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3-25
述评

在终结结核病的艰难征程中当人人有为

刘志辉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55-6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1
摘要 ( 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2 3 24 日,第 27 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生 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在终结结核病的进展遭遇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巨大困境下,呼吁社 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行动。如何做才能行之有效,本文仅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耐药/耐多药结核 病、病例发现与治疗管理、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保护几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多举措并举提高结核病诊疗水平

黄海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60-66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2
摘要 ( 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核病仍然是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结核病在公共卫生、临床 诊疗和基础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结核病诊疗水平的提高。本文对多项与临 床密切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述评,尤其是对每项研究可为临床诊疗提供的参考价值做了重点描述。相 信不同领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必将深化对结核菌和结核病的认知,全方位地提升结核病防控、患者管 理、患者诊疗等水平。

专家笔谈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研究进展

肖海浩 张言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64-66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3
摘要 ( 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作为全球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估算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人数巨大。及时发现 LTBI 者,有效控制 LTBI 流行而将结核病 消灭在萌芽状态,将是人类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LTBI 的流行病学、发生与进展、 实验诊断及治疗几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堪萨斯分枝杆菌鉴定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任汝颜 于霞 黄海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69-6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4
摘要 ( 3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堪萨斯分枝杆菌是临床经常分离到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之一,常引起肺部和肺外感染以 及全身播散性疾病。由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组成的化疗方案是目前治疗堪萨斯分枝杆菌病的一线 方案,治疗效果显著。近年来,随着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的不断增多,相应的实验诊断技术不断得到完 善,并且建立了进一步的分型技术。同时,堪萨斯分枝杆菌病治疗药物的耐药机制也逐渐被报道。本文 对堪萨斯分枝杆菌的鉴定技术、主要治疗方案及多种药物的耐药机制予以综述。

结核病亚单位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

杜京津, 逄宇 李凌,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73-6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5
摘要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核病是造成全世界成年人死亡的主要传染病,在过去 25 年里也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挑 战。目前唯一批准的结核疫苗只有卡介苗,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结核疫苗任重而道远。重组亚单位 疫苗成分明确、安全性高、可诱导高效的免疫应答、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效果,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 景。本文针对结核病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组分、临床研究现状、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专题报道

常规抗结核化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张晨晨 余美玲 谭卫国 巫株华 魏文静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78-68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6
摘要 ( 3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常规抗结核化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差异,为结核病的 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 89 份粪便样本的基因组 DNA,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 方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常规抗结核化疗过程中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后,结核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发生显著改变(P = 0.013 4)。随着常规抗结核化疗时间延长,Shannon 指数下降,结核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P = 0.008 8),结核病患者治愈后菌群结构组成较治疗前出现显著变化(P = 0.002 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常规抗结核化疗过程中,拟杆菌属和韦永氏球菌属的 相对丰度逐渐增加。经抗结核化疗后结核病患者肠道内微生物群中部分功能途径发生变化。结论 核分枝杆菌感染及常规抗结核化疗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对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组成和代谢功能 等产生影响。

