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基础研究
肌醇-三磷酸3-激酶B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导致衰老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障碍
李梓光,韦存,赵磊,周其赵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27-34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1
摘要 ( 260 )   HTML ( 20)   PDF (6354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肌醇-三磷酸3-激酶B(ITPKB)对衰老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障碍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使用GO、GSEA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对公共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与衰老相关疾病中睾丸组织中相关通路和基因的表达。D-半乳糖腹腔注射构建衰老小鼠模型;培养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NC组)、衰老组(D-gal组)、抑制剂组(GNF362组)和D-gal + GNF362组。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睾酮、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含量。q-PCR检测IL-1α、IL-6、TNF-α、ITPKB mRNA水平;免疫荧光检测StAR、3β-HSD、ITPKB、LC3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53、P21、StAR、ITPKB蛋白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结构。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ITPKB在衰老小鼠睾丸中高表达。衰老小鼠血清睾酮水平较年轻组小鼠降低。衰老组小鼠较年轻组小鼠睾丸中IL-1α、IL-6、TNF-α、ITPKB mRNA水平及P53、P21、ITPKB蛋白水平升高;StAR、3β-HSD、LC3蛋白质水平及线粒体自噬水平下降。与D-gal组的细胞相比,D-gal + GNF362组细胞上清液睾酮水平升高,线粒体自噬水平显著提升。 结论 ITPKB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导致衰老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障碍。

临床研究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结构网络改变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铁子慧,何培坤,李彦颐,段青蕊,聂坤,王丽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38-344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2
摘要 ( 206 )   HTML ( 18)   PDF (1010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神经影像学、肠道微生物学等技术探究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PD-MCI)患者脑结构网络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以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PD-MCI组29例和PD认知正常组(PD-NC)17例,收集磁共振T1加权像和弥散张量成像进行图论分析,以及粪便样本进行16s DNA分析。偏相关分析比较差异菌与差异结构网络属性以及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后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PD患者的Prevotellaceae菌、Alloprevotella菌和UCG-10的丰度与语言和记忆力认知域呈正相关,而UCG-010的丰度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肠道菌群也与多个差异脑结构网路节点特性有关;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显示,Prevotellaceae菌对于逻辑记忆的影响受到右侧岛盖部额下回的节点度的调节(IE = 0.074,95%CI:0.21 ~ 0.001,P = 0.046)。 结论 PD患者差异菌的丰度、脑结构网络与MCI的相关性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Prevotellaceae菌可能与MCI关联的特定脑结构网络有关,提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脑-肠轴介导脑网络改变影响认知功能。

体外心肺复苏在急诊难治性心脏骤停的应用及预后因素分析
韦耿周,黄国戈,朱创志,江稳强,胡北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46-345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3
摘要 ( 206 )   HTML ( 13)   PDF (736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在急诊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的应用及生存、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实施的61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用于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院生存率、神经预后良好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并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神经预后的因素。 结果 61例患者ECMO撤机成功率55.7%,出院生存率29.5%,神经预后良好率为21.3%,并发症发生率为47.5%。生存组初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占比明显高于死亡组;生存组ECMO建立时间、低血流时间、ECMO支持前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生存组ECMO支持前血pH水平高于死亡组;生存组ECMO支持时间、住ICU时间明显长于死亡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初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低血流时间≤ 60 min的患者有更好的神经预后良好率。 结论 体外心肺复苏可为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具有可电击初始心律、ECMO支持前较低的血乳酸水平、较高的pH值及较短低血流时间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角蛋白19片段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的关系
王海英,吴凯,田胤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52-345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4
