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4-10-25
临床新进展
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肺萎陷技术的应用进展
汤敏誉,梁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13-281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1
摘要 ( 232 )   HTML ( 20)   PDF (513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相较于传统的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在手术视野范围较小、操作空间较窄的情况下进行,为了成功进行VATS手术,需要最大程度地优化肺隔离和肺萎陷的质量,延迟肺萎陷的麻醉技术可能阻碍胸外科手术。为了提高肺萎陷的速度和质量,临床上采取了诸多措施。该文就胸外科手术中单肺通气肺萎陷技术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基础研究
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向威,吕磊,郑福鑫,袁敬东,周高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19-282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2
摘要 ( 162 )   HTML ( 12)   PDF (2333KB) ( 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方法 利用TCGA数据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OXP4-AS1和LATS2 mRNA在BUC组织中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LATS2与H3K27me3蛋白表达;RNA免疫沉淀(R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验证FOXP4-AS1、EZH2与LATS2的关系。 结果 相较正常膀胱组织,BUC组织中FOXP4-AS1表达升高,而LATS2 mRNA表达降低(P < 0.01);相较SV-HUC-1,FOXP4-AS1在BUC细胞系(EJ、T24、BIU-87及5637)中表达升高(P < 0.01);沉默FOXP4-AS1可显著抑制BUC细胞增殖、迁移及H3K27me3蛋白表达,而显著促进LATS2 mRNA与蛋白的表达,过表达FOXP4-AS1则产生相反效应(P < 0.05);RIP与ChIP实验表明FOXP4-AS1可募集EZH2至LATS2启动子区域,导致H3K27me3在该区域富集;敲低LATS2 或EZH2表达可部分逆转FOXP4-AS1沉默或过表达对BUC细胞增殖、迁移及LATS2表达的影响。 结论 FOXP4-AS1在BUC中高表达,其通过招募EZH2至LATS2基因启动子区域负性调控LATS2的表达,进而调控BU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人脐带干细胞外泌体对人毛乳头细胞增殖的影响
罗青,黄金金,任婷婷,周瑞华,徐栋花,王振华,王国颖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28-28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3
摘要 ( 151 )   HTML ( 9)   PDF (2556KB) ( 3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CMSC-Exos)对人毛乳头细胞(HDPCs)增殖的影响,并对hUCMSC-Exos促毛发生长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方法 二步酶法分离HDPCs并进行体外培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通过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并对其进行电镜、粒径及表面标记物鉴定。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诱导HDPCs建立雄激素性脱发细胞模型。将hUCMSC-Exos与HDPCs共培养,采用细胞增殖试验(EdU)检测诱导的HDPCs的相对活力。Real-time q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Wnt10b、GSK-3β在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果 所获取的HDPCs、hUC-MSCs和hUCMSC-Exos 均符合毛乳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特征。EdU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外泌体可有效促进HDPCs增殖(P < 0.05),增强HDPCs活力,减轻DHT造成的损伤(P < 0.05)。Real-time qPCR显示外泌体可增强ALP基因表达水平(P < 0.05),增强毛囊诱导能力;Western blot证实β-catenin、Wnt10b、GSK-3β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差异(P < 0.05)。 结论 hUCMSC-Exos可促进DHT诱导的HDPCs增殖,增强其毛囊再生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白刺花叶总生物碱通过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
姜盛楠,支文冰,陈静,孙婷婷,许宗仁,刘帅,张红,李晔,刘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35-284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4
摘要 ( 183 )   HTML ( 5)   PDF (659KB) ( 4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刺花叶总生物碱(Sophora davidii Hance leaves total alkaloids,SDLTAs)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给予不同浓度(50、100、200 μg/mL)SDLTAs,Griess法检测SDLTAs对细胞NO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SDLTAs对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RT-qPCR法检测细胞中iNOS、NF-κB p65和IκBα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p-p38、p-p65和p-JNK以及细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 结果 SDLTAs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SDLTAs极显著降低细胞中NO、IL-6、TNF-α和IL-1β的分泌(P < 0.01),极显著下调细胞中iNOS、NF-κB p65和IκBα mRNA的表达(P < 0.01),极显著降低细胞中p-p38、p-p65和p-JNK以及细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P < 0.01)。 结论 SDLTAs可通过调节MAPK/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
无创左室压力-应变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的价值
王歆赫,叶创文,童华生,孟菲,朱贤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41-284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5
