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4-08-10
临床新进展
肾移植患者结核感染的研究进展
张淑宇,李月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47-205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1
摘要 ( 286 )   HTML ( 25)   PDF (494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核是肾移植患者较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发病率高。肾移植术后结核感染包括潜伏性结核感染、非活动性结核感染和活动性结核感染,具有影像学多样性。潜伏性结核感染临床症状不典型、筛查试验诊断率低、缺乏敏感特异性诊断方法。结核感染的肾移植患者结核感染治疗需注意治疗时长、与排异药的相互作用、药物毒性和治疗依从性。

基础研究
利拉鲁肽通过NRF2改善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孙云龙,孟哲,王喜甲,高路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51-205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2
摘要 ( 263 )   HTML ( 14)   PDF (524KB) ( 1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高糖刺激组(HG组)、利拉鲁肽组、利拉鲁肽+HG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Gpx4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NRF2的核转位情况。 结果 HG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和IL-6的水平相比对照组升高;细胞内ROS的水平增加, MDA水平增加,SOD2和Gpx4的活性减少;NO的含量减少;NRF2的核转位也明显减少。与HG组的细胞相比,利拉鲁肽+HG组细胞TNF?α、IL-1、IL-6的水平降低,细胞内的ROS水平降低,MDA水平降低,SOD2和Gpx4的活性增加;NO的含量增加;NRF2的核转位也明显增加。 结论 利拉鲁肽通过增加NRF2的核转位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miR-143-3p靶向调控TLR2/ NF-κB/NLRP3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焦亡的影响
史秀丽,陈嘉琪,朱璠,曾娟,吴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56-206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3
摘要 ( 191 )   HTML ( 8)   PDF (967KB) ( 6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miR-143-3p对LPS+ATP诱导HCT-116细胞焦亡的影响。 方法 双荧光素酶检测miR-143-3p与TLR2基因靶向关系。转染miR-143-3p mimic后建立焦亡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生化法检测Caspase-1活性及LDH含量;ELISA法检测IL-1β、IL-18含量。q-PCR检测NF-κB、TLR2、NLRP3、GSDMD mRNA水平;免疫荧光检测NLRP3、ASC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2、GSDMD、p-NF-κB p65、cleave Caspase-1蛋白表达。 结果 双荧光素酶检测发现miR-143-3p靶向调控TLR2表达。miR-143-3p mimic组和si TLR2组较模型组细胞中NF-κB、TLR2、NLRP3、GSDMD mRNA表达及TLR2、GSDMD、p-NF-κB p65、cleave Caspase-1、ASC、NLRP3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1活性及LDH、IL-1β、IL-18含量降低。 结论 miR-143-3p靶向TLR2基因调控NF-κB/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调控溃疡性结肠炎细胞焦亡。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发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杨勇,陈仁军,葛建岭,王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63-206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4
摘要 ( 187 )   HTML ( 5)   PDF (781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诱发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右美托咪定组及联合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右美托咪定组、联合组建立七氟烷认知损伤模型。右美托咪定组、联合组大鼠建模前30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 μg/kg,联合组另腹腔注射舒林酸5 mg/kg,空白组、模型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海马组织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量。 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短于模型组(P < 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多于模型组(P < 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长于模型组(P < 0.05);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长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模型组大鼠血清Hcy、MCP-1水平高于空白组(P < 0.05),右美托咪定组低于模型组(P < 0.05),联合组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模型组海马组织GLu含量高于空白组(P < 0.05),GABA含量低于空白组(P < 0.05);右美托咪定组海马组织GLu含量低于模型组(P < 0.05),GABA含量高于模型组(P < 0.05);联合组海马组织GLu含量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GABA含量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模型组海马组织GSK-3β蛋白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 < 0.05),β-catenin蛋白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 < 0.05);右美托咪定组海马组织GSK-3β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 0.05),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 < 0.05);联合组海马组织GSK-3β蛋白表达量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β-catenin蛋白表达量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 < 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七氟烷诱发认知功能损伤大鼠的认知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增强神经递质活性。

GATA3介导miR-21/PTEN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王发辉,邓青春,林佳佳,陈春妃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69-20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5