摘要 ( 168 )   HTML ( 8)   PDF (724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FA21-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化疗治疗效果的关系。 方法 选取130例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用顺铂为基础化疗的晚期驱动基因阴性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标准的一线治疗,作为观察对象;同期选取100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通过顺铂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治疗无效组15例,治疗有效组37例;治疗显效组78例,比较各组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探索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 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顺铂治疗后,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均降低(P < 0.05);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治疗显效组、治疗有效组患者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均降低(P < 0.05);对比治疗显效组、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各项因素分析,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CYRFA21-1、VEGF同样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 < 0.05);采用ROC分析得出,血清MMP-9、CYRFA21-1、VEGF单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顺铂治疗效果,预测价值较高(P < 0.05)。 结论 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MMP-9、CYRFA21-1、VEGF表达水平升高,MMP-9、CYRFA21-1、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顺铂治疗后,其表达降低,且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有关,临床可通过早期监测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早期预测治疗效果,以改善患者预后。

基于肠道生物标志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
许乐乐,陈彦君,陆件,陈亚欧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58-346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5
摘要 ( 147 )   HTML ( 2)   PDF (797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瓜氨酸的动态变化来协助评价肠内营养补充益生菌治疗重症胰腺炎的获益与限制。 方法 自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共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胰腺炎病例153例,根据开始肠内营养(EN)后是否接受益生菌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天4粒;观察期为EN后10 d,检测时间点:EN开始前(D0),EN开始第3天(D3),EN开始第10天(D10)。3种肠道生物标志物(I?FABP、D?Lac、瓜氨酸)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D10为终点的疗效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抗生素使用对益生菌的限制作用。比较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包括淀粉酶、炎症指标及相关评分等)、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出院时间等相关指标。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下:(1)I-FABP主效应不显著(P = 0.076),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 = 10.691,P = 0.001,偏η2 = 0.066);(2)D-Lac主效应不显著(P = 0.761),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同样不显著(F = 0.004,P = 0.995,偏η2 < 0.001);(3)瓜氨酸主效应不显著(P = 0.161),但与治疗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 = 32.437,P < 0.001,偏η2 = 0.177)。终点疗效分析显示:(1)I-FABP研究组较对照组前下降水平更高[Difference in LS Mean (95% CI) = -0.43 (-0.47 ~ -0.40) μg/L,P < 0.001];(2)D-Lac研究组较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ifference in LS Mean (95% CI) = 0.01 (0.00 ~ 0.02) mmol/L,P = 0.229],但亚组分析发现未使用抗生素者D-Lac下降水平表现为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 0.043),抗生素使用与2组D-Lac下降水平有交互作用(P for interaction = 0.012);(3)较对照组瓜氨酸在研究组上升水平更高(P < 0.001)。两组胰腺炎常规评价指标、EN后肠道耐受性、90 d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90 d,研究组较对照早期出院率更高(Breslow P = 0.012)。 结论 基于症状缓解、90 d死亡率、炎症指标及淀粉酶的变化等常规评价标准,不能证明益生菌治疗有益于重症胰腺炎。从I-FABP、瓜氨酸的动态变化中可证明益生菌有利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肠上皮细胞逆转坏死,并促进其吸收/合成功能的恢复。D-Lac有潜力成为补充益生菌是否在肠道中发挥作用的指标,以此可证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限制了益生菌的疗效。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鲁瑞,陈叶,王頔,赵丽娟,周美兰,柏明,何丽洁,孙世仁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68-347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6
摘要 ( 243 )   HTML ( 10)   PDF (1356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PGNMI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诊断为PGNMID患者的临床资料、肾脏病理、治疗及预后情况。根据肾脏缓解情况,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对比两组之间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数据。 结果 共纳入28例患者,分为缓解组(n = 16)和未缓解组(n = 12),男女比例4:3,临床表现为蛋白尿(100%)、血尿(82.1%)、肾功能不全(28.6%)、低补体C3和(或)C4血症(32.1%)。1例(3.6%)患者检测到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5例(17.9%)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异常。肾脏组织病理学免疫荧光以IgG3沉积为主的共24例,以IgG3κ型最多见(17例),IgG1共4例。光镜下,有24例(85.7%)表现为MPGN,3例(10.7%)表现为EPGN,1例(3.6%)表现为MGN;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大多沉积在系膜区、内皮下,少数伴上皮下沉积。随访时间3 ~ 56个月,截至末次随访,共有5例患者进入ESRD,其中2例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1例行腹膜透析,1例行血液透析,1例行肾脏替代治疗前准备。随访1、2、3年肾脏总缓解率分别为32.1%、57.1%、64.2%。缓解组的年龄(44 ± 17.35)岁,男8例(50%),女8例(50%);未缓解组的年龄(59.83 ± 18.09)岁,男8例(66.7%),女4例(33.3%);未缓解组的年龄、nT-proBNP、肌钙蛋白I、尿素氮均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肾脏完全缓解的5例患者中,2例治疗方案为BD(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1例为Dara单抗,其余2例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 结论 PGNMID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光镜下主要表现为MPGN,IgG3κ是最常见的亚型。基于硼替佐米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血液学及肾脏缓解率,Dara单抗可能是治疗PGNMID安全且有效的药物,最佳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探索。