摘要 ( 159 )   HTML ( 7)   PDF (683KB) ( 1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无创左室压力-应变环(LV-PSL)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后的心肌做功情况及左室重构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70例AMI患者(冠心病组)及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术前、术后7 d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左室心肌做功指标[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做功效率(GWE)、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的差异。冠心病组患者进一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组34例和冠心病多支组36例,对比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左室心肌做功指标与GLS、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冠心病组术前、术后7 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GWW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GWI、GWE、GCW、GL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冠心病组术后7 d LVESV、LVEDV、GWW均低于术前,LVEF、GWI、GWE、GCW、GLS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冠心病多支组术前及术后7 d LVESV 、LVEDV、GWW均高于冠心病单支组,LVEF、GWI、GWE、GCW、GLS均低于冠心病单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WW与GLS、LVEF均呈负相关,GWE、GCW、GWI与GLS、LVEF均呈正相关(P < 0.001)。 结论 LV-PSL技术在评估AMI患者PCI术前、后左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提供了一种无创、有效的评估新方法。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董晓杰,王鹏,马俊华,王牮,鄢传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48-28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6
摘要 ( 157 )   HTML ( 12)   PDF (525KB) ( 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增进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风险的理解。 方法 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共纳入138例首发中重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行为组(n = 25)、非自杀性自伤(NSSI)组(n = 78)和自杀未遂(SA)组(n = 35)。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以及其他心理评估工具,收集一般资料和神经质人格得分、负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社会心理因素等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研究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 无自伤自杀行为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在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等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组和自杀行为组的评分普遍高于无自伤自杀行为组(P < 0.05);自伤行为评分在这三组中也有显著差异,尤其是自杀行为组评分最高,但在生活事件评分方面则无显著差异;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方面的评分在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自杀行为组在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和应激生活事件评分上最高,但在自尊评分上最低(P < 0.05);内外倾向、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相关,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以及焦虑、抑郁、童年期创伤、应激生活事件和自尊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内外倾向的最佳预测阈值为-10.5%。 结论 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临床实践和干预策略,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识别高风险群体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科术后发生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汤黎黎,黎学明,雷黎明,曾晓东,凌云,林琼瑜,朱苏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54-28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7
摘要 ( 156 )   HTML ( 9)   PDF (602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 IE)术后发生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为预防IE术后住ICU时间延长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总共纳入223例患者。按照术后ICU停留时间是否大于3 d分为非延长组(< 3 d)和延长组(≥ 3 d)。非延长组156例,延长组67例。ICU时间延长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中P < 0.05的变量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精确度。 结果 223例患者中共67例患者发生ICU时间延长,发生率30%。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冠心病史、脑梗死史、术前心衰、主动脉瓣返流面积、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 < 60%、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使用IABP、气管插管重插管、肺部感染、使用CRRT、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24 h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 < 60%(OR= 3.004,P = 0.041)、术后使用IABP(OR= 31.686,P = 0.008)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24 h(OR= 8.135,P < 0.001)为IE术后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ICU时间延长危险因素的AUC值为0.858(95%CI:0.806 ~ 0.901,P < 0.001)。 结论 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 < 60%、使用IABP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24 h是为IE术后ICU时间延长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要综合防治各种危险因素,以期缩短ICU停留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端粒长度及血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朱梦露,张丰姣,康志强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60-28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8
摘要 ( 150 )   HTML ( 7)   PDF (659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以及血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对端粒长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3年5月1日至2024年5月1日期间就诊于郑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的T2DM并行双能X线BMD检查的患者174例,将T2DM患者根据BMD中T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采取qPCR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ELISA法测定AGEs水平。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血糖、血脂、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等指标,采用双能X线测定BMD、ELISA法测定血浆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水平,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和相关性。 结果 (1)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端粒长度、AGEs水平均存在差异,三组端粒长度依次增加,AGEs水平依次降低。(2)T2DM患者端粒长度与各部位BMD呈正相关,与CTX、PINP呈负相关,血浆AGEs水平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与CTX、PINP正相关,且端粒长度与AGEs水平负相关。(3)端粒长度是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AGEs水平是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T2DM患者端粒长度缩短、AGEs水平升高均与BMD降低相关,并且端粒长度缩短与AGEs水平上升有关。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血浆AGEs水平可以共同评价T2DM患者的骨代谢状态。