摘要 ( 194 )   HTML ( 4)   PDF (485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GATA结合蛋白3(GATA3)介导微小RNA-21(miR-21)/人类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方法 取HEC-1-A细胞,进行转染分组,分为对照组、GATA3空载质粒组、GATA3过表达质粒组、GATA3 siRNA阴性对照组、GATA3 siRNA组。检测各组细胞中GATA3、miR-21、PTEN表达量、增殖情况、凋亡率、迁移、侵袭。 结果 与hEEC组相比,HEC-1-A组、HEC-1-B组、Ishikawa组细胞中GATA3、miR-21表达水平升高,PTEN表达水平降低(P < 0.05)。与GATA3空载质粒组相比,GATA3过表达质粒组GATA3、miR-21 mRNA表达量、增殖率、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Vimentin水平升高,PTEN mRNA表达量、凋亡率、Caspase-9、Bax、E-cadherin水平降低(P < 0.05);与GATA3 siRNA阴性对照组相比,GATA3、miR-21 mRNA表达量、增殖率、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Vimentin水平降低,PTEN mRNA表达量、凋亡率、Caspase-9、Bax、E-cadherin水平升高(P < 0.05)。 结论 下调GATA3表达,可对miR-21/PTEN轴进行调节,使HEC-1-A细胞的增殖减慢,促进HEC-1-A细胞的凋亡。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单细胞转录组生物信息学研究
庞雪,郭建壮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75-20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6
摘要 ( 173 )   HTML ( 10)   PDF (3573KB) ( 5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单细胞转录组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的潜在机制。 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UC样本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集GSE12552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语言的Seurat数据包对数据进行过滤和标准化,将具有相似特征基因的细胞进行聚类和注释,筛选与UC发病相关的细胞亚群,提取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挖掘UC发病的潜在信号通路,对差异最大的细胞亚群进行高维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hdWCNA),筛选与UC相关的基因模块;下载GSE36807、GSE42911、GSE65114和GSE6731数据集,筛选DEGs,结合单细胞DEGs和与UC相关的基因模块,筛选UC发病的核心基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核心基因预测UC发病的价值。复制UC模型大鼠验证UC核心基因的表达。 结果 过滤获得UC样本细胞18 642个,正常结肠组织样本细胞4 298个,共聚类成10个亚群,UC样本中B细胞占比高。筛选获得单核细胞相关的差异表达上调基因81个,差异表达下调基因21个。DEGs显著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转录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IL)?2和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5,以及干扰素(IFN)?α信号通路上。hdWGCNA筛选出2个UC相关基因模块,经筛选并验证,LAPTM5为UC的核心基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LAPTM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 UC与正常结肠组织样本细胞分布存在较大差异,B细胞与UC发病密切相关,是预防和治疗UC的潜在靶细胞。LAPTM5是UC发病的潜在核心基因。

临床研究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及胰瘘合并出血的预防及治疗策略
陈裕斌,张传钊,侯宝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84-209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7
摘要 ( 136 )   HTML ( 6)   PDF (515KB) ( 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及胰瘘合并出血的预防及治疗策略。 方法 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自2019年8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胰瘘将患者分为术后胰瘘组(n = 35)与术后无胰瘘组(n = 55);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将35例术后胰瘘患者分为胰瘘合并出血组(n = 10)与胰瘘无出血组(n = 25)。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一步行逐步回归变量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胰瘘和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8.9%(35/90)。两组患者胰管直径(P = 0.013)、术中失血量(P = 0.045)、吻合方式(P = 0.045)、残余胰腺质地(P = 0.0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软、胰腺导管直径< 3 mm、术中出血量≥ 300 mL以及胰肠吻合方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发生术后胰瘘的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瘘量> 100 mL/d、术后胰瘘持续时间> 7 d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风险较高,重视关注术前胰管直径及规范化判断胰腺质地,有助于预防术后胰瘘。术中仔细止血,尽量避免术后早期出血,可以降低术后B、C级胰瘘的发生率。胰瘘患者当胰瘘量> 100 mL/d、术后胰瘘持续时间>7 d时要警惕出血的发生。

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对心功能、瓣膜功能的影响及并发症
陈一欢,沈振亚,余云生,黄浩岳,叶文学,华菲,胡雁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92-209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8
摘要 ( 228 )   HTML ( 8)   PDF (660KB) ( 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对心功能、瓣膜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未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1、3和6个月时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6个月时二尖瓣口峰值流速(Vmax)、最大跨瓣压差(PGmax)和平均跨瓣压差(PG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6个月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有助于心脏结构保护、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与不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手术相比,二尖瓣口血流参数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趋化因子CXCL5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
