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24-12-10
基础研究
褪黑素对二苯酮-3暴露小鼠卵母细胞成熟水平及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
史若锦,熊钰莹,张雪玲,金龙,朱海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275-32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1
摘要 ( 151 )   HTML ( 6)   PDF (3643KB) ( 3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改善二苯酮-3(benzophenone-3,BP-3)暴露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试验将6 ~ 12周龄的ICR雌鼠GV期卵母细胞分别在M16培养液、0.8 μmol/L BP-3培养液以及1 × 10-7 mol/L MT + 0.8 μmol/L BP-3混合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将ICR雌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BP-3组、BMT组;对照组灌胃0.5 mL纯净水、BP-3组灌胃0.5 mL含0.8 μmol/L BP-3的药物溶液、BMT组灌胃0.5 mL含0.8 μmol/L BP-3以及15 mg/kg MT的药物溶液,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进行体内实验。随后通过检测3组小鼠的MⅡ期卵子成熟率,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Mfn1、Opa1、Fis1、Drp1的转录水平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及纺锤体形态来探讨MT对BP-3暴露小鼠卵母细胞线粒体的挽救作用。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T处理显著增加了BP-3组卵母细胞中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和Opa1的转录及蛋白水平表达,同时下调了线粒体分裂基因Fis1和Drp1的mRNA与蛋白表达。此外,BMT组的卵母细胞ROS水平和纺锤体形态异常比例明显低于BP-3组,但其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 结论 生理浓度BP-3暴露具有生殖毒性,但添加适当浓度的MT可以明显改善BP-3暴露小鼠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动力学及其发育潜能。

芒果苷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巢素珍,周年,石心怡,周怡丽,夏俊杰,刘波,任明诗,李子涵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284-329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2
摘要 ( 124 )   HTML ( 7)   PDF (678KB) ( 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利用同型半胱氨酸(Hcy)构建体外培养原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脂向分化模型,剖析Hcy对BMSCs脂向分化与骨向分化的具体作用,对Hcy诱导的BMSCs施加不同浓度的芒果苷进行干预,探究芒果苷对BMSCs 脂向分化与骨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 首先提取分离rBMSCs,将培养至一定代数状态良好的rBMSCs置于含不同浓度Hcy(0.125、0.250、0.5、1、2、4 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建立rBMSCs脂向分化模型。随后,对实验组细胞施加不同浓度的芒果苷(37.5、75、150 μmol/L)进行干预。培养一定时间后,收集细胞进行以下检测:运用油红O染液半定量方法检测细胞内脂质累积情况,以评估脂向分化程度;采用ρNPP法精准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骨形成蛋白-2(BMP-2)、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变化,以评估骨向分化程度。 结果 芒果苷在体外能显著上调BMP-2、ColⅠ的表达,升高ALP水平,促进rBMSCs的骨向分化。Hcy则通过增加脂质累积,促进rBMSCs的脂向分化;与此同时,Hcy还下调BMP-2与ColⅠ的表达,降低胞内ALP水平,从而抑制rBMSCs的骨向分化。然而,上述与Hcy相关的效应能够被芒果苷成功扭转。 结论 芒果苷在体外能够显著促进rBMSCs的骨向分化,而Hcy可抑制rBMSCs骨向分化并促进其脂向分化,芒果苷具有扭转该效应的能力,说明芒果苷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疾病方面具有一定潜能。

