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2-10
述评
日间手术麻醉规范化管理策略
孙德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283-2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1
摘要 ( 295 )   HTML ( 14)   PDF (583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日间手术具有床位周转快、患者满意度高、医疗费用少、院内感染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国内外大力探索和发展的一种手术模式。安全是日间手术开展的底线,舒适是日间手术的核心追求,二者的保障均离不开对高质量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因此,在快速周转的日间手术模式下,本文就如何实施规范化的麻醉管理策略,分别从日间手术麻醉临床路径的制定、硬件设施以及人员的配备,麻醉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的选择,围术期疼痛管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管理,麻醉后监测治疗,术后随访几方面加以阐述。

临床新进展
人工智能在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黄良江,毛德文,郑景辉,王明刚,姚春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289-2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2
摘要 ( 271 )   HTML ( 10)   PDF (543KB) ( 1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性脑病是由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死亡。准确预测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为了提前识别患者的肝性脑病风险,许多研究都在致力于努力开发工具及方法,以尽早识别肝性脑病的风险,从而制定预防和早期管理策略。目前大多数传统的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分析临床数据和生化指标等因素,来评估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概率,然而其准确性、灵敏性和阳性预测值都不高。人工智能在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是一个非常热门和有前景的领域,它可以利用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来提高诊断和预后的准确性和效率。到目前为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肝性脑病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综述了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人工智能在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人工智能在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中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肝性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基础研究
铁超载调控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诱导泡沫细胞促动脉粥样硬化活化的作用
王晓燕,邹小义,祝翔,王婷,强叶涛,周思源,张鹏,张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295-30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3
摘要 ( 273 )   HTML ( 10)   PDF (1304KB) ( 1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铁超载对泡沫细胞促动脉粥样硬化(AS)活化的影响。 方法 RAW264.7和MOVAS细胞株扩增培养,分为正常对照(media)组、oxLDL组、oxLDL+柠檬酸铁铵(oxLDL+FC)组、oxLDL+柠檬酸铁铵+去铁胺(oxLDL+FC+DFO)组,分别以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柠檬酸铁胺(FC)、去铁胺(DFO)刺激。普鲁士蓝和油红O染色检测铁沉积和泡沫细胞生成。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DHE探针观察活性氧自由基(ROS)生成,ELISA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 丙二醛(MDA)含量。RT-qPCR检测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和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22a(smooth muscle 22 alpha, SM22a)、骨桥蛋白(OPN),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 结果 与oxLDL组相比,oxLDL+FC组细胞胆固醇逆向转运分子ABCA1和ABCG1表达降低,细胞泡沫化加重,死亡率上升,且ROS和MDA的表达增加,GPX4表达降低,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及平滑肌细胞合成型标志物升高,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铁超载能促进泡沫细胞生成,使其向促动脉粥样硬化表型转化,加重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反应。

