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21期 刊出日期:2024-11-10
述评
胎盘植入性疾病的早期识别及规范诊治
盛超,王志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2965-29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1
摘要 ( 161 )   HTML ( 4)   PDF (574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盘植入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升高,是全球性医疗核心问题,严重威胁着母婴健康。为了更好地管理胎盘植入性疾病,我们根据最新国际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对其诊断标准、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妊娠早、中晚期影像学筛查征象、分娩时机、手术方式做了详细的介绍。旨在早期识别及规范诊治胎盘植入性疾病,降低母儿并发症。

重视非创伤性因素的胎盘植入性疾病的识别和防治
罗世君,张丽姿,陈敦金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2971-297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2
摘要 ( 115 )   HTML ( 3)   PDF (473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盘植入性疾病是严重产后出血及急诊子宫切除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近些年,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除与创伤性子宫损伤因素,如升高的剖宫产率有关外,其他非创伤性因素,如子宫畸形、子宫内膜炎、子宫腺肌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也需要得到重视。本文围绕非创伤性因素的胎盘植入性疾病的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及重视防治,进而改善此类产妇不良结局进行展开探讨。

专题笔谈
胎盘植入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陈成,余昕烊,张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2976-29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3
摘要 ( 132 )   HTML ( 9)   PDF (647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胎盘植入性疾病(PAS)是指胎盘绒毛不同程度异常黏附或侵入子宫肌层的疾病,可导致严重产科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围产期感染等。超声是目前诊断PAS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尽管其已被广泛使用,但准确性存在争议;因此,近期涌现出新的影像产前诊断指标。该文旨在从超声征象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方面回顾分析PAS的产前诊断指标,并讨论联合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专题报道
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发生早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晶玉,贺艺,范翠芳,熊国平,孙国强,王少帅,陈素华,乌剑利,邓东锐,冯玲,刘海意,党晓鹤,曾万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2982-29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4
摘要 ( 131 )   HTML ( 5)   PDF (473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PAS)产妇早期早产(early preterm birth, EPB)和晚期早产(late preterm birth, LPB)的影响因素及母婴预后。 方法 纳入590例在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武汉市及咸宁市共五家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前置胎盘合并PAS产妇。根据分娩孕周将产妇分为EPB组、LPB组和足月分娩(term birth, TB)组。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EPB和LPB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早期母婴预后在组间的差异。 结果 590例前置胎盘合并PAS产妇EPB和LPB的比例为9.7%和54.4%。剖宫产术前使用宫缩抑制剂、术前阴道出血以及既往剖宫产次是EPB和LPB的危险因素。EPB组与LPB组产妇发生严重产后出血的比例相近,而EPB组的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及剖宫产术后24 h内转入NICU的比例均显著高于LPB组(P < 0.001)。 结论 前置胎盘合并PAS主要发生LPB。既往剖宫产次、剖宫产术前子宫收缩与阴道出血与EPB和LPB显著相关。应在围产期严密监测下尽量延长产妇分娩孕周,减少早产的发生,改善母婴早期预后。

非前壁胎盘植入与前壁胎盘植入的产前诊断及围产结局分析
洪凡,王晓怡,梁新月,龚景进,雷雨钦,王志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2989-29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5
摘要 ( 110 )   HTML ( 3)   PDF (476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前壁胎盘植入与前壁胎盘植入的产前诊断及围产结局。 方法 回顾分析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断胎盘植入并分娩的560例孕妇,根据胎盘位置的不同分为非前壁胎盘植入组(241例)和前壁胎盘植入组(319例),分析两组孕妇的一般特征及母婴结局。再将非前壁胎盘植入组241例孕妇根据明确诊断时间进行分组,术中或术后首次发现胎盘植入者为产时诊断组(漏诊)(70例),分娩前诊断胎盘植入者为产前诊断组(171例),分析两组孕妇的一般特征及母婴结局。 结果 非前壁胎盘植入组与前壁胎盘植入组的产次、剖宫产史、分娩方式、植入程度、漏诊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子宫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胎盘植入程度的产前诊断情况中,非前壁胎盘植入组的胎盘粘连产前诊断率低于前壁胎盘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前壁胎盘植入组中产时诊断组与产前诊断组的年龄、剖宫产史、胎盘前置状态、分娩方式、植入程度、24 h出血量、输血例数、转NICU率、子宫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前壁胎盘植入者的高危因素构成与前壁胎盘植入者不同,多产、剖宫产史是发生前壁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非前壁胎盘植入更容易发生漏诊,其中以胎盘粘连为主,漏诊的非前壁胎盘植入孕妇不良分娩结局率高,其中新生儿转NICU率更为突出。

