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4-11-25
上一期   
述评
磁共振影像学改变评估肝癌立体定向放疗精度的研究进展
叶惠玲,钟仁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19-312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1
摘要 ( 247 )   HTML ( 18)   PDF (494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治疗中,可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SBRT)给予肿瘤高剂量以达到消融治疗的效果。由于SBRT单次高剂量的特点,使其对放疗精度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肝癌受摆位误差与呼吸运动的影响,需要同时使用呼吸运动管理和影像引导。然而,现有研究者报道的放疗精度验证均使用模体进行间接验证,而不是在患者治疗实施过程中进行在体验证,使得最终的治疗精度受到怀疑。肝脏在接受一定放射治疗剂量后会在磁共振影像中呈现相应的形态学改变,可以反映放射治疗的精度。该文将就肝癌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磁共振影像改变的发生原理、表现形式和出现时间、精度评价方式、临床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分析。

临床新进展
呼出气分析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梁冬露,马礼兵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24-312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2
摘要 ( 192 )   HTML ( 9)   PDF (533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呼出气分析技术是一类无创、无痛、安全、方便且高效的检测方法。它在疾病筛查、临床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方案制定以及疾病预后预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该系列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文旨在综述常见呼出气分析技术在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和气道感染性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
亚精胺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吴冰儿,李清,杨可容,张健,余逸,雷蕾,胡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30-31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3
摘要 ( 191 )   HTML ( 11)   PDF (1665KB) ( 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亚精胺(spermidine)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CCK-8法检测亚精胺对DLBCL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亚精胺对 DLBCL细胞株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检测亚精胺对 DLBCL 细胞株、小鼠脾脏细胞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亚精胺作用后DLBCL细胞株中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亚精胺显著抑制DLBCL细胞株的生长(P < 0.001);流式染色检测结果表明亚精胺不影响DLBCL细胞株的增殖及细胞周期,但显著促进DLBCL细胞株的凋亡(P < 0.001),亚精胺促进小鼠脾脏细胞凋亡(P < 0.01),但该效应显著弱于其对DLBCL细胞株的促凋亡效应(P < 0.001),亚精胺对PBMCs无显著促凋亡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亚精胺不影响DLBCL细胞株细胞周期蛋白CDK2和CDK4的表达水平,但促进A20细胞Caspase-9以及OCI-Ly3细胞Caspase-8的激活。 结论 亚精胺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进而抑制DLBCL细胞株的生长,而其对鼠脾脏细胞以及健康人PBMCs发挥的促凋亡效应较弱甚至无促凋亡作用,提示亚精胺可能具备在体内特异性地抑制DLBCL细胞株生长的潜力。

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伤中的作用
石喆,左夏林,彭林辉,卢志伟,李孔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38-314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4
摘要 ( 400 )   HTML ( 11)   PDF (3139KB) ( 4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使用电凝法制备成年雄性SD大鼠的局灶性皮层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术后1 ~ 4周的不同时间点模型组。在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的基础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别检测丘脑VPN区NeuN、GFAP、Iba-1和Iba-1+/CD68+ (M1型小胶质细胞)及Iba-1+/CD206+ (M2型小胶质细胞) 阳性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通过免疫印迹检测丘脑VPN区IL-1β、TNF-α、IL-10和Arg-1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4周时NeuN免疫阳性细胞减少(P < 0.05),GFAP和Iba-1免疫阳性细胞增多(P < 0.05),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明显升高(P < 0.05),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升高(P < 0.05)。与M2型小胶质细胞相比,模型组4周梗死同侧丘脑VPN区M1型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P < 0.05)。 结论 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可能参与了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损害的过程。

