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0
上一期   
临床新进展
脂质组学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
王佳慧,郑可,李雪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1
摘要 ( 289 )   HTML ( 19)   PDF (580KB) ( 4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肾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相关医疗负担逐年增加。脂代谢紊乱在多种肾脏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鉴于脂质种类的多样性和代谢途径的复杂性,传统的研究手段往往难以全面阐释脂质在肾脏疾病中的深层作用。在这一背景下,脂质组学,即系统性分析生物样本中脂质分子及其代谢变化的科学,展现出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脂质组学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多囊肾等中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对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基础研究
碱性神经酰胺酶1在硫酸钠葡聚糖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保护作用
何榕茂,方泽扬,张芸芸,吴友谅,梁世秀,王斯琪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7-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2
摘要 ( 165 )   HTML ( 15)   PDF (3412KB) ( 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碱性神经酰胺酶1(Acer1)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黏膜屏障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方法 通过构建Acer1基因敲除鼠(Acer1 KO),利用硫酸钠葡聚糖 (DSS)连续饮水7 d诱导构建UC模型,对比C57小鼠和Acer1 KO小鼠在UC疾病中症状严重程度,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肠黏膜屏障(ZO-1、Occludin、Claudin、JAMA)的表达水平,通过ELISA评估全身免疫反应水平(IL-1β、IL-6、IL-23、IL-17、IL-10和TNF-α的水平)以及RT-PCR评估肠道炎症浸润程度(TNF-α、IL-1β、IL-6、IL-17、IL-21等)。 结果 自由饮水中C57和Acer1 KO小鼠两组无明显差异;在DSS诱导的UC模型中,与C57小鼠相比Acer1 KO小鼠存活率下降,体质量下降明显,机械屏障和黏液屏障蛋白表达程度显著降低,肠上皮屏障损伤严重,炎症反应强烈,细胞因子浸润明显,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Acer1通过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防御内毒素抑制炎症浸润,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青蒿素通过HIF-1α/LDHA通路抑制糖酵解改善肺血管重塑
史文花,陈玉倩,张永红,李丛,翟翠,杨妮,柯蕊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5-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3
摘要 ( 247 )   HTML ( 4)   PDF (4095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青蒿素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血流动力学和血管重塑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 = 10):对照组、MCT诱导的PAH模型组(MCT组,60 mg/kg)、青蒿素干预组(50 mg/kg)。造模28 d后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肺动脉平均压(mPAP)、心率及右室肥厚指数(RVHI)评估PAH进展,HE染色及α-SMA免疫组化法观察肺血管形态及肌化情况,并计算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血管肌层面积百分比(WA%)及肌化血管比例评估肺血管重塑,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IF-1α、LDHA的mRNA和蛋白水平,应用丙酮酸及乳酸测试试剂盒检测丙酮酸、乳酸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CT组大鼠RVSP及mPAP升高,心率增快,RVHI增高(P < 0.05);血管壁明显肌化并增厚,WT%及WA%升高,肺小动脉肌化程度显著增高(P < 0.05),提示PAH模型构建成功。与MCT组相比,青蒿素干预组大鼠RVSP、mPAP、心率及RVHI均降低(P < 0.05),WT%、WA%及肺小动脉肌化程度降低(P < 0.05)。与对照组相比,MCT组大鼠肺组织中HIF-1α、LDHA的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P < 0.05);青蒿素干预组HIF-1α、LDHA mRNA及蛋白水平较MCT组降低,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乳酸/丙酮酸比值较MCT组降低(P < 0.05)。 结论 青蒿素可以改善PAH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及肺血管重塑,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LDHA信号通路介导的糖酵解相关。