伤害指数联合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全身麻醉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邓伟,彭丹,胡海军,张静,余树春,黄松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76-34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7
摘要 ( 183 )   HTML ( 5)   PDF (726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伤害指数(nociception index, NOX)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 方法 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择期手术的患者80例,性别不限、50 ~ 8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OX联合BIS组(N组)和单独BIS组(C组),每组40例。N组维持合适的镇痛深度(NOX值为30 ~ 50),合适的镇静深度(BIS值为40 ~ 60);C组维持合适的镇静深度(BIS 40 ~ 60),用不透光卡片遮挡隐藏NOX,凭麻醉医师经验调节合适的镇痛深度。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丙泊酚和顺阿曲库铵用量、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麻醉苏醒和拔管时间,术后NRS疼痛评分和舒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和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N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 < 0.05)。N组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明显早于C组(P < 0.05),N组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例数、术后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发生率明显少于C组(P < 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顺阿曲库铵用量、术中知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组患者术后2、4、6、24 h 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 < 0.05)。N组患者术后0 ~ 12 h、12 ~ 24 h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少于C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24 ~ 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单独BIS监测相比,采用NOX联合BIS监测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减少全麻药物用量,加快术后麻醉苏醒,改善麻醉苏醒质量,并减轻术后急性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
郭俊彪,饶思远,肖镇泓,冯思仪,王慧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82-34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8
摘要 ( 154 )   HTML ( 6)   PDF (1577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基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探讨不同整脊牵引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对比效果。 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维组(n = 55)与四维组(n = 53)。四维组接受四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三维组接受三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对比两组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椎体滑移复位程度、腰椎曲度值、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椎功能、疼痛程度、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三维组和四维组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3个月低于治疗结束时(P < 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SS、LL水平低于四维组(P < 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SS、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均低于治疗结束时(P < 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低四维组(P < 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曲弓顶距离均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曲弓顶距离均高于治疗结束时(P < 0.05);治疗结束时,三维组腰曲弓顶距离高于四维组(P < 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腰椎前凸指数、腰椎冠状面Cobb角、腰曲弓顶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结束时(P < 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均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结束时(P < 0.05)。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结束、治疗后3个月,两组椎体滑移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四维牵引与三维牵引联合基础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相当,均能有效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但三维牵引在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与腰骶-骨盆矢状位参数,纠正腰椎曲度异常方面效果更好。

利用臂丛残根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上干的随访分析
李亮,黄家俊,顾立强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89-349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09
摘要 ( 109 )   HTML ( 2)   PDF (546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对比残根与各组动力源神经修复上臂丛的临床效果,明确臂丛损伤后残根的可利用性及其临床利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诊断为部分或全臂丛损伤患者的资料,病例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住院号、年龄、性别、诊断、伤因、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随访时间、损伤分型、术式、供受体神经间隙、移植物类型及长度、并发症,检查供区不良事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BMRC)肌力评价标准对患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肌力进行评估,并进行DASH(disabilities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评分。 结果 总共136患者接受上臂丛修复术,排除24例,纳入112例。将患者分为4组即:改良Oberlin组22例、CC7+神桥组45例、CC7+直接缝合组27例、残根组14例,残根组中撕脱伤10例,刀刺伤4例。4组三角肌肌力有效率分别为68.2%、71.2%、88.9%和78.6%;肱二头肌肌力有效率分别为81.8%、60.0%、85.2%和64.3%。亚组分析:(1)上臂丛损伤术式比较:残根组4例,均为刀刺伤;改良Oberlin组22例,均为撕脱伤。结果显示两组肩肘关节活动度、三角肌肌力、肱二头肌肌力和DASH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5-C8或全臂丛损伤术式比较:肩关节活动度残根组与CC7+直接缝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屈曲角度、肱二头肌肌力和DASH评分CC7+直接缝合组相比其他两组更为优异,CC7+神桥组次之,残根组再次之(P < 0.05)。 结论 通过对各种类型动力源神经修复上臂丛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对比分析,明确了残根的可利用性及其临床利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保护残根可能会提升残根利用的临床疗效和增加动力源神经资源。