5-氟尿嘧啶联合重组人细胞珠蛋白治疗缺氧诱导化疗耐受肝细胞癌的体外实验
王毅,何硕,杨斯昀,章俊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46-31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5
摘要 ( 162 )   HTML ( 12)   PDF (2352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重组人细胞珠蛋白(rhCYGB)靶向缺氧诱导的5-氟尿嘧啶(5-FU)治疗耐受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改善难治性肝癌提供一种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方法 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检测不同药物对肝癌细胞的半数抑制率并绘制量效曲线,评估不同氧浓度下肝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使用CompuSyn和SynergyFinder 3.0软件分析不同浓度rhCYGB和5-FU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处理肝癌细胞的联合效应。肿瘤干细胞成球实验评估联合用药对肝癌干细胞性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用药对CD133阳性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划痕实验评估联合用药对肝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结果 缺氧条件下5-FU处理Hep3B、Huh7和HepG2细胞IC50值显著高于常氧条件下IC50值(P < 0.05),分别为常氧条件下的15.27、4.25、2.34倍。常氧和缺氧条件下5-FU联合rhCYGB具有协同效应。与5-FU单药组相比,5-FU联合rhCYGB对肝癌干细胞球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P < 0.05),且可显著下调Hep3B细胞中CD133阳性亚群比例(P < 0.05)。常氧条件下rhCYGB联合5-FU处理48 h后对Hep3B细胞的迁移具有联合抑制作用(P < 0.05)。 结论 rhCYGB与5-FU联合运用在肝癌中具有协同效应;联合机制可能涉及干细胞性及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

临床研究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5年随访研究
王慧群,叶超,许朝,陈思,张开光,肖梅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55-31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6
摘要 ( 194 )   HTML ( 13)   PDF (452KB) ( 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内镜治疗后5年再发消化道出血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硬化EGVB行内镜治疗的181例患者,至少随访5年。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病毒、酒精、自免、其他)、是否合并腹水、肝性脑病(无、1 ~ 2期、3期)、门静脉血栓、肝癌、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并发症、外周血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WBC)、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小板(platelet, 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门静脉内径、门静脉流速、脾静脉内径、Child分级、是否序贯治疗、再出血时间等临床资料。依据5年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再出血,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再出血组(n = 124)与再出血组(n = 57)。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内镜治疗后5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1、3、5年的累积出血率。 结果 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得TBIL、门静脉内径均为EGVB患者内镜治疗后5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 < 0.05)。KM曲线显示,181例患者中,1、3、5年累积出血人数为41、54、57例,累积出血率为22.65%、29.83%、31.49%。 结论 肝硬化EGVB内镜治疗后远期再出血率较高,TBIL和门静脉内径是肝硬化EGVB内镜治疗后远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BIL和(或)门静脉内径较高的肝硬化EGVB内镜治疗患者的随访需给予高度重视。

乳晕单瓣法、丝线牵引法和乳晕双瓣法矫正Ⅲ型乳头内陷的疗效比较
陶国贵,刘小敏,孙小青,左田田,吴婉虹,胡志奇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60-31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7
摘要 ( 190 )   HTML ( 6)   PDF (560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乳晕单瓣法、丝线牵引法和乳晕双瓣法矫正Ⅲ型乳头内陷方法的临床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23年12月于祈福医院收治的93例Ⅲ型乳头内陷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丝线牵引法,n = 30)、B组(乳晕双瓣法,n = 31)、C组(乳晕单瓣法,n = 32),对比3组患者手术时间、疗效、血运障碍、乳头外观及功能改善程度、并发症、满意度及复发情况。 结果 3组手术时间比较,B组 > A组 >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血运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乳头外观及功能改善程度评分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满意度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与B组并发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C组复发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与丝线牵引法和乳晕双瓣法比较,采用乳晕单瓣法矫正Ⅲ型乳头内陷的效果更优,更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满意度,改善乳头外观及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熊礼顺,谭菁华,尹健,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65-31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8
摘要 ( 171 )   HTML ( 5)   PDF (714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 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 < 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IgM沉积强度对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小球超微结构及临床病理的影响
徐璐,张晶晶,闫奇奇,许雯婷,黎淮,王德光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72-317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09
摘要 ( 159 )   HTML ( 6)   PDF (950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不同IgM沉积强度与肾小球超微结构病变及临床病理的关系。 方法 收集155例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IgM阴性(51例)、轻度(89例)和中度及以上沉积(15例)3组。比较3组间肾小球超微特征性结构、临床指标、MEST-C评分差异并分析与IgM沉积强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IgM阴性、IgM轻度沉积组相比,IgM中度及以上沉积组24 h尿蛋白水平、IgG沉积、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评分、足突融合(foot process effacement,FPE)程度更高,血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更低(P < 0.05)。logistic结果显示FPE程度、T评分是IgM沉积强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IgM沉积强度与原发性IgAN患者FPE程度相关。FPE程度可协同临床病理评分更精准评估肾组织损伤及制定治疗方案。

