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上一期   
述评
电阻抗成像技术在围手术期肺保护中的应用与前景
钟芊,符园园,王昊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33-143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1
摘要 ( 222 )   HTML ( 19)   PDF (552KB) ( 1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是手术后常见的严重问题,尤其在胸腹部手术以及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更为突出,通常发生在术后7 d内。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包括优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实时监测肺部通气状态并进行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PPCs的发生率。电阻抗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影像学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围手术期肺保护通气中的应用逐渐成熟。EIT通过实时、动态地显示肺部通气分布,为个性化同期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显著提高了机械通气地安全性及有效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该文旨在探讨EIT的基本原理、优势及其在围手术期肺保护中的应用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数字疗法在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干预中的应用、发展与挑战
张正,孟芸,王园园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39-144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2
摘要 ( 74 )   HTML ( 3)   PDF (593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S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传统认知行为疗法(CBT)因脱落率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数字疗法(DTx)借助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为青少年SAD干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文从理论适配性、技术可行性和临床转化效能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数字疗法在青少年SAD干预中的应用,重点探讨了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聊天机器人、生态瞬时评估(EMA)与微干预技术、游戏化数字疗法等技术的应用场景及效果。研究表明,数字疗法在短期内效果显著,尤其在缓解生理唤醒和改善回避行为方面表现优异。然而,数字疗法仍面临疗效个体差异、文化适应性不足、共病干预局限等挑战。未来,多模态神经反馈、AI心理干预、元宇宙治疗及数字疗法与传统治疗的结合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构建“循证实践-技术开发-政策监管”三位一体的干预生态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青少年SAD干预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发展。

专题报道:肝癌
腹直肌面积及内脏脂肪分布对肝癌开腹根治术后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
孙彦浩,周毅,胡亿龙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45-14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3
摘要 ( 143 )   HTML ( 5)   PDF (1010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腹直肌面积(rectus abdominis area,RA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to subcutaneous fat area, VFA)以及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面积比值(visceral to subcutaneous fat area ratio, V/S 比值)对肝癌开腹根治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风险的影响及其在围手术期预测与干预中的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2019年12月至2024年10月期间接受肝癌开腹手术的280例患者。根据预先设定的排除标准,排除了17例患者。剩余患者分为SSI组(n = 66)和非SSI组(n = 197)。通过腹部CT测量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及RAA。随后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得到两个匹配后各59例患者的平衡队列。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对SSI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使用ROC曲线分析、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其预测性能。 结果 术前实验室结果显示,SSI组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更高,血红蛋白更低,血清白蛋白显著降低(P = 0.003)。在影像学测量中,SSI组的RAA(P = 0.032)、VFA(P = 0.015)和V/S比值(P = 0.002)均显著增高。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RAA、VFA和V/S比值为SSI的重要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V/S比值(AUC = 0.88)和RAA(AUC = 0.79)对SSI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ROC曲线分析中的AUC为0.836,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表明模型预测发生率与实际观察值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常见决策阈值范围内应用该预测模型可获得更大的临床净收益。 结论 RAA、VFA和V/S比值均为肝癌开腹根治术后SSI的重要预测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决策收益方面表现优异,可帮助临床医师术前识别高风险人群并实施个体化干预,从而降低 SSI 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肝癌切除术中肝创面洛铂局部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王毅,刘杰,李绵靖,汤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53-14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4
