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疗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遗症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综合征(post⁃covid⁃19 syndrome,PCS)是部分患者在遭受新冠肺炎后持 续出现一些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包括呼吸、运动、心身等功能障碍的后遗症,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在 于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与重建缺失功能,提升生活质量。传统康复形式患者依从性差且花费巨大,因 此如何降低疾病负担,提高 PCS 治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近年来,数字疗法以其良好的安全性、 依从性以及经济性为PCS 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也成为了提高PCS 治疗效果的潜在候选者。当前,早 期临床研究已经报道了数字疗法单一及联合治疗在 PCS 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数字 疗法在 PCS 中的临床试验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 一定参考。
空气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已得到证实,而国内外关于空气污染对辅助生殖技术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结局影响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本文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针 对空气污染对 ART 助孕造成的影响、致病机制及尚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育龄期夫妇提供助孕指导, 提高受孕几率,降低由空气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善妊娠结局。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 细胞疗法是肿瘤领域的新型免疫疗法,由于 实体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及抗原表达的异质性,CAR⁃T 治疗实体瘤面临许多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CAR⁃T 细胞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具有良好前景。但 CAR⁃T 细胞联合免疫调节剂的真实特性和 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 CAR⁃T 细胞联合免疫调节剂在实体肿瘤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其联 合策略关键基本原理,总结了现有研究并讨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干扰素基因刺激物激动剂、来那度胺 联合 CAR⁃T 细胞治疗实体瘤的潜在作用及未来的前景和挑战,旨在探索这种可提高疗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让更多的癌症患者获益。
miR⁃143⁃3p通过调控CX3CL1/CX3CR1信号通路对 脂多糖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 miR⁃143⁃3p 通过调控趋化因子(C⁃X3⁃C 基元)配体 1/趋化因子(C⁃X3⁃C 基元)受 体 1(CX3CL1/CX3CR1)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集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血清,标记为 ALI/ARDS 组和 Normal 组。双荧 光素酶实验证实 miR⁃143⁃3p 与 CX3CL1 的靶向关系。体外培养人肺泡上皮细胞 A549,并将细胞分成 Con⁃ trol 组、LPS 组、LPS+NC mimic 组(转染 NC mimic)、LPS+miR⁃143⁃3p mimic 组(转染 miR⁃143⁃3p mimic)、LPS+ miR⁃143⁃3p mimic+pcDNA 组(共转染 miR⁃143⁃3p mimic 和 pcDNA)、LPS+miR⁃143⁃3p mimic+pc⁃CX3CL1 组 (共转染 miR⁃143⁃3p mimic 和 pc⁃CX3CL1)。qRT⁃PCR 检测 miR⁃143⁃3p 和 CX3CL1、CX3CR1 mRNA 表达水 平;Western blot 检测 CX3CL1、CX3CR1 蛋白表达;MTT 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ELISA 分析肿 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降钙素原 (PCT)水平。结果 与 Normal 组相比,ALI/ARDS 组患者外周血中 miR⁃143⁃3p 表达(0.52 ± 0.05)降低, CX3CL1、CX3CR1 的 mRNA(1.79 ± 0.08)、(1.65 ± 0.06)和蛋白(1.03 ± 0.15)、(0.98 ± 0.12)表达升高(P < 0.05)。与 Control 组比较,LPS 组 A549 细胞中 miR ⁃143⁃3p 表达减小,细胞活力降低,凋亡率[(23.56 ± 0.85)%]及 TNF⁃α、IL⁃1β、IL⁃6、VEGF、PCT 含量增加(P < 0.05)。miR⁃143⁃3p 过表达后,细胞活力升高,凋 亡率[(13.74 ± 0.69)%]及 TNF⁃α、IL⁃1β、IL⁃6、VEGF、PCT 含量降低(P < 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 示,miR⁃143⁃3p 直接负调控CX3CL1表达。CX3CL1过表达可明显逆转miR⁃143⁃3p过表达对LPS诱导的A549 细胞损伤的影响和对 CX3CR1 mRNA 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P < 0.05)。结论 miR⁃143⁃3p 通过抑制 CX3CL1/CX3CR1信号通路,减轻LPS 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
红景天苷通过激活PI3K/Akt 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改善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