双切口隧道法联合耳前组织及软骨整块切除治疗耳前瘘管的效果及预后
夏志杰,李隽,郜倩,李志成,夏忠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79-31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0
摘要 ( 157 )   HTML ( 6)   PDF (538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切口隧道法联合耳前组织及软骨整块切除治疗耳前瘘管的效果及近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134例耳前瘘管患儿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68例,双切口隧道法联合耳前组织及软骨整块切除)、对照组(66例,耳前组织及软骨整块切除)。2组术后随访1年。对比2组手术情况、疼痛、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愈合美观度、并发症及近期预后情况。 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术后4 h、术后24 h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切口愈合美观度斯托尼布鲁克瘢痕评估量表(SB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随访1年均未有复发情况发生。 结论 双切口隧道法联合耳前组织及软骨整块切除治疗耳前瘘管可彻底完整切除瘘管组织,切口愈合满意,安全可靠;与耳前组织及软骨整块切除相比,双切口隧道法联合耳前组织及软骨整块切除在切口愈合美观度方面更具优势。

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与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肥胖患者子宫良性病变的效果比较
李文元,魏民,韩婕,李瑞锋,王珍,李海兰,许静,靳冬梅,徐凌燕,彭容,张衍,孙新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84-31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1
摘要 ( 173 )   HTML ( 11)   PDF (807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比较肥胖患者子宫良性病变时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transvaginal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vNOTES)与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LESS)的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探讨vNOTES在肥胖患者子宫良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妇科肥胖患者(BMI > 28.0 kg/m2)因良性病变需行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LESS组51例、vNOTES组49例。比较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疼痛评分、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盆底功能情况、性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2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盆底功能情况、性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vNOTES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ESS组(P < 0.05),同时vNOTES组术中疼痛评分小于LESS组(P < 0.05)。 结论 在肥胖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中vNOTES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评分更低,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

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
陈茜茜,林秋玉,张湘云,张笃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90-31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2
摘要 ( 206 )   HTML ( 6)   PDF (629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MRMP)感染与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的关系,以探讨其在儿童RMPP及时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714例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检查,提取BALF中的MP-DNA,检测其23S rRNA V区突变位点,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大环内酯类耐药组和对照组(非大环内酯类耐药)。 结果 共计714例RMPP患儿,其中大环内酯类耐药组509例,对照组205例。男369例(54.7%),女345例(45.3%)。大环内酯类耐药组的年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 < 0.000 1)。大环内酯类耐药组RMPP患儿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 NE%)、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值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00 1)。大环内酯类耐药组RMPP患儿的肺实变、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重症(severe MPP,SMPP)/危重症(fulminant MPP,FMPP)、气管内絮状及黏性分泌物、严重黏膜病变(糜烂、溃疡或坏死等)、支气管炎性狭窄、支气管内塑型痰栓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00 1)。 结论 MRMP感染可导致进RMPP的发生。MRMP感染可能会加重RMPP患儿病情。对RMPP患儿及时地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采集BALF样本进行检测,准确地评估RMPP患儿的呼吸道病变及判断是否存在MRMP感染等的情况,对指导临床的正确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NLRP3炎性小体水平联合ECP/MPO比值预测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冯娟娟,程泽星,肖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196-320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3
摘要 ( 130 )   HTML ( 3)   PDF (506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水平联合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髓过氧化物酶(MPO)比值预测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方法 前瞻性选择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205例,根据患者术后1年是否复发分为非复发组与复发组。筛查影响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效能。 结果 复发组NLRP3炎性小体水平、ECP/MPO比值、鼻窦CT评分、Lund-Kennedy评分、免疫球蛋白E高于非复发组(P < 0.05)。NLRP3炎性小体水平、ECP/MPO比值、鼻窦CT评分、Lund-Kennedy 评分、免疫球蛋白E为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 < 0.05)。NLRP3炎性小体水平、ECP/MPO比值及二者联合预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23、0.815、0.899(P < 0.05),且二者联合的AUC值更高(P < 0.05)。 结论 NLRP3炎性小体水平联合ECP/MPO比值预测鼻内镜术后复发风险的价值高。