活动性肺结核相关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改变及ESAT6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盖林林,孙维策,褚锦锦,徐栋花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67-287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09
摘要 ( 165 )   HTML ( 8)   PDF (813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单核-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变化及结核分枝杆菌ESAT6对人源THP-1细胞极化的影响。 方法 收集14例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组)和1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肝素钠抗凝全血和血清,采用淋巴细胞液分离肝素钠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s),通过实时-定量PCR仪检测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PBMCs中HLA-DR、CD11C、CD68、CD206、Arg-1 的mRNA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IL-2、IL-6、TNF-α、IFN-γ、IL-4等)的分泌情况。将人源THP-1细胞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将其变成巨噬细胞样细胞后,分为M0组、M1组、M2组、M0+ESAT6组,刺激24 h后,荧光定量PCR检测HLA-DR、CD11C、CD68、CD206、Arg-1的mRNA水平。ESAT6分别刺激THP-1 6 h、12 h、24 h后,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IL-2、IL-6、TNF-α、IL-4等)。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活动性肺结核组外周血PBMCs中M1极化表型分子HLA-DR、CD11C、CD68的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P < 0.05);M2极化表型分子CD206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P < 0.05),Arg-1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血清M1极化相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2、IL-6、TNF-α、IFN-γ水平均上升(P < 0.05),抗炎性细胞因子IL-4水平降低(P < 0.05)。体外诱导THP-1巨噬细胞分化为不同表型,细胞M1极化表型分子HLA-DR 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F = 21.83, P = 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1表型组、M0+ESAT6表型组均较M0组明显上调(P < 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CD68 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80,P = 0.135)。细胞M2极化表型分子CD206、Arg-1 mRNA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33,P = 0.3597;F = 6.059,P = 0.068)。M1极化相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2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4在各组细胞培养不同时间节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M0和ESAT6表型组相比,M1表型组促炎性细胞因子IL-6和TNF-α 水平在培养12 h、24 h均显著升高(P < 0.05,P < 0.05,P < 0.001,P < 0.001;P < 0.05,P < 0.05,P < 0.01,P < 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活动性肺结核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向M1极化的能力增强,向M2 极化的能力减弱。结核分枝杆菌ESAT6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1极化,影响肺结核病情活动及进展。

全身振动联合血流限制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社区活动能力的影响
孙良文,韦春霞,刘淼,卢敏,高少君,王博,段强,李伟,黄肖群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74-287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0
摘要 ( 122 )   HTML ( 5)   PDF (481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WBV)联合间歇性血流限制训练(intermittent blood flow restriction,iBFR)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社区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80例康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振动组(28例)及联合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对照组基础上,振动组予全身振动训练每天1次;联合组予全身振动联合间歇性血流限制训练每天1次。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6分钟步行测试(6MWT)评估步行能力,社区平衡和移动能力量表(CB&M)评估社区活动能力;出院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评估患者社区活动能力(CB&M)。 结果 训练前三组的BBS、CB&M评分及6MWT步行距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训练6周后三组的BBS、CB&M评分及6MWT步行距离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及振动组均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与振动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随访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三组的CB&M评分比较,联合组及振动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随访第1个月联合组CB&M评分与振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第3个月,联合组CB&M评分则高于振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全身振动训练及全身振动联合间歇性血流限制训练均有利于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早期社区活动能力,帮助患者回归社区生活。

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王益,徐彬,陈杨达豪,徐卫星,盛红枫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80-288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1