B-Lynch缝合联合宫腔纱条填塞在中央型前置胎盘合并粘连性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
邱小玮,王志坚,盛超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2996-300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6
摘要 ( 129 )   HTML ( 3)   PDF (497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比较B-Lynch缝合联合宫腔纱条填塞与B-Lynch缝合联合宫腔球囊填塞治疗中央型前置胎盘合并粘连性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止血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中央型前置胎盘合并粘连性胎盘植入的48例患者,其中B-Lynch缝合联合宫腔纱条填塞23例(研究组),B-Lynch缝合联合宫腔球囊填塞25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术后介入手术率、术后ICU转入率及住院费用等指标。 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产后24 h出血量、输注红细胞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均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 < 0.05)。对照组有3例患者接受了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手术,1例患者转入ICU。两组ICU转入率及术后介入手术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差异。出院后对患者随访至产后42 d,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无晚期产后出血,无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无膀胱输尿管损伤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B-Lynch缝合联合宫腔纱条填塞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复合止血方法,适于广大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临床新进展
IgG4相关疾病临床特征及胸部受累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
倪逸飞,王建平,刘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01-300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7
摘要 ( 141 )   HTML ( 6)   PDF (545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gG4相关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种影响全身多个器官的慢性纤维炎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尽管其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但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淋巴细胞和IgG4阳性浆细胞的浸润、层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许多研究表明超半数IgG4相关疾病患者会出现血清IgG4含量升高,但血清IgG4的上升可出现在其他疾病中且仍有部分患者血清IgG4未见改变,故血清IgG4不作为诊断标准。IgG4-RD具有广泛的器官侵袭性,常见的有淋巴结、唾液腺、肺等器官,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取决于受累部位,但普遍对类固醇反应良好,易复发。在胸部有多种表现形式,涵盖了肺、淋巴结、胸膜、胸壁和纵隔的病变,以及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受累情况。IgG4-RD需与肿瘤、炎症和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相鉴别,这使得胸部IgG4-RD的诊断对放射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回顾了IgG4-RD的病理生理、临床特点和胸部影像学特征,以促进对该疾病胸部受累的诊断和有效评估。

图像增强内窥镜在结直肠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丁亚利,陈日寿,曾今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06-301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8
摘要 ( 91 )   HTML ( 2)   PDF (588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图像增强内窥镜(IEE)是一种内窥镜成像技术,可用于改善胃肠道病变的黏膜表面形态和微血管系统特征的可视化,在实时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可以进行实时光学诊断,例如窄带成像(NBI)、宾得内窥镜(i-SCAN)、柔性光谱成像色彩增强(FICE)、蓝色激光成像(BLI)和联动彩色成像(LCI)等。该文就IEE在结直肠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检测结直肠病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基础研究
Cyclin D1通过促进糖酵解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机制
黄瑜亮,汤颖,余文娟,陈俊哲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13-30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09
摘要 ( 129 )   HTML ( 9)   PDF (1309KB) ( 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CCND1通过促进糖酵解改善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AKI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方法 采用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构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使用CCND1过表达质粒及CCND1干扰质粒,在体内及体外验证CCND1在AKI中的作用。用肌酐检测试剂盒、尿素氮检测试剂盒检测肾脏功能,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糖酵解、肾脏损伤等指标。 结果 在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AKI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CCND1表达下调,细胞及组织出现损伤。在体内使用CCND1过表达质粒过表达CCND1,IRI小鼠的肾脏功能较前明显改善,肾脏损伤较前减轻,过表达CCND1可促进糖酵解,促进丙酮酸的生成,使能量生成增加。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过表达CCND1后可促进糖酵解,能量生成增加,减轻AKI;相反,敲低CCND1会抑制糖酵解,细胞能量生成严重受阻,损伤进一步加重。 结论 在AKI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CCND1表达下调,过表达CCND1可以减轻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AKI,这可能与过表达CCND1可促进糖酵解、及时恢复细胞和组织的能量供给等机制相关。