LncRNA SENCR靶向miR⁃206调控人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
马润伟,穆纯杰,桂雯婷,邓瑶,赵敏章,柳民,宋怡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02-30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4
摘要 ( 305 )   HTML ( 9)   PDF (1410KB) ( 3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夹层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SENCR的表达变化及其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 方法 HE染色检测夹层组织病理变化,FISH检测夹层组织及人血管平滑肌细胞(HVSMCs)中SENCR的表达,RT-qPCR检测组织中SENCR和miR-206的表达水平。pcDNA3.1-SENCR过表达质粒或空载体pcDNA3.1转染到HVSMCs。CCK-8和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凋亡实验分别检测HVSMCs的增殖和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SENCR和miR?206的靶向关系。 结果 SENCR在HVSMCs中主要定位在胞质和胞核,与正常主动脉组织相比,主动脉夹层组织中SENCR表达下调(P < 0.01),miR?206表达上调(P < 0.01)。过表达SENCR后,HVSMCs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 < 0.01),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加(P < 0.01)。SENCR靶向负调控miR-206。 结论 SENCR在主动脉夹层组织中表达下调,过表达SENCR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iR?206抑制HVSMCs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靶向调控Nrf2⁃Keap1信号通路与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
肖湘芝,陈管雄,胡智文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09-31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5
摘要 ( 252 )   HTML ( 8)   PDF (1367KB) ( 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血糖诱导的出血性转化(HT)的预防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了其潜在机制是否与涉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Nrf2/Keap1)通路。 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 = 20)、模型组(n = 27)、高血糖模型组(HG,n = 43)、EGCG组(n = 43)。模型组大鼠仅建立电凝脑缺血模型,HG组和EGCG组采用急性高血糖联合电凝脑缺血模型建立HT模型。此外,EGCG组在脑缺血前灌胃EGCG 5 d,剂量为50 mg/(kg·d)。通过网络药理学用于预测 EGCG在HT发生中的潜在靶点和通路,进一步研究证实了相关靶点。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HG组大鼠死亡率显著升高[21.2%(6/27) vs. 51.2%(22/43),P < 0.05]。EGCG组大鼠死亡率较HG组显著降低[30.20%(13/43) vs. 51.2%(22/43),P < 0.05]。其次,EGCG组mNSS、Longa评分和梗死体积显著低于HG组(P < 0.05)。HG组的HT发生率高于模型组(59.3% vs. 90.7%)。EGCG显著降低高血糖诱导的HT发病率至69.8%。与HG组相比,EGCG使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从(53.42?±?5.11)mg/dL降低到(37.04?±?2.39)mg/dL(P < 0.05)。网络药理学显示Nrf2-Keap1介导的神经炎症可能与高血糖诱导的HT相关。HG组Nrf2和Keap1的表达显著降低和TLR4的表达、NF-κB的磷酸化显著增加,但EGCG逆转了这一过程。 结论 EGCG预处理防止了HT的发生,这可能与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
丁丽宏,耿世佳,王玉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16-3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6
摘要 ( 206 )   HTML ( 5)   PDF (507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肺泡上皮细胞A549分为感染组(1 × 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10、20、40 μmol/L蟛蜞菊内酯预处理,之后采用1 × 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较高,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P <0.05);与感染组相比,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较低,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且感染+蟛蜞菊内酯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最高,Bcl-2蛋白表达量最低(P < 0.05)。 结论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经蟛蜞菊内酯干预后细胞凋亡率下降,炎症因子分泌减少。

临床研究
HOXB4基因表达水平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王怡晨,严燕雯,宋美慧,薛祥俊,周文广,李玉权,齐玲,李光华,曾祥宗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21-3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7
摘要 ( 212 )   HTML ( 3)   PDF (452KB) ( 4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OXB4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HOXB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对比49例MDS患者(MDS组)和35例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C组)的HOXB4基因的表达差异,并探讨HOXB4的表达水平与MDS疾病特征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MDS组HOXB4基因的表达水平较C组高(P < 0.05)。根据HOXB4的中位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高表达组患者初诊时白细胞水平低于低表达组,而伴原始细胞增多的MDS亚型、不良预后分型及白血病转化的患者比例高于低表达组(P < 0.05)。 结论 HOXB4基因的表达水平与MDS患者向急性白血病转化有一定关联性。

