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上一期   
基础研究
瑞马唑仑调节ROS/RAGE/NF-κB信号通路对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的影响
吴兴卫,王建营,郭成晓,刘紫仪,孙超,于飞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153-16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1
摘要 ( 330 )   HTML ( 13)   PDF (2983KB) ( 1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小胶质细胞的炎症保护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 选取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作为研究对象,设对照组(完全培养基)、Rema组(200 μg/mL瑞马唑仑)、模型组(1 μg/mL LPS)和不同浓度给药组(1 μg/mL LPS + 50、100、200 μg/mL Rema)。Rema组单纯用200 μg/mL的瑞马唑仑处理细胞26 h,模型组用LPS处理细胞24 h,不同浓度给药组先用不同浓度的瑞马唑仑预处理细胞2 h,再加LPS处理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评估LPS和瑞马唑仑对BV2细胞形态学的影响;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与分泌;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ROS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的Bax、Bcl-2、IL-1β、RAGE、NF-κB、P- NF-κB、IκBα、p-IκBα、INOS和Arg-1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核转位以及细胞M1/M2极化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V2细胞活性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基因表达与分泌增加,SOD和GSH活性下降,细胞内MDA及ROS含量增加,RAGE蛋白水平上升,IκBα和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NF-κB发生核转位,M1极化标志物INOS表达增加,M2极化标志物Arg-1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模型组相比,LPS+Rema组细胞活性增加,炎症因子基因表达与分泌减少,SOD和GSH活性升高,细胞内MDA及ROS含量减少,RAGE蛋白水平下降,IκBα和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减少,抑制NF-κB核转位发生,M1极化标志物INOS表达减少,M2极化标志物Arg-1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瑞马唑仑通过调节NF-κB通路以及ROS的产生使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转移到M2表型,从而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绞股蓝皂苷LI通过代谢脂肪酸通路下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抑制结肠癌生长
朱文宇,张红卫,唐德才,陈芳园,蒋华,闵海燕,丁洁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162-16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2
摘要 ( 167 )   HTML ( 6)   PDF (2362KB) ( 2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 (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克隆实验以及细胞活死染色等方法,全面评估了Gypenoside LI对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人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芯片(TMA),结合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CPT1B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iRNA转染SW620细胞,运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NA转染后的CPT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体内实验建立了裸鼠结肠癌模型,探讨了Gypenoside LI对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Gypenoside LI能有效抑制RKO和SW62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 < 0.05,P < 0.001),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此外,通过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发现,CPT1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Gypenoside LI通过抑制CPT1B,促进ROS堆积(P < 0.001),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ypenoside LI能够抑制裸鼠结肠癌的生成,并降低CPT1B的表达(P < 0.001)。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Gypenoside LI通过下调CPT1B抑制结肠癌生长的机制,增加活性氧类(ROS)的堆积,引起脂肪酸氧化代谢的障碍,最终导致结肠癌细胞凋亡,这些发现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药物靶点。

Neuritin对鸡胚尿囊膜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
梁富华,张云华,杨萱,侯艳萌,吕贵珍,唐文洁,杨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170-1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3
摘要 ( 141 )   HTML ( 2)   PDF (2490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过表达对鸡胚尿囊膜(CAM)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为治疗血管生成性疾病提供新方向。 方法 选择新鲜黄皮种蛋30枚建立CA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阳性对照组(bFGF)、阴性对照组(NS)和实验组(Neuritin),每组10枚。阳性对照组载入2 500 U/mL的bFGF,实验组载入10 μg/mL的Neuritin蛋白,阴性对照组载入NS,各组载入量均为10 μL且所有CAM的培养温度、相对湿度及孵育时间相同,记录孵育72 h后各组CAM的血管分支、数目及大小。选择健康孕妇的新鲜脐带制作原代HUVECs,将其分为3组:转染重组质粒组(HUVEC-neu组)、转染空载体组(HUVEC-3.1组)和未转染组(HUVEC组)。HUVEC-neu组的原代HUVECs经重组质粒Neuritin转染,HUVEC-3.1组经空载体质粒转染,HUVEC组不给予特殊处理,3组均接受相同的传代培养方案。Western blot检测Neuritin在HUVEC-3.1组与HUVEC-neu组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管型形成实验检测HUVEC-3.1组和HUVEC-neu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管型形成能力。 结果 (1)实验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及微小血管数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但两组的大、中血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HUVEC-neu组中Neuritin在HUVECs成功过表达。(3)与HUVEC-3.1组相比,HUVEC-neu组的细胞增殖活力下降(P < 0.05),但其迁移、管型形成能力明显增强(P < 0.01)。 结论 Neuritin过表达可促进血管生成,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管型形成能力参与新生血管的调控。