初治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呼吸道细菌与真菌微生态比较

黄业伦 刘志辉 张院良 康晓明 林媛 吴碧彤 蔡杏珊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85-69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7
摘要 ( 3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呼吸道细菌与真菌微生态的异同。方法 70 初治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38 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和真菌,应用 MALDI⁃TOF 方法鉴定菌种,比较分析两组间检出细菌(除外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分类与密度的差异。结果 (1)在 “门”水平上,观察组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的检出率分别 为 64.29%(45/70)、100%(70/70)、100%(70/70)、70.00%(49/70)、55.71%(39/70)和 54.29%(38/70),菌落密 度(CFU/mL)分别为(5.48 ± 5.62)、(6.81 ± 6.56)、(6.41 ±5.74)、(5.50 ± 5.65)、(4.79 ± 4.68)和(6.01 ± 5.85); 对照组各门的检出率分别为76.32%(29/38)、100%(38/38)、100%(38/38)、92.11%(35/38)、60.53%(23/38)和 15.79%(6/38),菌落密度(CFU/mL)分别为(5.78 ± 5.12)、(6.29 ± 6.45)、(6.56 ± 6.63)、(5.09 ± 5.16)、(5.33 ± 5.50)和(3.40 ± 3.53);统计分析显示放线菌门、子囊菌门检出率以及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子囊菌门、梭 杆菌门的菌落密度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在“种”水平上,两组共检测到 67 个菌 种,其中 26 个菌种为观察组单独检出,9 个菌种为对照组单独检出,32 个菌种为两组共同检出;对于在任 何一组人群中检出率高于 50%的菌种,其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检出率的对比分别为口腔链球菌/缓症链球 95.71% vs. 100% 、奈瑟菌 91.43% vs. 100%、小韦荣球菌/不典型韦荣球菌 61.43% vs. 71.05%、粘滑罗斯菌 60.00% vs. 86.84%、副流杆嗜血杆菌 58.57% vs. 94.74%、产黑色素普雷沃菌 45.71 vs. 68.42%、生痰二氧化碳 嗜纤维菌 38.57% vs. 60.53%和口腔纤毛菌 44.29% vs. 57.89%。结论 初治肺结核患者呼吸道细菌与真菌 微生态与健康人群比较,优势菌种变化不大,但菌种及菌落密度发生紊乱,主要表现在菌种类型增多,特别是条件致病菌的增加,此将可能增大合并感染的机会,值得临床密切关注。

初治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呼吸道细菌与真菌微生态比较

黄业伦 刘志辉 张院良 康晓明 林媛 吴碧彤 蔡杏珊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85-69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7
摘要 ( 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群呼吸道细菌与真菌微生态的异同。方法 70 初治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38 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和真菌,应用 MALDI⁃TOF 方法鉴定菌种,比较分析两组间检出细菌(除外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分类与密度的差异。结果 (1)在 “门”水平上,观察组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的检出率分别 为 64.29%(45/70)、100%(70/70)、100%(70/70)、70.00%(49/70)、55.71%(39/70)和 54.29%(38/70),菌落密 度(CFU/mL)分别为(5.48 ± 5.62)、(6.81 ± 6.56)、(6.41 ±5.74)、(5.50 ± 5.65)、(4.79 ± 4.68)和(6.01 ± 5.85); 对照组各门的检出率分别为76.32%(29/38)、100%(38/38)、100%(38/38)、92.11%(35/38)、60.53%(23/38)和 15.79%(6/38),菌落密度(CFU/mL)分别为(5.78 ± 5.12)、(6.29 ± 6.45)、(6.56 ± 6.63)、(5.09 ± 5.16)、(5.33 ± 5.50)和(3.40 ± 3.53);统计分析显示放线菌门、子囊菌门检出率以及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子囊菌门、梭 杆菌门的菌落密度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在“种”水平上,两组共检测到 67 个菌 种,其中 26 个菌种为观察组单独检出,9 个菌种为对照组单独检出,32 个菌种为两组共同检出;对于在任 何一组人群中检出率高于 50%的菌种,其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检出率的对比分别为口腔链球菌/缓症链球 95.71% vs. 100% 、奈瑟菌 91.43% vs. 100%、小韦荣球菌/不典型韦荣球菌 61.43% vs. 71.05%、粘滑罗斯菌 60.00% vs. 86.84%、副流杆嗜血杆菌 58.57% vs. 94.74%、产黑色素普雷沃菌 45.71 vs. 68.42%、生痰二氧化碳 嗜纤维菌 38.57% vs. 60.53%和口腔纤毛菌 44.29% vs. 57.89%。结论 初治肺结核患者呼吸道细菌与真菌 微生态与健康人群比较,优势菌种变化不大,但菌种及菌落密度发生紊乱,主要表现在菌种类型增多,特别是条件致病菌的增加,此将可能增大合并感染的机会,值得临床密切关注。