缺氧诱导因子-3α甲基化与DNA损伤诱导转录物4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许文青,李艺珊,韩秋峪,宋芳静,孟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497-350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0
摘要 ( 166 )   HTML ( 3)   PDF (500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外周血中HIF?3α基因甲基化、HIF?3α mRNA、DDIT4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GDM孕妇的妊娠监督及临床诊治提供思路,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方法 随机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GDM孕妇80例,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GDM1组,40例)和血糖控制不良组(GDM2组,40例),另选取同期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孕妇40例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PCR法检测HIF?3α甲基化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IF?3α mRNA、DDIT4 mRNA水平。对比分析3组数据,统计不良妊娠结局,分析HIF?3α mRNA、DDIT4 mRNA与各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并进行不良妊娠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GDM1组及GDM2组孕前BMI、FPG、HbA1c、TC、TG、LDL-C、FINS、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 < 0.05),HOMA-β低于对照组(P < 0.05)。GDM1组及GDM2组各项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GDM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GDM1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GDM1组及GDM2组HIF?3α基因甲基化率更高,HIF-αDDIT4 mRNA表达水平更低,且GDM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DM1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DM孕妇各项不良妊娠结局与HIF?3αDDIT4 mRN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 < 0,P < 0.05)。HIF?3α mRNA和DDIT4 mRNA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保护因素(OR < 1,P < 0.05)。 结论 HIF?3α甲基化率升高、HIF?3αDDIT4基因表达降低与GDM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单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朱红美,黄永久,储九圣,庞秀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03-350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1
摘要 ( 165 )   HTML ( 7)   PDF (469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单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MHR)与突发性耳聋(SSNHL)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于医院治疗的138例突发性耳聋病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11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分型SSNHL患者NLR及MHR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SSNH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组NLR和MHR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不同分型SSNHL患者平均听阈、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皮质醇(COR)、NLR、M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LR、MHR和SSNHL呈现显著相关性(P < 0.05),NLR和MHR增高是SSNH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 NLR和MHR与SSNHL的发病关系密切,是导致SSNHL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药物与临床
七氟醚与丙泊酚用于麻醉维持对肝移植术患者肾功能及术后认知影响的比较
徐进辉,袁买龙,周涛,张明生,李亚琦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09-35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2
摘要 ( 174 )   HTML ( 8)   PDF (513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维持在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患者肾功能及术后认知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江西省人民医院拟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60例,年龄18 ~ 60周岁;ASA Ⅱ-Ⅲ级。根据维持方案的不同随机分成两组(n = 30):P组(丙泊酚组)、S组(七氟醚组)。麻醉维持:P组术中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S组术中七氟醚吸入复合输注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切皮即刻(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 h(T3)、术后12 h(T4)、术后24 h(T5)、术后72 h(T6)共7个时间点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各抽取中心静脉血3 mL,采用ELISA法检测上述时点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血清胱抑素C(Cys C)、肾损伤分子1(KIM-1);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硫酸肝素(HS)、透明质酸(HA);炎性标志物(TNF-α、IL-6)血清浓度水平;于T0、T5、T6时点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统计认知功能障碍(MMSE < 23分)发生情况。 结果 各时间点MAP、HR、CV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T4时刻,两组患者血清中NGAL、Cys C、KIM-1均升高且P组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T3、T4时间点两组患者SDC-1、HS、HA较T0时间点均显著升高且T4时间点P组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T3、T4时刻两组患者TNF-α、IL-6均明显升高,T5、T6时间点有所下降但仍高于T0,且T4、T5时间点P组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5、T6时间点MMSE评分均下降,且T5时间点P明显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6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相较于丙泊酚,七氟醚麻醉维持对肝移植术患者短期肾损伤程度及认知功能的改变影响更小,这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糖萼降解更明显有关。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术预后的影响