不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吴奔,周睿,鲍彤,汪群峰,疏翀,吴骁翔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02-320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4
摘要 ( 150 )   HTML ( 5)   PDF (493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不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15例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等离子电切术组(n = 81)、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切除术治疗的激光切除术组(n = 92)、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剜除术治疗的绿激光剜除术组(n = 42),比较三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浓度、住院时间)、尿动力学指标(RUV、IPSS评分、Qmax、QOL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 结果 绿激光剜除术组、激光切除术组总有效率高于等离子电切术组(P < 0.05)。3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绿激光剜除术组手术时间>激光切除术组>等离子电切术组(P < 0.05),绿激光剜除术组、激光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等离子电切术组,且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等离子电切术组(P < 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RUV、IPSS评分、QOL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降低,而Qmax与术前相比均升高(P < 0.05),且激光切除术组与绿激光剜除术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RUV、IPSS评分、QOL评分均低于等离子电切术组,Qmax均高于等离子电切术组(P < 0.05),但激光切除术组与绿激光剜除术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RUV、IPSS评分、Qmax、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绿激光剜除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 激光切除术组 < 等离子电切术组(7.14% vs. 21.74% vs. 35.80%,P < 0.05)。 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均具有较好疗效,但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切除术与绿激光剜除术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且经尿道前列腺绿激光剜除术治疗安全性最好。

早期多原发与单发肺腺癌结节的临床特征及淋巴结转移风险对比
杨家明,谢诗,周海深,张家庆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08-32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5
摘要 ( 174 )   HTML ( 7)   PDF (505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原发肺腺癌结节与单发肺腺癌结节的临床特征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胸外科于2022~2023年收治的手术患者212例,其中单发肺腺癌结节(149例)和多原发肺腺癌结节(63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肿瘤血清学指标、病理免疫组化及淋巴结转移率,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单发与多发对其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 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在CT的Avr值(P = 0.001)、KI-67表达水平(P < 0.001)、PD-L1表达水平(P = 0.002)及淋巴结转移率(P = 0.030)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结节类型、影像学特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等)、肿瘤血清学指标(CEA、NSE等)、ALK阳性率和SYN阳性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筛选有显著差异的变量(Avr、Ki-67、PD-L1),经Spearman法检验发现存在相关性。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纳入单发或多发作为分类协变量、交互纳入以上3个相关性显著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原发腺癌结节较单发腺癌结节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80.8%(RR = 0.192,P = 0.042)。 结论 多原发腺癌结节较单发腺癌结节生物学行为较温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低;对于多原发肺腺癌结节,应基于术中冰冻病理及影像学等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与临床
艾米替诺福韦和富马酸替诺福韦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比较
张映媛,牟春燕,许丹青,王远珍,常丽仙,刘春云,李卫昆,魏红艳,刘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15-32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6
摘要 ( 149 )   HTML ( 6)   PDF (587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EG-IFNα-2b分别联合艾米替诺福韦(TMF)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研究,为慢乙肝治疗提供更多临床参考。 方法 选取2022年 1月至2023年6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130例。分为TMF联合组与TDF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48周后的病毒下降水平和病毒应答率、肝纤四项、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等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分级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在治疗48周后,在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方面,TMF联合组较TDF联合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的HBs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8周后,TMF联合组在降低HA、PCⅢ、Ⅳ-C、LN水平上疗效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48周后,2组患者肝脏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均有改善,相较TDF联合组,TMF联合组对组织学改善疗效更为显著。治疗48周后血脂异常、甲功能异常、腹泻方面,TMF联合组发生率高于TDF联合组(P < 0.05);治疗48周后在牙龈出血、贫血、血小板减少方面,两组患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8周尿酸升高、关节痛方面,TDF联合组发生率高于TMF联合组(P < 0.05)。 结论 TMF联合PEG-IFNα-2b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更优,抗病毒能力强,可更大程度抑制肝纤维化,且药物安全性良好,更利于改善预后,可为乙肝临床治愈提供更有效的用药依据。