鸟分枝杆菌复合群对氯法齐明、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的药物敏感性

王晨倩 王桂荣 姜广路 霍凤敏 薛毅 黄海荣 段鸿飞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91-6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8
摘要 ( 3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鸟分枝杆菌复合群对氯法齐明、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的药物敏感性,初步评估其对鸟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治疗的价值。方法 采用微孔板 Alamar Blue 法测定氯法齐明、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对 12 株鸟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和 81 株胞内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使用相关软件计算 MIC50、MIG90和流行病学界值(ECOFF)。结果 氯法齐明对胞内分枝杆菌的 MIC50 MIC90分别为 0.25 μg/mL 0.5 μg/mL,ECOFF 值为 0.5 μg/mL;贝达喹啉对胞内分枝杆菌的 MIC50 MIC90 别为 0.125 μg/mL 0.25 μg/mL,ECOFF 值为 0.25 μg/mL;德拉马尼对 97.5%(79/81)胞内分枝杆菌的MIC ≥ 256 μg/mL。氯法齐明对鸟分枝杆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25 μg/mL 0.5 μg/mL,ECOFF 值为 0.5 μg/mL 贝达喹啉对 75%(9/12)的鸟分枝杆菌的 MIC 均为 0.062 5 μg/mL;德拉马尼对 91.7%(11/12)的鸟分枝杆菌 MIC 均为> 4 μg/mL。结论 氯法齐明、贝达喹啉对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德拉马 尼对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无明显抑菌作用。

中国南方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特征分析

王楠 邓丽 牛群 吴玲 雷杰 谢贝 杨瑜 李华 刘志辉 孟繁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696-70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09
摘要 ( 2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中国南方地区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背景不同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PZA)耐药 率差异,探讨影响其 PZA 耐药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揭示结核分枝杆菌 PZA 耐药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2012 11 月至 2018 12 月就诊于我院结核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为研究对象,依据 其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以下分别简称为 H、R、E、S)耐药性分组,分析此四种药物耐药组 合不同及利福平耐药特征不同结核分枝杆菌的 PZA 耐药率差异。结果 (1)耐 0、1、2、3、4 种上述抗结核 药物结核分枝杆菌的 PZA 耐药率分别为 3.75%、8.60%、28.21%、57.59%、75.74%,任意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 0.005);(2)利福平耐药和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 PZA 耐药率为分别为 56.03% 12.51%,组 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四种药物全部敏感(Q),S、H、E、R、SE、RS、HS、RE、HR、HE HSE、RSE、HRS、HRE、HRSE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 PZA 耐药率分别为 3.75%、4.92%、11.36%、12.12% 17.78%、7.14%、18.00%、18.20%、37.50%、40.98%、48.57%、50.00%、50.00%、54.71%、70.18%、75.74%;15 耐药菌与全敏菌组间 PZA 耐药率比较差异显示:S、E、SE 耐药菌与全敏菌的 PZA 耐药率差异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 0.003),余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结论 利福平耐药与否、一线抗 结核药物耐药组合可能是影响结核分枝杆菌PZA 耐药的重要因素。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3个月末痰菌阴转影响因素分析

谢磊 梁雅雪 熊延军 王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01-70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0
摘要 ( 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影响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治疗 3 个月末痰菌阴转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安徽省胸科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期间住院的249例MDR⁃PTB患者资料,按照治疗3个月末痰 菌是否阴转分为两组:阴性组、阳性组。采用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影响患者3个月末痰菌阴转的因素, 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学历分布、体质量指数 BMI)、治疗类型、二线药物使用情况、耐药类型、合并症、胸部 CT 表现等是 MDR⁃PTB 患者 3 个月末痰菌阴 转的影响因素。其中学历在小学及以下(OR = 3.963,95%CI:1.110 ~ 14.145,P < 0.05)、BMI < 18.5 kg/m2 (OR = 2.682,95%CI:1.255 ~ 5.730,P < 0.05)、合并糖尿病(OR = 2.433,95%CI:1.118 ~ 5.296,P < 0.05)、CT 显示毁损肺(OR = 3.634,95%CI:1.684 ~ 7.839,P < 0.01)等因素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MDR⁃PTB 3个月末痰菌阴转的因素较多,其中学历偏低、低体质量、合并糖尿病、伴有毁损肺等是高危因素。临床工作中警惕上述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可能出现不良预后的患者,给予提早干预、改善疗效。