摘要 ( 141 )   HTML ( 6)   PDF (558KB) ( 1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肝癌切除手术中肝切除创面应用洛铂局部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CNLC分期为Ⅰa—Ⅱa期的原发性肝癌行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随机纳入两组,术中应用洛铂湿敷肝癌切除创面作为观察组(n = 60),术中未应用化疗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n = 60)。两组患者最大随访时间6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ALT、AST、血肌酐、白细胞、血小板变化情况,两组术后发生出血及胆漏情况,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ALT、AST、血肌酐、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及胆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总体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无复发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肝癌患者肝切除术中应用洛铂湿敷肝创面以及周围组织,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能够降低早期肝癌患者的早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脑电双频谱指数动态变化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刘新法,袁寅,栾春梅,姜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60-146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5
摘要 ( 134 )   HTML ( 3)   PDF (509KB) ( 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动态变化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197例拟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同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BIS。根据患者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麻醉诱导前5 min(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BI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IS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结果 197例老年原发性肺癌患者中有51例患者腹腔镜术后出现低血压,发生率为25.89%。低血压组的高血压占比、手术时间均高于无低血压组(P < 0.05),白蛋白(ALB)水平及T2时BIS、T3时BIS均低于无高血压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手术时间长、低ALB水平、T2时低BIS值、T3时低BIS值均为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 < 0.05)。T2和T3时BIS联合预测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2.16%、78.08%、0.902,其中灵敏度和AUC高于单独预测(P < 0.05),特异度与单独预测相近。 结论 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BIS对老年原发性肝癌腹腔镜术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良好,且二者联合预测能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肝占位患者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后实现肝脏手术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因素
付红梅,喻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66-14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6
摘要 ( 109 )   HTML ( 3)   PDF (565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肝脏占位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后患者实现肝脏手术教科书结局(TOLS)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医院且行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11例肝脏占位患者中,170例(80.6%)术后发生TOLS。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是否发生肝脏手术教科书式结局与乙肝占比、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血小板、ASA评分、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输血、手术时间、占位最大径、占位性质和肝切除范围有关(P < 0.05);其中血清总胆红素、占位最大径、术中出血量和肝切除范围是TOLS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四者联合指标的AUC值为0.974(P < 0.05),预测价值明显高于独立指标。 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占位最大径、术中出血量和肝切除范围是实现TOLS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为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短期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3和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miR⁃106b联合检测在肝癌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杨洪,丁钧,郭鹏,张治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73-147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7