6-姜辣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
孔春芳,李安娜,柯波,丁伟荣,刘婷婷,符环,张婷婷,金成豪,吴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291-329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3
摘要 ( 93 )   HTML ( 7)   PDF (1143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6-姜辣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ARH77细胞,加入不同浓度(50、100、200、300、400 μmol/L)的6-姜辣素处理RPMI 8226、ARH77 细胞,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6-姜辣素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RPMI 8226、ARH77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6-姜辣素处理RPMI 8226细胞后,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显著增加Bax mRNA水平,降低Bcl-2 mRNA和c-Myc mRNA的水平(P < 0.05);同时显著增加Bax、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P53、p-AKT蛋白的表达,而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P < 0.05)。 结论 6-姜辣素可抑制MM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在G0/G1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信号通路并通过影响 Bcl-2家族蛋白表达以及c-Myc表达受抑等密切有关。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来源外泌体miR-21-5p靶向SKP2缓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蒋焰,王小勤,梅鸿,刘鑫鑫,廖贞亮,余琨,冯帮海,覃松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298-330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4
摘要 ( 183 )   HTML ( 4)   PDF (1176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来源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Ⅱ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AEC?Ⅱ)外泌体(exosomal,Exos)-miR-21-5p(简称miR-21)靶向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 SKP2)对支气管肺泡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的保护效应及作用机制。 方法 使用60只6 ~ 8周龄的SD大鼠,其中30只通过差速贴壁离心法提取原代AEC?Ⅱ并进行培养。密度梯度离心法用于获得AEC-Ⅱ来源的外泌体,密度梯度离心法用于提取AEC?Ⅱ培养基中囊泡,并通过透射电镜及粒径分析对其验证,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以确认miR-21与SKP2的靶向关系。剩余的30只大鼠按照3∶1的雌雄比例混合,以便于进行怀孕检测。将这些新生小鼠随机分为4个不同的实验组:空气对照组(Con组)、高氧处理组(BPD+PBS组)、接受高氧和外泌体治疗的小鼠(BPD+ Exos-miR-21组),以及高氧联合外泌体miR-21抑制剂处理组(BPD+Exos-AV-miR-21组)。新生SD大鼠将暴露于85%的氧气环境中,以此建立BPD模型。经过14 d高氧处理后,使用RTq-PCR技术检测肺组织和外泌体中miR-21的表达水平。肺组织经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计算了平均肺泡线性截距(MLI)和放射状肺泡计数(RAC)。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活性氧簇(ROS)水平。此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SKP2、NR2F2和VEGF-A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电镜及粒径分析结果显示AEC?Ⅱ细胞提取的小泡结构物质属于外泌体,miR-21在外泌体中表达显著上调(P < 0.01),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证实SKP2为miR-21的作用靶标。与Con组比较,BPD+PBS组及BPD+Exos-AV-miR-21组肺组织HE可见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增大、简化, ROS、MDA、 MLI增高及SKP2蛋白表达升高(P < 0.01);而RAC、SOD、T-AOC、miR-21下调及NR2F2、VEGF-A蛋白表达降低(P < 0.01);与BPD+PBS组比较,BPD+ Exos-miR-21组肺组织HE可见无肺泡数目增加,肺泡简化程度好转,同时MLI、ROS、MDA降低及SKP2蛋白表达降低(P < 0.01);而ROC、SOD、T-AOC、miR-21上调及NR2F2、VEGF-A蛋白表达升高(P < 0.01)。 结论 AEC?Ⅱ来源的Exos-miR-21可能靶向SKP2通过促进NR2F2、VEGF-A蛋白表达抑制氧化应激促进肺泡发育改善BPD。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SIRT1/p53信号通路对骨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发挥保护作用
贾祥,徐田杰,樊佳欣,郭小玲,刘凯楠,张辉,王永生,王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06-331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5
摘要 ( 164 )   HTML ( 9)   PDF (6331KB) ( 11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二甲双胍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10只/组) 。建立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二甲双胍组大鼠接受灌胃治疗[200 mg/(kg·d)],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4周后,采用形态学染色方法观察关节软骨形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SIRT1/p53信号通路因子、炎症及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 结果 二甲双胍组大鼠较模型组软骨结构损伤明显减轻,软骨层面趋于平整,软骨细胞数目增多,蛋白多糖含量增加。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二甲双胍组大鼠软骨组织中SOX9、Aggrecan、Bcl-2、SIRT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而IL-6、TNF-α、BAX、Caspase-9、p5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大鼠软骨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 结论 二甲双胍可通过SIRT1/p53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骨关节炎SD模型大鼠软骨细胞凋亡,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进而保护关节软骨。