蛋白激酶Cβ抑制剂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表型对移植期间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李春燕,肖婷,伍邦翠,陈永,田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23-2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4
摘要 ( 171 )   HTML ( 5)   PDF (4842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β(PKCβ)抑制剂是否通过调节巨噬细胞表型来缓解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 方法 RIRI组大鼠血管夹阻断左肾血供60 min,同时切除右肾。Inhibitor + RIRI组予以PKCβ抑制剂在手术前1 d口服,余下处理同RIRI组。Sham组大鼠开腹后再闭腹。术后24 h处死大鼠,采集血液和左侧肾脏样本。分析肾功能、组织形态以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KIM-1,肾乳头损伤指标RPA-1、巨噬细胞亚型标志物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 PAS染色显示RIRI组大鼠肾切片有明显肾小管损伤,经PKCβ抑制剂干预后Inhibitor + RIRI组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P < 0.05)。RIRI组Cr、BUN、KIM-1和RPA-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及Inhibitor + RIRI组(P < 0.05)。与RIRI组相比,经PKCβ抑制剂干预后Inhibitor + RIRI组Cr、BUN、KIM-1和RPA-1表达显著减少(P < 0.05)。RIRI 组大鼠肾组织中iNOS、IL-12及CD197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及Inhibitor + RIRI组(P < 0.05);与RIRI组相比,经PKCβ抑制剂干预后Inhibitor + RIRI组iNOS、IL-12及CD197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 < 0.05);经PKCβ抑制剂干预后Inhibitor + RIRI组Dectin-1、ARG-1和CD16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RIRI组及Sham组(P < 0.05)。 结论 PKCβ抑制剂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肾功能不全、肾小管损伤、肾小管和肾乳头损伤标志物的表达。PKCβ抑制剂抑制M1巨噬细胞并促进巨噬细胞向M2极化,减少促炎并增加抗炎因子的表达促进肾脏修复。

氧化钕暴露致小鼠脑组织损伤的机制研究
吴俐虹,郭燕,曹静,杜晓燕,梁青青,高晓诚,王艳茹,邓洋,高龙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30-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5
摘要 ( 126 )   HTML ( 5)   PDF (680KB) ( 2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建立不同剂量氧化钕暴露小鼠模型,研究氧化钕暴露致小鼠脑组织损伤的机制。 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62.5、125、250 mg/mL氧化钕,对照组采用相同给药方式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35 d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应用RT-PCR检测Claudin-5、Occludin的mRNA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Claudin-5、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MMP-2、MMP-9的表达变化,检测RhoA/ROCK2信号通 路及下游cofilin蛋白的表达,试剂盒法检测MDA、T-AOC、NO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结果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laudin-5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 < 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Occludin 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 < 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Claudin-5、MMP-2、Occludin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 < 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MMP-9、RhoA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 < 0.05);高剂量组ROCK2、p-cofilin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 < 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 < 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T-AOC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 < 0.05);高剂量组NO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 < 0.05)。 结论 氧化钕暴露导致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激活RhoA/ROCK2信号通路。

临床研究
超声测量坐骨神经横截面积在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内镜术后早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曾琳钰,陈子明,曾俊卿,鄢毅,张达颖,顾丽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35-4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6
摘要 ( 169 )   HTML ( 5)   PDF (828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内镜手术治疗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与坐骨神经横截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招募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52例(n = 52)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第4天使用超声测量双侧臀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水平坐骨神经横截面积值(cross sectional area,CSA),计算坐骨神经横截面积变化△CSA、坐骨神经肿胀率(sciatic nerve swelling rate,SR-SN)。收集患者BMI值(body mass index)、术前、术后第4天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治疗改善率(treatment improvement rate,TIR)。以评分量表为对照,对坐骨神经横截面积在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4天VAS、ODI评分降低,JOA 评分升高(P < 0.01),手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改善。坐骨神经术前患侧CSA值大于健侧(P < 0.01),术后患侧CSA值减小但仍大于健侧(P < 0.01),患侧SR-SN大于健侧(P < 0.01)。患侧△CSA 与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治疗改善率负相关(P < 0.05);患侧SR-SN与BMI正相关,与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治疗改善率负相关(P < 0.05);患侧△CSA、SR-SN与OD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 > 0.05)。 结论 在经内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患侧坐骨神经横截面积手术前后的变化越大,术后早期症状改善越明显。