单次不同诱导剂量环泊酚在无痛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中有效性和安全性
卿朝辉,萧肖兰,彭少琴,徐庆微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21-32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7
摘要 ( 141 )   HTML ( 2)   PDF (487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次不同诱导剂量环泊酚在无痛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120例需行无痛经阴道四维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作为研究对象,每组随机选取40例,单次环泊酚诱导用量分别为0.3 mg/kg(C1组)、0.5 mg/kg(C2组)和0.7 mg/kg(C3组)。观察3组患者检查前(T1)、造影剂注入期间(T2)、检查后(T3)的3个时间点相对应的心率(HR)和无创袖带动脉平均血压(MAP)、术毕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3组患者的HR、MAP在T1、T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1组HR、MAP在T2比较,高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2组、C3组的HR、MAP在T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2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短于C3组(P < 0.05),而C1组和C2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低于C1组的32.5%,C3组37.5%(P < 0.05)。 结论 0.5 mg/kg环泊酚在无痛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具有良好的镇静,清醒迅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血清胱抑素C联合床旁肾脏超声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价值
戴成才,程振兴,涂倩倩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26-323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8
摘要 ( 157 )   HTML ( 2)   PDF (669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床旁肾脏超声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价值。 方法 研究样本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134例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根据30 d内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 = 93)和病死组(n = 41)。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心率、基础疾病、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基本生化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检测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CysC水平;通过床旁常规超声检测肾血流阻力指数(RI),并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利用ROC曲线分析CysC联合床旁肾脏超声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病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Cr、BUN、CysC水平和RI分别为(25.14 ± 4.39)分、(115.93 ± 19.71)μmol/L、(13.65 ± 2.45)mmol/L、(3.10 ± 0.51)mg/L和(0.71 ± 0.16),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CysC水平和RI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CysC水平和RI的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准确度为97.5%。 结论 CysC水平和床旁肾脏超声可作为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基于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
王云灿,曹广运,吴海波,王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32-32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19
摘要 ( 153 )   HTML ( 6)   PDF (500KB) ( 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常规超声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否形成颈动脉IPN分为形成组与非形成组。对比形成组与非形成组WSS、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分析平均WS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预测价值。 结果 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形成颈动脉IPN 23例,剩余76例均未形成颈动脉IPN。形成组白细胞计数、斑块厚度、斑块长度、狭窄程度≥ 70%比例、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高于非形成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WSS(OR = 4.545,95%CI:1.998 ~ 10.339)、狭窄程度(OR = 2.765,95%CI:1.215 ~ 6.290)、C反应蛋白(OR = 3.047,95%CI:1.339 ~ 6.930)、MMP-9/TIMP-1(OR = 3.543,95%CI:1.558 ~ 8.06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平均WSS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AUC值为0.797(P < 0.05),当平均WSS为10.23 dyne/cm2时,最大特异度与灵敏度为85.53%和78.26%。 结论 颈内动脉平均WSS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中具有良好价值。

