儿家系的临床特征,探讨一个产前诊断FBN 1基因突变新生儿家系的基因突变与其临床表现间的关系,分析产前诊断的重要性,为后续随访和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采集孕母羊水及父母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学信息分析。 结果 该家系成员共有4代9人,有症状者4例,骨骼表现均为四肢指趾修长,3例眼部受累表现为先天性晶体脱位或晶状体半脱位,无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有症状者基因检测均提示FBN 1基因c.6158 G > T杂合突变。 结论 FBN 1基因c.6158 G > T杂合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位点突变导致第2053号氨基酸由胱氨酸变异为苯丙氨酸,为我国人群中的首次报道。产前诊断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为后续干预治疗及随访提供依据。

--踝主、被动运动疗法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
李锡,任晓颖,焦永伟,孙志鹏,尹世林,张泽坤,高天慈,王静西,张永旺,刘路,杜双庆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29-8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09
摘要 ( 151 )   HTML ( 9)   PDF (1074KB) ( 2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髋--踝主、被动相结合运动疗法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来自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早、中期KOA患者18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序列分为主动组、被动组、结合组、对照组各45例。主动组对其采用髋--踝主动运动疗法(每日进行,持续至随访结束),被动组采用髋膝踝被动运动疗法(每周3次,共2周),结合组采用主动组+被动组的组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 mg,每天1次,共2周)。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14周关节功能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为WOMAC子项关节功能积分,次要结局指标为WOMAC子项疼痛、僵硬积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F-12)。 结果 最终完成试验者共160例,其中主动组39例、被动组42例,结合组40例,对照组39例,各组基线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比较方面,与基线相比,治疗后2、14周被动组、结合组、对照组患者WOMAC功能、疼痛、僵硬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 0.05),SF-12积分较治疗前升高(P < 0.05);与治疗后2周相比,治疗后14周主动组、结合组WOMAC功能、疼痛、僵硬积分均下降(P < 0.05),SF-12积分升高(P < 0.05)。组间比较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2周被动组、组合组WOMAC功能积分显著下降(P < 0.05),但被动组与组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4周主动组、结合组WOMAC功能积分显著下降(P < 0.05),且结合组较主动组降低(P < 0.05)。 结论 4组疗法在对早、中期KOA患者关节功能等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但被动组短期疗效更好,主动组长期疗效较好。结合组在无论短期、长期疗效中均优势突出,但短期疗效并不优于被动组。建议在有胃肠道及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早、中期KOA人群中可选择应用。