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王子桓,张翼升,余熙荣,马楚杰,莫泳皓,钟远鸣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41-4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7
摘要 ( 133 )   HTML ( 4)   PDF (12434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伤科就诊的40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通过单一切口同时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1例(A组),通过单一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3例(B组),通过双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6例(C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三组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疗效,并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结果 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皮肤切开长度和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时间与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主效应(P < 0.05);三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与术前在VAS、JOA评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间术后即刻在VAS、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间术后1周在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 结论 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技术同时减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少,损伤小等优势,患者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联合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左右半结直肠癌差异的真实世界研究
尚文颖,龙蝶,陈海辉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48-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8
摘要 ( 158 )   HTML ( 5)   PDF (504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左右半结直肠癌(CRC)在临床病理特征和基因表达层面的异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在2020年7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86例左右半CRC患者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结果及治疗方案,依照解剖学部位,分为左半CRC(134例)和右半CRC(52例),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左右半CRC患者的生存曲线,总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左半结直肠癌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结果及预后差异。 结果 (1)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左、右半CRC患者在性别、是否远处转移、ECOG评分、TNM分期和CEA、CA19-9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半CRC男性患者占比更多,而右半CRC患者在年龄上更大。(2)在基因突变特征方面:NRAS、BRAF及APC基因突变频率在左右半CRC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右半CRC患者中PIK3CA、SMAD4基因突变频率及MSI状态显著高于左半CRC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左半CRC患者的TP53基因突变频率高于右半CRC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在预后分析中,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无显著差异。 结论 左右半结直肠癌在临床病理特征不尽相同尤其是基因表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应在临床诊治中采用差异化策略,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这一差异化管理策略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异质性,并为精准医学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改良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动力对难愈性创面的疗效
王梦霄,陈志勇,罗涵,张光钢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53-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09
摘要 ( 159 )   HTML ( 2)   PDF (545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改良CO2点阵激光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机制。 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医院接诊的难愈性创面患者122例,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换药治疗 + 光动力治疗 + 常规CO2点阵激光治疗)、改良组(常规换药治疗 + 光动力治疗 + 改良CO2点阵激光治疗),各61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及创面细菌数量;比较治疗1、2、3周后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创面渗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血清CRP、ESR水平及创面细菌数量在组间、时间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 <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CRP、ESR水平及创面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2、3周后改良组血清CRP、ESR水平及创面细菌数量均低于常规组(P < 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创面愈合率在组间、时间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 < 0.05);治疗1、2、3周后改良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常规组(P < 0.05);改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 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创面渗液bFGF、Ang-1水平在组间、时间上均存在交互作用(P < 0.05);治疗前两组创面渗液bFGF、Ang-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2、3周后改良组创面渗液bFGF、Ang-1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 < 0.05);两组疼痛、瘙痒、红疹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改良CO2点阵激光联合光动力疗法可促进创面渗液生长因子分泌,抑制创面细菌繁殖及炎症反应,加快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创面渗液生长因子分泌有关。

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梁长宁,陈小萍,魏静静,葛亚丽,高巨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60-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0
摘要 ( 147 )   HTML ( 6)   PDF (629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方法 严格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72例,均为安排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依据研究对象接受单次细针腰麻后于仰卧位状态下15 min内血压改变进行分组,参考既往文献低血压定义标准分为血压降低组(H组)和血压正常组(N组)共两组。实施细针腰麻前进行微容量负荷试验,采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仪测量每搏量指数变异度(variation of stroke volume index,ΔSVI)并记录血压及心率等循环数据的基线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腰麻下行骨科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绘制ΔS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ΔSVI的预测价值。 结果 腰麻后有29例(40.27%)患者发生低血压。与N组相比,仰卧位状态下15 min内发生低血压的H组患者年龄更大,ASAⅢ级、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分析结果显示ΔSVI是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ΔSVI在≥ 0.805%时,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敏感度为 82.8%,特异度为81.4%,曲线下面积为0.868。ΔSVI与SBP最大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 = 0.562,P < 0.01)。 结论 微容量负荷试验是一种有效预测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方法。