摘要 ( 148 )   HTML ( 9)   PDF (3196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微创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ini open endoscope assisted-ACDF,MOEA-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于医院因CSR接受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ACDF组与MOEA-ACDF组,评估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情况,手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以及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果 纳入常规ACDF组患者41例,MOEA-ACDF组患者4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之间相比,术后VAS疼痛评分、JOA评分、C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ACDF组相比,MOEA-ACDF组手术时间稍长(P = 0.02)。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下降,JOA评分、C2-7Cobb角、手术节段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血肿形成、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MOEA-ACDF技术治疗CSR,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颈椎高度与曲度,获得与常规ACDF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虽然MOEA-ACDF技术手术时间较常规ACDF术稍延长,但其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开阔、深部聚焦、照明良好、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进而方便术者进行颈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松解、后纵韧带切除等操作,减少神经、脊髓、硬膜和椎动脉损伤,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

全程化血糖管理在改善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效果分析:基于视觉电生理和OCTA研究
唐娟,兰芬,孟林霞,张琴琴,戴传强,雷证,方其林,李盈,吴小利,李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888-28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2
摘要 ( 137 )   HTML ( 6)   PDF (1480KB) ( 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视觉电生理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术前视网膜功能差异,以及全程化血糖管理在改善DC患者术后视力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检测不同2型糖尿病(T2DM)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状态下,DC患者术前与术后视觉电生理(N75、P100、明视FERG、暗视FERG)、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pRNFL)和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变化差异,以及全程化血糖管理干预情况下上述数据变化趋势。 结果 随着T2DM病程延长、FBG和HbA1c升高,术后各时间点单独分析,患者N75和P100潜伏期逐渐变长,暗视FERG、暗视FERG、pRNFL和ppVD数值均逐渐下降,同时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逐渐下降(P < 0.05)。与术后1周比较,A组(未采取全程化血糖管理)视力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逐渐增加,但术后1年时呈下降趋势,B组(采取全程化血糖管理)术后1个月时视力逐渐趋于稳定,且术后各时间点B组视力均优于A组;结果显示A组N75和P100均高于B组,同时A组明视FERG、暗视FERG、pRNFL和ppVD(%)均低于B组,并且A组患者N75和P100术后各时间点呈现逐渐延长趋势,明视FERG、暗视FERG、pRNFL和ppVD(%)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但B组患者上述数据在DC术后3个月逐渐趋于稳定,接近于该组术前水平(P < 0.05)。在全程化血糖管理状态下,术后1周时N75和P100虽然均达到最长时间,明视FERG和暗视FERG、ppVD下降至最低,pRNFL呈现高度水肿状态,但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时间点N75、P100和pRNFL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明视FERG、暗视FERG和ppVD(%)逐渐上升(P < 0.05),术后3个月至1年各时间点比较,上述指标整体趋势稳定,接近于术前水平(P > 0.05)。 结论 基于视觉电生理和OCTA定量分析,在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的DC患者中,随着糖尿病病情加重,患者视网膜功能呈现下降趋势,但全程化血糖管理可以有效改善DC患者视网膜功能,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NK细胞联合Treg细胞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停药的预测价值
陈曦,王欢,李小龙,沈丽,刘洪涛,王碧薇,赵宏微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00-29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3
摘要 ( 128 )   HTML ( 4)   PDF (488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NK细胞及Treg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停药患者中的变化及二者对TKI停药的预测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确诊为CML的患者200例,分为停药组(n = 100)和未停药组(n = 100),停药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复发组(n = 41)和未复发组(n = 59),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对停药后结局的影响,探讨患者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NK细胞及Treg对TKI停药后结局的预测价值。 结果 停药组中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未停药组(P < 0.05),而前者NK细胞(P < 0.05)及Treg细胞(P < 0.01)的数量显著高于后者。与复发组患者相比,未复发组患者中应用干扰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前者(P < 0.05),TKI治疗时间及深度分子学反应(deep molecular response, DMR)持续时间均显著大于复发组患者(P < 0.05)。未复发组的NK细胞及Treg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复发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是否应用干扰素(OR= 1.25, 95%CI: 1.11 ~ 2.03, P < 0.001)、DMR持续时间(OR = 1.16, 95%CI: 1.08 ~ 1.92, P < 0.05)、NK细胞(OR = 1.64, 95%CI: 1.14 ~ 2.28, P < 0.01)、Treg细胞(OR = 1.83, 95%CI: 1.15 ~ 2.42, P < 0.01)均是停药后患者是否复发的关键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NK细胞联合Treg细胞预测TKI停药后是否复发的AUC = 0.892(95%CI: 0.857 ~ 0.927, P < 0.001)。 结论 NK细胞和Treg细胞在TKI停药未复发的患者中显著增加,二者联合对于CML患者停药是否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自体荧光基点光谱联合胶体金检测异位微小旁腺指导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的疗效
彭琨,姚宝忠,陈宏存,张军,包文中,李文波,宋伟涛,桑赛龙,林丽,贾志兴,李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05-291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4