临床研究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研究
黄平,兰康云,梁炎春,陈勍,金瑛,陈光元,牛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23-303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0
摘要 ( 105 )   HTML ( 3)   PDF (1274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为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方法 将手术病理证实为深部浸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子宫内膜正常健康育龄期女性纳入研究,收集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n = 10)、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DIE在位内膜组,n = 14)及病灶(DIE病灶组,n = 10),进行16s rRNA测序。使用细菌群落多样性算法(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A)距离矩阵算法(Bray-Curtis和Unifrac矩阵)、生物学标识算法(LeFSe)找出组间微生物组学差异,相关的差异细菌及KEGG功能富集。 结果 3组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 5)。病灶组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相对较低,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相对增加。在属水平上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普雷沃特拉菌属(Prevotella)丰度相对增加。LEFse分析提示病灶组中微生物菌群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伽马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主要优势。3组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键差异物种有伽马变形菌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1 2)。 结论 相较于正常组及DIE在位内膜组,DIE病灶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伽马变形菌纲、肠球菌属和普雷沃特拉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癌对肺功能及外周血GATA3Foxp3 mRNA表达的影响
郭亮,贾明选,马文杰,乔鸿飞,徐永胜,郭克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31-303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1
摘要 ( 131 )   HTML ( 5)   PDF (474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癌对肺功能及外周血GATA结合蛋白3(GATA3)、叉头蛋白P3(Foxp3)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进行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的60例食管癌患者为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常规饮食,观察组术前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分析两组效果。 结果 两组术后1周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FVC、FEV1及外周血GATA3Foxp3 mRNA表达均较入院时降低(P < 0.05)。观察组术后1周肺功能、外周血GATA3Foxp3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1周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PNI及对照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均较入院时降低(P < 0.05)。观察组术后1周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PNI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联合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癌可改善术后机体营养状态,对患者术后肺功能及外周血GATA3Foxp3 mRNA表达的影响较小。

琥珀酸美托洛尔对无导线起搏器急性期起搏阈值及心电信号振幅的影响
荆凯笛,李程,马骁,姜述斌,李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36-303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2
摘要 ( 103 )   HTML ( 4)   PDF (442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无导线起搏器(Micra)急性期心室起搏阈值及心内电信号振幅的影响。 方法 选取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患者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n = 43)与对照组(n = 57)两组。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基于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术后1 ~ 3 d内开始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照组: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术后未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观察两组无导线起搏器(Micra)患者植入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心室起搏阈值和心内电信号振幅的变化情况。 结果 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心室起搏阈值均较为稳定,同时间段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心室心内电信号振幅方面,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心室R波振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无导线起搏器(Micra)急性期心室起搏阈值及心内电信号振幅无明显影响。