目的 观察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 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TNF⁃α 组、50 μmol/L Sal 组和 100 μmol/L Sal 组。用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 Sal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 HCAEC 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 细胞中磷酸化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 B(p⁃Akt)、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65(p⁃P65)、 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紧密连接蛋白(ZO⁃1)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 蛋白表达水平;通过 RT⁃qPCR 法检测各组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 mRNA 的表达水平;利用 DCFH⁃DA 荧光探 针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情况;分光光度仪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 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NF⁃α 组 p⁃PI3K、p⁃Akt、ZO⁃1、VE⁃ cadherin 的蛋白表达水 平降低(P < 0.05),p⁃P65、IL⁃6 和 IL⁃1β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IL⁃6、IL⁃8、IL⁃1β、ICAM⁃1、VCAM⁃1 的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ROS 的生成增加,SOD 和 GSH⁃Px 的活性显著下降,而 Sal 可显著 逆转上述作用(P < 0.05)。结论 Sal 能减轻 TNF⁃α 诱导的 HCAEC 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其机 制可能与激活 PI3K/Akt 和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有关。
丘脑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信号介导脑缺血诱发的痛觉过敏
目的 基于丘脑 BDNF 信号探讨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脑卒中痛觉过敏的病理机制。 方法 选用 8 周龄雄性 Wistar 大鼠,运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方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热板法测定大鼠热痛阈,设置假手术组(SHAM),筛选术后 3 d 出现痛觉过敏的大鼠为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组 (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运用 TTC 染色,HE 染色、尼氏染色和 Neun 免疫组化染色确认大鼠丘脑损伤,运用免疫荧光检测丘脑小胶质细胞活化与 BDNF 表达情况,运用 Western blot 检测丘脑 BDNF、TrkB、 GABAAR 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升高,热痛阈显著降低,TTC 染色丘 脑出现梗死区域,丘脑 VPL 区出现病理损伤,尼氏体数量减少,Neun 阳性表达降低,小胶质细胞数量和 BDNF 表达增加,且小胶质细胞与BDNF 存在共表达,丘脑BDNF、Trkb 蛋白表达量升高,GABAAR 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 脑缺血损伤可诱发痛觉过敏症状的发生,发病率可达 30%左右,丘脑小胶质细胞激活伴 随的BDNF⁃Trkb 信号在介导脑卒中后痛觉过敏的病理进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 KRAS 和 BRAF 基因突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二代 测序(NGS)技术检测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存档的 60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组 织标本中的KRAS 和BRAF 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两者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 响,并探讨患者 OS 的影响因素。结果 60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 KRAS 基因突变率为 41.7%(25/60),以第 2 外显子突变为主,BRAF 基因突变率为 8.3%(5/60),全部为 15 外显子突变,未见两者共突变。KRAS 基因 突变与患者病理分型及 N 分期明显相关,BRAF 基因突变主要与病理分型及远处转移有关。KRAS 基因突 变患者疾病控制率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患者的病理分型、T分期、N分期、BRAF突变是影响患者OS的独 立影响因素。BRAF 突变患者的 OS 及 PFS 均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KRAS 突变对患者的 OS 及 PFS 无影响。 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 KRAS 突变率较高,与患者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BARF 突变率较低,与 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不良预后相关。
iRootSP 单尖充填法治疗糖尿病患者 慢性根尖炎的疗效
目的 本研究观察 iRootSP 单尖充填法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根尖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糖尿病合并慢性根尖炎患者80例,根据根管充填方法分2组,观察组(n = 40)采用iRootSP 单尖 充填法,对照组(n = 40)采用AH Plus+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随访并比较两组根管充填后1周内急症反应以 及术后3个月,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周内急症反应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806,P = 0.037), 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个月和1年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0;P = 1.000);两组 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69,P = 0.023),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术后1年 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612,P = 0.54)。结论 iRootSP单尖充填法和热牙胶垂直加压技 术治疗糖尿病合并根尖周炎的疗效有效率相当,但 iRoot SP 单尖充填法有利于减少根充后急诊反应的发 生,且治疗后根尖周组织愈合可能较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更快。
外周神经脉冲射频与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