赵子明,马琪,陈俭,陈愿,崔留义,赵育洁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15-35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3
摘要 ( 173 )   HTML ( 3)   PDF (567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司美格鲁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于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且合并有糖尿病的178例患者。根据是否应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即应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组(简称司美格鲁肽组)(43例)和对照组(13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出院后1、3、6、12个月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情况、血压和体质量等。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再次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再住院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在内的复合终点)发生的差异性。 结果 治疗后,司美格鲁肽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分别为(6.0 ± 0.9)、 (8.5 ± 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两组分别为(6.5 ± 0.7)%、 (7.9 ± 0.5)%,BMI分别为(22.8 ± 3.0)、 (25.0 ± 2.4)kg/m2,收缩压分别为(135.3 ± 9.7)、 (141.5 ± 8.3) 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舒张压分别为(84.7 ± 7.7)、 (86.6 ± 7.7)mmHg,其中司美格鲁肽组也较基线有所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司美格鲁肽组患者在第12个月随访时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体质量等较基线降低。应用Kapan-Meier法估计临床结局的累积事件发生率得出,在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可显著降低主要研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4.7% vs. 17.8%,P = 0.046)。 结论 对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司美格鲁肽组患者可降低介入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具有明显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且可综合有效的管理冠心病患者血糖、体质量、血压、腹型肥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低温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孙鹏,贾兆晋,李秀华,陈晓伟,魏润生,靳彦涛,金建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21-352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4
摘要 ( 164 )   HTML ( 5)   PDF (511KB) ( 2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体外循环温度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谵妄(POD)的影响。 方法 选取于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240例患者,最终纳入220例患者,年龄50 ~ 75岁,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术前1 d采用MMSE量表对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患者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 = 55):低温+生理盐水组(L0)组、低温+右美托咪定组(L1)组、高温+生理盐水组(H0)组和高温+右美托咪定组(H1)组。低温组转流期间维持鼻咽温为(30±1)℃,高温组转流期间维持鼻咽温为(33±1)℃,L1、H1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注射液1 μg/kg,之后以0.5 μg/(kg·h)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L0、H0组输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于麻醉开始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 h(T3)、48 h(T4)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浓度。术后12 h至术后3 d采用重症监护室混淆评估法(CAM-ICU)对患者进行是否发生POD的评估。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术后谵妄组(POD组)和未发生术后谵妄组(NPOD组)。 结果 220例患者中发生POD 81例,发生率约为36.8%,其中L0组POD发生率约为30.9%、L1组POD发生率约为12.7%、H0组POD发生率约为58.2%和 H1组POD发生率约为45.5%。与NPOD组相比,POD组患者NSE、IL-6、TNF-ɑ、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与L0组比较,L1组T2 ~ 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与H0组比较,H1组T2 ~ 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与L0组比较,H0组T2 ~ 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与L1组比较,H1组T2 ~ 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 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间低温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POD的发生。

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TPVB对全麻胸腔镜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曾建强,钟昭迎,袁磊,彭冬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27-353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5
