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述评
数字疗法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发展
张正,蒋正乾,刘佳丽,曹霞,周建松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13-251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1
摘要 ( 226 )   HTML ( 13)   PDF (596KB) ( 2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疗法在提供精准评估、增强诊疗效果方面表现突出,并具有便捷性、灵活性,以及降低额外开支、将防治关口前移的潜力。该文回顾精神疾病数字疗法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探讨了数字疗法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隐私、伦理与安全问题、技术可及性与数字鸿沟、临床验证与标准化不足,以及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风险。指出了未来的发展领域可能包括与脑机接口-神经反馈的融合应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机器人治疗师、虚拟现实或元宇宙治疗,以及数字疗法与传统物理治疗/药物的结合。笔者呼吁当前迫切需要完善相关法规,确立统一的循证标准,加强医患培训与教育,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精神疾病领域数字疗法的个性化与高效化。

临床新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佳透析液碳酸氢盐浓度的研究进展
万静芳,陈客宏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20-25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2
摘要 ( 218 )   HTML ( 6)   PDF (492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谢性酸中毒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MHD患者酸碱平衡的维持主要取决于透析液中补给的碱总量。理想的透析液碳酸氢盐(dialysate bicarbonate, DBIC)浓度是既要防止下次血液透析前的代谢性酸中毒,又避免此次透析后的代谢性碱中毒。透析前代谢性酸中毒纠正不足或过度都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但目前尚缺乏最佳DBIC浓度推荐的指南或专家共识。该文针对MHD患者DBIC浓度与酸碱紊乱的关系,DBIC与患者预后及最佳DBIC浓度研究进行综述,为制定科学、个体化的DBIC透析处方提供参考依据。

代谢性炎症新概念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联系
牛春燕,黄健康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25-252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3
摘要 ( 165 )   HTML ( 9)   PDF (535KB) ( 10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谢性炎症”由HOTAMISLIGIL于2006年提出,是一种由营养和能量过剩等代谢因素引起的慢性低度炎症,长期维持在亚急性水平。其中多种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浸润,多种炎症因子和免疫因子参与,炎症分子的表达或活性增强,引起炎症损伤。近年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深入研究发现,代谢性炎症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涉及的相关炎症通路为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综述了代谢性炎症在NAFLD中的最新进展。

基础研究
莱菔硫烷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对高糖诱导人血小板凋亡的保护作用
张春梅,黄新惠,胡锦秋,毕晓艳,牙甫礼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30-253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4
摘要 ( 186 )   HTML ( 8)   PDF (846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 SFN)对高糖(high glucose, HG)诱导人血小板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不同浓度(5、10、20 μmol/L)的SFN或溶剂对照(0.05% DMSO)与健康人纯化血小板在体外共同孵育40 min,然后加入normal glucose(NG, 5 mmol/L)或HG(25 mmol/L)的葡萄糖溶液干预血小板90 min,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ΔΨm)去极化、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暴露和胞内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成水平,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 结果 与NG组相比,HG可显著增加血小板ΔΨm去极化和PS暴露水平(P < 0.001),且可被不同浓度的SFN显著抑制(P < 0.001)。机制上,与溶剂对照组相比,SFN显著下调HG诱导的血小板PI3K(P < 0.01)和Akt(P < 0.0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HG诱导的胞内总ROS生成水平(P < 0.001);PI3K的特异性激动剂740 Y-P可完全逆转SFN对HG诱导的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的抑制作用,部分逆转SFN对总ROS生成、ΔΨm去极化和PS暴露的抑制作用。 结论 SFN在体外具有保护HG诱导健康人血小板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PI3K/Akt介导的信号通路。