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
王凯阳,陶静,吴婷婷,永佳蕙,李国庆,谢翔,杨毅宁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40-304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3
摘要 ( 152 )   HTML ( 6)   PDF (759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AMI的7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Gensini评分用以定量评估冠脉病变程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对MACEs的预测能力,依据最佳截断值分组,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组间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7(20,39)个月,共有125例患者发生MACEs,与非事件组患者相比,事件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的比例更高,HbA1c和FBG水平更高,体质量及腰围较大,LAP指数、CMI指数、BRI指数及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AP指数、CMI指数及BRI指数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 = 0.233、0.126、0.272,P <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AP指数、CMI指数、VAI指数、BRI指数及ABSI指数的AUC分别为0.745、0.640、0.490、0.874、0.506;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AP指数、CMI指数和BRI指数高值组患者MACEs累积发生率显著增加(Log-rank test,P ? 0.05);调整混杂后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I指数(HR = 1.430, 95%CI: 1.049 ~ 1.952, P = 0.024)和BRI指数(HR= 1.332, 95%CI: 1.234 ~ 1.439, P ? 0.001)是MAC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CMI指数和BRI指数是AMI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点阵式CO2激光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在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疗效分析
王红艳,王稳莹,贺国静,陈国平,栾丽霞,薛芳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47-30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4
摘要 ( 123 )   HTML ( 8)   PDF (983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点阵式CO2激光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在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113例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点阵式CO2激光+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和对照组(点阵式CO2激光),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外阴瘙痒、性交痛)和体征评分(外阴皮肤颜色、外阴皮肤弹性、外阴病变范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一步评价点阵式CO2激光联合曲安奈德在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中临床疗效。 结果 经过3次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外阴硬化性苔藓均具有明显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5.86% vs. 10.91%, 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相较于单一应用点阵式CO2激光,点阵式CO2激光联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可以更有效的缓解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维生素D、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的作用
杨清敏,丁红霞,叶晓晓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54-30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5
摘要 ( 129 )   HTML ( 3)   PDF (702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宏力医院住院的82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住院期间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分为≤ 7 d组、> 7 d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维生素D、TG/HDL-C水平,分析维生素D、TG/HDL-C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的关系,比较不同维生素D水平患者TG/HDL-C水平,相对危险度(RR)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TG/HDL-c联合对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交互作用及预测价值。 结果 > 7 d组住院时间长于≤ 7 d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HDL-C高于≤ 7 d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 7 d组,维生素D缺乏和严重缺乏患者占比高于≤ 7 d组(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呈负相关(r = -0.733,P < 0.001),TG/HDL-C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呈正相关(r = 0.830,P < 0.001);校正后logistic回归显示,维生素D(95%CI:0.482 ~ 0.694)、TG/HDL-C水平(95%CI:1.053 ~ 1.392)仍是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 < 0.05);维生素D不足、缺乏、严重缺乏患者TG/HDL-c水平高于充足患者(P < 0.05);维生素D缺乏与TG/HDL-C升高共存所致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 7 d的RR为15.867,为次相乘模型;维生素D、TG/HDL-C联合预测住院T2DM血糖达标时间的AUC为0.929,大于维生素D、TG/HDL-c(Z = 3.849、3.526,P < 0.05)。 结论 住院T2DM患者维生素D、TG/HDL-C与血糖达标时间密切相关,二者同时暴露可影响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且维生素D、TG/HDL-c联合预测住院T2DM血糖达标时间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药物与临床
贝伐珠单抗联合雷替曲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对不良反应和生存率影响
王花,黑悦,孙淼,孙延闯,韩娟,孙娟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61-30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6
摘要 ( 119 )   HTML ( 3)   PDF (546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雷替曲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对不良反应和生存率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肿瘤科收治的71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其中采用雷替曲塞治疗35例设为对照组,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雷替曲塞治疗36例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估两组短期治疗效果,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同时行随诊复查,记录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结果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疾病控制率(DCR)为74.29%,客观缓解率(ORR)为45.71%;观察组DCR为83.33%,ORR为55.56%;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18个月随访,OS曲线显示:观察组OS为50.00%,对照组OS为31.40%;PFS曲线显示:观察组PFS为43.33%,对照组PFS为26.92%;利用Log-rank检验,两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81,P = 0.036),两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64,P = 0.071)。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雷替曲塞可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持续抑制肿瘤生长与扩散,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甲泼尼龙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中重度活动性Graves眼病
王璇璐,胡颖,彭年春,许婧,何娟,肖帮惠,王睿,徐毅,张淼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67-307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7
摘要 ( 101 )   HTML ( 2)   PDF (608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甲泼尼龙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中重度活动性Graves眼病(GO)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比该联合治疗与单独使用甲泼尼龙的疗效差异。 方法 回顾性选取中重度活动性GO患者,分为联合组(甲泼尼龙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和单药组(甲泼尼龙)。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视觉评分、外貌评分、临床活动性评分(CAS)、突眼度、眼裂宽度及眼球活动度方面的变化,记录不良事件。 结果 研究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联合组32例患者,单药组61例患者。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CAS、突眼度较治疗前改善。在治疗12周时,两组治疗前后视觉评分、外貌评分、CAS、突眼度、眼裂宽度的差值及眼球活动度减少比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眼球运动时疼痛及眼睑充血改善比例高于单药组(P < 0.001)。在治疗终点,两组治疗前后外貌评分、突眼度、眼裂宽度的差值及眼球活动度减少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视觉评分及CAS改善幅度高于单药组(P < 0.05),其中眼睑水肿改善比例高于单药组(P < 0.05)。12周时,单药组有效率为65.0%,联合组有效率为66.7%。24周时,联合组有效率为80.0%。两组在第12周及各自治疗终点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未出现白细胞减少或严重感染的情况。 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中重度活动性GO是有效、可耐受且安全的,联合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可能并不优于单用激素治疗,但联合用药在视觉评分、眼睑充血、眼睑水肿及眼球运动性疼痛的改善上可能优于单用激素。