目的 比较外周神经脉冲射频与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109例 为研究对象,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外周神经脉冲射频组(射频组 26 例)与短时程脊髓电刺激组(电刺 激组 26例)。射频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脉冲射频,电刺激组在DSA引导下置入电极刺激。比较术后 1周及术后1、3、6个月时的NRS评分与PSQI评分,并观察并发症。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NRS、PSQI 评分在术后各时点降低(均 P < 0.05)。与射频组比较,电刺激组术后 1 个月时 NRS 评分较低(P < 0.05); 术后 1 周、术后 3、6 个月两组 NR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 PSQI 评分均较低(均 P < 0.05)。 术后 6 个月时,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外周神经脉冲射频与脊髓电刺激都 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中远期疗效无差异,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脉冲射频安全性高。
非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高反应性影响因素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非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 HTPR 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822 例氯吡格雷治疗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非糖尿病患者,DNA 微阵列试剂盒测定 CYP2C19 基因型, 血栓弹力图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结果 HTPR 患者 241 例(13.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CYP2C19 基因多态性 与 HTPR 相关。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 HTPR 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P = 0.252),ROC 的曲 线下面积为 0.704(95%CI:0.670 ~ 0.738)。结论 非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 HTPR 与性别、年龄、PDW 和 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关,HTPR 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行新辅助放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采取等待观察策略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Objective To discuss progno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ch⁃and⁃wait(W&W)strategy in patients who had a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rectal cancer.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after neo ⁃ 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who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retrospectively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December 2019.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W&W strategy(46 cases)and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60 cases)were compared. The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risk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W&W patients.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36 months. The median disease⁃free survival,median overall survival,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3⁃year overall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rates of W&W patients and TME patients were 32.6 months,35.7 months,80.43%,89.13%,19.57% and 35.1 months,38.4 months,83.33%,93.33%,16.67%,respectively,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 ence(P > 0.05).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W&W patients with tumor lower margin to anal margin distance ≤ 4 cm and posi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P < 0.05), the overall survival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W&W patients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P < 0.05).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umor lower margin to anal margin distance> ≤ 4 cm(HR = 16.371,95%CI:3.2369 ~ 134.542,P = 0.003)and posi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HR = 5.863,95%CI:1.127 ~ 12.334, P = 0.006)were found to b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hortened disease ⁃free survival of W&W patients. The positive lymph node metastasis(HR = 4.602,95%CI:1.053 ~ 15.772,P = 0.038)wa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hortened overall survival of W&W patients. Conclusion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rectal canc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gnosis between patients who used the W&W strategy and those who used TME. The tumor lower margin to anal margin distance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status influenced the prognosis of W&W patients.