糖脂代谢指标联合抗磷脂抗体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崔佳,张明明,王娜,高伟,李菲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26-32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8
摘要 ( 219 )   HTML ( 7)   PDF (475KB) ( 1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糖脂代谢指标联合抗磷脂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12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观察组,另外选取4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糖脂代谢指标、抗磷脂抗体水平,ROC分析糖脂代谢指标、抗磷脂抗体及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观察组TC、TG、ACL、抗β2-GP1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组TC、TG、ACL、抗β2-GP1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TC、TG、ACL、抗β2-GP1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 < 0.05)。ROC曲线显示,6项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TC、TG、ACL、抗β2-GP1单项预测价值(P < 0.05)。 结论 TC、TG、ACL、抗β2-GP1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衰弱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李娜,白彝华,蒋红樱,张凤,李萌,杨娇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30-33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09
摘要 ( 186 )   HTML ( 8)   PDF (507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长期维持性透析(简称:透析)患者的衰弱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不同的透析方式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复阳与衰弱综合征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3年2-6月在肾内科规律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的方法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透析方式,明确患者是否为COVID-19复阳。使用Fried衰弱表型评估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综合征组。比较3组患者衰弱表型的临床特征,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透析方式及COVID-19复阳与衰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衰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透析患者246例,其中无衰弱组77例(31.3%),衰弱前期组83例(33.7%),衰弱综合征组86例(35.0%)。衰弱综合征组呈现出高龄、高透析前血肌酐水平、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合并胸腔积液的特征(均P < 0.05)。血透组和腹透组的衰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60)。COVID-19复阳患者的衰弱评分较未复阳者高(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COVID-19复阳、血清白蛋白、透析前血肌酐及胸腔积液与患者发生衰弱综合征独立相关(均P < 0.05)。 结论 透析患者衰弱综合征呈现出较高的发生率,其发生与透析方式无关;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患者发生衰弱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而COVID-19复阳、高龄、透析前高血肌酐水平及胸腔积液是其发生衰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急性肺栓塞不同预后评分的临床效能评价分析
张昌志,陶禹至,余倩,邬勋平,刘维佳,韩婧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36-3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0
摘要 ( 221 )   HTML ( 7)   PDF (648KB) ( 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2018年中国指南与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指南预后评分在预测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患者30 d全因死亡效能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确诊APE住院患者资料,按照30 d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并根据性别、血氧饱和度及感染情况进行亚组分析。使用SPSS软件绘制两个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应用Delong′s检验比较AUC差异,使用R软件survival包、survIDINRI包、PredictABEL包计算净重分类指数(NRI)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 结果 共纳入626例APE患者进行分析,使用两个评分对APE患者30 d死亡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总体区分度方面,2018年中国指南预后评分较2019年ESC指南预后评分表现较好,AUC分别为0.782、0.7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预测准确性方面,2019年ESC指南预后评分较2018年中国指南预后评分总体NRI提升44.4%(95%CI:0.091 ~ 0.753),正确重分类至死亡组NRI提升58.6%(95%CI:0.161 ~ 0.917),正确重分类至生存组NRI降低14.2%(95%CI:-0.249 ~ 0.08),IDI提高3.38%(P < 0.05)。亚组分析示2018年中国指南预后评分及2019年ESC指南预后评分对不同性别、不同氧饱和度患者均有预测能力(均P < 0.05)、合并感染人群AUC值分别为0.749、0.772(P < 0.05)、不合并感染人群AUC值分别为0.652、0.833(P > 0.05)。 结论 2018年中国指南预后评分、2019年ESC指南预后评分均可预测APE患者30 d死亡率,且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但前者对生存组预测准确性更高,且评分较为便捷,更方便临床应用,后者对死亡组预测能力有所改善。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清miR-21及miR-27b与预后的关系
陈爽,杨娜,黄禹栋,孔祥丰,李锦涛,唐以众,马克雄,张阳阳,张院冬,任承德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43-3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1
摘要 ( 187 )   HTML ( 3)   PDF (472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血清微小RNA(miR)-21及miR-27b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筛选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院内同期健康体检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miR-21及miR-27b表达。比较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及健康对照患者的血清miR-21及miR-27b相对表达量;不同病理分期、Fuhrman分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血清miR-21及miR-27b表达及相关性;血清miR-21及miR-27b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的血清miR-21及miR-27b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Ⅲ期患者的血清miR-21表达量高于Ⅰ期(P < 0.05),Ⅳ期患者的血清miR-21表达量高于Ⅰ、Ⅱ、Ⅲ期(P < 0.05)。Ⅰ、Ⅱ、Ⅲ、Ⅳ期患者的血清miR-27b表达量逐渐升高(P < 0.05)。病理分期与血清miR-21及miR-27b表达均呈正相关(P < 0.001)。Fuhrman分级Ⅰ、Ⅱ、Ⅲ级患者的血清miR-21、miR-27b表达量逐渐升高(P < 0.05)。Fuhrman分级与血清miR-21及miR-27b表达均呈正相关(P < 0.001)。miR-2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miR-27b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血清miR-21及miR-27b表达水平可反映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生存情况。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
邹波,朱龙川,甘达凯,张鑫垚,姚雪兵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48-3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2
摘要 ( 227 )   HTML ( 2)   PDF (490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张秋,虞记华,李卫平,凌运其,王剑雄,胥方元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53-3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3
摘要 ( 174 )   HTML ( 4)   PDF (544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 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 ~ 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20)、(25 ± 5)Hz组(n = 20)及(35 ± 5)Hz组(n = 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5 ± 5)Hz组额外接受振动频率为(25 ± 5)Hz的WBV,(35 ± 5)Hz组接受(35 ± 5)Hz的WBV,3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3组患儿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to Up and Go Test, TUG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 GMFM-88)及足印分析法评定疗效。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 0.001);其中(35 ± 5)Hz组BBS评分(F = 12.502)、TUGT(F = 8.211)、GMFM-88的D区、E区评分(F = 12.802、8.505)、跨步长(F = 12.279)、步宽(F = 13.582)及1 min步行距离(F = 12.619)均优于(25 ± 5)Hz组及对照组(P < 0.05或P < 0.01);(25 ± 5)Hz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 结论 WBV可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躯干控制、改善其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且(35 ± 5)Hz的WBV疗效优于(25 ± 5)Hz的WBV。