膈神经电刺激对机械通气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影响
涂锐,张菊梅,关发升,刘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37-25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5
摘要 ( 148 )   HTML ( 3)   PDF (2457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以及机械通气联合膈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的影响。 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CON组,n = 6)、机械通气18 h组(MV组,n = 6)、机械通气18 h联合假电刺激组(S-MS组,n = 6)、机械通气18 h联合电刺激组(MS组,n = 6)。通过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膈肌收缩力,拟合刺激频率-收缩曲线,计算膈肌疲劳指数。通过HE染色观察膈肌标本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 CSA);通过膈肌整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联合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终板膜面积。 结果 与CON组相比,MV组、S-MS组离体膈肌收缩力下降;与CON组(0.686 8 ± 0.049 42)相比,MV组(0.360 3 ± 0.066 89)、S-MS组(0.367 9 ± 0.034 94)离体膈肌抗疲劳性下降,MS组(0.536 2 ± 0.054 38)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674.3(523.9,863.6)]相比,MV组[374.5(293.3,522.7)]、S-MS组[392.8(309.5,542.6)]膈肌CSA减少,MS组[592.7(425.1,820.0)]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393.7(293.5,471.3)]相比,MV组[289.7(227.0,354.2)]、S-MS组[243.1(190.8,331.7)]膈肌终板膜面积减少,MS组[331.0(262.8,413.7)]相对降低程度更低。 结论 机械通气导致大鼠膈肌功能障碍,且膈肌NMJ终板膜面积下降。通过10 min/h的双侧膈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机械通气引起的膈肌功能障碍和膈肌NMJ终板膜面积改变。

lncRNA MIF-AS1调节miR-423-5p/PYCR1轴对前列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杨剑波,邵继春,曾治军,赵涛,王兴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44-254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6
摘要 ( 158 )   HTML ( 6)   PDF (1097KB) ( 1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反义RNA1(MIF-AS1)调节miR-423-5p/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PYCR1)轴对前列腺癌(P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PC3细胞,敲低MIF-AS1或下调miR-423-5p表达,检测PC患者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和细胞中MIF-AS1、miR-423-5p和PYCR1 mRNA的表达;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Western blot检测PYCR1蛋白表达;验证miR-423-5p和MIF-AS1、PYCR1的关系。 结果 MIF-AS1、PYCR1 mRNA在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miR-423-5p呈低表达。沉默MIF-AS1可抑制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PYCR1表达,上调miR-423-5p表达,诱导细胞凋亡(P < 0.05);抑制miR-423-5p表达可逆转沉默MIF-AS1对PC3细胞恶性行为的抑制作用(P < 0.05)。MIF-AS1、PYCR1与miR-423-5p存在靶向调控关系。 结论 沉默MIF-AS1可能通过上调miR-423-5p来抑制PYCR1表达,抑制PC细胞的恶性行为。

临床研究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影响因素
许新悦,潘丽,秦晓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50-25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7
摘要 ( 136 )   HTML ( 7)   PDF (459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2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是否发生直立不耐受情况,将发生直立不耐受患者纳入直立不耐受组,将未发生直立不耐受患者纳入无直立不耐受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首次离床活动不同体位血压情况,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26例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有102例发生直立不耐受,发病率为45.13%(102/226)。直立不耐受组坐位、站立位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未直立不耐受组(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直立不耐受组术后卧床时间、坐位疼痛评分、站立位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体位适应性训练比例与无直立不耐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卧床时间长、坐位疼痛程度、站立位疼痛程度、不进行体位适应性训练是造成直立不耐受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术后卧床时间长、坐位疼痛、站立位疼痛及不进行体位适应性训练均是影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首次离床活动直立不耐受的主要危险因素。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患者复发的影响
王锐,李多,彭昭,崔利军,张翔,樊凯丽,吴文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55-25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8
摘要 ( 184 )   HTML ( 5)   PDF (574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 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炎症指标、免疫指标,术后1周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剥离速度更快(P <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全血CD8+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 <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生活质量核心46问卷调查(QLQ-C46)、卡式评分(KPS),全血CD4+、CD4+/CD8+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 < 0.05)。术后1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更低(P < 0.05),术后12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贲门周围SMT接受STER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情况,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且未增加复发情况。