裴蓓,张艺,孙琴,金月萍,李学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098-21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09
摘要 ( 147 )   HTML ( 4)   PDF (723KB) ( 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前病变(PLGC)患者血清及胃组织中CXCL5水平变化情况,并探究CXCL5用于诊断CAG及PLGC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收治并行胃镜及病理确诊的CAG 72例,以及同期在我科接受胃镜检查的健康受试者68例。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信息和实验室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CAG的影响因素及CXCL5的诊断价值。此外,为了明确CXCL5在CAG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选取2023年6 - 12月于本院收治的CAG、肠化、异型增生患者各1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15例。采用ELISA法、PCR法和免疫组化法验证各组CXCL5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对CXCL5的诊断效能进行验证评估。 结果 本病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饮食规律与否、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灶数量、病理程度、胃功能三项、CXCL5等(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1.00,约登指数为0.986,展现了良好的预测能力。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AG、肠化和异型增生组患者血清CXCL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理程度呈正相关;PCR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CAG、肠化和异型增生组患者胃组织CXCL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与病理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 CXCL5在CAG和PLGC患者血清及胃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程度呈正相关。因此,CXCL5有望成为诊断CAG及PLGC的预测指标和新的治疗靶点。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外周血miR-34c、miR-29b的表达及意义
李瀛,罗颜,李文全,罗蔚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05-210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0
摘要 ( 160 )   HTML ( 4)   PDF (488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外周血miR-34c、miR-29b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筛选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性耳聋患者14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根据听力损伤情况将SNHL患者分为轻度耳聋组63例,中度耳聋组42例,重度耳聋组35例。采用qRT-PCR检测miR-34c、miR-29b的表达,并检测VEGF、氧化应激水平(TAC、SOD、MDA)、NO和Cx26;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NHL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miR-34c、miR-29b对SNHL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结果 4组NO、TAC、SOD、Cx26水平比较,重度耳聋组 < 中度耳聋组 < 轻度耳聋组 < 对照组(P < 0.05);VEGF和MDA水平比较,重度耳聋组 > 中度耳聋组 > 轻度耳聋组 > 对照组(P < 0.05)。4组miR-34c mRNA和miR-29b mRNA表达水平比较,重度耳聋组 > 中度耳聋组 > 轻度耳聋组 > 对照组(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NHL患者外周血miR-34c、miR-29b与VEGF、MDA呈正相关,与NO、TAC、SOD、Cx26呈负相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EGF、MDA、NO、Cx26、TAC、SOD、miR-34c、miR-29b是影响SNHL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 结论 miR-34c、miR-29b在SNHL患者中过表达,可作为预测评估SNHL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血清标志物。

外周血循环肿瘤DNA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价值
袁胜芳,王布,项保利,赵建清,沈晶晶,张志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10-211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1
摘要 ( 198 )   HTML ( 5)   PDF (497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DNA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方法 对2021年1-12月收治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78例晚期驱动基因阴性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NSCLC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免疫治疗2周期后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价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及疾病进展,将CR和PR患者定义为观察组(n = 48),其他患者被定义为对照组(n = 30),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tDNA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tDNA水平对于免疫治疗后达客观缓解的预测价值。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其无进展生存期,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免疫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ctDNA水平与PFS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 Kalplan-Meier 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tDNA水平分别为(4.47 ± 1.21)、(2.65 ± 1.14)ng/μL(t = 7.559,P < 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tDNA水平为(4.54 ± 1.15)、(4.29 ± 1.57)ng/μL(t = 0.699,P = 0.487),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ct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5,P = 0.801),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tDNA水平较对照组下降(t = -5.35,P < 0.001)。