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曹慧玲,张洁,朱小飞,钱世宁,陈云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178-18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4
摘要 ( 163 )   HTML ( 7)   PDF (3787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将川芎嗪预处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入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探讨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掘其作用的机制及关键基因。 方法 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经尾静脉移植ucMSCs和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和梗死率计算,观察ucMSCs在脑组织定位情况,采用芯片技术对各实验组进行研究,对样本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PCR验证。 结果 川芎嗪预处理后的ucMSCs移植效果显著高于未处理组,表现在神经功能评分下降明显,TTC染色显示梗死灶减少和梗死率降低显著,观察发现该组ucMSCs定位于脑损伤组织的数量明显多于未处理组,根据筛选条件,筛出2 905个差异 mRNA,其中1 754个上调、1 151个下调,依据倍数变化值≥ 2.0且P ≤ 0.05,得到27个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与细胞迁移密切相关且表达激活的基因有4个,分别为Ccr6Ccr3Cxcr1Ccl6,随机验证结果证实Ccr3Cxcr1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 结论 川芎嗪预处理ucMSCs显著提高了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预处理后的ucMSCs迁移至脑损伤部位数量明显增加,分析认为可能与川芎嗪激活多种趋化因子Ccr6、Ccr3、Cxcr1和Ccl6的表达密切相关。

微小RNA-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蔡嘉怡,陈思羽,蔡女略,李文德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186-1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5
摘要 ( 139 )   HTML ( 4)   PDF (6828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qRT-PCR检测胶质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肿瘤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含量。收集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并制成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评估miR-378-5p对HUVE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结果 在4个胶质瘤细胞中U251的miR-378-5p表达量最高,而U87 MG的表达量最低。miR-378-5p表达量高的肿瘤细胞,其条件培养基可显著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反之,降低肿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量,其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能力显著下降。ELISA结果显示miR-378-5p促进胶质瘤细胞释放VEGF-A。使用VEGF-A中和抗体干预条件培养基后,HUVECs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显著下调。反之外源性添加VEGF-A则可以显著提高HUVECs、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 结论 miR-378-5p通过增加胶质瘤细胞释放VEGF-A,进而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

临床研究
重症患者非心脏大手术后早期外周灌注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崔玉健,李宇珂,朱赛楠,李双玲,李楠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195-20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6
摘要 ( 190 )   HTML ( 7)   PDF (648KB) ( 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非心脏大手术后早期外周灌注指数(peripheral perfusion index, PPI)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人群为非心脏大手术后即刻收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主要暴露因素为术后前6 h PPI,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7 d内AKI的发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寻找PPI的界值。 结果 共有44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后AKI和严重AKI的发生率分别为9.23%、1.13%。术后早期PPI呈偏态分布[3.02(2.02,4.2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术后早期PPI(OR = 0.734, 95% CI: 0.580 ~ 0.930,P = 0.010)与术后AKI的发生独立相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680 2(95% CI: 0.602 2 ~ 0.758 2,P < 0.001)。以2.04为界值,术后早期PPI预测术后AKI的敏感度为53.7%,特异度为77.2%。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早期PPI ≤ 2.04的患者,其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机械通气和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结论 术后早期PPI的下降与重症患者非心脏大手术后7 d内AKI的发生相关。