复方血栓通联合维胺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合并慢性牙周炎的效果
汪茂青,李文慧,蔡美煌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76-30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8
摘要 ( 141 )   HTML ( 2)   PDF (680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联合维胺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LP)合并慢性牙周炎(CP)的临床疗效。 方法 30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4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炎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维胺酯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检测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IL-35]、口腔黏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LP病损面积、牙周情况、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3、IL-6水平、口腔黏膜VAS评分、OLP病损面积、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均降低(P < 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复方血栓通联合维胺酯可有效改善OLP合并CP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疗效良好。

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康小雨,宋思明,钟玉玲,陆柳玉,覃晓彤,王勇豪,路洋,龚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82-30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19
摘要 ( 134 )   HTML ( 4)   PDF (641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全身麻醉下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体外循环支持下行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全麻+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组(E组)、全麻+胸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组(ET组),每组30例。E组和ET组患者术中持续泵注0.2 mg/(kg?h)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直至手术结束,G组和T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T组和ET组患者全麻诱导完成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G组和E组患者不给予特殊处理。四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案,且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记录以下时间点:术前1天(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1 min(T2)、胸骨正中锯开后1 min(T3)、体外循环开始前1 min(T4)、体外循环结束后1 min(T5)、手术结束后1 min(T6)、术后1天(T7)、术后2天(T8)、术后3天(T9)。于T1 - T6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HR);于T1、T4 - T6检测并记录患者的血糖和乳酸水平;于T0、T7 - T9记录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记录四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1)四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与G组比,在T3时,T组患者的MAP、HR显著降低(P < 0.05);在T5时点,ET组患者的MAP较E组降低,HR较T组升高(P < 0.05);(2)四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后的乳酸、血糖水平均高于T1时点(P < 0.05);与G组相比,E组患者在T5时点乳酸值降低、在T6时点血糖值降低(P < 0.05);在T5、T6时点,E组患者的血糖值与T组相比更低(P < 0.05),ET组患者的乳酸和血糖值与T组相比均更低(P < 0.05);(3)与T0相比,四组患者术后的WBC,CRP水平均升高(P < 0.05);在T7时点,E组和T组患者的WBC水平与G组相比均降低(P < 0.05);与E组和T组相比,ET组患者在T7时点WBC水平更低,在T8时点CRP水平更低(P < 0.05);(4)四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身麻醉下泵注小剂量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可以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炎症水平,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乌灵胶囊联合胞磷胆碱钠胶囊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
吴君,顾晓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90-30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20
摘要 ( 165 )   HTML ( 3)   PDF (465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乌灵胶囊联合胞磷胆碱钠胶囊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1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每次0.5 mg,每天3次;口服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天3次。对照组另口服胞磷胆碱钠胶囊,每次0.1 g,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乌灵胶囊,每次0.99 g,每天3次。2组治疗1个月观察效果。比较2组听力情况、血液黏度、内耳微循环、外周血细胞因子、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1%(60/71)和68.06%(4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纯音听阈分别为(40.03 ± 5.04)、(45.25 ± 6.21)dB,高频区听阀分别为(45.27 ± 6.05)、(50.01 ± 7.69)dB,低频区听阀分别为(44.21 ± 5.47)、(49.32 ± 6.24)dB,血浆黏度分别为(1.21 ± 0.19)、(1.58 ± 0.24)mPa·s,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3.59 ± 0.52)、(4.12 ± 0.61)mPa·s,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5.83 ± 0.84)、(6.52 ± 0.91)mPa·s,内听动脉管径分别为(1.12 ± 0.15)、(0.96 ± 0.11)mm,小脑前下动脉管径分别为(1.35 ± 0.18)、(1.19 ± 0.15)mm,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分别为(386.92 ± 40.02)、(354.21 ± 36.47)ng/mL,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分别为(132.14 ± 18.96)、(156.34 ± 21.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胞磷胆碱钠胶囊治疗老年突发性耳聋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听力、血液黏度、内耳微循环及外周血细胞因子分泌,安全可靠。