非结核分枝杆菌骨感染的CT 特征分析

任会丽 胡锦兴 梁瑞云 刘志辉 方伟军 陈品儒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07-7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1
摘要 ( 3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骨感染的 CT 特征,提高非结核分枝杆菌骨感染的 CT 诊断水 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 2015 1 月至 2021 1 月确诊的 22 例非结核分枝杆菌骨感染患 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分析其CT特点。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骨质破坏累及部位较广,多部位、多节骨、 跳跃性骨质破坏占 59.09%(13/22)。16 例中轴骨中斑片状溶骨性和混合性骨质破坏占 93.75%(15/16),单纯结节状成骨骨质破坏 1 例。15 例合并溶骨性骨质破坏中,边缘合并厚硬化环和混合硬化环占 66.67% (10/15),薄硬化环占 26.67%(4/15),无硬化环占 6.66%(1/15)。中轴骨中累及 3 个及以上椎体者占 75% (12/16),椎间隙变窄及椎体塌陷者各占 6.25%(1/16),合并死骨及脓肿者各占 18.75%(3/16);椎体附件受 累者占31.25%(5/16)。12例四肢带骨中,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91.67%(11/12),结节状成骨性骨质破坏 1例;11例合并溶骨性骨质破坏中,边缘合并厚及混合硬化环者占72.73%(8/11),薄硬化环占27.27%(3/11); 四肢带骨中,合并脓肿 33.33%(4/12),死骨 16.67%(2/12)。5 例长骨及 7 例关节骨质破坏中均呈溶骨性骨 质破坏,合并薄硬化环分别为 2 例和 6 例,合并脓肿分别为 3 例和 7 例,后者 3 例累及关节间隙。非结核分 枝杆菌骨感染发生不同部位时,在骨质破坏形态、边缘硬化环、脓肿及椎间隙/关节间隙受累情况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骨感染骨质破坏累及范围较广、呈跳跃性改变,中轴骨 及四肢带骨以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多见,边缘多合并厚及混合型硬化环,较少累及椎间盘/关节间 隙,脓肿及死骨少见;关节以溶骨性小囊状骨质破坏多见,常合并薄硬化环、脓肿,累及关节间隙,具有一 定的CT特征,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基础研究

miR⁃210⁃5p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

周永新 翟文静 贾志强 赵晓光 王磊 方丽萍 翟莎菲 黄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11-7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2
摘要 ( 2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 miR⁃210⁃5p 修饰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外泌体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治疗作 用。方法 分离、培养 SD 大鼠 MSCs,利用 miRNA⁃210⁃5p mimic NC mimic 转染 MSCs。随后,将 60 只成 年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CI 组、MSCs 组、MSCs⁃NC mimic 组和 miR⁃210⁃5p 外泌体组,每组 12 只。用中度挫伤诱导 SD 大鼠 SCI 模型[8]。造模成功后,每天尾静脉注射 200 μL MSCs 外泌体或 NC mimic 外泌体或 miR⁃210⁃5p 外泌体;假手术组和 SCI 模型组每天尾静脉注射 200 μL 的生理盐水溶液,连续 7 d。采用 BBB 量表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Western blot 检测生长关联蛋白(GAP)⁃43、神经丝蛋白(NF)、 Keap1 和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rf2)蛋白的表达;RT⁃qPCR 检测血红素加氧酶 1(HO⁃1)、醌氧化还原酶 NQO1)的 mRNA 水平。结果 SCI 模型组相比,miR⁃210⁃5p 分泌体组大鼠的 BBB 评分显著升高(P < 0.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iR⁃210⁃5p 分泌体组大鼠中 GAP⁃43 的表达被显著抑制(P < 0.05),HO⁃1、NF NQO1 的表达则被增强(P < 0.05),而 Nrf2 的抑制剂 ML385 逆转了 miR⁃210⁃5p 分泌体在 SCI 大鼠中的作用。 结论 miR⁃210⁃5p修饰MSCs 源外泌体通过活化Keap1⁃Nrf⁃2通路促进大鼠的脊髓损伤修复。