摘要 ( 132 )   HTML ( 6)   PDF (547KB) ( 2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3(CDKN3)和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微小RNA-106b(miR-106b)联合检测在肝癌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肝癌组,将同期8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96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慢性乙肝组、常规体检健康人员98例纳入健康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CHI3L1、细胞周期分子CDKN3、miR-106b水平。将肝癌组按照随访1年期间是否转移分为26例转移组、63例未转移组、11例失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细胞周期分子CDKN3、miR-106b、血清CHI3L1水平。利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肝癌转移的风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miR-106b、细胞周期分子CDKN3、血清CHI3L1联合检测对肝癌转移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癌组、慢性乙型组、肝硬化组的CHI3L1、细胞周期分子CDKN3、血清miR-106b水平升高,且慢性乙型组 < 肝硬化组 < 肝癌组,随肝脏疾病程度不断增加,其呈现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未转移组相比,转移组谷丙转氨酶(ALT)、肿瘤> 3 cm占比、CHI3L1、细胞周期素A2(CCNA2)、肿瘤分期 > Ⅲ期占比、细胞周期分子CDKN3、异常凝血酶原、谷氨酰转肽酶(GGT)、miR-106b、总胆汁酸(TBA)、甲胎蛋白(AFP)、肿瘤数量多发占比、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肝癌转移的风险因素包括ALT、CCNA2、肿瘤 > 3 cm、AST、GGT、肿瘤分期 > Ⅲ期、AFP、CHI3L1、多发肿瘤、miR-106b、细胞周期分子CDKN3、TBA。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106b、血清CHI3L1、细胞周期分子CDKN3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3.65%、准确度为84.27%、AUC值为0.776高于单项检测敏感度、准确度、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细胞周期分子CDKN3和血清CHI3L1、miR-106b水平升高为肝癌转移的风险因素,可用于预测肝癌转移发生情况,且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显著。

三白草酮调控Krüppel样因子5-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A2通路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王山,万金良,赵中华,杨静,赵杰,郝延璋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80-148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8
摘要 ( 102 )   HTML ( 9)   PDF (1058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三白草酮(Sch)调节Krüppel样因子5(KLF5)-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A2(EphA2)通路对肝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方法 Huh-7细胞分为肝癌组、Sch低、中、高剂量组(Sch-L组、Sch-M组、Sch-H组)、Sch-H + KLF5激活剂的阴性对照(OE-NC)组、Sch-H + KLF5激活剂(OE-KLF5)组。5-溴-2-脱氧尿嘧啶(EdU)染色和CCK-8、划痕实验、Transwll分别检测Huh-7细胞增殖、迁移、侵袭;Western blot检测Huh-7细胞中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迁移侵袭增强子(MIEN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KLF5、EphA2蛋白。将上述6组Huh-7细胞分别与处于激活状态的CD8+ T细胞共同培养在96孔板中,并命名为肝癌共培养组、Sch-L共培养组、Sch-M共培养组、Sch-H共培养组、Sch-H + OE-NC共培养组、Sch-H + OE-KLF5共培养组,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8+T细胞杀伤率及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与肝癌组相比,Sch-L组、Sch-M组、Sch-H组EdU阳性率、OD450值、细胞侵袭数及PCNA、MIEN1、MMP-2、PD-L1、KLF5、EphA2蛋白降低,迁移距离变短(P < 0.05);与Sch-H组、Sch-H + OE-NC组相比,Sch-H + OE-KLF5组EdU阳性率、OD450值、细胞侵袭数及PCNA、MIEN1、MMP-2、PD-L1、KLF5、EphA2蛋白升高,迁移距离变长(P < 0.05)。与肝癌共培养组相比,Sch-L共培养组、Sch-M共培养组、Sch-H共培养组CD8+ T细胞对Huh-7细胞的杀伤率及上清液中IFN-γ、TNF-α、IL-4水平升高(P < 0.05);与Sch-H共培养组、Sch-H + OE-NC共培养组相比,Sch-H + OE-KLF5共培养组CD8+ T细胞对Huh-7细胞的杀伤率及上清液中IFN-γ、TNF-α、IL-4水平降低(P < 0.05) 结论 Sch可能通过抑制KLF5-EphA2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和免疫逃逸。

基础研究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元损伤探讨脊髓伤方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效应机制
杨汉立,刘春志,史明,胡明告,卜献忠,钟远鸣,许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87-14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09