骨质疏松症患者MRI脂肪定量参数联合25-羟基维生素D预测骨折风险的价值
王振,郭炼锦,梁嘉荣,叶浩翊,张勋梦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38-32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20
摘要 ( 160 )   HTML ( 3)   PDF (1004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MRI脂肪定量参数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联合25-羟基维生素D[25(OH)D]预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象,将50例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纳入骨折组,40例未发生骨折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脊柱MRI脂肪定量技术(IDEAL-IQ)扫描,测定L1~5各椎体FF及L1~5椎体平均FF,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FF、血清25(OH)D水平,分析FF、25(OH)D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FF、25(OH)D及其联合诊断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预测价值。 结果 骨折组年龄大于对照组,BMD、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骨折组L2椎体FF、L1~5椎体平均FF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2椎体FF、L1~5椎体平均FF与BMD均呈负相关(P < 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D呈正相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L2椎体FF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BMD、25(OH)D是其保护因素(P < 0.05)。ROC曲线示,L2椎体FF、25(OH)D预测骨折的AUC分别为0.714(95%CI:0.606 ~ 0.822)、0.774(95%CI:0.672 ~ 0.876),联合预测的AUC为0.923(95%CI:0.867~0.978),明显大于单一指标预测(P < 0.05)。 结论 L2椎体FF、血清25(OH)D水平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有关,与年龄、BMD共同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并发骨折的影响因素;L2椎体FF、25(OH)D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外周血RDW、NLR、FAR、SP-A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及急性加重风险的评估价值
刘丽君,李翔云,杨娅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44-325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21
摘要 ( 140 )   HTML ( 2)   PDF (560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NEU)和淋巴细胞(LYM)比值(NLR)、纤维蛋白原(FIB)与白蛋白(ALB)比值(FAR)、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病情及急性加重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近3个月内于该院门诊复诊,依据有无急性加重分为加重组(n = 96)、未加重组(n = 104),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外周血RDW、NEU、LY、FIB、ALB、SP-A,并计算NLR、FAR,分析RDW、NLR、FAR、SP-A随AECOPD病情的变化及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RDW、NLR、FAR、SP-A评估COPD急性加重风险的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AECOPD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不同预后者的RDW、NLR、FAR、SP-A差异。 结果 加重组外周血RDW、NEU、NLR、FIB、FAR、SP-A高于未加重组,而LYM、ALB低于未加重组(P < 0.05);AECOPD Ⅲ级患者RDW、NLR、FAR、SP-A较Ⅱ级、Ⅰ级者更高,Ⅱ级患者RDW、NLR、FAR、SP-A高于Ⅰ级患者(P < 0.05);AECOPD患者RDW、NLR、FAR、SP-A、病情分级两两呈正相关(P < 0.05);RDW、NLR、FAR、SP-A联合预测AECOPD的敏感度、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830(95%CI:0.738 ~ 0.922),均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多因素分析发现,吸烟、RDW > 14.33%、NLR > 2.80、FAR > 0.08、SP-A > 2.21 ng/mL为COPD患者病情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P < 0.05);出院后30 d内再入院组RDW、NLR、FAR、SP-A高于未再入院组(P < 0.05)。 结论 RDW、NLR、FAR、SP-A与COPD病情有密切关系,可预测患者急性加重风险及预后,临床可加以监测。

综述
S100A9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黄坤源,江克华,王庆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51-325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22
摘要 ( 171 )   HTML ( 10)   PDF (468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钙粒蛋白S100A9是人体内重要的警报素,其在炎症、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了S100A9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和相关机制,包括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肾结石、肾移植、肾肿瘤、肾囊肿、泌尿系感染等,结果发现S100A9具有作为某些肾脏疾病诊断、预后标志物以及治疗靶点的潜能,为肾脏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对这些发现进行综述,聚焦S100A9在肾脏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就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黄芩苷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症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沈小兰,刘小曼,侯晓强,黄惠莲,冯知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56-326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23
摘要 ( 256 )   HTML ( 9)   PDF (626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RA的药物反应不足且伴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补充治疗药物很重要。黄芩苷是一种从黄芩根部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研究表明,黄芩苷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氧自由基产生,降低氧化应激引起的滑膜损伤。通过NF-κB、MAPKS、JAK-STAT等途径,黄芩苷抑制炎症因子活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介质平衡,影响滑膜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临床应用显示黄芩苷单药或参与复方制剂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新型分子载药技术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临床前景广阔。该文综述了黄芩苷在RA滑膜炎症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陈幸,邓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62-326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24
摘要 ( 200 )   HTML ( 11)   PDF (613KB) ( 1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的一大公共卫生挑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逐年攀升。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在CVD中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直接关联到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策略。谷氨酰胺(GLN)作为巨噬细胞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代谢改变直接影响了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功能执行以及在CVD中的适应性反应。该综述围绕巨噬细胞内的GLN代谢重编程对CVD发病机制的影响展开论述,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并评估调节GLN代谢路径作为治疗策略的潜力。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及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靳级,孙红,庄勇,宁旭,刘淼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22):  3268-32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22.025
摘要 ( 200 )   HTML ( 11)   PDF (693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是多种慢性脊椎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腰痛和急性下肢神经根性疼痛。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加速及生活方式改变,ID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负担。如何有效防治IDD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现有研究表明,椎间盘细胞衰老在IDD的发生与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靶向衰老椎间盘细胞的治疗策略,如抗细胞衰老药物、基因编辑及干细胞疗法等,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椎间盘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阐述了针对衰老细胞的多种治疗策略及最新进展,旨在为IDD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靶点,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