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效果
罗明华,陈玉善,王贺,关怀敏,解金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17-33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6
摘要 ( 148 )   HTML ( 8)   PDF (484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器械辅助支持下进行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接受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方式,分为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ECMO联合IABP)支持的研究组,以及单纯IABP支持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别。 结果 共有4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组11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5/11 vs. 2/29, P = 0.016)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8/11 vs. 11/29, P = 0.49)更高;研究组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更低[(38.5 ± 10.10) vs. (48.55 ± 8.86), P = 0.01],EF值< 35%的患者比例更多(5/11 vs. 3/29,P = 0.01);研究组的多支血管疾病率和Syntax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 vs. 11/29,P = 0.02)和[(33.36 ± 13.37) vs. (25.74 ± 5.75),P = 0.015] ;研究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更高(9/11 vs. 8/29,P = 0.002);研究组器械辅助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6/11 vs. 5/29, P = 0.02)。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00% vs. 55.17%, P = 0.0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ECMO联合IABP的器械辅助支持方式并发症相对较高,但更有利于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预后更好。

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胃肠损伤事件分级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刘绍辉,吴曦,魏思源,吴智鑫,黄少娟,苏懿,李远艺,范文定,吴清玉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23-333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7
摘要 ( 145 )   HTML ( 5)   PDF (613KB) ( 4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生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事件分级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地入选2023年1—11月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高级卒中中心收治入院的AIS患者,并根据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NIHSS)将AIS患者分为NIHSS ≤ 14分组与NIHSS > 14分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一般基线资料、入院时的临床检验指标、AGI事件分级和短期预后情况。 结果 共纳入27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4.95 ± 13.65)岁,男性占70.0%,女性占30.0%。AIS患者发生AGI事件的比例占66.30%。AIS患者发生AGI事件后,起病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mRS评分 > 2分的有83例,占30.7%;纳入的270例不同AGI事件分级的AIS患者间的不良临床结局有显著差异(P < 0.05),其中AGI 0级、AGIⅠ级分别与AGI Ⅲ级、AGI Ⅳ级的不良临床结局有差异,AGI Ⅲ级、AGI Ⅳ级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相较于AGI 0级、AGIⅠ级明显增高。在NIHSS > 14分组的AIS患者中,AGI 0级、AGIⅠ级与AGI Ⅲ级的不良临床结局有差异(P < 0.05),AGI Ⅲ级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相较于AGI 0级、AGIⅠ级明显增高。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是AIS患者发生AGI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NIHSS评分越高则AIS患者发生AGI事件风险越大;且年龄、NIHSS评分、收缩压是影响AIS患者发生AGI事件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 < 0.05),年龄越大、NIHSS评分越高、收缩压越高的AIS患者在发生AGI事件后90 d预后不良的风险更高。 结论 不同严重程度的AIS患者发生AGI事件分级与短期预后相关。

胱抑素C、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对糖尿病足溃疡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的预测价值
冯洪涛,焦小平,尚文煊,李红普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31-333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8
摘要 ( 126 )   HTML ( 3)   PDF (510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胱抑素C(Cys C)、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对糖尿病足溃疡(DFU)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4年3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DFU患者155例纳入DFU组,根据皮瓣修复术后1周内手术部位是否发生感染将DFU患者分为非感染组(104例)、感染组(51例),另选取同期糖尿病但未发生足溃疡的患者85例纳入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ys 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GDF-15水平;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FU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的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Cys C、HMGB1、GDF-15水平对DFU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FU组血清Cys C、HMGB1、GDF-1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FPG、CRP、Cys C、HMGB1、GDF-1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Cys C、HMGB1、GDF-15、FPG和CRP均是影响DFU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血清Cys C、HMGB1、GDF-15单独预测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的AUC分别为0.810、0.850、0.828,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30,优于三者单独预测(ZCys C-三者联合=3.381、ZHMGB1-三者联合=2.588、ZGDF-15-三者联合=2.857,均P < 0.05)。 结论 Cys C、HMGB1、GDF-15在DFU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三者均是影响DFU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的因素,三者联合对DFU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感染有着较高的预测价值。