摘要 ( 164 )   HTML ( 9)   PDF (1800KB) ( 3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脊髓伤方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TAK-715,50 mg/kg)、脊髓伤方低(9.7 g/kg)、中(19.4 g/kg)、高(38.8 g/kg)剂量组,每组6只,连续干预4周。观察术后1、2、4周BBB评分和斜板实验;HE和Niss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及神经元情况;免疫荧光检测BDNF、β-catenin、Bax、Bcl-2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分显著降低(P < 0.05),BDNF、β-catenin、Bcl-2表达下降(P < 0.05),Bax表达升高(P < 0.05);β-Catenin、LRP-6、p-GSK-3β表达下降(P < 0.05),Caspase-3、Caspase-9表达升高(P < 0.05)。与模型组相比,脊髓伤方高剂量组术后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分显著升高(P < 0.05),BDNF、β-catenin、Bcl-2表达上升(P < 0.05),Bax表达下降(P < 0.05);β-Catenin、LRP-6、p-GSK-3β表达上升(P < 0.05),Caspase-3、Caspase-9表达下降(P < 0.05)。 结论 脊髓伤方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脊髓微环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聚丙烯网片和Mersilene带植入大鼠腹壁动物模型的构建以及生物力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的比较
高君琳,殷广洁,蒙超,修春蕾,黄利英,田甜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496-150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0
摘要 ( 89 )   HTML ( 7)   PDF (767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将Gynemesh聚丙烯网片和Mersilene 带植入固定于大鼠腹壁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植入后30 d和植入后90 d进行力学实验和腹壁组织HE染色,评价两种网片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 方法 将Gynemesh网片和Mersilene带裁剪后使用W6977M聚酯不可吸收缝合线和V-Loc可吸收缝合线植入同一只雌性成年大鼠腹壁(n = 10)。根据实验时间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30 d组和90 d组(n = 5),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力学实验,测试网片从腹壁撕脱的极限载荷,实验后取网片周围组织进行HE染色,对组织的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网片的组织相容性。 结果 (1)30 d组中,Gynemesh + 6977组的极限载荷为(14.96 ± 2.22) N;Gynemesh + V-Loc组为(12.73 ± 1.11) N;Mersilene + 6977组为(10.65 ± 0.91)N;Mersilene + V-Loc组为(8.70 ± 1.18)N。除Gynemesh + 6977组与Gynemesh + V-Loc组的极限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2)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90 d组中,Gynemesh + 6977组的极限载荷为(18.97 ± 0.59)N;Gynemesh + V-Loc组为(18.18 ± 0.54)N;Mersilene + 6977组为(13.87 ± 0.67)N;Mersilene + V-Loc组为(10.41 ± 0.73)N,Gynemesh + 6977组与Gynemesh + V-Loc组的极限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各组90 d的极限载荷均> 30 d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30 d组中Gynemesh网片比Mersilene带炎症反应低(2.0 ± 0.69 vs. 3.10 ± 0.71,P < 0.05),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 ± 0.61 vs. 2.40 ± 0.62,P = 0.84;2.43 ± 0.73 vs. 2.63 ± 0.67,P = 0.27)。90 d组中Gynemesh网片与Mersilene带相比炎症反应评分低(1.10 ± 0.66 vs. 2.00 ± 0.74,P < 0.05),成纤维细胞增殖更少(2.87 ± 0.68 vs. 3.27 ± 0.67,P < 0.05),新生血管增殖无明显差异(2.20 ± 0.55 vs. 2.13 ± 0.68,P = 0.68);(5)两种网片30 d组的炎症反应均高于90 d组(Gynemesh组 2.0 ± 0.69 vs. 1.10 ± 0.66,P < 0.05;Mersilene组 3.13 ± 0.73 vs. 2.0 ± 0.74,P < 0.05),成纤维细胞增殖程度更低(Gynemesh组2.43 ± 0.73 vs. 2.87 ± 0.68,P < 0.05;Mersilene组2.63 ± 0.67 vs. 3.27 ± 0.69,P < 0.05),新生血管的增殖无统计学意义(Gynemesh组 2.53 ± 0.74 vs. 2.47 ± 0.74,P = 0.81;Mersilene组 2.40 ± 0.62 vs. 2.13 ± 0.68,P = 0.12)。 结论 Gynemesh聚丙烯网片与Mersilene带相比,具有更强的抗张力强度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临床研究
大包块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基因特征
徐天圆,李锐驰,孙芮,王楠,程澍,王黎,许彭鹏,赵维莅,郑重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02-150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1
摘要 ( 119 )   HTML ( 4)   PDF (695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框架下,大包块滤泡性淋巴瘤(FL)的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至2021年9月之间收治的525例初治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的FL患者[342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emo),183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来那度胺(R2)],分析大包块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以及预后。 结果 大包块FL患者相较于非大包块FL患者,淋巴结累及区域≥ 5、结外器官受累数目≥ 2个、骨髓累及、LDH升、FLIPI1高危组、FLIPI2高危组的比例显著升高。ZNF608在大包块FL患者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非大包块FL患者。使用R-chemo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大包块FL患者与非大包块FL患者的PFS和OS无统计学差异。使用R2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大包块FL患者的PFS和OS显著缩短。 结论 大包块FL患者相较于非大包块患者,基线时多项高危因素的比例显著升高。初治时大包块FL患者的无化疗方案需在R2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回肠通道术、皮瓣嵌入法与传统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对膀胱癌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于徐锋,花梅免,曾蜀雄,何为,王子威,陈庆,张晨,汪月,王益,许传亮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17-15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3