基于驱动压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婴儿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黄伟坚,李洋,王海彦,刘晶,罗辉,胡祖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60-3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4
摘要 ( 190 )   HTML ( 5)   PDF (436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于驱动压(Pd)个体化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婴儿单肺通气(OLV)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60例择期胸腔镜手术婴儿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驱动压力组(DP组),每组30例。于OLV期间,比较两组婴儿人工气胸前(T0)、人工气胸后10 min(T1)、人工气胸后30 min(T2)、人工气胸后60 min(T3)和人工气胸结束(T4)时的MAP、HR、潮气量(Vt)、PEEP、Pd、气道峰压(Ppeak),肺静态顺应性(Cs),以及人工气胸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结果 两组患儿在各时间点上的MAP、HR和V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0相比,两组患儿在T1、T2和T3时的Pd和Ppeak均升高,Cs降低(P < 0.05),在T2时的PaO2和OI降低,PaCO2 升高(P < 0.05)。与C组相比,DP组在T1、T2和T3时的Pd和Ppeak更低,PEEP和Cs更高(P < 0.05),在T2时PaO2和OI更高(P < 0.05),PaCO2 和FiO2无明显差异(P > 0.05)。OLV期间,DP组需要通气补救2例(6.9%)低于C组9例(32.4%)(P < 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驱动压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个体优化婴儿OLV中PEEP设置,改善通气侧肺部顺应性和氧合。

着丝粒蛋白F、miR-1-3p在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赵健,刘松杰,张观朝,沈裕厚,李凤臣,徐兵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65-3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5
摘要 ( 210 )   HTML ( 2)   PDF (535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着丝粒蛋白F(CENPF)、miRNA-1-3p(miR-1-3p)在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即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组血清CENPF、miR-1-3p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中CENPF、miR-1-3p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ENPF、miR-1-3p表达与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COX回归分析影响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CENPF水平明显升高,miR-1-3p水平明显降低(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中CENPF和miR-1-3p水平呈负相关(r = -0.650,P < 0.001)。不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下CENPF、miR-1-3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ENPF高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63.33%(19/30)显著低于低表达组93.33%(28/30)(χ2 = 7.954,P < 0.001);miR-1-3p高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96.67%(29/30)显著高于低表达组60.00%(18/30)(χ2 = 11.882,P = 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ENPF、miR-1-3p表达是影响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中CENPF水平显著升高,miR-1-3p水平显著降低,二者与预后有关。

高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腹膜透析患者病死率增加相关的队列研究
杨珊,李红英,周静璇,陈耀德,李亚琴,古梓棋,牛红心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71-3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6
摘要 ( 159 )   HTML ( 2)   PDF (668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腹膜透析(PD)患者病死率增加是否相关。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自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止,共有519例PD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了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对TyG指数水平与P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5.4(8,101)月,有104例(20.0%)PD患者在研究结束时死亡,其中55例(52.9%)死于心血管疾病(CVD)。基线时中位血清TyG指数为8.44(6.48,11.94)。在Cox回归分析中,对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有无CVD、高血压等因素进行调整,发现高TyG指数组全因死亡的风险显著升高(HR = 2.22,95%CI:1.43 ~ 3.44,P < 0.001),同时CVD死亡风险也有所上升(HR = 2.50,95%CI:1.34 ~ 4.65,P = 0.004)。此外,对于高时间平均的TyG指数(TA-TyG指数)而言,它同样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风险呈现出了相似的关系(分别为HR = 1.90,95%CI: 1.25 ~ 2.90,P = 0.003和HR = 2.05,95%CI: 1.14 ~ 3.70,P = 0.017)。 结论 高TyG指数的PD患者出现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风险较高。

自身免疫疾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33例临床特征分析
谭毅刚,邝浩斌,傅红梅,李春燕,赵小冰,薛丽京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78-3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7
摘要 ( 273 )   HTML ( 3)   PDF (759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33例应用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32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及气管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26/33)、咳痰(23/33)、发热(17/33)。发病多见于肺结核(32/33)、支气管结核(15/33)、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结核(11/33)。结核菌双侧全肺播散(21/33),结核菌肺内组织(支气管、纵隔肺门淋巴结、胸膜)播散(19/33),肺外结核(18/33),肺结核伴肺内组织或肺外结核(26/33)。血CD4+T淋巴细胞检测正常(23/33),血IGRA检测阳性(27/33)。肺部影像学粟粒性结节(8/33)。淋巴结组织病理为不典型肉芽肿结节。抗结核治疗疗程8 ~ 32个月。死亡1例。 结论 自身免疫疾病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后并发结核病患者以双肺病灶多见,易播散到肺内组织及全身多个器官,免疫功能下降,多需延长治疗疗程,经综合治疗多预后良好。