慢病毒敲减质粒pLKO.1⁃shDAPK1的构建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秦坤 徐绍业 韩雨 闫建国 夏春波 邵晓云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15-7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3
摘要 ( 3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敲减死亡相关蛋白激酶 1(shDAPK1)基因的慢病毒质粒及稳转神经母细胞瘤细 胞系(SH⁃SY5Y),并检测 SH⁃SY5Y 细胞中 DAPK1 敲减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特异性敲 DAPK1 基因的上下游引物,将引物退火后与双酶切 PLKO.1 载体经 T4 连接酶连接、转化、提取质粒并进 DNA 测序,获得重组正确的慢病毒干扰质粒 pLKO.1⁃shDAPK1。将该重组的质粒与辅助质粒 psPAX2 pMD2.G 共转染 HEK293T 细胞,72 h 后收集慢病毒上清液,感染 SH⁃SY5Y 细胞,利用嘌呤霉素进行阳性筛 选,得到稳定敲减 DAPK1 SH⁃SY5Y 细胞系。利用 Western blot 检测 SH⁃SY5Y 稳转细胞系中 DAPK1 蛋白 以及用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后的 Bax、Bcl⁃2 Caspase⁃3 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应用流式细胞 术检测 SH⁃SY5Y 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重组 pLKO.1⁃shDAPK1 质粒的测序比对结果正确,嘌呤霉素筛 选后获得 shDAPK1 稳转 SH⁃SY5Y 细胞系(shDAPK1⁃SY5Y),该稳转细胞系中 DAPK1 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 组相比显著下降,此外还上调了 Bcl⁃2 蛋白的表达,下调 Bax、Caspase⁃3 蛋白的表达且流式检测结果显示该 细胞系凋亡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了慢病毒敲减质粒 pLKO.1⁃shDAPK1,并建立了 DAPK1 表达的SH⁃SY5Y 稳定感染细胞系,明显抑制了细胞凋亡。

香叶木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陈灿伟 范子文 黄帅 黄彦 瓦庆德 令狐熙涛 廖壮文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21-7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4
摘要 ( 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香叶木素对 PC⁃3 细胞增殖、凋亡、集落形成、迁移、黏附及干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 CCK8 检测香叶木素对前列腺癌细胞 PC⁃3 的增殖情况,并计算其半抑制值(IC50);在显微镜下观察香 叶木素对 PC⁃3 细胞形态的影响,并用 Western blot 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别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 验、Transwell 实验和黏附实验评估 PC⁃3 细胞集落形成、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最后利用肿瘤成球培养检 PC⁃3 细胞的更新能力。结果 香叶木素呈剂量效应抑制 PC⁃3 的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IC50约为 10 μg/mL。香叶木素能诱导 PC⁃3 细胞发生凋亡,促进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8、Bax 表达同时抑 制抗凋亡基因 Bcl⁃2 表达;此外,香叶木素能在体外抑制 PC⁃3 细胞的集落形成、迁移、黏附及成球能力 P < 0.05)。结论 香叶木素在体外能抑制 PC⁃3 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黏附能力及干性,同时能诱 PC⁃3细胞发生凋亡。