摘要 ( 125 )   HTML ( 5)   PDF (700KB) ( 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尿流改道术临床疗效,探讨皮瓣嵌入法能否提高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术的63例膀胱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回肠通道组、皮瓣嵌入法、传统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各21例。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术前与术后肾功能指标、术后6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情况。 结果 回肠通道组手术时间长于另两组(P < 0.05)。皮瓣嵌入法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传统输尿管皮肤造口组患者(P < 0.05),与回肠通道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皮瓣嵌入法患者肠梗阻发生率较回肠通道组低(P < 0.05),同时皮瓣嵌入法患者术后肾积水重新放置单J管比率低于传统输尿管皮肤造口组(P < 0.05);传统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术后血肌酐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5),另两组术后肾功能指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皮瓣嵌入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评估
冯思仪,李艳娇,钟锐,郭俊彪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25-153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4
摘要 ( 125 )   HTML ( 7)   PDF (928KB) ( 1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四维牵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腰肌形态学及力学性能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DLSS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肌肉锻炼+四维牵引,40例)和对照组(常规肌肉锻炼,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肌肉锻炼,观察组接受肌肉锻炼+四维牵引治疗,治疗4周。进行超声多模态检查,比较两组腰肌肌群形态学、力学性能、腰椎活动度、间歇性跛行距离、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多裂肌厚度、多裂肌周长、多裂肌横截面积、压痛阈、腰椎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 < 0.05),多裂肌剪切波速度(SWV)、多裂肌杨氏模量、肌张力、屈曲伸直比均小于对照组(P < 0.05),间歇性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12个月期间,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四维牵引联合肌肉锻炼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DLSS患者的临床症状、肌肉功能和力学性能。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神经后遗症预测模型构建与效能验证
李少林,马晓红,张德河,宋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33-153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5
摘要 ( 116 )   HTML ( 73)   PDF (664KB) ( 1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迟发性神经后遗症(DNS)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ACMP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发生DNS的影响因素;建立对应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吸烟史、重度中毒、血乳酸、中毒至高压氧治疗时间、肺部感染是ACMP发生DNS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该模型预测开发集ACMP发生DN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89.77%,预测检验集ACMP发生DNS的AUC为0.906,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2.6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预测开发集、检验集ACMP发生DNS的概率与实际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开发集、检验集中预测模型在分别在风险阈值0.11 ~ 0.98、0.12 ~ 0.92范围内获取临床净收益。 结论 年龄、吸烟史、重度中毒、血乳酸、中毒至高压氧治疗时间、肺部感染是ACMP发生DN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应的预测模型经验证临床效能良好。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王庆保,陈首慧,刘亚婷,朱俊,张波克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40-154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6