磁共振指引下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肛周深部脓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司志龙,王豪,肖飞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65-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1
摘要 ( 136 )   HTML ( 8)   PDF (779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磁共振指引下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modified 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modified, LIFT)在肛周深部脓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6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手术治疗的符合入排标准的肛周深部脓肿患者148例,其中研究组51例采用改良LIFT术,对照组97例行单纯切开引流术。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获得基线资料平衡的两组患者各47例,共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肛门功能及愈合率。 结果 所有94例患者术前磁共振均能发现起源于括约肌间隙的原发病灶;研究组手术时间为(43.75 ± 11.77)min,长于对照组的(28.90 ± 8.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愈合率为80.9%,高于对照组的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中合并瘘管的脓肿患者有最低的愈合率73.1%,但在各临床特征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前后肛门功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磁共振指引下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可有条件地应用于肛周深部脓肿患者的治疗,能提高初次手术的愈合率,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以避免肛门功能的损伤。

中晚期孕妇血清NOV/CCN3水平变化及其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关系
郑文静,储祥玲,吴雨琼,张敏,储小宏,张楠,胡红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71-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2
摘要 ( 151 )   HTML ( 9)   PDF (658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晚期孕妇血清NOV/CCN3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 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结果,将252例妊娠女性分为GDM组与对照组。根据妊娠前体质量指数水平及妊娠结局情况将GDM组进行分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比较组间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NOV/CCN3水平的差异。 结果 GDM组血清NOV/CCN3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NOV/CCN3与妊娠前体质量、妊娠前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V/CCN3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97,95%CI(1.020 ~ 1.179),P = 0.013],且是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32,95%CI(1.020 ~ 1.045),P < 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840、0.784(P < 0.05)。 结论 中晚期孕妇血清NOV/CCN3水平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相关,参与GDM发生发展,为评估中晚期孕妇发生GDM及GDM患者妊娠结局提供新的思路。

血清铁蛋白和25-羟维生素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的相关性
雷蕾,胡韵,张笛,黄鑫宇,彭羽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78-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3
摘要 ( 136 )   HTML ( 5)   PDF (619KB) ( 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血清铁蛋白(SF)、25-羟维生素D[25-(OH)D]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心脏代谢指数(CMI)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医院128例老年NAFLD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8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及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的血清Ferritin、25-(OH)D水平。根据是否形成颈动脉血管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n = 36)和非斑块组(n = 9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SF、25-(OH)D、CMI水平,分析影响老年NAFLD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多因素及血清Ferritin、25-(OH)D水平与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及CMI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血清S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SF水平:脂肪肝组< 脂肪性肝炎组< 肝硬化组(P < 0.05),25-(OH)D水平:脂肪肝组 > 脂肪性肝炎组 > 肝硬化组(P < 0.05);斑块组BMI、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血清ALT、AST、LDL-C、SF、水平、FPG、FINS、HOMA-IR、CMI、NFS值显著高于非斑块组(P < 0.05),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斑块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血清LDL-C、SF水平、CMI、NFS值升高是影响老年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 < 0.05),血清25-(OH)D水平升高为保护因素(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F与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及CMI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血清25-(OH)D水平与NAFLD患者颈动脉斑块及CMI呈显著负相关(P < 0.05)。 结论 血清SF、25-(OH)D与NAFLD病情进展相关,且可能影响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及心脏代谢,可作为NAFLD患者血管病变的诊治观察指标。