短时授精和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王慧,陈志恒,杨丽,梁云浩,武慧姣,姜煜,刘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02-20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7
摘要 ( 131 )   HTML ( 3)   PDF (468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短时授精及短时授精联合早补救胞浆内单精子注射(early rescue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RICSI)对 IVF患者临床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生殖中心接受新鲜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授精方式分为:短时IVF组(n = 204),常规IVF组(n = 208),E-RICSI组(n = 13)和常规ICSI组(n = 92)。分别比较短时IVF组与常规IVF组、E-RICSI 组与常规ICSI组的受精情况、胚胎发育情况、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结果 与常规IVF组和常规ICSI组相比,短时IVF 组和E-RICSI组在胚胎发育、临床妊娠、流产、异位妊娠、活产、新生儿性别及出生体质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短时IVF组的受精率(79.11% vs. 84.39%,P < 0.001)和2PN受精率(63.98% vs. 70.83%,P < 0.001) 显著低于常规IVF组;E-RICSI组的受精率(65.49% vs. 91.68%,P < 0.001) 和2PN受精率(57.75% vs. 88.35%, P < 0.001)显著低于常规ICSI组。 结论 虽然与常规IVF和ICSI相比,短时授精和E-RICSI的受精率有所降低,但对胚胎发育、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并没有影响。短时授精结合早补救ICSI是预防完全受精失败的有效且安全的技术。

超声波疗法结合肌肉失衡调整训练对黏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疗效
崔润红,池岩,张迪,高鹤枭,姜雪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08-2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8
摘要 ( 219 )   HTML ( 5)   PDF (497KB) ( 1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超声波疗法结合肌肉失衡调整训练对黏连性肩关节囊炎(AC)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方法 60例A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超声波疗法同时配合肌肉失衡调整训练,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均持续治疗20 d。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评估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程度(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OM)、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MMT)、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结果 两组患者ROM、MMT、VAS、Constant-Murley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情绪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疗程结束时肩关节后伸肌力、VAS、Constant-Murley、改良Barthel指数、HAMA以及HAMD评分;治疗后6个月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及内收活动范围,前屈、外旋及内旋肌力,VAS,Constant-Murley,改良Barthel指数,HAMA以及HAMD评分;治疗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及内收活动范围,前屈、后伸、外展、外旋及内旋肌力,VAS,Constant-Murley,改良Barthel指数,HAMA以及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超声波疗法联合肌肉失衡调整训练可有效减轻AC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力、改善肩关节功能、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患者眼表的影响
刘睿,王世娟,郑铁牛,陈文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15-21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09
摘要 ( 167 )   HTML ( 3)   PDF (474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对眼表的影响。 方法 收集自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TN并行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共30例60只眼。术前1 d、术后1 d分别检查双眼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 结果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值和TBUT低于正常值。术前1 d双眼各项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44,P = 0.072,P = 0.069,P = 1.000);术后1 d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较对侧眼显著下降(P < 0.01,P < 0.01,P < 0.01),荧光素染色评分较对侧眼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57)。与术前比,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显著下降(P < 0.01,P < 0.01,P < 0.01),荧光素评分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57)。 结论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量低、泪膜稳定性差。行球囊压迫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减弱,泪液分泌量与泪膜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因此,建议TN患者无论手术与否均需眼科干预、治疗及随访。

睾丸筋膜室减压术治疗儿童睾丸扭转的临床效果
许鹏,周云,贾蓉,齐灿,时林梦,高靖达,褚登伟,高栩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20-2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0
摘要 ( 123 )   HTML ( 5)   PDF (535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睾丸复位固定联合睾丸筋膜室减压术(睾丸白膜切开+鞘膜瓣修补术)与常规睾丸复位固定术在儿童睾丸扭转手术中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睾丸扭转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睾丸复位固定+睾丸筋膜室减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睾丸复位固定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及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睾丸萎缩情况、术后有无阴囊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等。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阴囊感染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睾丸萎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睾丸复位固定+睾丸筋膜室减压术可有效降低睾丸筋膜室压力,减轻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睾丸萎缩的发生,在儿童睾丸扭转的治疗中安全有效。