摘要 ( 156 )   HTML ( 6)   PDF (943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术中以自体荧光基点光谱分析(AFPSA)联合免疫胶体金法(ICGT)检测颈中央区异位甲状旁腺组织指导甲状旁腺全切术(TPTX)或廓清术(CPTX)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对比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的64例SHPT患者的临床数据,36例观察组先行TPTX术,于颈中央区用AFPSA测得可疑目标取样再以ICGT检测,若为阳性的再行CPTX术;28例对照组术中未经特殊检测而仅行TPTX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临床症状转归、甲状旁腺功能变化及低钙血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观察组AFPSA-ICGT阳性者9例,其中左2例,右4例,胸腺3例;9例阳性中有轻度增生或未增生微小旁腺10处。两组在切除含异位在内的总旁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ALP低于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P < 0.01)和术后6个月(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个月,PTH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部分患者术后6个月关节骨痛和皮肤瘙痒再发(P < 0.05)。观察组SHPT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P < 0.05);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及低钙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以AFPSA-ICGT术中检测指导SHPT手术,可精准高效地识别并安全靶向地清除颈中央区内未明显增生的甲状旁腺组织,对改善预后效果显著。

药物与临床
维迪西妥单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徐俊,王晓丽,倪静怡,张娣娣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13-29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5
摘要 ( 196 )   HTML ( 5)   PDF (497KB) ( 1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维迪西妥单抗(RC48)在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既往至少接受过两次系统化疗失败的3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RC48组(n = 15)和对照组(化疗/靶向/免疫单药)(n = 15)。观察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 中位随访7.5个月,RC48组和对照组的ORR为20% vs. 0%(P = 0.224),DCR为53.3% vs. 20%(P = 0.128),中位PFS为4个月 vs. 3个月(P = 0.479),中位OS为18个月vs. 5个月(P = 0.043)。安全性方面,RC48组和对照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均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两组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致死性不良事件。 结论 RC48在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良好。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CD40/CD40L的影响
吉训琦,李佳,张凝,陈泽福,林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18-29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6
摘要 ( 131 )   HTML ( 3)   PDF (465KB) ( 1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CD40/CD40L轴的影响机制。 方法 选取8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 = 40)和研究组(n = 40)。对照组给予环孢素治疗,研究组给予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和CD4+/CD8+)以及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细胞膜表面和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CD40L水平,使用ELISA检测血浆sCD40和sCD40L水平。 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00%)(P < 0.05)。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血浆sCD40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8+以及外周血CD19+ CD40+、CD3+ CD40L+细胞和血浆sCD40L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研究组CD3+、CD4+、CD4+/CD8+、血浆sCD40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CD8+以及外周血CD19+ CD40+、CD3+ CD40L+细胞和血浆sCD40L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L+细胞低于治疗前;研究组的外周血血小板膜表面的CD40+高于对照组,CD40L+细胞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的总不良率(15.00%)低于对照组的总不良率(22.50%),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治疗ITP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安全性良好。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放射性肺炎中的预测价值
李鑫盼,方懿,邱俊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23-29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7
摘要 ( 146 )   HTML ( 4)   PDF (558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在放射性肺炎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者87例相关资料,其中发生放射性肺炎者43例,未发生放射性肺炎者44例,比较两组放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NLR水平变化,统计T淋巴细胞亚群、NLR在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NLR与放射线肺炎分级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绘制T淋巴细胞亚群、NLR预测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ROC曲线,并计算其AUC面积。 结果 放疗后发生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放疗前且低于放疗后未发生组(P < 0.05),放疗后发生组NLR显著高于放疗前且显著高于放疗后未发生组(P < 0.05),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NLR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高于NLR,且高于CD4+T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CD3+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放射性肺炎分级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 < 0.05),NLR变化与放射性肺炎分级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 < 0.05),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NLR联合检测预测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AUC面积为0.924,大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NLR单独检测者。 结论 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NLR联合检测,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中具有较理想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放射性肺炎的指标,而得以应用推广。

调查研究
南京市溧水区多中心胃癌前病变状况人群调查