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征分析
权冰洁,刘怡静,李小芹,周方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84-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4
摘要 ( 153 )   HTML ( 5)   PDF (501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儿童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临床特征。 方法 选取2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为HAAA组和非HAAA组,以23例HAAA组为研究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程度1∶5比例匹配同期115例非HAAA组患儿为对照组,分析23例HAAA组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病情转归,并与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相比较。 结果 HAAA患儿中男11例,女12例,中位年龄为6岁3个月(1岁4个月 ~ 12岁)。23例患儿发病过程均为急性肝炎起病,经治疗肝功能逐渐好转后外周血象逐渐出现包括血小板在内的两系或三系下降,其中14例(14/23,60.9%)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7/23,30.4%)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2/23,8.7%)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发生至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中位间隔时间为56 d(10 ~ 157 d)。23例(23/23,100%)患儿均有黄疸,1例(1/23,4.3%)患儿基因检查确诊为X-连锁淋巴增生性疾病2型,5例(5/23,21.7%)患儿行肝穿刺活检示药物性肝炎/化学性肝损伤。HAAA组患儿CD4+细胞比例(1.2 ± 0.3)和CD4+/CD8 +比值(-0.2 ± 0.4)与对照组患儿的CD4+细胞比例(1.5 ± 0.1)和CD4+/CD8+比值(0.1 ± 0.2)相比明显下降(P < 0.05)。3例(3/23,13.0%)患儿进行免疫抑制治疗(IST)好转,18例(18/23,78.3%)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2例(2/23,8.7%)非重型再障仅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复方皂矾丸治疗,随访至2023年12月所有患儿均存活。 结论 儿童HAAA病情危重,预后差,多为重型或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生在肝炎恢复期,CD4+细胞减少和CD4+/CD8+比值倒置或为HAAA发生预警因子,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预后。

药物与临床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所致恶心呕吐的影响
王腾欢,程丹,毛元元,李会新,范宇宁,邢娜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90-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5
摘要 ( 134 )   HTML ( 4)   PDF (473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预防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应用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135例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足月产妇,年龄20 ~ 40岁,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5例):生理盐水组(C组)、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艾司氯胺酮组(E组)。所有产妇均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平面为T5~7。在断脐带后,子宫体肌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同时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P组静脉注射帕洛诺司琼、E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记录卡前列素给药后至产妇离室时恶心、呕吐、胸闷事件,同时记录入室(T0)、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前1 min(T1)、给药后2 min(T2)、5 min(T3)、15 min(T4)和30 min(T5)时产妇MAP、HR、SpO2和Ramsay评分,出手术室时产妇满意度。 结果 与C组相比,E组恶心、呕吐、胸闷发生率低(P < 0.05);与P组相比,E组恶心、胸闷发生率低(P < 0.05)。与C组相比,E组满意度高(P < 0.05);与P组相比,E组满意度高(P < 0.05)。其余组间恶心、呕吐、胸闷、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可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时提高产妇围术期的满意度。