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胡永林,华永萍,马颖,陆安民,肖玉华,宋新建,刘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25-23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1
摘要 ( 156 )   HTML ( 3)   PDF (533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训练(RAT)联合神经松动术(NM)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8)、RAT组(n = 27)、NM组(n = 28)和联合组(n = 27)。4组患者均进行上肢常规作业治疗,在此基础上,RAT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NM组增加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和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中国香港版)(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效果评价,同时分别检测屈肘、伸肘时最大等长收缩(MIVC)位置下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记录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协同收缩率(CR)。 结果 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MAS、FMA-UE、FTHUE-HK、MBI、iEMG和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相应治疗后,除肱三头肌CR以及对照组中的肱二头肌CR和肘伸展MIVC肱二头肌iEMG外,其余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除MAS、肱三头肌CR外,其余上述指标总体均数或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RAT组、NM组和联合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 结论 RAT联合NM治疗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张力,有效促进患者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α-肌动蛋白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
郭金兰,张晓宁,江佳慧,袁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32-2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2
摘要 ( 164 )   HTML ( 3)   PDF (823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并分为预后不良组(n = 69)和预后良好组(n = 81),预后不良组中69例CSCC患者根据ACTN1中位表达水平分为ACTN1低表达组(n = 35)和ACTN1高表达组(n = 34)。logistic回归分析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K-M曲线分析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与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中位时间的关系。纳入40例CSCC患者作为独立验证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比较ACTN1在C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对照组和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分别为(4.56 ± 1.02)和(12.12 ± 2.26)ng/mL,与对照组相比,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37,P < 0.001)。预后不良组肿瘤直径≥ 5 cm、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脂肪下层、有淋巴结转移占比及血清ACTN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 = 3.253)、ACTN1(OR = 2.894)是CSCC患者术后出现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术后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当截断值为13.19 ng/mL,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8%和92.12%。ACTN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18.5个月,相对于ACTN1低表达组,ACTN1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显著缩短(HR= 6.627,P < 0.001)。40例CSCC组织中ACTN1高表达32例,ACTN1低表达8例;CSCC癌旁组织中ACTN1高表达11例,ACTN1低表达29例,与癌旁组织相比,ACTN1高表达率在CSCC组织中显著升高(χ2 = 22.175,P < 0.001)。 结论 CSCC患者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CSCC患者术后评估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标志物。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徐珂,张明哲,王明阳,刘颂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38-2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3
摘要 ( 123 )   HTML ( 4)   PDF (555KB) ( 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诊治的EMS患者1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ADAMTS13水平,并分析其与美国生育协会(r-AFS)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健康状况量表(EHP-30)评分的相关性。记录1年预后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浆ADAMTS13水平对EMS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 EMS患者血浆ADAMTS13水平随r-AFS分期增加而显著下降,与EHP-30评分呈负相关(P < 0.001)。低血浆ADAMTS13水平、盆腔病变位置双侧、高r-AFS分期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血浆ADAMTS13水平的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截断值13.315,敏感度0.931,特异度0.690)。 结论 血浆ADAMTS13水平与EMS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是EM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EMS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酶A2、S100钙结合蛋白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联系
贾燕燕,孙翊嘉,赵迪,宋彦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44-24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4
摘要 ( 166 )   HTML ( 4)   PDF (617KB) ( 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酶A2(PLA2)、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将115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非进展组,100例健康人员为健康组。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34例、斑块稳定组45例和斑块不稳定组41例。分析血清PLA2、S100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ROC分析二者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随访1年,以复发和死亡为终点事件分析生存率。 结果 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血清PLA2、S100B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LA2、S100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OC显示二者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P < 0.05)。 结论 血清PLA2、S100B在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水平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