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tDNA水平预测免疫治疗后达客观缓解的曲线下面积为0.819,预测的敏感性度81.3%,特异度为80%,外周血ctDNA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呈负相关(r = -0.784,P < 0.001),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tDNA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 5 cm(HR = 0.501,95%CI:0.282 ~ 0.890)、肿瘤Ⅳ期(HR = 0.392,95%CI:0.227 ~ 0.677)、治疗方式(HR = 15.473,95%CI:6.731 ~ 35.567)及ctDNA水平(HR = 4.567,95%CI:3.182 ~ 6.555)均为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后PFS的影响因素,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HR = 2.981,95%CI:1.019 ~ 8.722)及外周血ctDNA水平(HR = 3.918,95%CI:2.619 ~ 5.861)是晚期N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Kal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中位PFS为8.4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为5.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6.828,P = 0.000)。 结论 免疫联合化疗可增强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外周血ctDNA水平可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可用于指导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

miR-23a和APAF-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琼,何素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16-21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2
摘要 ( 149 )   HTML ( 5)   PDF (676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小RNA-23a(miR-23a)与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进行子宫内膜癌切除手术的123例标本为子宫内膜癌组,另选取其癌旁组织为正常组。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3a与APAF-1的表达情况;分析miR-23a和APAF-1与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两指标对患者的生存情况的影响。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子宫内膜癌组miR-23a的表达升高,APAF-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 < 0.05);miR-23a、APAF-1均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肌层浸润显著相关(P < 0.05);miR-23a与APAF-1呈显著负相关(P < 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miR-23a低表达组与APAF-1阳性表达组中的PFS、OS显著高于miR-23a高表达组和APAF-1阴性表达组(P < 0.05)。 结论 子宫内膜癌中miR-23a表达升高,APAF-1降低,二者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及患者预后相关,有望成为临床上评估早期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血脂变异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谢伟,苏振琪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21-21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3
摘要 ( 191 )   HTML ( 7)   PDF (511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血脂变异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235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靶血管失败(TLF)将患者分为TLF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脂变异性[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及独立于均值的变异系数(VIM)],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STEMI急诊PCI术后患者发生TLF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价值。 结果 TLF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LP(a)]的变异性指标LDL(SD)、LDL(CV)、LDL(VIM)、HDL(SD)、HDL(CV)、HDL(VIM)、LP(a)(SD)、LP(a)(CV)、LP(a)(VI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SD)、LDL(CV)、LDL(VIM)、HDL(SD)、HDL(CV)、HDL(VIM)、LP(a)(SD)、LP(a)(CV)、LP(a)(VIM)均是影响STEMI急诊PCI术后患者发生TLF的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DL(SD)、LDL(CV)、LDL(VIM)、HDL(SD)、HDL(CV)、HDL(VIM)、LP(a)(SD)、LP(a)(CV)、LP(a)(VIM)对STEMI急诊PCI术后患者发生TLF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790、0.805、0.833、0.766、0.795、0.816、0.773、0.782、0.798)。 结论 血脂变异性与STEMI急诊PCI术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是STEMI急诊PCI术后患者发生TLF的独立危险因素。

儿童休克并发缺氧性肝炎234例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郑君,吴琪晔,曾霞,雷智贤,张笃飞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26-213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4