D⁃二聚体对肠道外抗凝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后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目的 观察D⁃二聚体对肠道外抗凝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后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TE) 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6 月年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的住院患者,对有 VTE 高风险或有抗凝指征且出血风险低的 94 例患者予肠道外预防性抗凝共 7 ~ 12 d; 根据患者抗凝后 6 月内是否发生 PTE 分为 PTE 组和非 PTE 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Padua 评分及 抗凝前后血小板、肝功能、肾功能变化以及D二聚体的预测价值。结果 PTE组患者年龄(79.09 ± 6.78)岁高 于非 PTE 组(74.49 ± 10.45)岁(P < 0.05),PTE 组抗凝后 D 二聚体水平[2159.5(1252.25,4497.75)μg/L]明 显高于非 PTE 组[683.5(516,1 172.75)μg/L](P < 0.001),抗凝前 Padua 评分和 D 二聚体、抗凝前后血小 板、肝功能、肾功能指标在两组中无明显变化(P > 0.05)。非 PTE 组抗凝前后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 > 0.05),但非 PTE 组血小板、D 二聚体、谷草转氨酶及肌酐有下降或增高(P < 0.05)。年龄与抗 凝后的 D 二聚体呈正相关(rs = 0.266,P = 0.010);Padua 评分与抗凝前后的 D 二聚体均呈正相关(rs = 0.520, P < 0.001;rs = 0.236,P = 0.022)。抗凝后的 D 二聚体水平与是否发生 PTE 呈正相关(rs = 0.512,P < 0.001),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49(95%CI:0.760 ~ 0.938,P < 0.001),最佳截断值为 1 026.5 μg/L,灵敏度 90.9%,特 异度 72.2%。结论 肠道外抗凝药预防 VTE 后 D⁃二聚体水平在发生 PTE 组下降不明显,且较非 PTE 组显 著升高,高D⁃二聚体水平对半年内发生PTE 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侧板固定与后路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板固定(OLIF combined with lateral plate fixation,OLIF⁃LP) 和联合后路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OLIF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OLIF⁃BPS)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3 月因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 在我院行腰椎减压融合术 64 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 OLIF⁃LP 组 28 例,OLIF⁃BPS 组 36 例,记录两组患 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平均住院日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腰痛和腿痛 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disk height,DH)、椎管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变化并评估椎间融合 情况。结果 OLIF⁃LP 组手术时间(79.61 ± 14.11)min 和术中出血量(64.86 ± 15.01)mL 均低于 OLIF⁃BPS 组 (108.61 ± 20.69)min 和(99.58 ± 22.28)mL,术后 1 d 和 7 d 的 CK 含量也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均 P < 0.05), 两组术后腰、腿痛 VAS 评分和 ODI 均较术前明显降低,OLIF⁃LP 组术后 7 d 腰痛 VAS 评分低于 OLIF⁃BPS 组 (P = 0.04),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3)。术后各时间点的 DH、LL、CSA 均较术前 有显著性改善(均 P < 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术后半年两组融合率相当 (89.29% vs. 91.67%,P = 0.75)。OLIF⁃LP 组和 OLIF⁃BPS 组分别有 5 例(17.86%)和 7 例(19.44%)出现并发 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7)。根据沉降标准,OLIF⁃LP 组沉降率 21.43%(6/28),OLIF⁃BPS 组沉降率 19.44%(7/36),沉降病例均未产生临床症状,动态随访中。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 提下,OLIF⁃LP 能够达到和OLIF⁃BPS 相似的治疗效果,且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
脑机接口训练用于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
目的 探讨脑机接口训练用于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 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 60 例,分为对照组 30 例和研究组 30 例。采 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步 行功能,并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相关性分析采用 Pearson 检验。结果 干预 2、4 周后两组 BBS 评分、ASIA 运动和感觉评分、MBI 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其中干预 4 周后变化更明显(P < 0.05);干预 2、4周后两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MMT、FAC 3级及以上患者均增加,其中干预4周后增加更多(P < 0.05);干 预 2、4 周后研究组各指标变化更明显(P < 0.05)。干预 4 周后研究组患者左侧中央前回背侧(BA4L)/右侧 前颞横回(BA41R)、左侧顶叶前梨状皮质(BA5L)/右侧额叶下脚后区(BA48R)间的 FC 值均明显高于干预 前(P < 0.05),且与 BBS 评分、ASIA 运动和感觉评分、MBI 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 训练基础上给予脑机接口训练有助于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和生存质量,对提高平衡 和步行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