经口联合颏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开放手术临床疗效对比
罗会霖,戴孟桥,刘草,李蓁珥,谢洋,应勇,曾祥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84-3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8
摘要 ( 219 )   HTML ( 3)   PDF (471KB) ( 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经口联合颏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肿瘤切除患者共154例,其中腔镜组74例采用经口联合颏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开放组80例采用传统颈前开放术式,收集两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并分析。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腔镜组无中转开放,腔镜组与开放组相比,术中出血量(19.46 ± 10.24 vs. 32.05 ± 15.87)mL,切口长度(1.95 ± 0.30)cm vs. (7.05 ± 0.60)cm,手术时长(136.66 ± 22.44)min vs. (82.75 ± 15.20)min,术后总引流量(111.35 ± 38.92)mL vs. (95.45 ± 36.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腔镜组患者术后疼痛、美容满意度,颈部感觉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上、甲状旁腺素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经口联合颏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临床疗效相当,且经口联合颏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较轻、颈部切口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药物与临床
地奥司明对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患者精液质量及性激素浓度的影响
王凯强,曹智,王尉,杨成林,杨悦,张惠芬,张小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89-39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19
摘要 ( 211 )   HTML ( 2)   PDF (464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地奥司明对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患者精液质量及性激素浓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术后地奥司明服用史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精子质量和性激素检验指标。 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73例患者匹配成功。两组患者在年龄、BMI、精液量、睾酮等指标上均保持平衡(P > 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率和睾酮均升高,精子畸形率、精子DNA碎片指数、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率、睾酮、精子畸形率、精子DNA碎片指数、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等检查结果中,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地奥司明有助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在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精液质量的恢复及性激素浓度的改善。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增强CT和MRI在鉴别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与淋巴瘤中的应用
陈海静,杨亚英,赵卫,胡继红,吴莉,郑凌琳,吴岩,李青青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394-3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0
摘要 ( 221 )   HTML ( 6)   PDF (831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CC)和淋巴瘤(NHL)的增强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不同影像特征鉴别鼻腔鼻窦SCC与NHL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鼻窦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鼻腔鼻窦SCC及NHL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肿瘤起源部位、最大径、CT密度、MRI信号强度、增强强化程度、肿瘤内部坏死、邻近骨质破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扫描范围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影像特征,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不同影像学特征鉴别鼻腔鼻窦SCC和NHL的效能。 结果 鼻腔鼻窦SCC与NHL的肿瘤起源部位、最大径、肿瘤内部坏死、周围骨质破坏以及周围组织侵犯5个影像学特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鉴别SCC与NHL的AUC分别为0.708、0.694、0.785、0.850、0.629。联合肿瘤起源部位、肿瘤内部坏死、周围骨质破坏3个影像特征鉴别SCC与NHL的AUC为0.969,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9%及97.2%。 结论 肿瘤起源部位、最大径、肿瘤内部坏死、骨质破坏及周围组织侵犯的增强CT及MRI影像征象有助于鼻腔鼻窦SCC与NHL的鉴别,尤其是出现肿瘤起源于鼻腔、坏死少见、骨质破坏轻微,应优先考虑鼻腔鼻窦NHL的可能。增强CT和MRI有助于鼻腔鼻窦SCC与NHL的鉴别,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基于胸部CT及临床特征构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肺脏受累的风险预测模型
侯鸣,李有强,李雪梅,贾军峰,常军英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400-40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1
摘要 ( 203 )   HTML ( 2)   PDF (590KB) ( 1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胸部CT及临床特征构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SS)患者肺脏受累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模型的风险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邯郸市中医院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360例p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分配比例分为建模组252例和验证组108例。建模组患者根据肺脏受累与否分为对照组201例和受累组51例。收集建模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与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特点,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确定收集信息中影响pSS患者肺脏受累的相关因素。对相关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以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通过验证组资料收集配合完成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验证与价值分析。 结果 患者年龄、病程、咳嗽、雷诺现象、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抗SSA抗体、HRCT等为影响pSS患者肺脏受累的相关因素(P < 0.05)。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咳嗽及HRCT异常为影响SS患者肺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以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提示,校准图显示预测模型性能良好;建模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3;验证组ROC的AUC为0.995。 结论 pSS患者临床特征与胸部CT结果与患者肺脏受累密切相关,其中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咳嗽及HRCT异常为影响pSS患者肺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对患者后装放疗是否发生肺脏受累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中医药现代化
阳明经穴针刺法联合基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针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刘岩,徐丽娟,陈思歧,李艳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406-4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2
摘要 ( 227 )   HTML ( 2)   PDF (505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阳明经穴针刺法联合基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针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52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阳明经穴针刺法及基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针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为研究组,以52例单独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四肢肌力评分、临床疗效、肢体感觉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正中神经电生理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下肢近端、下肢远端、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肌力评分、上肢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升高(P < 0.05),研究组更明显(P <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86.54%)高于对照组(69.23%)(P < 0.05)。治疗后,两组肢体感觉功能分级、肢体运动功能分级优于治疗前(P < 0.05),以研究组更明显(P < 0.05);治疗后,两组上肢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DML)降低(P < 0.05),以研究组更明显(P < 0.05)。 结论 阳明经穴针刺法联合基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针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四肢肌力、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且可调节神经电生理。