大肠腺瘤性息肉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董魁,吴洁,燕静,刘海涛,王军,乔冠恩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38-84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0
摘要 ( 173 )   HTML ( 11)   PDF (981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识别大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因素,并基于这些要素建立预测模型,随后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及评价。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大肠息肉切除手术的患者1 023例,包含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性息肉组)676例和非腺瘤性息肉患者(非腺瘤性息肉组)347例。收集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结肠镜检查结果和息肉病理结果等数据。通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筛选出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作为模型构建的候选因素,并将患者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数据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利用R studio软件绘制列线图以直观展示模型。最后,采用验证集内部验证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Calibration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精确度,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两组在年龄、饮酒习惯、大肠癌家族史、高脂血症、胆囊切除史、HP感染和阑尾切除史变量的比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这些因素被纳入模型构建。随机分配了818例进入训练集,205例进入验证集。对训练集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认了年龄(OR = 1.021, 95%CI: 1.006 ~ 1.036, P = 0.006)、饮酒(OR = 3.440, 95%CI: 2.251 ~ 5.257, P < 0.001)、大肠癌一级亲属(OR = 3.775, 95%CI:1.881 ~ 7.577, P < 0.001)、高脂血症(OR = 3.428, 95%CI:2.443 ~ 4.808, P < 0.001)、胆囊切除(OR = 3.916, 95%CI:1.756 ~ 8.735, P < 0.001)、幽门螺杆菌(HP)感染(OR = 3.292, 95%CI:2.309 ~ 4.693, P < 0.001)、阑尾切除(OR = 3.819, 95%CI:2.002 ~ 7.286, P < 0.001)为腺瘤性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了大肠腺瘤性息肉的预测模型,P = 1/(1 + e-Y ),其中Y = 0.020 × 年龄 + 1.328 × 大肠癌一级亲属 + 1.235 × 饮酒 + 1.232 × 高脂血症 + 1.365 × 胆囊切除 + 1.192 × HP感染 + 1.340 × 阑尾切除 - 1.995。该模型的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63(95%CI: 0.729 ~ 0.797)和0.769(95%CI: 0.644 ~ 0.787),显示出具有良好的能力。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在广泛的获益阈值下均能实现积极的净获益,证实了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年龄、饮酒、大肠癌一级亲属、高脂血症、胆囊切除、HP感染、阑尾切除为腺瘤性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及预后的相关性
段彤,吴奇,刘惠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46-85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1
摘要 ( 153 )   HTML ( 6)   PDF (585KB) ( 1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心肌功能障碍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3年5月至2024年8月本院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心肌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为障碍组(39例)和非障碍组(46例)。收集患者年龄、原发疾病等临床资料;采集肺组织标本,检测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POR)、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5(SLC7A5)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铁死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SIMD)的相关性;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障碍组脓毒症患者男性占比、年龄和POR、SLC7A5及STAT3表达水平均高于非障碍组(P < 0.05)。在排除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的干扰后,PORSLC7A5STAT3表达水平是SIMD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绘制ROC曲线显示,POR表达水平预测SIMD的AUC为0.677(95%CI0.561 ~ 0.79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20%、54.30%;SLC7A5表达水平预测SIMD的AUC为0.844(95%CI0.749 ~ 0.93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40%、93.50%;STAT3表达水平预测SIMD的AUC为0.690(95%CI0.570 ~ 0.80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20%、71.70%。随访期间,85例脓毒症患者中,有69例(81.18%)存活,16例(18.82%)死亡;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ORSLC7A5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相关(χ 2 = 6.048/10.143,P < 0.05),STAT3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28 d生存率无显著关联(χ 2 = 2.149,P > 0.05)。 结论 PORSLC7A5STAT3表达水平与SIMD密切相关,其中PORSLC7A5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连续缝合法和降落伞式连续缝合法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
梁礼汗,陈卫婷,王兮,梁一鸣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52-85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2
摘要 ( 122 )   HTML ( 6)   PDF (730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连续缝合法和降落伞式连续缝合法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20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血管缝合方式将其分为A组(单纯间断缝合法,n = 50)、B组[单纯连续(两点)缝合法,n = 63]和C组(降落伞式连续缝合法,n = 96)。比较各组术后血管吻合时间、手术时间、血流量、血管通畅率、血栓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C组血管吻合时间、总体手术时间最短,血流量较少(P < 0.05),但血管通畅率、血栓形成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幅最大,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最显著(P < 0.05)。 结论 连续缝合法和降落伞式连续缝合法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血清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最佳方案。

经颅联合外周双向反馈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效果
娄晓乐,宋佳苧,韩雪,刘换,江勇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59-86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3
摘要 ( 142 )   HTML ( 7)   PDF (529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颅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23年9月至2024年10月,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后NB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5)、M1区刺激组(n = 15)、骶神经根刺激组(n = 15)和联合刺激组(n = 15)。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M1区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皮层M1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骶神经根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3神经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1区rTMS和骶3神经根rPMS,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评估4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日记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初尿意时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以及NB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4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初尿意时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排尿量以及NB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刺激组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日记以及NBSS评分均显著优于其他三组(P < 0.05)。 结论 经颅联合外周双向反馈磁刺激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后NB患者的尿动力和排尿症状,促进患者膀胱及排尿功能恢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血液滤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血清lncRNA XIST和miRNA-130a水平的影响
曾文驰,张媛莉,陈鸣娣,董宏裕,白晋钊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66-8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4
摘要 ( 101 )   HTML ( 5)   PDF (485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血液滤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血清lncRNA XIST和miRNA-130a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观察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血液滤过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输出量(CO)、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免疫功能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氧代谢指标[血氧饱和度(SaO2)、血乳酸(LAC)、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血清lncRNA XIST和miRNA-130a表达水平。 结果 治疗后,两组CO、CVP、MAP、SaO2、PaO2/FiO2水平与miRNA-130a表达均上升,而IL-6、CRP、TNF-α、LAC水平与lncRNA XIST表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CO、CVP、MAP水平与miRNA-130a表达高于对照组,而IL-6、CRP、TNF-α水平与lncRNA XIST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 2 = 4.501,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χ 2 = 0.180,P > 0.05)。 结论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血液滤过治疗或通过下调lncRNA XIST表达,上调miRNA-130a表达,以及调节炎性因子,改善氧代谢指标,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衡进而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症状。