药物与临床
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药物治疗颞叶癫痫相关的脑功能复杂网络的变化
罗翠蜜,陈子蓉,黄东莹,郑金瓯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50-25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5
摘要 ( 119 )   HTML ( 2)   PDF (836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SCB)治疗相关的脑功能复杂网络的变化以及对执行控制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 方法 将21例服用SCB的颞叶癫痫患者(TLE-SCB)和12例未服用SCB的颞叶癫痫患者(TLE-N)与18例健康对照(HC)一起纳入研究。完成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和注意网络测试(ANT),应用图论方法研究3组受试者脑功能复杂网络的变化,研究脑网络变化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结果 TLE-SCB组和TLE-N组相比HC组均出现执行功能损害。脑网络拓扑属性分析结果显示,TLE-SCB组与TLE-N组相比,多个节点介数中心性降低(均Bonferroni校正,P < 0.017);右侧杏仁核节点聚类系数、左侧枕下回局部效率都降低(t = -2.953,P = 0.006;t = -2.597,P = 0.0142)。TLE-SCB相比于HC组,多个节点介数中心性降低(均Bonferroni校正,P < 0.017);左侧眶部额中回节点聚类系数增加(t = 2.861,P = 0.007);左侧颞下回局部效率降低(t = -2.870,P = 0.007)。TLE-N组相比于HC组,右侧中央旁小叶介数中心性、局部效率增加(t = 2.644,P = 0.013;t = 3.464,P = 0.002);右侧杏仁核节点聚类系数增加(t = 2.884,P = 0.007)。相关分析显示:TLE-SCB组左侧枕下回介数中心性降低与执行效率呈负相关(P = 0.045,r = -0.441)。 结论 使用SCB药物患者出现相关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可能是SCB认知障碍的网络基础。左侧枕下回可能在使用SCB的癫痫患者执行控制功能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血浆PPARγ作为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潜在诊断标志物的评估及其预测价值
王照,左解鹏,车航,任凌云,徐哲,王磊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58-26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6
摘要 ( 123 )   HTML ( 4)   PDF (707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PARγ与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相关性,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9例女性IC/BPS患者(观察组)和同期90例健康女性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总抗氧化能力(TAC)、总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浆PPARγ水平;通过LASSO回归筛选显著临床特征,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拟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年龄、BMI、NLR、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IFN-α、IL-1β、IL-6、IL-8、TNF-α和CD3+CD4+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绝对淋巴细胞计数、IL-10、TAC、GSH和血浆PPAR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ASSO回归筛选出,NLR、IFN-α、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IL-1β、IL-6、TNF-α、CD3+CD4+T及PPARγ共8个自变量进入预测模型。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β、TNF-α和CD3+CD4+T水平升高及PPARγ水平降低是IC/BP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PPARγ联合临床参数(IL-1β、TNF-α和CD3+CD4+T)的诊断IC/PBS的曲线下面积0.901(95%CI:0.885 ~ 0.963)高于PPARγ单一指标诊断[0.839(95%CI:0.730 ~ 0.902)]效能(AUC = 0.901)优于单独PPARγ(AUC = 0.839)。 结论 IC/BPS女性患者血浆PPARγ水平明显降低,可作为IC/BPS的潜在诊断标志物,联合临床指标提高诊断效能。

CT灌注成像联合人工智能评估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意义
芦苇,张盼,覃玉术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64-2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7
摘要 ( 155 )   HTML ( 2)   PDF (635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联合人工智能(AI)评估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溶栓14 d后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分为再灌注损伤组、无灌注损伤组。比较再灌注损伤组、无灌注损伤组CT灌注成像、AI参数,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因素,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AI预测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价值。 结果 31例出现再灌注损伤,其余75例无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组的脑血流量(CBF)、平均CT值、熵水平均低于无灌注损伤组(P < 0.05),脑血容量(CBV)、注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峰度均高于无灌注损伤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 = 5.228,95%CI:2.151 ~ 12.705)、CBF(OR = 3.777,95%CI:1.554 ~ 9.180)、CBV(OR = 3.699,95%CI:1.522 ~ 9.989)、平均CT值(OR = 4.125,95%CI:1.697 ~ 10.024)是影响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CBF、CBV、平均CT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灵敏度分别为67.74%、70.97%、77.42%、87.10%,特异度分别为70.67%、74.67%、77.33%、90.67%,AUC分别为0.665、0.667、0.744、0.908。 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AI评估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效能良好。