目的 探讨术后 4 周血清网膜素⁃1(Omentin⁃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铁蛋白(SF)水 平单项及联合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 358 例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行椎体成形内固定术治疗。检测术前、术后 4 周血清 Omentin⁃1、TGF⁃β1、 SF 水平,分析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及上述指标单项、联合检测对术后骨不愈合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术后 4 周所有患者血清 Omentin⁃1、TGF⁃β1 水平均高于术前,血清 SF 水平低于术前(P < 0.05);随 访 6个月后,骨不愈合发生率为5.59%,骨愈合组术后4周血清Omentin⁃1、TGF⁃β1水平均高于骨不愈合组, 血清 SF 水平均低于骨不愈合组(P < 0.05);血供损坏、术后 4 周血清 Omentin⁃1、TGF⁃β1、SF 水平与骨折损 伤类型均为术后发生骨不愈合的影响因素(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术后 4 周血清 Omentin⁃1、TGF⁃β1、SF 水平联合检测预测术后骨不愈合的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单独预测 (P < 0.05)。结论 术后4周血清Omentin⁃1、TGF⁃β1、SF 水平均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 愈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PCI)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汕头市中心医院 CCU 并接受急诊 PCI 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应用 IABP、rhBNP 情况分为三组:A 组采用IABP 联合 rhBNP,B 组仅采用 IABP,C 组仅采用 rhBNP。分析三组之间的心功能、心肌酶指标、平均住院日、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结果(1)三组患者血 cTNI 峰值、血 CKMB 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血 NT⁃proBNP 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 A 组的血 NT⁃proBNP 峰值低于 B 组与 C 组(P < 0.05);(2)三组患者入院 24 h 内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出院后 6 个月,A 组的 LVDD 较 B 组、C 组均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另外,A组患者在出院后 6 个月的 LVDD 较基线水平缩小且 LVEF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 B 组及C 组出院后 6 个月的 LVDD 及 LVEF 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三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随访期间发生需住院的心衰:A 组为 1 例(2.17%)、B 组为 5 例(17.86%)、C 组为 1(5.88%),三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再次血运重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联合应用IABP与rhBNP 可抑制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并降低出院后发生需住院心衰概率。
AIS C 级和D级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不同手术 时机的疗效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对比不同手术时机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损伤量表(AIS)评为 C 级和 D 级的急性创伤 性颈髓损伤患者疗效差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3-2021 年收治急性创伤 性颈髓损伤(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TCSCI)的病例资料,选取 AIS 评为 C 级和 D 级且末次随访 时间> 6 个月者,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三组,A 组 < 48 h,B 组 ≥ 48 h 且 < 1 周,C 组 ≥ 1 周。收集相关病 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平面、AIS 等级、入院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运动评分(AMS)、术后 6 个月AMS、术后AMS改善分值等。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AMS较术前改善的情况,并回归分析 影响手术时机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79例患者,入院时AIS分级为C级28例,D级51例,男60例, 女19例,平均年龄(49.87 ± 11.18)岁,高处坠落伤11例,机动车事故伤33例,重物砸伤8例,平地摔伤27例, 损伤平面为 C1⁃4 60 例,C5⁃8 19 例。A 组 21 例,B 组 31 例,C 组 27 例,三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外伤原因、AIS 分级、术前和术后 AMS 评分、损伤平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 AMS 评分 A 组与 B 组、C 组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B、C 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分析显示, 影响手术时机选择因素的相关程度:早期呼吸道并发症(OR = 2.89)、伴合并伤(OR = 4.39)、伴内科基础病 (OR = 6.25)、白细胞数量≥ 10 × 109 /L(OR = 5.50)。结论 对于 AIS C 级和 D 级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 48 h内手术疗效明显更优,伴内科基础疾病是导致这类患者手术时机延迟的最主要因素。