H型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张瑶,霍迎新,赵伟,唐荣杰,廉秋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61-256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09
摘要 ( 214 )   HTML ( 7)   PDF (513KB) ( 1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2023年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H型高血压患者共284例,根据是否患有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88例和正常组19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绘制ROC曲线观察SUA预测NAFLD的作用,并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值选取最佳截断值。 结果 合并NAFLD组患者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SUA、γ-谷氨酰转肽酶(γ- 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及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均高于正常组,而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于正常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 1.173,95%CI:1.066 ~ 1.291)、UA(OR= 1.005,95%CI:1.001 ~ 1.010)、TG(OR= 1.929,95%CI:1.042 ~ 3.574)水平升高是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示SUA、TG、BMI及三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9、0.707、0.750、0.796。 结论 发生NAFLD的H型高血压患者BMI及SUA、TG水平均较无脂肪肝组患者高,SUA水平升高是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且SUA水平超过337 μmol/L对预测NAFLD有重要价值。

伤害感受水平指数指导瑞芬太尼输注靶浓度对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影响
詹银周,陈俊衡,陈超,蔡楚源,马学珠,郭春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66-25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0
摘要 ( 184 )   HTML ( 4)   PDF (468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伤害感受水平(NOL)指数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 方法 招募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行乳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控制NOL指数在30 ~ 50,依此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对照组起始采用瑞芬太尼4 ng/mL靶控输注,依据血流动力学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记录瑞芬太尼平均靶浓度;记录手术前1 d及手术后1 d患者的静脉血CD4+、CD8+以及NK细胞值,测定血清中HIF-1α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MAP、HR、丙泊酚靶浓度和术后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的瑞芬太尼平均靶浓度低于对照组(P < 0.05);在术后1 d,观察组的CD4+、CD4+/CD8+、NK细胞值均高于对照组,HI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相比术前1 d,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 d的CD4+、CD4+/CD8+较低,HIF-1α水平较高(P < 0.05);相比术前1 d,对照组患者在术后1天的CD4+、CD8+、CD4+/CD8+及NK细胞值较低,HIF-1α水平较高(P < 0.05)。 结论 NOL指数应用于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可以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靶浓度,降低瑞芬太尼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保护NK细胞的活性,同时减少HIF-1α升高水平,由此推断对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更小。

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比较
范军界,虞宵,吕峰,吴卫东,沈军,孙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71-25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1
摘要 ( 133 )   HTML ( 3)   PDF (700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其中75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外75例实施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以及健康状态,统计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 < 0.05)。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足部内翻以及足部外翻活动度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在AOFAS评分与KPS评分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在IL-6、IL-8以及CRP水平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用于后踝大块骨折的手术效果理想,对于临床指标与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升踝关节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与上关节囊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
李红岩,陈光,周道斌,方闰,宁仁德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78-25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2
摘要 ( 138 )   HTML ( 3)   PDF (922KB) ( 4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术与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21年9月到2023年7月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28例,行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术14例(上支点重建组),上关节囊重建术14例(上关节囊重建组)。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肩关节主动活动度、UCLA、ASES、CMS及VAS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两组术后肩关节主动活动度、UCLA、ASES及CM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支点重建组优于上关节囊重建组;两组术后视觉VAS评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关节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种植机器人对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患者口腔功能与美学效果影响
刘芳,罗田雨,刘书婷,廖圣恺,张凯,徐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84-25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3
摘要 ( 129 )   HTML ( 3)   PDF (2215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种植机器人对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患者口腔功能与美学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诊的单颗前牙缺损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口腔种植机器人辅助下行前牙即刻种植,对照组行常规前牙即刻种植。比较两组的种植体误差、术后咬合功能及美学效果恢复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终修复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种植成功,种植成功率100%(68/68)。观察组术后根尖点误差、种植体角度误差小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语言清晰度、咬合压力、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种植牙咬合压力与对侧同名牙的咬合压力比值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的红色美学指数及白色美学指数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口腔种植机器人实施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术,术中定位精度更高,术后咬合功能恢复效果及美学效果良好。

微骨窗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刘俊鹏,杜心如,要星晨,徐子彧,裴福春,张林,赵会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90-259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4
摘要 ( 154 )   HTML ( 5)   PDF (1038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 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VSD治疗(VSD组)、微骨窗TTT治疗(TTT组)以及微骨窗TTT联合VSD治疗(联合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溃疡面积、踝肱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溃疡复发、手术并发症以及截肢情况。 结果 共纳入VSD组患者43例,TTT组43例,联合组42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TT组相比,VSD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更高,踝肱指数更低(P < 0.05),溃疡面积更大(P = 0.029),1年溃疡复发率更高(P = 0.021)。与TTT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P = 0.046)。术后3个月时溃疡面积(P = 0.362)、疼痛评分(P = 0.932)、踝肱指数(P = 0.671)以及1年溃疡复发率(P = 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微骨窗TTT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VSD。在应用微骨窗TTT的基础上加用VSD可以进一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患者和医护的创面护理负担。