牛春燕,王小平,赵向阳,黄健康,陈跃,石永强,宋用强,王辉,吴新国,卜永丹,李箕进,陶涛,吴金华,薛昌林,张福玉,杨金明,韩春荣,袁娟,武银铃,熊红兵,肖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29-29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8
摘要 ( 144 )   HTML ( 6)   PDF (625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人群调查,了解南京市溧水区胃癌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流行特征,为早期胃癌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接受胃镜检查者21 977例,回顾性分析人口学特征、胃癌前病变检出率、H. pylori感染率。 结果 (1)检出胃癌前病变590例(检出率2.68%);(2)男性癌前病变总检出率及各级别病理类型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 < 0.001);(3)男性癌前病变最低检出年龄及各病理类型检出最低年龄均低于女性(P < 0.001、P < 0.009、P < 0.005、P < 0.002);(4)人群总H. pylori感染率23.10%,癌前病变者H. pylori感染率高于非癌前病变者(P < 0.001),男性、女性癌前病变者H. pylori感染率均高于同性别非癌前病变者(P < 0.001),男性癌前病变及非癌前病变者H. pylori感染率均高于女性(P < 0.001);H. pylori感染率同样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P < 0.001),年龄变化趋势与癌前病变检出率趋势平行(P < 0.001)。 结论 本区域内胃癌前病变检出率处于国内中等偏上水平,男性检出高于女性;女性癌前病变最低检出平均年龄较男性延迟10.57岁;调查人群总H. pylori感染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综述
精神分裂症中氧化应激相关通路与诊断和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俞天悦,郭茜,胡昊,苏宇静,陈剑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35-294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19
摘要 ( 133 )   HTML ( 13)   PDF (489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疾病负担较重的重性精神疾病。氧化应激与促炎因子的交互作用相互叠加促进慢性神经炎症和免疫损伤,导致多巴胺能和谷氨酸能通路失调,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息息相关。该文从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通路、WNT/β-Catenin 通路与NF-κB通路、多巴胺代谢这3条研究较为集中,涉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相互作用的通路中寻找生物标志物,并讨论相关的抗氧化剂在精神分裂症诊治中的应用,总结其当前研究进展。

子宫腺肌病致内膜容受性改变的治疗进展
甄佳,赵紫渊,师伟,王子璐,刘志勇,徐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41-29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20
摘要 ( 153 )   HTML ( 22)   PDF (915KB) ( 10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M)系子宫内膜与间质良性侵入肌层所致,呈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病理变化,典型症状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进行性痛经,严重者可致不孕。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 ER)为受精卵着床时,子宫内膜提供黏附、穿透及植入所需综合条件的生理状态,对胚胎着床及妊娠结局至关重要。AM患者不孕可能与ER受损密切相关,涉及诸多复杂机制。该文旨在系统性回顾近3年关于AM致ER损伤的最新机制研究成果,并详述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28在肺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谭玲,马雪,王静静,雷丰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49-29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21
摘要 ( 171 )   HTML ( 11)   PDF (450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质金属蛋白酶-28(MMP-28)在脊椎动物体内广泛表达,其生物功能具有多样性,在机体内参与调节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已发现MMP-2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肺部疾病中表达增加。研究表明MMP-28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募集和M2极化促进慢性炎症、组织重塑,同时通过促进细胞增殖、上皮间充质转化参与肺部疾病发病过程。该文就MMP-28的基本特性与肺部疾病关系作一综述。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颞叶癫痫认知损害中的研究进展
赵家瑞,龚玉来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54-29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22
摘要 ( 150 )   HTML ( 12)   PDF (470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颞叶癫痫作为常见的癫痫类型之一,其反复发作可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的受损,但其确切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无创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备受关注,以其高时空分辨率,广泛应用于颞叶癫痫认知损害研究。该文以颞叶癫痫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研究文献,深入探讨了致痫灶的定位和对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影响,为颞叶癫痫认知损害机制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并且详细探讨了静息态磁共振在手术效果预测和机器学习应用方面的潜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还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途径,使临床实践更加精准和智能。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陆再丽,李超中,夏洁,吴雨竹,赵然尊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0):  2960-29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0.023
摘要 ( 122 )   HTML ( 11)   PDF (449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居于首位,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病死率十分重要。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冠脉的病变程度。血流储备分数(blood flow reserve fraction, FFR)是目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功能的参考标准。但其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操作复杂、价格昂贵、血管扩张药物相关副作用多、可重复性差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与影像学相关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临床中。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blood flow fraction, QFR)、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OCT-based optical flow ratio, OFR)成为了研究的热点。OFR作为一种较新的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将对上述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