SPT-Trans PRK不同的个性化切削模式对近视散光术后视觉质量和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冯雨,李鑫,张振佳,贾新萍,赵庆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37-33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09
摘要 ( 103 )   HTML ( 4)   PDF (972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分析经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SPT-Trans PRK)的3种个性化手术设计方案对近视散光的术后视觉质量和高阶像差的影响,为更合理地选择个性化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96例(96眼)近视散光患者,按照3种个性化设计方案以及常规模式分组并手术。其中个性化1组行消彗差模式24眼;个性化2组行minimize消球差模式24眼;个性化3组行minimize无球差模式24眼;对照组行常规模式24眼。分析各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最佳较正视力、角膜前表面的球差、慧差、总高阶像差、手术设计软件中个性化与常规方案的角膜切削厚度差值。 结果 (1)个性化组的术后视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2)个性化2组切削更少的角膜组织(P < 0.01);(3)球差:个性化2组低于个性化1、3组(P < 0.01),对照组高于个性化1、2、3组(P < 0.05);(4)彗差:对照组术后升高明显(P < 0.01),个性化1、2、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总高阶像差:各个组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 < 0.01)。个性化2组低于个性化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高于个性化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于近视散光,SPT-Trans PRK采取个性化手术方案中的minimize消球差模式,优化术后高阶像差的效果更明显,术后视觉质量更好,同时更节省角膜组织。

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变化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
徐瀚,陆岳,袁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43-33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0
摘要 ( 130 )   HTML ( 1)   PDF (556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变化与继发性脑损伤(SBI)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宿迁医院收治的149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根据脑出血患者治疗后5 d后是否发生SBI分为并发SBI组、未并发SBI组,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3 d的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比较并发SBI组、未并发SBI组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水平,分析影响SBI发生的因素,分析血清神经递质及应激激素预测脑出血患者并发SBI的价值。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脑出血量、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是脑出血患者并发SBI的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GABA、CRH及二者联合预测脑出血患者并发SBI的灵敏度分别为68.29%、70.73%、85.37%,特异度分别为70.37%、72.22%、89.81%,AUC分别为0.708(95%CI:0.604 ~ 0.813)、0.711(95%CI:0.597 ~ 0.825)、0.882(95%CI:0.812 ~ 0.951)。 结论 血清神经递质GABA及应激激素CRH与脑出血患者并发SBI有关,二者联合预测脑出血患者并发SBI效能良好。

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预测的logistic与CART决策树模型对比
李敏,赵红强,曹斌,刘丽丽,暴玉振,杨逢永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49-335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1
摘要 ( 143 )   HTML ( 5)   PDF (1922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决策树CART算法建立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预警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南人民医院收治的320例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各非感染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CART模型构建预测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的预测模型,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进行内部验证,并对比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320例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94%。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抽烟史、合并糖尿病、心功能分级、合并慢阻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等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抽烟史、合并糖尿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合并慢阻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 14 d均是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概率预测模型P = 1/[1+e-(-3.368+0.763*X1+0.814*X2+0.652*X3+1.085*X4+0.865*X5+1.027*X6+0.652*X7)],模型预测总体正确性为80.9%。Omnibus检验的结果显示P < 0.001。经过5折交叉验证,预测正确率为73.6%。决策树模型显示,有侵入性操作是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增益为0.280。ROC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值稍高于决策树(Z = 2.850,P = 0.004),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为中等。 结论 年龄、抽烟史、合并糖尿病、心功能分级、合并慢阻肺、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均是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效能,可为临床早期甄别及干预老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miR-146a表达对评估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
吴海燕,王宝玉,贾宝辉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56-336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2
摘要 ( 134 )   HTML ( 3)   PDF (543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外周血游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DNA)、微小核糖核酸(miRNA,miR)-146a表达对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不良评估的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45例脓毒症患者,检测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miR-146a表达。统计28 d预后不良发生率,据此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miR-146a表达;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二者对脓毒症近期预后的预测效能。 结果 145例患者中有24例入院48 h内死亡、3例转院、1例主动放弃治疗,最终纳入研究的139例患者近期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8.78%;合并糖尿病(OR= 1.765,95%CI:1.181 ~ 2.637)、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OR= 1.972,95%CI:1.317 ~ 2.953)、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OR= 2.416,95%CI:1.524 ~ 3.829)、miR-146a表达(OR= 2.462,95%CI:1.431 ~ 4.237)均是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 0.05);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miR-146a表达预测近期预后不良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APACHE Ⅱ评分(P < 0.05),且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miR-146a表达联合预测近期预后不良的灵敏度、AUC均高于二者单独预测(P < 0.05)。 结论 外周血游离线粒体DNA、miR-146a表达升高均与脓毒症近期预后不良有关,二者评估近期预后不良的效能优于APACHE Ⅱ评分,且二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更佳。