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艳平,高文慧,伍艳婷,杨俊,周毅,简晓顺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597-260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5
摘要 ( 189 )   HTML ( 3)   PDF (427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临床疗效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F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组,对3组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N临床疗效的因素。 结果 本组FN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86.15%,单因素分析显示,3组患者粒缺时间、体能状况评分(PS评分)、降钙素原(PCT)和给药时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粒缺时间 < 7 d、PS评分 < 2、PCT < 0.5 ng/mL的患者临床疗效更好。 结论 FN的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PS评分和PCT高的患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纠正粒缺情况以提高临床疗效。

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
朱铃铃,陈炎春,方亮,蔡乘燕,刘婷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02-260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6
摘要 ( 151 )   HTML ( 5)   PDF (489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训练的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6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腰椎屈伸度检测(ROM)进行疗效评价,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 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的第1、3、6周,其评价指标VAS评分、ODI评分和ROM评分,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总体疗效评价显示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可以缓解疼痛、恢复腰背功能、改善腰背部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以个体化运动训练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方案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葛书萍,陈伟,贾欣欣,高民,何民,秦存宇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07-26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7
摘要 ( 146 )   HTML ( 5)   PDF (472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以个体化运动训练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方案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81例CHD患者,以简单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康复方案干预,观察组予以个体化运动训练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方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距离(6MWD)、最大运动负荷]、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水平变化。 结果 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 < 0.05)。干预前,两组LVEF、LVEDD、6MWD、最大运动负荷及SAQ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无差异(P > 0.05);干预后,两组LVEF、6MWD、最大运动负荷及SAQ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 = 3.345、2.480、3.165、5.016、2.059、4.582、7.443、3.353,P < 0.05),两组LVEDD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 = 3.335,P < 0.05)。 结论 以个体化运动训练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方案可改善CHD患者PCI治疗后心功能、运动耐力,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刘洪梅,周华红,陈翔鸠,洪国保,吴雄彬,梁燕娟,李春婷,郑美娣,赖月琴,刘璠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12-26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8
摘要 ( 173 )   HTML ( 3)   PDF (496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衰弱的现状,并探究衰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肾内科接受MHD的10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数据和血液生化数据。采用FRAIL量表评估衰弱状况,根据其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包括虚弱前期和无衰弱的参与者)。同时采用GAD-7、PHQ-9量表评估焦虑、抑郁现状。使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衰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101例MHD患者中,衰弱组29例(28.71%),非衰弱组72例(71.29%),其中抑郁42例(41.58%),焦虑25例(24.75%)。衰弱组中抑郁患病率65.52%,焦虑患病率55.17%。衰弱组和非衰弱组之间的年龄、握力值、有无运动、脑卒中及冠心病患病情况、有无焦虑抑郁、铁蛋白、CR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抑郁、焦虑、无运动,患脑卒中,高铁蛋白浓度是MHD患者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MHD患者中,衰弱与抑郁、焦虑及缺乏运动密切相关,且脑卒中和高铁蛋白浓度亦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超声生理盐水造影对新生儿环状胰腺的定量诊断价值
杨博洋,方倩,郑懿,王红英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18-26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19
摘要 ( 136 )   HTML ( 4)   PDF (760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参数在新生儿环状胰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间,于本单位就诊的十二指肠降段梗阻的新生儿56例,均经上消化道超声造影检查。测量超声参数包括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段外径(dilated duodenum diameter, DDD)、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段肠壁厚度(dilated duodenum thickness, DDT)、十二指肠降段狭窄处外径(stenotic duodenum diameter, SDD)。据术中诊断情况分为环状胰腺组(A组)28例、十二指肠降段闭锁组(B组)3例、十二指肠降段隔膜组(C组)25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的三种超声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行LSD-t检验。如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通过超声参数来诊断环状胰腺的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截点值。 结果 三组中的DDD分别为(23.2 ± 2.4)、(25 ± 1.0)、(19.4 ± 2.6)mm,三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9.406,P < 0.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P < 0.05;t = 3.793,P < 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32,P > 0.05)。三组DDT分别为(3.0 ± 0.6)、(3.2 ± 0.4)、(2.4 ± 0.3)mm,三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2.487,P < 0.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695,P < 0.05;t = 2.778,P < 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66,P > 0.05);三组中的SDD分别为(1.9 ± 0.3)、(3.6 ± 0.8)、(5.5 ± 0.7)mm,三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33.556,P < 0.001),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521,P < 0.05;t = 6.142,P < 0.05;t = 25.828,P < 0.05)。采用SDD ≤ 2.3 mm来诊断环状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00%、100%、96.6%,曲线下面积为0.999。 结论 SDD可用于诊断新生儿环状胰腺。