摘要 ( 175 )   HTML ( 8)   PDF (543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麻胸腔镜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0.5、1.0、2.0 μg/kg)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生命体征、应激反应等指标的影响,为临床优化麻醉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全麻胸腔镜手术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各为33例。麻醉诱导结束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5、1.0、2.0 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TPVB,三组均观察至术后3 d。比较各组围手术期指标,苏醒质量,术后2、6、12、24 h的疼痛程度,麻醉前(T1)、气管拔管时(T2)、气管拔管5 min时(T3)的生命体征,术前、术后3 d的免疫功能、应激反应及观察时间内的不良反应。 结果 较低剂量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在中、高剂量组中更低,术后自控镇痛次数更少(P < 0.05)。苏醒、气管拔管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在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延长(P < 0.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三组术后2、6、12、24 h逐渐降低(P < 0.05),较低剂量组,中、高剂量组VAS评分在术后2、6、12 h更低(P < 0.05)。较T1时,三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在T2、T3时均升高,T2、T3时的HR、MAP在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升高(P < 0.05);与T2时比较,三组T3时的HR、MAP均降低(P < 0.05)。较术前,三组全血CD8+、血清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在术后3 d升高,术后3 d上述指标在低、中、高剂量组之间升高(P < 0.05);三组全血CD3+、CD4+、CD4+/CD8+水平在术后3 d降低,术后3 d上述指标在低、中、高剂量组之间降低(P < 0.05)。三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1.0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TPVB在减轻全麻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程度,减少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及术后自控镇痛次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0.5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TPVB在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减轻免疫抑制、应激反应及促进麻醉后苏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案。

帕博利珠单抗加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治疗老年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张婷婷,刘克,陈丹,闫炳文,赵培娟,王宁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34-353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6
摘要 ( 199 )   HTML ( 5)   PDF (533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帕博利珠单抗加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应用于老年食管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8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 = 94)及对照组(n = 94)。对照组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FP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接受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及FP化疗方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蛋白通路、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 结果 研究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PI3K、Akt、CD8+均降低(P < 0.05),且研究组更低(P < 0.05)。治疗后,两组CD3+、CD4+均升高(P < 0.05),且研究组更高(P <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1年,研究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帕博利珠单抗加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治疗老年食管癌效果确切,可能通过降低PI3K/Akt信号蛋白通路活性抑制肿瘤进展,且可提高近期生存率。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多组学联合检测对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效果的评估效能
刘芬,赵辉,郭利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39-354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7
摘要 ( 185 )   HTML ( 6)   PDF (617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8(CK1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水平,探讨此5项外周血指标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8个周期后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n = 84)和无效组(n = 103)。检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水平,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水平和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无效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的效能。 结果 T3 ~ T4期、N1 ~ N3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水平高于T2期、N0期、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P < 0.05);无效组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水平均高于有效组(P < 0.05);无效组T3 ~ T4期、N1 ~ N3期、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孕激素受体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肿瘤增殖抗原高表达占比均高于有效组(P < 0.05);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水平升高、T3 ~ T4期、N1 ~ N3期、低分化、ER阳性均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 < 0.05);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6.43%、82.52%、0.956,其中联合预测灵敏度、AUC均高于单独预测(P < 0.05)。 结论 外周血CA15-3、CA125、CEA、CK18、NLR水平可能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均能帮助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但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调查研究
成人心脏外科术后居家患者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媛,赖晶,马丹莹,伍凌子,王玮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47-35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8