摘要 ( 148 )   HTML ( 8)   PDF (891KB) ( 1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TIMER2.0数据库、GTEx数据库、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分别评估FN在NSCLC中的基因和组织蛋白表达水平。然后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4例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根据病史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结果等将患者最终分为81例NSCLC患者、73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FN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EA、SCC、CYFRA21-1的血清表达水平。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FN的基因表达和组织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织。在血清学分析中,晚期NSCLC患者(Stage Ⅲ—Ⅳ)以及早期NSCLC(Stage Ⅰ—Ⅱ)的血清FN浓度(249.50 ng/mL、305.00 ng/mL)均明显低于肺良性疾病组(429.16 ng/mL)(P < 0.001)。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N可明显预测NSCLC的存在。血清FN诊断早期NSC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明显优于CEA(0.618)、SCC(0.653)、CYFRA21-1(0.601)。血清FN鉴别早期NSCLC和良性疾病的最佳临界浓度为347.6 ng/mL,敏感度(71.93%)明显优于CEA(19.30%)、SCC(12.28%)、CYFRA21-1(8.77%)。 结论 血清FN在NSCLC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成为一种早期诊断NSCLC的生物标志物。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脊髓型颈椎病微创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娄凤桐,王海军,曹蕊,赵国彤,丁宇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48-15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7
摘要 ( 111 )   HTML ( 3)   PDF (1032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外骨骼机器人对脊髓型颈椎病微创术后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56例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后患者,根据术后康复治疗的不同方式,分为观察组(机器人康复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组)。观察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的颈脊髓功能JOA评分、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以及下肢步态分析指标:步频、步速、支撑相比值。 结果 术后4周、8周两组患者JOA评分、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以及下肢步态分析指标(步频、步速、支撑相比值)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其中,观察组在术后4周、8周的JOA评分、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以及步态分析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期数据(P < 0.05),但在术后2年的随访中,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较传统康复可更快促进脊髓型颈椎病微创术后患者的脊髓功能和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较传统康复具有更优的短期临床疗效,但长期随访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

妊娠早期正常高值血压和1级高血压与孕产妇子痫前期及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
刘俊,田福林,陈琳,李健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55-156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8
摘要 ( 105 )   HTML ( 6)   PDF (571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正常高值血压和1级高血压对孕产妇子痫前期(PE)及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 方法 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产妇2 56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产妇的产前检查资料及分娩病历资料。根据孕产妇妊娠20周前血压测量数值将其分为3组:正常血压(n = 2 029):收缩压< 120 mmHg和(或)舒张压< 80 mmHg;正常高值血压(n = 375):收缩压120 ~ 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 ~ 89 mmHg;1级高血压(n = 158):收缩压140 ~ 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 ~ 99 mmHg。对比分析3组孕产妇的PE发病率及妊娠不良结局[包括剖宫产、胎盘早剥、自发性早产(37周前分娩)、产后出血、孕20周后死胎、阿氏评分< 7、新生儿入住NICU、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出生28 d内死亡]。应用Cox回归探讨妊娠早期血压水平对孕产妇PE及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 结果 (1)正常高值血压孕产妇PE发生风险是正常血压孕产妇的2.163倍(95%CI: 1.228 ~ 3.809,P = 0.007)、剖宫产率是其1.341倍(95%CI: 0.528~3.405,P = 0.537)、胎盘早剥率是其1.016倍(95%CI: 0.925 ~ 1.115,P = 0.740)、阿氏评分< 7比率是其1.422倍(95%CI: 0.976 ~ 2.071,P = 0.066)、自发性早产是其1.027倍(95%CI: 0.925 ~ 1.140,P = 0.617)、产后出血是其1.141倍(95%CI: 0.873 ~ 1.491,P = 0.334)、孕20周后死胎是其1.276倍(95%CI: 0.980 ~ 1.661,P = 0.070)、新生儿入住NICU是其1.301倍(95%CI: 0.674 ~ 2.511,P = 0.432)、小于胎龄儿是其1.089倍(95%CI: 0.927 ~ 1.279,P = 0.299)、巨大儿是其1.336倍(95%CI: 0.824 ~ 2.166,P = 0.240)、出生28 