摘要 ( 174 )   HTML ( 4)   PDF (490KB) ( 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休克并发缺氧性肝炎(HH)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34例不同类型的儿童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休克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情况及预后情况;收集休克患儿发生HH的第1(d1)、2(d2)、3(d3)、5(d5)、7(d7)天的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国际标准化时间(INR)及乳酸等指标。对其合并HH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34例儿童休克患者中,男150例,女84例,年龄1个月至16岁;按休克是否并发HH,将患儿分为HH组(32例)与非HH组(202例),休克导致HH的总患病率为13.7%(32/234);脓毒性休克是休克并发HH的主要类型,占65.63%(21/32);按预后情况,将休克并发HH的患儿分为存活组(17例)与死亡组(15例),休克并发HH病死率为46.9%(15/32);HH患儿的ALT、AST值在正常范围上限的20倍以上。休克并发HH存活组患儿的酶学指标的峰值出现在发病的d1 ~ d2,于发病的d7接近正常范围,而休克并发HH死亡组患儿的酶学指标在整个疾病期间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ALT、AST、ALP、TBIL、CRP、BUN、INR的峰值均高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的ALB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乳酸、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失代偿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是影响休克患儿并发HH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平均动脉压(MAP)是休克伴 HH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 < 0.01)。 结论 PCIS降低、乳酸增高、发生MODS、失代偿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的患儿易发生HH;病情愈重、左心室射血功能愈差的休克伴HH患儿预后愈差;休克并发HH的患儿病死率较高,因此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期早期发现HH,给予合理救治。

三叉神经萎缩和神经脑桥夹角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复发的关系
孙淑玲,邢宇玲,巩建梅,张妮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33-21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5
摘要 ( 152 )   HTML ( 2)   PDF (492KB) ( 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NT)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与三叉神经萎缩程度和神经脑桥夹角的关系。 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97例IN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对患者随访24个月。其中56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复发(复发组)、241例患者未出现术后疼痛复发(非复发组)。 结果 三叉神经根长度、三叉神经萎缩程度、二者联合应用绘制ROC曲线,其预测INT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553、0.750、0.861;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三叉神经根长度缩短(OR = 0.624,P = 0.038)、三叉神经萎缩程度增大(OR = 2.257,P = 0.000)、责任血管类别为多血管压迫(OR = 1.842,P = 0.019)、基线疼痛呈重度疼痛(OR = 1.714,P = 0.000)是INT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INT患者手术前接受薄层MRI扫描,其三叉神经萎缩程度对患者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三叉神经根长度、三叉神经萎缩程度与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复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雅玲,牛刚,王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38-214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6
摘要 ( 119 )   HTML ( 5)   PDF (429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山分院进行产检的12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微生态及HR-HPV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孕妇HR-HPV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HR-HPV感染对孕妇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结果 感染组49例中16型HPV 30例(61.22%),18型HPV13例(26.53%),31、33、51、52、53、58型各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R-HPV感染与初次性行为年龄、避孕套使用、性伴侣数量、生殖道炎症、吸烟史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初次性行为年龄≤ 20岁、合并生殖道炎症、多个性伴侣、吸烟史为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避孕套为HR-HPV感染的保护因素。孕妇乳酸杆菌数量、念珠菌感染以及阴道清洁度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 0.05)。HR-HPV感染组自然流产率以及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 < 0.05)。 结论 孕妇HR-HPV感染与过早性行为、性伴侣数量、生殖道炎症、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妊娠期HR-HPV感染可致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并致不良妊娠结局。

药物与临床
PCSK9抑制剂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炎症水平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张卫丰,马海龙,张金玲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42-214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7
摘要 ( 176 )   HTML ( 3)   PDF (501KB) ( 1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CSK9抑制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室重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2023年7月在青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就诊的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2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0例采取常规治疗,PCSK9i组11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PCSK9抑制剂,比较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率、再度心衰发生率、心血管死亡发生率)。 结果 两组经过6个月的治疗及随访,PCSK9i组治疗后LVEDD(mm)、LVESD(mm)和TG(mmol/L)、TC(mmol/L)、LDL-C(mmol/L)、CRP(mg/L)、TNF-α(pg/mL)、JL-6(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2 ± 5.84) vs. (54.43 ± 2.91);(34.88 ± 2.69) vs. (36.96 ± 3.19);(1.41 ± 0.61) vs. (2.13 ± 1.26);(3.53 ± 1.06) vs. (3.98 ± 0.93);(0.95 ± 0.36) vs. (1.79 ± 0.27);(5.18 ± 1.92) vs. (7.69 ± 2.61);(36.43 ± 9.41) vs. (57.79 ± 14.43);(17.4 ± 6.68) vs. (28.55 ± 8.92),均P < 0.01],PCSK9i组LVEF(%)、HDL-C(mmol/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69 ± 3.63) vs. (41.34 ± 3.42),P < 0.05;(1.35 ± 0.29) vs. (1.29 ± 0.27),P < 0.01]。PCSK9i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2% vs. 13.6%,P<0.05)。 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应用PCSK9抑制剂可以更好的降低血脂,稳定冠状动脉斑块,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局部及循环炎症反应,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不良重构、抑制心室重构、降低主要MACE总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MRI-DWI联合超声声衰减成像诊断脂肪肝背景下< 2 cm局灶结节性病变的价值