综述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仪在房颤中的应用及进展
黄义梅,赵璐露,华宝桐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095-310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21
摘要 ( 139 )   HTML ( 5)   PDF (495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以心房激活不协调和心房收缩无效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高,常并发卒中、心力衰竭和心动过速致心功能降低诱发心肌病等不良事件,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负担。综合管理房颤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房颤病死率、致残率及改善预后。但传统心电图监测大概率漏诊了无症状及阵发性房颤。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仪(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ICM)作为新一代监测工具,可弥补传统心律监测工具缺点,提供实时心律监测心电图并为使用者提供警报。ICM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临床主要应用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近年其适应证研究逐渐扩展到房颤监测,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未受到重视。结合相关文献,该文就ICM在房颤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合优缺点进行评估,让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其应用,以期为管理房颤提供帮助。

胰液分子生物标志物在诊断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刘宇,王莉,陈炳芳,孙克文,张银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101-310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22
摘要 ( 132 )   HTML ( 7)   PDF (490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致死率高,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但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早期病变,通常只有出现黄疸以及腹部、背部疼痛等症状就诊时胰腺癌才得以发现。手术切除是目前胰腺癌唯一的治愈方案,但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愈的机会。研究证实胰腺癌的进展是相对比较缓慢的,其起始的肿瘤细胞至少需要15年才能获得转移能力。因此,如果能够通过肿瘤标志物使胰腺癌得以及时发现,就能够有效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目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且诊断价值较高的肿瘤标志物为糖类抗原199 (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因约3% ~ 7%的胰腺癌患者为Lewis抗原阴性血型结构而不表达CA19-9等原因,其敏感度仅79% ~ 81%,不能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良好的效能。胰液作为一种肿瘤附近的体液,因其是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良好来源,引起了大量的关注。许多研究证实了胰液中的蛋白质、DNA以及外泌体等物质用以诊断胰腺癌所具有的良好准确性,胰液具有成为胰腺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来源的良好前景。该文对胰液作为标本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慢性咳嗽:现状与展望
刘路,祝筱姬,钟玉绪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107-311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23
摘要 ( 197 )   HTML ( 5)   PDF (529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其发病率高达10% ~ 20%。慢性咳嗽的危害包括患者所经历的物理效应(如应激性尿失禁、睡眠障碍、胸痛)、心理后果(如失望、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社交障碍(如社交忧虑/孤立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慢性咳嗽一直是困惑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该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新理念,就慢性咳嗽概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因构成、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及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疑难病例研讨
一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膜赘生物患者的综合诊治
黄沛森,薛睿聪,何建桂,董吁钢,刘晨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1):  3113-311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1.024
摘要 ( 1920 )   HTML ( 33)   PDF (918KB) ( 1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例36岁青年男性因胸闷、气促10余天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赘生物、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左房左室增大。经多学科会诊讨论,以患者主动脉瓣赘生物为切入点,将患者瓣膜病病因聚焦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并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相鉴别。最终经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取赘生物行组织病理学、生物培养及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最终确诊为贝纳特柯克斯体导致的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Q热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