d内死亡是其1.275倍(95%CI: 0.918 ~ 1.770,P = 0.147);(2)相较于正常血压孕产妇,1级高血压孕产妇PE发生风险是其3.829倍(95%CI: 1.749 ~ 8.385,P < 0.001)、剖宫产率是其2.414倍(95%CI: 1.298 ~ 4.489,P = 0.005)、胎盘早剥率是其2.537倍(95%CI: 1.196 ~ 5.384,P = 0.015)、阿氏评分< 7率是其1.829倍(95%CI: 1.069~3.130,P = 0.027)、自发性早产是其1.404倍(95%CI: 0.713 ~ 2.764,P = 0.326)、产后出血是其1.236倍(95%CI: 0.845 ~ 1.807,P = 0.274)、孕20周后死胎是其1.076倍(95%CI: 0.902 ~ 1.283,P = 0.415)、新生儿入住NICU是其1.346倍(95%CI: 0.873 ~ 2.075,P = 0.178)、小于胎龄儿是其1.417倍(95%CI: 0.926 ~ 2.168,P = 0.108)、巨大儿是其1.235倍(95%CI: 0.629 ~ 2.424,P = 0.539)、出生28 d内死亡是其1.414倍(95%CI: 0.826 ~ 2.417,P = 0.206)。(3)ROC分析得出,阳性样本为正常高值血压群体(n = 375)时,妊娠早期血压值(阈值139/89)对PE的预测/评估效能AUC为0.757。阳性样本为1级高血压群体(n = 158)时,妊娠早期血压值(阈值159/99)对PE、剖宫产、胎盘早剥、阿氏评分< 7等4种不良结局情况的预测/评估效能AUC分别为0.789、0.717、0.709、0.742。 结论 相较于血压正常孕产妇,妊娠20周前血压正常高值和1级高血压均会增加孕产妇的PE发病率;1级高血压还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指标如剖宫产、胎盘早剥、阿氏评分低的发病率。

药物与临床
布美他尼防治肝胆外科常规手术后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谢志超,张治国,马三省,黄益闯,刘凌云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63-156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19
摘要 ( 105 )   HTML ( 7)   PDF (478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布美他尼对比其他利尿剂防治肝胆外科常规手术后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168例肝胆外科常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布美他尼组及对照组(其他利尿剂)。布美他尼组予布美他尼注射液治疗,每次1 mg静脉注射,每天1次;对照组予呋塞米注射液20 mg治疗,静脉注射每天1次或呋塞米片40 mg口服每天2次或呋塞米片40 mg口服联合螺内酯片60 mg口服治疗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 d内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术后发生中重度胸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布美他尼组入组患者82例,对照组入组8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比较,除性别和ALT(P < 0.05)外,其余一般基线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中重度胸腔积液发生率较布美他尼组更高,分别为9.3%和1.2%;对照组住院时间相对较长[(19.94 ± 0.90) d vs. (17.15 ± 1.06) d],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布美他尼组和对照组胸腔穿刺抽液例数分别为2例和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布美他尼组和对照组总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4%和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病史、肝硬化及使用布美他尼是预测肝胆外科常规手术是否发生中重度胸腔积液的独立因素(均P < 0.05)。 结论 布美他尼注射液防治肝胆外科常规手术后胸腔积液较其他常规利尿剂更有优势,可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对APACHEⅡ、SOFA评分及预后的影响
杨奎,潘旭冉,邵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69-15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20
摘要 ( 97 )   HTML ( 4)   PDF (498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老年重症肺炎(SP)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住院治疗的208例老年SP合并R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分为非激素组(n = 83)及激素组(n = 125)。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得到每组71例患者。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病情改善情况、血气指标、实验室生化指标及预后。 结果 激素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非激素组(P < 0.05);治疗7 d后,激素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氧合指数(P/F)、血氧饱和度(SaO2)、淋巴细胞计数(TLC)高于非激素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低于非激素组(P < 0.05);生存曲线显示,激素组28 d生存率高于非激素组(P < 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为老年SP合并RF患者28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SP合并RF能够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病情,促进血气指标恢复,改善生化指标,提高患者生存率。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 32周早产儿肺出血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
江倩男,刘婷婷,刘莹莹,崔凯洁,刘秀香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75-15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21