药物与临床
外科治疗联合英夫利昔单抗与乌司奴单抗克对罗恩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袁和学,田丰,李卉,罗芳,赵亮,刘宗剑,潘春来,刘利军,朱娜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72-87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5
摘要 ( 145 )   HTML ( 6)   PDF (436KB) ( 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克罗恩肛瘘(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pfCD)外科治疗联合生物制剂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pfCD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n = 30)和治疗组B(n = 30),治疗组A患者采用外科治疗+英夫利昔单抗(IFX) + 硫唑嘌呤(AZA),治疗组B患者采用外科治疗 + 乌司奴单抗(UST) + AZA,观察两组患者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肛周疾病活动指数(PDAI)及Assche评分,术后MRI检查,观察pfCD愈合状况。 结果 治疗组A与B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CDAI、PDAI、Assch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各时间点的CDAI、PDAI、Assche评分变化量间均有差异。治疗组A与B,8、16、24、32周的CDAI、PDAI、Assche评分及40周的P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40周的CDAI及Assch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外科治疗联合IFX/UST治疗pfCD安全有效,但外科治疗联合UST远期疗效更好。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彩色多普勒联合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诊断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申佳琦,康彧,南绪红,沙晓溪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77-8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6
摘要 ( 37 )   HTML ( 2)   PDF (638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诊断及预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时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因ED就诊并行血管活性药物阴茎海绵体内注射(ICI)的患者,经CDFI诊断分为动脉性ED组17例、静脉性ED组33例和非血管性ED组29例。采用SWE技术检测ED患者ICI前疲软状态及ICI诱导勃起后4个时间点阴茎海绵体平均杨氏模量值(E值),分析各组E值的差异。 结果 ICI前疲软状态下动脉性、静脉性及非血管性ED组患者阴茎海绵体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疲软状态阴茎海绵体E值均高于ICI诱导勃起后4个时间点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ICI诱导勃起后各组4个时间点阴茎海绵体E值的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CI后E值诊断动脉性、静脉性和非血管性ED的AUC分别为0.814、0.770、0.711,截断值分别为9.98、8.16、7.06 kPa。在ICI诱导勃起后,CDFI联合SWE截断值诊断不同类型ED,动脉性ED组及静脉性ED组检测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运用SWE技术检测血管活性药物ICI诱导勃起后海绵体E值,可以区分不同类型ED,与CDFI联合应用有助于缩短检查时间。

妊娠18 ~ 40周低风险胎儿直肠壶腹部内径与孕周的相关性及参考值探索
张玉麒,周克松,张士权,唐磊,谢恩秀,廖洪泉,杨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82-8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7
摘要 ( 117 )   HTML ( 3)   PDF (772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宜宾地区妊娠18 ~ 40周低风险胎儿直肠壶腹部内径与孕周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参考值范围。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宜宾市妇幼保健院、宜宾市翠屏区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建档并规律接受Ⅰ、Ⅱ、Ⅲ级产前超声筛查的妊娠18 ~ 40周低风险单胎孕妇1 103例。通过产前超声测量胎儿直肠壶腹部内径(包括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采用Shapiro-Wilk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使用SPSS的“重叠散点图”功能制作胎儿直肠壶腹部内径与孕周变化的散点图,百分位数计算通过SPSS的“探索”功能进行,参考值范围使用P5、P10、P50、P90和P95进行描述。 结果 妊娠18 ~ 20周胎儿直肠壶腹部显示率为61%;妊娠21 ~ 37周显示率为100%;妊娠超过37周的显示率为96%。胎儿直肠壶腹部内径随孕周增加而增大(r = 0.925 ~ 0.949,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产前超声评估胎儿直肠壶腹部内径参数与孕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建立的妊娠18 ~ 40周低风险胎儿直肠壶腹部内径参考值范围,可能为宜宾地区产前诊断胎儿直肠肛门疾病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

基于超声的迁移学习人工智能模型对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恶性概率的评估效能
邹颖,刘继华,李静宜,毕海,石岩,陆秀娣,张启波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89-8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8
摘要 ( 141 )   HTML ( 10)   PDF (991KB) ( 1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的迁移学习人工智能模型预测甲状腺囊实性结节(PCTN)恶性概率的可能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威海市立医院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PCTN患者246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评估PCTN超声图像特征,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评估PCTN恶性概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另一方面,通过Python软件的PyTorch框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选择5种不同的预训练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具体包括Inception_v3、EfficientNet、VGG19、ResNet50和DenseNet121,计算AUC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超声图像特征中实性成分> 50%、实性成分与囊性成分呈偏心锐角、病灶边界模糊不清、病灶边界呈毛刺样、蛋壳样钙化和微钙化对于评价PCTN的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计算的AUC值为0.843。另外,在5种迁移学习模型中,ResNet50模型诊断效能最高,AUC值为0.903 2。 结论 基于超声的迁移学习人工智能模型优于传统超声图像评价效能,能够准确预测PCTN的性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