基于施孔数法筛选抗胎儿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及其在初步诊断β地中海贫血方法中的应用
尹茉莉,徐婧哲,闫宇,童祯骁,刘磊,王会岩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71-2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8
摘要 ( 144 )   HTML ( 3)   PDF (1303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初步诊断β地中海贫血(BT)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方法 利用施孔数法筛选分泌抗胎儿血红蛋白(HbF)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ELISA、改良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评价抗体的性质,采用戊二醛标记方法将碱性磷酸酶(ALP)和抗HbF单抗进行偶联,筛选最佳配对抗体用于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40份临床血样进行检测。 结果 筛选到9株高亲和力分泌抗HbF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4株HbF单抗(3F7、4G1、6C1、9H7)与HbF特异性结合,与血红蛋白(HbA和HbA2)不发生交叉反应,抗体最高效价为1∶256 000,亲和力最高可达到2.36 × 108 L/mol。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比,以3F7作为捕获抗体与ALP-4G1配对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通过定量检测HbF含量以区分胎儿和健康人血样,其敏感度达80%。 结论 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能够准确测量HbF水平,为临床上诊断BT提供帮助。

调查研究
广东省7个城市气态污染物与心血管疾病入院人数、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关系
陈星宇,肖颖,林华亮,Lam Lawrence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78-28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19
摘要 ( 127 )   HTML ( 5)   PDF (1115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对广东省7个城市心血管疾病入院人数、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7个城市的2 010 90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广东省电子医疗信息系统中获取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住院情况,并在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提取SO2、NO2、CO和O3每日暴露浓度。采用多步骤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估计了气态污染物对广东省7个城市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 结果 lag0时(入院当天)SO2、NO2、CO浓度与心血管疾病入院人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长均呈正相关,且NO2影响最大,另外NO2、CO的负面作用存在滞后效应,而O3浓度在lag0-7的时间窗内均与心血管疾病入院人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长呈负相关。 结论 SO2、NO2、CO短期暴露可能与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负担有一定相关性,且由于NO2较大的负面作用,仍然建议加强NO2的监控。但考虑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综述
免疫检查点及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付强,卢钟琦,常颖,金铁峰,张美花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88-29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20
摘要 ( 193 )   HTML ( 11)   PDF (470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备受瞩目,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迅速发展,产生了多种重要的治疗策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该领域中的核心方法之一,其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该文拟对当前已知的几种抗肿瘤免疫检查点及其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包括PD-1/PD-L1、CTLA-4、LAG-3、TIM-3、TIGIT和VISTA等关键检查点。通过详细探讨这些检查点的作用机制、现有的临床应用情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优化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有力参考与指导。

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万星煜,李楠,刘水清,张曦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294-2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21
摘要 ( 179 )   HTML ( 8)   PDF (699KB) ( 1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多基因突变驱动的血液肿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是骨髓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成分。研究表明,MSCs通过转移线粒体、传递细胞外囊泡、促进自身成脂分化、分泌促癌蛋白等多种机制促进AML的发生发展。该文就MSCs在AML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靶向MSCs治疗AML的新策略提供参考。

皮肤移植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研究进展
曹露,赵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2):  300-3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2.022
摘要 ( 176 )   HTML ( 4)   PDF (472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癜风是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皮肤或黏膜处的黑色素减退或者脱失斑。在临床上,白癜风可分为进展期和稳定期,皮肤移植术是稳定期白癜风重要的治疗方法,该文系统综述了当前临床中常用皮肤移植治疗术,包括组织移植和细胞移植两大类技术在白癜风治疗中的进展,并讨论新型移植辅助技术及术后护理的改进对提高移植成功率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