川芎嗪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缺血性脑卒中迁移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曹慧玲 汪小蓉 朱小飞 张洁 钱世宁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26-7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5
摘要 ( 2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体内外川芎嗪(TMP)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迁移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体内尾静脉移植ucMSCs 入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大鼠,荧光显微镜观察GFP⁃ucMSCs 的迁移定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体外采用Transwell 法检测 ucMSCs 的迁移,观察 TMP 处理以及加入拮抗剂后对 ucMSCs 迁移率的影响,ELISA 检测白介素⁃1β (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体内结果发现 TMP 预处理后 ucMSCs 迁移至脑梗死 区的数量(IOD 2.9 × 105)较未处理组(IOD 0.4 × 105)显著增加(P < 0.05),SDF⁃1 CXCR4 的表达量也显著 升高(P < 0.05),且加入拮抗剂后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体外实验显示 TMP 预处理后的 ucMSCs 移细胞数由每区域 20 个提高至 88 个(P < 0.05),与 CXCR4 的表达升高一致;TMP 处理损伤 PC12 细胞可有 效降低炎症因子 IL⁃1β 的表达(17.2 pg/mL 降至 13.5 pg/mL)。结论 川芎嗪通过调节 SDF⁃1/CXCR4 轴提高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迁移率,并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移植微环境,为中医药与干细胞联合治疗缺血性脑 卒中提供实验依据。

地塞米松对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活性氧及线粒体基因MTCO1的影响

颜鹏 邓育琼 黄杏兰 黄彩凤 赵晓庆 刘升 程喜平 刘晓东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31-7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6
摘要 ( 3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活性氧、线粒体基因MTCO1的影响。方法 动物 实验采用 BALB/C 小鼠利用卵清蛋白诱导生成哮喘模型鼠,21 只小鼠分为地塞米松组、哮喘组、空白组;所 有实验小鼠检测丙二醛;使用 qPCR WB 检测肺组织 MTCO1。细胞分为地塞米松组、IL⁃5 组、空白组。荧 光检测线粒体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使用 qPCR WB 检测线粒体 MTCO1。结果 哮喘组和地塞米松组 肺组织中丙二醛组较空白组增高(P < 0.05),地塞米松组较哮喘组进一步增高(P < 0.05);qPCR 示哮喘组 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中的 MTCO1 较空白组降低(P < 0.05);地塞米松组 MTCO1 较哮喘组降低(P < 0.05); WB 结果与 qPCR 具有相同的趋势。细胞中 IL⁃5 组及地塞米松组的 MTCO1 对比空白组均降低(P < 0.05), 地塞米松组较 IL5 组进一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比空白组,IL⁃5 干预组及地塞米松组的 线粒体活性氧均增高,地塞米松组线粒体活性氧较 IL⁃5 组有增高的趋势;IL⁃5 组、地塞米松组线粒体膜电 位较空白组均降低,对比地塞米松组线粒体膜电位较 IL⁃5 组,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地塞米松降低哮喘 肺组织中已异常下降的 MTCO1 表达并升高哮喘肺组织中已异常升高的活性氧,不利于哮喘的缓解。糖皮质激素通过线粒体途径调控作用可以增强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哮喘不定期发作的潜在危险因素,抗氧化可能缓解在糖皮质激素通过线粒体途径调控造成对哮喘的不利影响。

临床研究

减压手术时机对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赖伟华 罗思婵 汤穆浛 王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38-7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7
摘要 ( 2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减压手术时机对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 1 月至 2020 6 月收治的 80 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紧急减压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 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行晚期(伤后 24 h 及以上)减压手术,观察组行早期(伤后 24 h 内)减压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预后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上肢运动评分、下肢运动评分、运动总分、轻触评分、针刺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数值相当,术后 1 年均较本组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与晚期减压手术相比,早期减压手术更有助于改善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预后,提 示伤后24 h或可能为关键的时间窗口。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辅助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连续5年的回顾性分析

刘淼淼 郭锋伟 刘锋锋 张颖 师桃 宋艳 闫炀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43-7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8
摘要 ( 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ECMO)辅助治疗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 2016 1 月至 2021 1 5 年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ECMO 中心收治 的心源性休克应用 VA⁃ECMO 辅助治疗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康复组和死亡组,记录并比较入选病例的基本资料、临床资料以及 ECMO 相关参数,将具有临床意义和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 临床结局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共 77 例患者纳入分析,康复组 35 例, 死亡组 42 例。与康复组相比,死亡组年龄更高,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 评分)更高,连续性血液净化治 疗(CRRT)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运用比例亦更高。ECMO 辅助前血小板计数比康复组更低,肌酐、 尿素及乳酸更高。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SOFA 评分、CRRT IABP 使用、N⁃端脑利钠肽前体、血 小板、肌酐、尿素、乳酸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构建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程得出年龄和辅助前血小 板计数是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OR = 1.068,95%CI:1.027~1.110)、辅助前血小板越低死亡风险越高 OR = 0.991,95%CI:0.984 ~ 0.998)。结论 VA⁃ECMO 是心源性休克患者重要的机械辅助方法,高龄、基 础心功能差、低血小板、合并肾功能不全、需应用 IABP 和(或)CRRT 的患者预后不良。其中低血小板是独 立危险因素,提高VA⁃ECMO 辅助前血小板计数有可能成为今后改善预后的一个靶点。