摘要 ( 113 )   HTML ( 5)   PDF (960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 32周新生儿肺出血(NPH)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连续收治的胎龄≤ 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WT)、分娩方式、罹患的疾病及孕母围产因素等临床特征。以是否合并NPH将纳入患儿分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将NPH合并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患儿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进行分组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11例患儿,其中NPH者92例。NPH与机械通气(MV)、高频振荡通气(HFO)、hsPD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室内出血(IVH)呈强相关性(r = 0.443、0.407、0.352、0.325、0.310,P < 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4级(NRDS)、IVH、MV、HFO、DIC和hsPDA均是≤ 32周胎龄儿N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2.641、2.097、1.065、2.298、5.550、3.820,P < 0.05);胎龄、WT、PDA内径、PDA血流速度、左心室输出量、左心室舒张晚期a'波速度和新生儿窒息等为NPH合并hsPDA的影响因素(P < 0.05);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评分(PDAsc)是≤ 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265,95%CI: 1.031~1.553,P = 0.024),NPH合并PDA患儿死亡的预测概率与PDAsc之间存在强相关性(r = 0.901,P = 0.001),ROC曲线显示PDAsc对死亡预测结果比较理想(AUC = 0.687,P = 0.002)。 结论 hsPDA是≤ 32周胎龄儿N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DAsc是≤ 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预测结果具有强相关性,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中医药现代化
活血壮骨方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影响
邓志,谢义松,邹传运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84-15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22
摘要 ( 93 )   HTML ( 4)   PDF (515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活血壮骨方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114例OVC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P、术后常规治疗的PVP组(55例)和联合活血壮骨方治疗的活血壮骨组(56例),术后均治疗4周,后随访6个月。 结果 随访6个月后,活血壮骨组总有效率高于PVP组(P < 0.05)。活血壮骨组术后4周血清N端骨钙素、总I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β胶原降解产物水平低于PVP组;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水平高于PVP组(P < 0.05)。活血壮骨组随访6个月后Wards三角区、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各项神经功能评分高于PVP组(P < 0.05);矢状面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Oswestry功能指数评分低于PVP组(P < 0.05)。 结论 活血壮骨方联合PVP治疗OVCF,可调节患者机体骨代谢指标,提高其骨密度,改善其椎体功能及神经、腰椎功能,疗效较好。

综述
基质-软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柯桂芝,黄煜,富丽萍,邹斌华,刘刚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90-159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23
摘要 ( 154 )   HTML ( 8)   PDF (521KB) ( 1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外基质是关节软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既往研究中更多地被认为是支撑软骨细胞的支架结构,提供机械负荷和弹性压缩的保护。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大量文献表明,细胞外基质具有动态性质,响应其局部微环境的改变进行组分的降解、沉积、释放,进而对软骨细胞的功能和命运起到动态调节的作用。因此,该文概述了骨关节炎中,基质和软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软骨细胞的行为和关节稳态的影响。希望对基质-细胞互易关系的系统阐述能为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和软骨组织工程的设计构建提供新的见解。具体来说,该文先总结了组成细胞外基质的典型分子组件及其在基质中赋予的机械性能和软骨细胞中发挥的机械转导功能。接着,讨论了在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中异常机械负荷或创伤的干扰下,对基质组件的合成分解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该文重点阐述了异常重塑的细胞外基质通过介导生物活性分解片段的生成,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及机械特性的改变对软骨细胞信号转导及骨关节炎病理进展的影响。

丹皮酚治疗肠道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伟,路士华,张宏昊,邓华亮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0):  1597-160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0.024
摘要 ( 144 )   HTML ( 10)   PDF (526KB) ( 3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现代人群生活方式改变,遗传因素不断凸显,环境及水源污染等影响,肠道疾病(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等)发病率日益升高。不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丹皮酚作为一类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免疫调节、保护心脑血管等。基于“脑--菌”轴的丹皮酚防治肠道疾病的效应机制及实验研究亦不断深入。该文旨在系统回顾并梳理本领域最新进展,以期为精准治疗肠道疾病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