阿司匹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薄型子宫内膜冻融胚胎移植的影响
周敏,张潇潇,吴钊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95-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6
摘要 ( 117 )   HTML ( 4)   PDF (450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薄型内膜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时,加用阿司匹林对内膜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冻融胚胎移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雌激素治疗后内膜厚度< 7 mm,加大雌激素剂量+阿司匹林组(观察组,n = 162)与仅加大雌激素剂量组(对照组,n = 152),比较移植前内膜参数和妊娠结局。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搏动指数(PI)[(0.77 ± 0.20) vs. (0.84 ± 0.27),P < 0.05]、阻力指数(RI)[(0.49 ± 0.10) vs. (0.63 ± 0.10),P < 0.01]和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S/D)[(1.94 ± 0.49) vs. (2.22 ± 0.47),P < 0.01]降低;同时胚胎着床率(38.00% vs. 27.24%,P < 0.01)、临床妊娠率(56.17% vs. 42.11%,P < 0.05)和活产率(84.62% vs. 68.75%,P < 0.05)升高。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薄型内膜患者在冻融胚胎移植时,加用阿司匹林后子宫及螺旋动脉血流显著改变,可改善妊娠结局。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生长方位量化联合S-Detect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邓雅倩,李文肖,徐泽林,马金梅,杜婷婷,刘文,李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00-10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7
摘要 ( 148 )   HTML ( 2)   PDF (1267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生长方位量化联合S-Detect技术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3年3月至2024年10月于医院住院的163例乳腺癌患者资料,依据ALN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组(n = 62)与未转移组(n = 101)。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S-Detect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观察指标与ALN转移的相关性,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的最大径、边界、边缘、钙化、方位角、血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钙化、边界、方位角、边缘、最大径是预测ALN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依此构建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Y = -7.995 + 2.299 × 最大径 + 1.171 × 边界 + 2.137 × 边缘 + 1.397 × 钙化 + 0.034 × 方位角。该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69,均大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AUC(P < 0.05),联合预测模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 = 0.701,P < 0.05)。 结论 量化乳腺肿块的方位角有助于预测ALN转移,并增强对非平行取向的解释和应用。乳腺肿块生长方位量化联合S-Detect技术对乳腺癌ALN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以给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联合左室压力-应变环对冠心病早期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评估价值
叶白冰,李秀娟,陈赛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08-11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8
摘要 ( 120 )   HTML ( 3)   PDF (668KB) ( 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联合左室压力-应变环对冠心病早期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2月到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97例冠心病早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情况分为无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LVEF值≥ 50%),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LVEF值< 50%)。所有患者均行临床资料收集、左室压力-应变环、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 结果 两组体质量指数、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与无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组相比,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组年龄较大,Killip分级Ⅲ-Ⅳ级、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占比较高(P < 0.05)。与左心室无收缩功能减退组相比,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组GWE、GCW、GWI绝对值水平较低,GWW绝对值水平较高(P < 0.05)。与无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组相比,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组面积、圆周、径向、纵向应变水平较低(P < 0.05)。GWE、GCW、GWI、面积、圆周、径向、纵向应变水平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发生率呈负相关,GWW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压力-应变环、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预测冠心病早期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敏感度、准确度低于联合检测(P < 0.05)。 结论 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冠心病早期患者面积、圆周、径向、纵向应变、GWE、GCW、GWI绝对值水平较低,GWW绝对值水平较高,而上述指标均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发生率相关,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联合左室压力-应变环预测冠心病早期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价值较高。

基于定量脑电图及经颅多普勒的多模脑功能监测评估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
孙实安,王迎东,程晓峰,邸燕娜,姜健慧,于朝旭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14-11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19
摘要 ( 167 )   HTML ( 3)   PDF (553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定量脑电图(QEEG)和经颅多普勒(TCD)的多模脑功能监测在预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及预后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12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接受QEEG和TCD检查,并根据血肿是否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79例)和血肿稳定组(41例)。通过对比两组间QEEG和TCD的参数差异,探究这些监测指标与血肿扩大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 结果 血肿扩大组的患者年龄较高,且吸烟比例也较高,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初始神经功能损伤更严重,血肿扩大组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DAR和DTABR值均高于续血肿稳定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AR、DTABR和P1与血肿扩大呈正相关,其中DAR和DTABR的相关性尤其强(r值分别为0.774和0.738,P < 0.05),P1的相关性相对较弱(r = 0.213,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AR、DTABR和P1参数在预测血肿扩大方面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DAR的AUC值高达0.970。随访期间,血肿稳定组的MRS评分在所有时间点上优于血肿扩大组(P < 0.05)。 结论 QEEG和TCD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从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果。