糖尿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蔡俊强, 曹明 艾娟 段宋萍 屠伟峰 郄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49-7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19
摘要 ( 2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纳入 2019 10 月至 2021 3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60 例,其中正常对照 组(NC 组,n=30)和糖尿病组(D 组,n=30),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运动 VAS 评分、机械压痛阈、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血清炎症因子和术后 3、6 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NC 组相 比,D 组术前、术后 3、6、24、48、72 h 的机械压痛阈显著降低(P < 0.05),术后 3、6、12、24、48、72 h 静息和运 VAS 评分明显升高(P < 0.05),术后3、6、12、48、72 h 时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增加(P < 0.05),以及术后72 h 镇痛泵的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增加(P < 0. 05)。两组之间术前及术后 3 h 血清 IL⁃6、TNF⁃α 以及 IL⁃10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 组术后 6 个月时,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以及疼痛程度均 高于 NC 组(P < 0.05)。结论 糖尿病加重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性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增加术后舒芬太尼 用量,也增加了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肛门外括约肌注射肉毒素在低位直肠癌改良Bacon手术中的应用

张茂润 孙振强 苏锦松 唐寄焱 米纪元 宋军民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54-75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20
摘要 ( 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肛门外括约肌注射肉毒素在低位直肠癌改良 Bacon 手术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6 月至 2019 10 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历 资料。其中行改良Bacon术合并应用肉毒素患者43例,单纯行改良Bacon术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 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情况、术后腹盆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肠梗阻、外 置肠管坏死、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 LARS 评分及 LARS 分级。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 术,无术中或术后死亡病例。两组性别、年龄、BMI、麻醉ASA评分、肿瘤直径、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分期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 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腹盆腔感染、呼吸道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LARS评分及LAR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肉毒素组外置 肠管坏死、肛门狭窄发生率低于改良 Bacon 术组(P < 0.05)。 结论 对于行改良 Bacon 术的低位直肠癌患 者,术前于肛门外括约肌注射肉毒素,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脱出结肠缺血坏死和肛门狭窄的发生率,且在术 中、术后并发症及肛门功能恢复上具有和常规手术方案同样的效果。

GNA15对重型哮喘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丹 范宇杭 李耕旭 陈新春 孙国华 李世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58-76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21
摘要 ( 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 GNA15 在重型哮喘(severe asthma,SA)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方法 数据集 GSE27011 下载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的基因表达数据库(GEO),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 获得关键基因 GNA15。收集儿童的病例资料和血液样本,检测外周血 GNA15、炎症因子 IL⁃4 IL⁃17 的表 达水平和呼吸功能指标,进行重型哮喘患儿预后评估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评估血液 GNA15 预测重型哮喘患儿不良预后的效能。结果 GNA15 在对照组、轻度哮喘组和重型 哮喘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逐渐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A15 是重型哮喘组患儿预后不 良的独立风险因素(OR = 5.117);GNA15 重型哮喘不良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 = 0.820,灵敏度为 0.733,特异性为 0.879,准确度为 0.820)。结论 GNA15 在重型哮喘患儿外周血中高表达且可预测重型哮 喘患儿预后不良。