桥本甲状腺炎增龄性改变的超声评估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应用常规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不同年龄段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 超声指标的变化,并确立超声诊断指标及界值。方法 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经临床确诊的HT患者 147例为HT组,124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按年龄分为21 ~ 35岁亚组(HT组47例、对照组40例)、36 ~ 50岁 亚组(HT 组 53 例、对照组 43 例)、51 ~ 65 岁亚组(HT 组 47 例、对照组 41 例)。接受超声检查并记录:甲状 腺体积(TV)、峡部厚度、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回声分级、血流分级、杨氏模量值(SWEmean)及剪切 波速度值(SWVmean)。(1)分别比较 HT 患者、对照者不同年龄段超声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 性;(2)比较 HT 患者与对照者超声参数的差异(总体及不同年龄段);(3)应用 ROC 曲线寻找不同年龄段 HT 超声诊断指标及界值。结果 (1)不同年龄段 HT 组患者甲状腺回声分级、SWEmean、SWVmean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对照组 SWEmean、SWV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T 组及对照组年龄均与 SWEmean、 SWVmean呈正相关(r = 0.231、0.236,r = 0.476、0.408;P < 0.05)。(2)总体及不同年龄段HT患者TV、峡部厚度、 PSV、回声分级、血流分级、SWEmean、SWVmean均大于对照者(P < 0.05);(3)ROC 显示:21 ~ 35 岁、36 ~ 50 岁及 51 ~ 65 岁人群中均为 SWEmean诊断 HT 的 AUC 值最高,截断值分别为 13.53、13.78、15.96 kpa 时,灵敏度、特 异度均较高,分别为 95.7%、80.5%,96.2%、89.4%,89.4%、62.5%。结论 应用常规超声及 SWE 可以客观评 价不同年龄段 HT 患者甲状腺的变化,且其甲状腺回声随年龄增加而减低,弹性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SWEmean可作为21 ~ 35岁、36 ~ 50岁、51 ~ 65岁HT患者的最佳超声诊断指标,诊断界值分别为13.53、13.78、 15.96 kpa。
C⁃TIRADS、超声造影、BRAFV600E 基因对 TBSRTCⅢ类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超声造影(CEUS)、BRAFV600E 基因对 TBSRTCⅢ类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术前细胞病理诊断为 TBSRTCⅢ类并有术后病 理的甲状腺结节 120 例,均行 CEUS、BRAFV600E基因及超声 C⁃TIRADS 分级,比较 3 种方法单一或联合诊断 效能。结果 单一诊断方法:C⁃TIRADS 灵敏度及准确率高于 CEUS(P < 0.05)及 BRAFV600E (P > 0.05); BRAFV600E 特异度高于 C⁃TIRADS 及 CEUS(P < 0.05);联合诊断:C⁃TIRADS+BRAFV600E 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 均高于 C ⁃TIRADS+CEUS 及 CEUS+BRAFV600E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 ⁃TIRADS 联合 BRAFV600E 基因可提高TBSRTCⅢ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率。
深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主要流行亚型的分子网络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三种主要亚型分子网络特征,为控制 MSM HIV 的传播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深圳市 2017 至 2019 年 新报告 MSM HIV 感染者资料和血样,使用在线工具和 Mega 分析亚型、HyPhy 计算成对基因距离、Cytoscape 实现分子网络可视化及 SPSS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获得 2 848 名 MSM HIV 感染者 pol 区基因序列,分为 11 种亚型,其中 CRF07_BC、CRF01_AE、CRF55_01B 占 91.22%。三种亚型总入网率为 32.32%,形成 194 个 簇和 1 291 条边。入网的 MSM HIV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 35 岁以下、汉族、未婚、外省或外籍、商业服务、无性 病史、201 ~ 500 个/μL CD4+ T 细胞,CRF01_AE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高中或中专、CRF07_BC 感染者主要集 中在大专及以上、CRF55_01B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CRF01_AE 感染者中,201 ~ 500 个/μL CD4+ T 细胞的入网率最高;CRF07_BC 感染者易发生大簇聚集;CRF55_01B 感染者中,初中及小学学历的入 网率最高。结论 CRF01_AE 感染者中,201 ~ 500 个/μL CD4+ T 细胞数传播风险最高,CRF07_BC 大簇中感 染者传播风险较高,CRF55_01B 感染者中,初中及小学的传播风险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