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龙海灯,殷世武,潘升权,项廷淼,宋均飞,王元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23-26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0
摘要 ( 179 )   HTML ( 2)   PDF (857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期间确诊的106例LEASO患者作为本研究的LEASO组,以一般资料与LEASO组匹配且无动脉病变的8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检测股骨头区域和踝关节区域达峰时间(TTP)、计算踝关节区域与股骨头区域 TTP的差值,测量踝肱指数(ABI)。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股骨头区域TT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EASO组踝关节区域TTP及TTP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EASO组中不同Rutherford分类患者股骨头区域TTP的比较以及左侧病变患者与右侧病变患者股骨头区域TTP、踝关节区域TTP、TTP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utherford分类越高,踝关节区域TTP及TTP差值越低(P < 0.05);经Pearson检验,LEASO患者的踝关节区域TTP、TTP差值与ABI呈负相关(P < 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踝关节区域TTP、TTP差值对LEASO具有诊断效能;经Delong检验,TTP差值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踝关节区域TTP(P < 0.05)。 结论 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测定踝关节区TTP及TTP差值是诊断LEASO的量化指标。

床旁超声评估四肢骨骼肌和膈肌对老年ICU获得性衰弱的诊断价值
周潇清,鲁海燕,鲁雅儿,罗旭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29-26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1
摘要 ( 150 )   HTML ( 0)   PDF (526KB) ( 1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评估四肢骨骼肌和膈肌对老年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 方法 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4月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7例老年重症患者,平均年龄74.51岁,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进行肌力评估,期间连续2次且间隔24 h,当MRC评分< 48分纳入ICU-AW组(20例),≥ 48分纳入非ICU-AW组(27例)。使用超声测量患者入住ICU首日、第3天(D3)及第7天(D7)上下肢骨骼肌厚度及膈肌参数,并且计算不同时间节点的上下肢骨骼肌厚度缩率,比较两组肌肉超声指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上下肢骨骼肌和膈肌相关参数对ICU-AW的诊断价值。 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BMI、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例数及脓毒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非ICU-AW组相比,D3 ICU-AW组股四头肌[股中间肌(VI)、总股四头肌(QF)]的萎缩率较高,膈肌移位度(DE)较低(P < 0.05);D7 ICU-AW组股四头肌[股直肌(RF)、股中间肌(VI)及总股四头肌(QF)]的萎缩率较高,膈肌参数[膈肌位移度(DE)及膈肌厚度分数(DTF)]较低(均P < 0.05)。通过ROC曲线分析:D7 ΔRF-MLT萎缩率预测ICU-AW的临界值为9.9%,AUC为0.743,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7.8%;D7 ΔVI-MLT萎缩率预测ICU-AW的临界值为5.69%,AUC为0.828,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7.8%;D7 ΔQF-MLT萎缩率预测ICU-AW的临界值为16.96%,AUC为0.835,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8.9%;D7 DE预测ICU-AW的临界值为1.67 cm,AUC为0.818,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5.2%;D7 DTF预测ICU-AW的临界值为33.96%,AUC为0.889,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5.2%;D7膈肌参数联合股四头肌参数预测ICU-AW的AUC为0.976,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100%。 结论 床旁超声测量股四头肌萎缩率联合膈肌参数可尽早识别和诊断ICU-AW。