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针灸对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李非铭 赵俊莺 方海博 舒雅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63-7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22
摘要 ( 2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硫酸吗啡缓释片联合针灸治疗癌症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1 月至 2021 6 月在我院收治的癌痛患者 7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5 例。对照组采用硫酸 吗啡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足三里、百会穴、阿是穴。治疗 14 d 后采用 NRS,KPS 对患者疼痛情况和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治疗后每日药物使用量以及疼痛缓解率和不良反 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1.43%,高于对照组 82.86%(Z = 12.120,P = 0.007),治疗后观 察组患者较对照组 NRS 评分降低,KPS 评分升高(P < 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硫酸吗啡缓释片 日用量基本维持,而对照组患者药物使用量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 48.57%,对照组为 77.14%。结论 针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缓解癌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 高,值得临床推广。

哮喘患者肺泡一氧化氮与小气道功能的相关性

梁桂菊 陈碧 朱洁晨 孟子琦 朱述阳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67-7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23
摘要 ( 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肺泡一氧化氮(CaNO)与小气道功能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116例, 测定呼出气一氧化氮(NO)浓度,记录肺泡NO浓度(CaNO)、中央气道NO浓度(FeNO),收集肺功能、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等指标,分析CaNO 与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哮喘患 者的 CaNO MMEF%pred、FEF75%pred、FEF50%pred 呈负相关(r = -0.281、-0.236、-0.272,P < 0.05),与 FeNO 外周血 EOS 不相关;FeNO 与外周血 EOS、MMEF%pred、FEF75%pred、FEF50%pred 呈正相关(r = 0.283、0.194 0.211、0.186,P < 0.05)。吸烟哮喘患者的FeNO、FEF75%pred低于不吸烟者(P < 0.05),两组间CaNO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不吸烟者的CaNO与MMEF%pred、FEF50%pred负相关(P < 0.05),吸烟者的CaNO与小气 道功能指标不相关(P > 0.05)。变应性鼻炎是哮喘患者 CaNO 的影响因素,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的 FeNO CaNO 高于无变应性鼻炎者(P < 0.05);不论有或无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的 CaNO 与小气道功能指标均呈 负相关(P < 0.05)。结论 哮喘患者不同气道部位NO浓度存在差异,CaNO 对评估哮喘患者小气道阻塞有 一定临床意义,在不吸烟患者中价值更大;变应性鼻炎是哮喘患者CaNO的影响因素,可加重小气道炎症。

调查研究

广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应用数据分析

史聪颖, 周海洋, 魏伟, 黄婉君, 王颀, 张复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73-77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24
摘要 ( 2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广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临床应用数据,总结脐血在广东省内临床应用现 况及其影响因素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广东脐血库 2007-2020 2 132 份临床应用脐血的应用疾病类型、 脐血相关质量指标、应用后的植入情况、总生存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东省脐血库公共库脐 血目前治疗的主要疾病是血液病(87.3%)。脐血治疗的疾病类型与应用地区、性别、单个核细胞数、治疗 类型和 HLA 配型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疾病类型、治疗类型、植入情况与第二年总生存率 显著相关(P < 0.01)。自体脐血临床应用中,除了血液病以外,应用最多的是神经再生方向;自体脐血治疗的疾病分类与性别、年龄、体重、TNC、冻存血量显著相关(P < 0.01)。结论 目前临床上脐血治疗的疾 病与应用地区、性别等多个因素相关,以血液病治疗为主,并逐渐向神经再生等应用方向延伸,体现出脐 血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大潜力。

新技术新方法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老年肾癌根治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阳婷婷 宋珂珂 汪博 张超 高伟 高巍
实用医学杂志. 2022, 38(6):  779-78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2.06.025
摘要 ( 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术后疼 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择期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 80 例,年龄 65 ~ 75 岁, ASAⅠ~Ⅲ级。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组(Q 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 40 例。比 较两组术后 48 h 内补救镇痛例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CA)有效按压次数、 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及术后早期康复指标。结果 C 组比较,Q 组术后 48 h 补救镇痛人数减少,术后 1 12、24、48 h VAS 评分降低,PCA 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 < 0.05);苏醒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 缩短,瑞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减少(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 可明显改善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促 进患者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