血清PLOD、CYFRA21-1水平对肺转移瘤患者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胡婷婷,鲁洪岭,尹晓明,刘倩,郭威,孙云川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20-1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20
摘要 ( 118 )   HTML ( 2)   PDF (493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血清赖氨酸羟化酶3(PLOD3)、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对肺转移瘤患者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的102例肺转移瘤患者为肺转移瘤组,以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根据治疗疗效将肺转移瘤组分为有效组(n = 66)和无效组(n = 3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PLOD3、CYFRA21?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转移瘤患者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疗效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治疗前血清PLOD3、CYFRA21?1对肺转移瘤患者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结果 肺转移瘤组患者血清PLOD3、CYFRA21?1为(34.47 ± 6.17)、(27.85 ± 5.14)μg/L,高于对照组(7.26 ± 2.21)、(9.31 ± 2.4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转移瘤组患者血清PLOD3与CYFRA21?1呈正相关(r = 0.667,P = 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移病灶数目多发、血清PLOD3、CYFRA21?1升高是肺转移瘤患者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 < 0.05)。血清PLOD3、CYFRA21?1联合对肺转移瘤患者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疗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高于血清PLOD3、CYFRA21?1单独检测0.815、0.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肺转移瘤患者血清PLOD3、CYFRA21?1水平升高,两者与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疗效有关,两者联合对肺转移瘤患者三维近距离插植放疗疗效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调查研究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认知现状与治疗决策意向的关系
张双好,陶杰,蔡泽华,冉雪荣,韦思似,潘金凤,翟巾帼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26-13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21
摘要 ( 152 )   HTML ( 2)   PDF (537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认知,并分析其决策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治疗及生殖健康管理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康复中心就诊的164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及家庭支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应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进行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 164例女性患者中共143例(87.2%)有治疗意向,对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相对了解者占2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职业对患者治疗意向有影响(P < 0.05),与医务人员相比,从事教师(OR = 10.81, 95% CI: 1.04 ~ 112.21)、个体户(OR = 20.34, 95% CI: 3.46 ~ 119.43)及其他职业(OR = 16.26, 95% CI: 4.05 ~ 65.29)的患者治疗意向更高;低尿失禁生活质量得分是患者治疗意向的促进因素(OR = 0.96, 95% CI: 0.93 ~ 0.99)。 结论 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对于接受生殖道激光微创治疗的意向较高,但对该治疗技术的整体认知不足。

综述
肌骨超声技术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评定的研究进展
张帅迪,张建云,李晶晶,顾昌宇,郭健,李瑞青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34-14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22
摘要 ( 182 )   HTML ( 7)   PDF (552KB) ( 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肢体僵硬、疼痛等,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量表、表面肌电图和生物力学方法评估肢体痉挛,但临床量表依赖经验,主观性强;表面肌电容易出现代偿,存在测试误差;生物力学方法限制性较强。肌骨超声不仅能够检测肌肉参数,提供肌肉硬度、弹性等定量信息,而且具有高分辨率和实时成像的独特优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通过综述肌骨超声与肢体痉挛评定的相关证据,以期探索出一种简单合理的量化评估方法,为肢体痉挛的临床评估提供一定的思考。

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甘颖盈,胡敏,崔淑雅,柴智,樊慧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41-14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23
摘要 ( 184 )   HTML ( 5)   PDF (554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一个大亚类,其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依赖Smad蛋白和不依赖Smad蛋白介导的通路,参与了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涉及多组织、多器官的形成和发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MP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主要起着促进作用,与少突胶质细胞的髓鞘形成密切相关,在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神经管畸形、帕金森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就BMP信号通路的组成、传导机制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的思路。

卵巢抵抗综合征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诊断与个体化管理进展
尚丹丹,刘萍,刘利贞,庞益伟,周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  146-1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1.024
摘要 ( 150 )   HTML ( 3)   PDF (753KB) ( 2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抵抗综合征(ROS)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同属于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两者存在相似的临床特点,通常较难鉴别,ROS易被误诊为POI,给后续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了解ROS和POI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尽早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至关重要。该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ROS与POI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诊断以及个体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以便尽早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并通过个体化管理,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并实现生育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