摘要 ( 144 )   HTML ( 3)   PDF (666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居家疲劳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12月回顾性收集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出院后3个月以上的200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维疲劳量表、整体疼痛评估量表、心脏康复量表和管理慢性病6项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心脏外科术后居家患者疲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显示,存在心脏康复过程焦虑(β = 7.476,P = 0.001),重度疼痛(β = 11.939,P = 0.001)以及不适症状的频率(P < 0.001)显著正向预测心脏外科术后疲劳;而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β = -6.974,P < 0.001)显著负向预测心脏外科术后疲劳。 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居家患者疲劳有待进一步改善,与心脏康复焦虑、疼痛、自我效能以及不适症状的频率有关。医护人员可结合相应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延续性干预措施,降低心脏外科术后居家患者疲劳水平并促进康复。

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在胆管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建芳,孙雪琴,崔叶谦,陈洋,王绍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54-35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19
摘要 ( 121 )   HTML ( 5)   PDF (514KB) ( 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 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预后较差。手术为首选治疗,但因多数患者确诊晚,手术效果不佳,通常需依赖化疗等综合治疗,然而中位生存期依然很短,迫切需要新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作为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常在CCA患者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近年研究表明,VEGF促进血管生成,加剧CCA的侵袭和转移。VEGF抑制剂作为治疗CCA的新兴手段,为实现精准医疗打开了新的窗口。采用VEGF抑制剂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化疗等方法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VEGF在CCA中的表达情况和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VEGF抑制剂在CCA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肝细胞癌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邓航,张浩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61-356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20
摘要 ( 161 )   HTML ( 9)   PDF (506KB) ( 5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HCC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和体征时,已经到了中晚期且失去手术的机会;即使部分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复发较早,预后较差,后续治疗手段有限都导致了HCC高致死率。随着人们对HCC认识的加深及对其防治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大量针对HCC的预测模型。该综述就目前HCC预测模型研究现状进行讨论,旨在比较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一些预测模型的优劣以及应用范围并进一步促进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生物反馈疗法在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中的研究进展
袁泽峰,程敏静,陈强,王勃,孔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68-35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21
摘要 ( 195 )   HTML ( 9)   PDF (552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以排便困难、排空不完全为主要症状,同时还可能伴随肛门坠胀、疼痛、手法辅助排便、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等,患者往往对泻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生物反馈疗法是近年来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新兴疗法,近年的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研究表明,通过监测盆底肌肉活动并提供实时反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反馈治疗设备的精度和便携性逐渐提高,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加方便和有效,然而单一生物反馈起效较慢,容易影响患者治疗信心。同时,研究发现生物反馈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文就国内外生物反馈联合治疗的疗效现状展开综述,探讨其生物机制和各自效果,以期为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疑难病例研讨
GNPTAB基因新变异致黏脂贮积症Ⅲα/β型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分析
王丽,石聪聪,严学勤,唐家彦,李思涛,郝虎,肖昕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4):  3575-35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4.022
摘要 ( 174 )   HTML ( 4)   PDF (2113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GNPTAB基因变异引起的黏脂贮积症Ⅲα/β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机制。 方法 对1例确诊的黏脂贮积症Ⅲα/β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多种蛋白质预测工具,生成GNPTAB蛋白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蛋白质模型,利用计算机生物学工具阐明野生型和突变型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 结果 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关节畸形、身材矮小,基因测序结果提示GNPTAB基因发生c.2715 + 1G > A、c.1582T > C复合杂合变异;其中错义突变c.1582T > C在文献中未见报道。通过对突变体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和结构分析,发现c.2715 + 1G > A位点变异会改变蛋白整体结构而导致蛋白功能丧失,c.1582T > C位点变异则会影响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亚基和配体的相互作用。 结论 本例黏脂贮积症Ⅲα/β型是由GNPTAB基因变异所致,其中错义突变c.1582T > C未见报道,其增加了该基因的致病突变谱。通过对GNPTAB基因变异的蛋白质变体进行计算机分析,阐释了其结构-功能关系的认知,并初步探索了黏脂贮积症Ⅲα/β型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