调查研究
基于职业暴露数据对中医针刺操作意外刺伤的调查分析
蔡莉,陈惠超,李娅斐,罗丁,陈静薇,欧阳红莲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35-263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2
摘要 ( 300 )   PDF (450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和分析从事中医针刺类操作的医务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现状,提出预防刺伤策略,保障职业安全。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某三甲中医院在2020—2022年期间的职业暴露数据,收集整理暴露者的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业类别、岗前培训、使用针具类别、刺伤环节和暴露源等情况,分析刺伤发生风险点,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 结果 本次调查共涉及12个临床科室5 069名医务人员,其中63名医务人员被刺伤,发生率为1.24%(63/5 069)。年龄25 ~ 30岁发生刺伤的概率比< 25岁人群高(OR = 18.556,P < 0.05);年龄> 30岁发生刺伤的概率比< 25岁人群高(OR = 14.311,P < 0.05)。工作年限≥ 3年发生刺伤的概率比< 3年人群低(OR = 0.025,P < 0.05)。实习医生发生刺伤的概率比医生高(OR = 2.212,P < 0.05)。刺伤环节方面,拔针时发生率最高58.73%(χ2 = 106.222,P < 0.05)。针具类型方面,针灸针发生率最高为41.27%(χ2 = 45.095,P < 0.05)。暴露源方面,“未知暴露源”最高42.86%(χ2 = 57.476,P < 0.05),“暴露源为乙肝患者”为20.63%(χ2 = 57.476,P < 0.05)。岗前培训方面,“接受过岗前培训”仍发生刺伤占比最高为69.84%(χ2 = 38.000,P < 0.05)。 结论 应提前获取患者的血清学状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等预防感染的控制措施,实施有效岗前培训,并关注特殊针具的刺伤风险,才能预防刺伤,保障职业安全。

综述
CAR-T细胞在结直肠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孙昭晨,蒋君妍,陈一天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40-264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3
摘要 ( 205 )   HTML ( 10)   PDF (528KB) ( 5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AR-T细胞治疗(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是一种利用抗肿瘤免疫力进行癌症治疗的免疫治疗新方法。与传统免疫治疗相比,CAR-T具有改良的肿瘤抗原特异性和不依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的细胞毒性。近几年,关于CAR-T细胞的研究发展迅速,其中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在晚期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中已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临床反应。随着近年来结直肠肿瘤发生率的升高,CAR-T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取得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致力于将其应用至结直肠癌在内的其他实体瘤的治疗中。然而,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并未达到预期。该文总结了CAR-T细胞的定义与结构、在实体瘤方面的现存挑战等方面,并在最后着重讨论了CAR-T细胞疗法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未来前景。

长链非编码RNA参与调控肿瘤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研究进展
罗铿军,张文波,蒋鹏程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47-26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4
摘要 ( 154 )   PDF (476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一组长度超过200 nt的非编码RNA,其在人类转录组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较为系统的文献总结。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作为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系细胞,在肿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直接和间接抑制T细胞的活性、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调节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转移等方式,影响着肿瘤的生长、免疫抑制和转移。该文强调了对MDSCs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发现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lncRNA与MDSCs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的靶点和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冠状病毒组装及释放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昆,王兰,赵志虎,张彦,余国营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54-26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5
摘要 ( 137 )   HTML ( 2)   PDF (557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冠状病毒在近几十年中引起了多次大规模的传染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病毒的组装与释放是冠状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因此对冠状病毒组装和释放机制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该文对冠状病毒组装包装机制、冠状病毒多种释放途径以及相应的靶向抗病毒药物进行阐述,为其应对冠状病毒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心率恢复在心血管疾病评估的应用价值及进展
杨雅琳,胡阳,魏云鸿,邓洁,王煜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8):  2660-26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6
摘要 ( 155 )   HTML ( 4)   PDF (445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率恢复是指运动期间达到的最高心率与运动停止后一段时间内心率的差值,是目前临床上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最常使用的指标之一,具有无创、可重复的优点。目前,心率恢复在价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临床上可运用心率恢复评估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情况、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死亡率等,该文主要就心率恢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目前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