调经助孕合剂联合调经促孕十三针治疗卵泡发育不良型不孕症的效果
陈茜,汪新妮,亓媛,胡书香,李津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412-41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3
摘要 ( 228 )   HTML ( 1)   PDF (509KB) ( 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调经助孕合剂联合调经促孕十三针治疗卵巢功能下降(DOR)合并卵泡发育不良型不孕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DOR卵泡发育不良不孕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调经助孕合剂+调经促孕十三针+氯米芬组)和对照组(氯米芬组),各30例。观察患者治疗后卵泡刺激素、最大卵泡大小及排卵情况、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内膜厚度及妊娠等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卵泡刺激素、最大卵泡大小、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血流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排卵率66.7%,妊娠率40%;高于对照组排卵率40%,妊娠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调剂助孕合剂联合调经促孕十三针用于DOR卵泡发育不良不孕症的患者,可改善卵泡刺激素水平,促进卵泡成熟及排卵,增厚子宫内膜,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提高妊娠率,且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较好。

综述
铁蛋白自噬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石建梅,王茜茜,韦晓洁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417-4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4
摘要 ( 322 )   HTML ( 8)   PDF (1135KB) ( 15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高血糖状态可诱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铁蛋白自噬作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已被证实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铁蛋白自噬是细胞选择性自噬的一种类型,该过程由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介导,使铁蛋白在自噬体中降解并释放过量的铁离子导致铁过载,引发活性氧积聚,是细胞铁死亡的重要上游机制。现就铁蛋白自噬相关机制以及它在DM及其并发症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进一步分析通过调控铁蛋白自噬对DM及其并发症的影响,为进一步防治DM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

叉头框蛋白O3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靶向研究进展
李莎,崔春爱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423-42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5
摘要 ( 224 )   HTML ( 2)   PDF (467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大脑或脊髓内特定神经元细胞群的丢失或进程性病变而导致的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毒性和蛋白质聚集可促进神经退行性病变过程。叉头框蛋白O3a(FoxO3a)是Forkhead转录因子FoxO亚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通过磷酸化、泛素化介导的降解、微信号转导以及相关蛋白通路,在细胞增殖、凋亡、自噬、活性氧(ROS)解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重点对近年来FoxO3a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通路的靶向作用进行阐述,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CD73/NT5E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邵将,李琳,郭岩松,孙程圆,温稀超,郑克彬,史彦芳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428-43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6
摘要 ( 204 )   HTML ( 3)   PDF (444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具有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的特点。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高级别胶质瘤,临床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及电场治疗等综合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CD73是一种与腺苷代谢相关的新型免疫检查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迅速发展,发现CD73可以通过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和促进血管生成来促进肿瘤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CD73的作用机制,并讨论其在胶质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应用,旨在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方案。

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高山,季坤,赵丽,邢妤佳,谢燕东,蔡习强
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3):  432-43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4.03.027
摘要 ( 254 )   HTML ( 3)   PDF (534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鳞状上皮内瘤变是当前最为公认的食管鳞癌前病变,对其进行监测和干预是降低食管鳞癌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认识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对于食管鳞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相关临床研究仍不充分,临床处置也存在一定分歧。本综述在近年相关领域文献的基础上,从鳞状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转归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综述,希望为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临床管理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