吕悦,路会景,张娟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48-21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8
摘要 ( 186 )   HTML ( 1)   PDF (578KB) ( 3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MI)联合超声声衰减成像(ATI)诊断脂肪肝背景下< 2 cm局灶结节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68例脂肪肝合并< 2 cm局灶结节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病理学检查与ATI检查。根据脂肪肝病变程度不同将68例患者分为重度组(n = 24)、中度组(n = 27)、轻度组(n = 17)。对比不同局灶节性病变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声衰减系数(AC)值与临床资料,对比不同脂肪肝病变程度患者的ADC值、AC值与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分析相关性,分析MRI-DWI联合AC值对脂肪肝合并< 2 cm局灶结节性病变为恶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68例患者中,41例为良性结节,27例为恶性结节。良性结节组与恶性结节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年龄、三酰甘油(TG)、性别、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TG、年龄、HDL-C、性别、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结节组不同b值下的ADC值低于良性结节组(P < 0.05),恶性结节组AC值高于良性结节组(P < 0.05)。重度组不同b值下的ADC值低于轻度组、中度组(P < 0.05),中度组不同b值下的ADC值低于轻度组(P < 0.05),重度组AC值高于轻度组、中度组(P < 0.05),中度组AC值高于轻度组(P < 0.05)。不同b值下的ADC值与脂肪肝病变程度均呈负相关(P < 0.05),与TG、HDL-C、TC及LDL-C无关(P > 0.05);AC值与脂肪肝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 < 0.05),与HDL-C呈负相关(P < 0.05),与TG、TC及LDL-C无关(P > 0.05)。MRI-DWI、AC值及二者联合诊断脂肪肝合并< 2 cm局灶结节性病变为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5、0.773、0.909(P < 0.05),且二者联合的AUC值更高(P < 0.05)。 结论 MRI-DWI、ATI在鉴别诊断脂肪肝背景下< 2 cm局灶结节性病变良恶性中具有重要价值,且二者联合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调查研究
郑州市肺癌早期筛查患病风险横断面研究
王兰荣,王晓翠,曹旸,李瑞,王伟红,许迎喜,师卫翔,杨宇飞,孟可,张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54-21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19
摘要 ( 189 )   HTML ( 3)   PDF (658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参加肺癌早期筛查者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根据生存情况研究预后因素,以期最终为肺癌防治提供基线数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郑州市10区6县40 ~ 75岁郑州市户籍居民为筛查对象,通过自愿参加并填写评估问卷, 评估出肺癌高危人群,再对高危人群行复筛三项(肿瘤标志物、低剂量螺旋CT及肺功能)检查。最后采取主动加被动随访方式收集确诊肺癌患者信息。对筛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表述不同特征人群流行病学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各项结果差异。 结果 2020年郑州市肺癌早期筛查完成评估50 128例,完成率100.26%,调查平均年龄(59.86 ± 17.67)岁,男女比例为0.81∶1。其中高危检出率为3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吸烟)(OR = 5.43,95%CI:5.20 ~ 5.67)、有烟草接触史(OR = 3.82,95%CI:3.67 ~ 3.98)、一级亲属曾患肺癌(OR = 12.0695%CI:11.02 ~ 13.20)等人群更易患肺癌(均P < 0.05)。 结论 男性(吸烟)、接触二手烟、一级亲属患癌、曾经确诊其他肿瘤、肺部感染症状、“日常生活中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近3年内曾经受较大的精神创伤”因素是肺癌高危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点关注并加以有效干预措施。

中医药现代化
基于灶点理论的弧刃针疗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
马雪建,张董喆,牛朝阳,都帅刚,王武洋,程世龙,肖盈沅,王学昌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61-216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20
摘要 ( 159 )   HTML ( 1)   PDF (499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灶点理论的弧刃针疗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64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2例,采用局部痛点注射治疗。观察组32例,采用弧刃针疗法治疗,每周治疗1次,均治疗2次,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及24周随访的疼痛数字评分(numberal rating scale, NRS)、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肩臂手残障(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以及24周随访时的疾病的疗效评分(Wangxuechang diease efficacy score, WDES)。 结果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RS、MEPS及DAS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各时期,两组NRS、MEPS、DASH及24周随访时的WDES较治疗前均改善,治疗1周后,两组N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4及24周随访时的NRS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2、4及24周随访时,观察组DASH评分低于对照组,ME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4周后随访时的WDES,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局部痛点注射及弧刃针灶点松解治疗顽固性网球肘早期均能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而局部痛点注射治疗后远期效果欠佳,观察组治疗效果逐渐提升。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玉婷,颜琦璐,宋启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66-21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21