宫颈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宫颈长度及宫颈前角评估宫颈机能状态并预测自发性早产的应用价值
蔡敏绥,崔琪,丁苏君,倪雪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896-90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19
摘要 ( 122 )   HTML ( 3)   PDF (1158KB) ( 1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sufficiency, CI)与自发性早产(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SPB)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宫颈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icity, SWE)、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 CL)和宫颈前角(anterior cervical angle, ACA)在预测CI引起的SPB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前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786例孕妇,其中足月组723例孕妇,早产组63例孕妇。使用迈瑞Resona R9 Pro/Eagus R9s超声仪,配备剪切波弹性成像软件,进行宫颈SWEI、CL和ACA的测量。此外,按照受检孕周将孕妇分为19 ~ 23+6周、24 ~ 27+6周、28 ~ 33+6周、34 ~ 36+6周4组,评估孕周与超声参数的关系。 结果 早产组孕妇的CL平均为25.42 mm,显著低于足月组的29.71 mm(P < 0.001)。ACA在早产组平均为121°,高于足月组的99°(P < 0.001)。宫颈各部位的SWE值在早产组也显著低于足月组:外口前唇(AE)为6.47 kPa对比9.91 kPa(P < 0.001)、内口前唇(AI)为10.98 kPa对比18.62 kPa(P < 0.001)、内口后唇(PI)为11.32 kPa对比21.09 kPa(P < 0.001)、外口后唇(PE)为8.16 kPa对比13.24 kPa(P < 0.001)。CL与孕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 -0.278,P = 0.001)。联合预测指标在预测早产方面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95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和86%。 结论 宫颈SWE、CL和ACA的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对CI导致SPB的预测效能,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更全面、准确的工具,以识别高危孕妇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早产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

调查研究
河北地区孕妇胎盘早剥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润芳,段雅,杜立燕,刘晓丹,连文宁,霍琰,杨丹丹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904-9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20
摘要 ( 126 )   HTML ( 4)   PDF (742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北省孕晚期胎盘早剥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13—2023年间河北省22所监测医院的孕产妇资料,分析胎盘早剥的发病率、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通过R语言绘制预测模型的列线图,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校准曲线指标评估其预测效能。 结果 在2013—2023年期间,共纳入480 690名孕妇进行研究,孕晚期胎盘早剥的患病率为0.29%(1 395/480 690),平均年百分比变化为2.73%,且保持稳定趋势(P = 0.3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合并贫血、子痫前期、前置胎盘、28周以下阴道出血以及妊娠28 ~ 31+6周均为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P < 0.05);而规律产检(7 ~ 11次)和多胎妊娠是胎盘早剥保护因素(P < 0.05)。基于上述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胎盘早剥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79,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 结论 应重视产前检查,特别关注子痫前期、前置胎盘及妊娠28周以下阴道出血的孕妇,同时加强对妊娠28 ~ 31+6周期间的管理,以降低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好,为胎盘早剥的预防与临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综述
微生物--脑通讯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神经炎症的影响
张浩峻,敬梅,朱雨锋,徐天鹏,陈羲,石容怡,单怡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911-91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21
摘要 ( 153 )   HTML ( 7)   PDF (451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脏骤停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是经历心脏骤停的患者最主要预后不良因素和死亡原因,目前治疗手段及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肠-脑通讯的深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中神经炎症起到调控作用。微生物--脑通讯的关键物质是短链脂肪酸,机制涉及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通路,通过补充产短链脂肪酸菌群或者短链脂肪酸,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神经炎症。短链脂肪酸作为微生物--脑通讯中的关键介质对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力。该综述探讨了微生物--脑通讯通过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通路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神经炎症中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为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张晓宇,潘媛媛,付明欢,林赟,陈怡然,彭羽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916-9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22
摘要 ( 146 )   HTML ( 7)   PDF (502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多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微创介入治疗为冠状动脉多支狭窄患者首选,但多支血管病变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多推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存在血管再狭窄、血栓等事件风险,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随之诞生。基于此,该文主要对冠心病进行介绍,就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优势、应用、对患者的选择等作一综述。

深度学习在腰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及术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胡高凯,牛亚楠,龚玉康,胡阳,徐瑞轩,高文山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6):  921-9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6.023
摘要 ( 172 )   HTML ( 16)   PDF (534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其通过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从数据中学习并提取特征,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处理和学习。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成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随着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腰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该综述将从学习在腰椎疾病的诊断、手术规划及预测术后疗效3个方面来阐述学习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