药物与临床
硫普罗宁在抗结核护肝治疗时对肾功能的影响
刘丽秀,李国锋,钟洪兰,黄华英,温秀珍,李祥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62-33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3
摘要 ( 122 )   HTML ( 2)   PDF (645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硫普罗宁在抗结核护肝治疗时对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初治敏感结核且抗结核方案仅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硫普罗宁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蛋白、肌酐清除率、合并用药及相关不良反应变化情况。 结果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获得的患者分为研究组(n = 102)(抗结核药+硫普罗宁)和对照组(n = 105)(抗结核药+谷胱甘肽)。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ALT、AST、DBIL、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期,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Scr、BUN、肌酐清除率和尿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期研究组指标异常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对于结核治疗的患者,使用硫普罗宁和谷胱甘肽进行保肝治疗的疗效相当,但是长期用药硫普罗宁的肾功能损伤较为明显一些。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肿瘤病灶体积与子宫体积比值和组织中Ki-67、p16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联
陈丽萍,罗菊玉,彭章艳,吴秀兰,杨宇宏,石连炎,李笑云,王灵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67-33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4
摘要 ( 150 )   HTML ( 3)   PDF (572KB) ( 1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肿瘤病灶体积与子宫体积比值(T/U)、病灶组织中Ki-67蛋白、p16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特征及复发的关系。 方法 选取经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中有28例患者随访2年后出现复发,122例患者未出现复发,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T/U及病灶组织中Ki-67蛋白、p16蛋白表达差异,并按照不同病理学特征分别对比上述指标,并对比不同T/U、Ki-67蛋白、p16蛋白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 结果 复发组患者的T/U值、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U ≥ 0.18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Ⅲ期患者占比、组织学低分化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T/U < 0.18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Ki-67蛋白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Ⅲ期患者占比、组织学低分化患者占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Ki-67蛋白阴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16蛋白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Ⅲ期患者占比、组织学低分化患者占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p16蛋白阴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U ≥ 0.18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2年无复发生存时间短于T/U < 0.18的患者(χ2 = 6.962,P = 0.008);Ki-67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2年无复发生存时间短于Ki-67阴性表达的患者(χ2 = 4.815,P = 0.028);p16蛋白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2年无复发生存时间长于p16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χ2 = 4.279,P = 0.039)。FIGO分期为Ⅲ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 1/2、T/U值≥ 0.18、Ki-67蛋白阳性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 < 0.05);p16蛋白阳性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手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 < 0.05)。 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T/U、Ki-67蛋白和p16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可能会增大患者手术后复发的风险。

髌下脂肪垫高信号强度对膝骨关节炎症状及结构的相关性
宋雨珂,徐金凡,何晓铭,林天烨,何敏聪,邵敏,魏秋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73-337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5
摘要 ( 157 )   HTML ( 3)   PDF (572KB) ( 1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影像数字化分析膝骨关节炎患者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高信号强度与膝骨关节炎症状及结构改变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对比不同IPFP高信号强度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和结构改变的差异,同时分析IPFP高信号强度变化与膝骨关节炎症状以及结构改变的关系。 结果 共收集并完成236例患者(294膝)的影像学测量和评估,以IPFP高信号强度中位数(27.40%)进行分组比较,IPFP高信号强度≥ 27.40%组在胫骨软骨损伤程度、膝关节角度变化、疼痛程度以及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总分方面要显著高于与IPFP高信号强度< 27.4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PFPF高信号强度变化与膝关节疼痛、关节线夹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KL)分级以及股骨、胫骨软骨损伤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 结论 在KOA患者中,IPFP高信号强度改变与膝关节疼痛症状以及结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可能是影响KOA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药现代化
肌筋膜松解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吕阳婷,殷艺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79-33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6
摘要 ( 119 )   HTML ( 2)   PDF (504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SPAS)的临床疗效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于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上肢SPAS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及普通针刺)、观察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及肌筋膜松解术),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的变化以评估临床总有效率,同时比较两组简化Fugl-Meyer标准(FMA)评分、肌电F波以及血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tic acid,GABA)含量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8),但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01),且观察组评分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 < 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显著升高(P < 0.001),且观察组评分的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肌电F波波幅均显著降低、阈值均显著升高(P < 0.05),且观察组变化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ABA含量均显著下降(P < 0.001),且观察组含量的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01)。 结论 相比于普通针刺,肌筋膜松解术治疗上肢SPAS能更好地改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作用。