摘要 ( 191 )   HTML ( 10)   PDF (475KB) ( 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肺癌是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驱动NSCLC的发展,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然而,分子结构、伴随突变和耐药机制等多个维度的不同机制,导致了EGFR亚组的预后差异。本文主要综述NSCLC中EGFR不同突变类型的分子结构基础与治疗反应差异。

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展
李竹,王嫣,周雯静,王海英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72-217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22
摘要 ( 139 )   HTML ( 3)   PDF (667KB) ( 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困扰众多临床学者的一大难题。为改善MIRI预后众多学者致力于其机制的研究,发现线粒体与MIRI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在MIRI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综述旨在阐述MIRI中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其对MIRI的影响,为MIRI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基于“短链脂肪酸-肠屏障”途径探讨中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干预研究进展
窦鑫,贺昌辉,梅笑,潘海迪,马源鑫,王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77-218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23
摘要 ( 178 )   HTML ( 2)   PDF (992KB) ( 4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短链脂肪酸-肠屏障”途径在IBS-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中药单体/化合物或复方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调控“短链脂肪酸-肠屏障”治疗IBS-D。本文以短链脂肪酸与肠道四大屏障的关系及介导IBS-D发病为切入点,对中药单体/化合物和复方靶向调控“短链脂肪酸-肠屏障”治疗IBS-D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从“大肠主津”角度探讨短链脂肪酸-肠屏障”导致IBS-D的理论依据,以期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精准治疗体系提供思路与借鉴。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闭孔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何玲敏,张云浩,孙旭,梅傲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83-218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24
摘要 ( 149 )   HTML ( 4)   PDF (451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闭孔神经损伤(obturator nerve injury, ONI)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PLND)中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ONI,会出现同侧下肢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PLND术中闭孔神经因多种损伤机制出现不同类型的损伤,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有不同的修复策略,根本修复策略是恢复闭孔神经的解剖结构。术中及时手术修复、术后辅以药物或物理治疗,预后良好。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在前列腺癌及膀胱癌PLND术中不同类型ONI的治疗及预防,对于泌尿外科医生在PLND术中避免及治疗ONI有指导意义。

胆汁酸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楠,赵雪,阿娜丽,梁贺然,戈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87-219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25
摘要 ( 171 )   HTML ( 10)   PDF (494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因大量和(或)长期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胆汁酸在肝脏中合成,通过肠肝循环调节机体,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胆汁酸和酒精性肝病有密切联系,酒精摄入可通过影响胆汁酸合成及肠肝循环、肠道菌群等进而使肝脏损伤。本文总结了胆汁酸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基于胆汁酸调节改善酒精性肝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酒精性肝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肥大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许姣,张旻,谢国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5):  2194-219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5.026
摘要 ( 150 )   HTML ( 3)   PDF (477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肥大细胞衍生的外泌体携带泛肥大细胞标记物IgE免疫球蛋白高亲和受体(FcεRI)和SCF受体c-kit,富含鞘磷脂、脂质相关蛋白,可装载MHC-II分子,能将功能性mRNA和miRNA转移到受体CD34+祖细胞和肥大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含有大量的功能性肥大细胞特异性介质,而且可能在大小、蛋白质、脂质以及RNA和DNA含量上有所不同。肥大细胞外泌体可募集B细胞和T细胞到肺中发挥作用,具有调节免疫功能,诱导其他哮喘相关细胞的启动和激活的潜能。与气道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并诱导其释放促炎细胞因子,使哮喘症状持续存在。存在于肥大细胞衍生的外泌体上的免疫复合物(IgE和抗原)通过自我放大机制加剧局部过敏反应,可将抗原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肥大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能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潜在靶点,其提纯和优化改良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对来源于肥大细胞的外泌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