临床护理
基于5G物联网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康复效果及运动恐惧的影响
李洁,邓念,石国凤,许滔,杨丽,张禹,宋越月,廖苑竹,周谊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84-33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7
摘要 ( 114 )   HTML ( 5)   PDF (493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5G物联网的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康复效果及运动恐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3年6—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G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5G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5G物联网的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D)、心脏疾病患者恐动症量表评分[(TSK-SV Heart)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SAQ)评分]以及康复依从性。 结果 干预12周后,5G组LVEF、6MWD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 0.05);5G组TSK-SV Heart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5G组康复依从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基于5G物联网的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提高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运动恐惧,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康复依从性,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综述
中药小分子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邓刚,朱立新,郭家松,许逸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89-339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8
摘要 ( 145 )   HTML ( 9)   PDF (480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危害巨大但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小分子被用于OA的实验研究甚至临床治疗。中药小分子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OA治疗相关的传统中医理论,又因其化学结构式清晰,且疗效的普适性和可重复性较强,作用机制相对明确,所以逐渐受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领域的重视。为了推动本领域的发展,为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线索,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常用中药小分子(例如姜黄素、白术内酯、白藜芦醇等)在治疗OA的疗效及其内在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干扰素刺激基因15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江平,罗晓琴,翟少倩,曹成珠,苏占海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394-34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19
摘要 ( 164 )   HTML ( 3)   PDF (589KB) ( 5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stimulating gene 15, ISG15)是一种由Ⅰ型干扰素诱导的蛋白和泛素样分子,属于泛素样蛋白超家族。ISG15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调控机制仍未阐明。本研究就ISG15在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旨在给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新靶点及预后判断带来新选择。

发热待查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及研究进展
宋小燕,吴瑞珊,赵文忠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405-34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20
摘要 ( 101 )   HTML ( 2)   PDF (495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热(fever)是机体对外来病原或物质的常见病理生理反应,也是疾病进展中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的诊断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而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ID)是FUO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通过病原学诊断技术,可以快速确定感染的发生和性质。而最新的诊断技术,更是加快了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及药敏分析,尽早判断疾病,给予精准治疗,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该文综述了FUO的病因、引起发热的ID病原学诊断方法和研究进展,旨在为准确快速诊断FUO提供参考。

绒毛膜羊膜炎与新生儿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李冰卉,孟琼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411-341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21
摘要 ( 176 )   HTML ( 6)   PDF (555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 CAM)是指病原体感染胎盘的绒毛膜羊膜和蜕膜而形成的炎症。CAM会导致早产,使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以及使新生儿围产期的死亡率上升。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CAM对于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及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该综述旨在阐述CAM与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关系及防治的研究现状,为更好管理CAM相关新生儿提供临床治疗新思路。

细胞焦亡在癌症治疗中的双重作用与新策略
肖潇,龙方懿,王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3):  3419-342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3.022
摘要 ( 148 )   HTML ( 7)   PDF (1079KB) ( 1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种具有炎症特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细胞焦亡在激活宿主防御、促进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应答及影响肿瘤微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癌症的研究中,细胞焦亡的双重作用尤为显著,它既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也能在某些情况下促进肿瘤的发展。此外,对细胞焦亡的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增强传统放化疗效果、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以及开发纳米治疗策略方面,细胞焦亡的机制为新研究途径提供了基础。该文综述了细胞焦亡在癌症进展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其作为潜在抗癌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进展,期望为未来癌症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