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23-12-25
临床新进展
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及诊疗进展
赵迎静,沈骁,洪亮,章淬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53-315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1
摘要 ( 261 )   HTML ( 18)   PDF (532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bstructive mesenteric ischemia, NOMI)是由于血管痉挛导致局部血流灌注受损而引起一系列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疾病,同时也是重症监护室内常见的肠道并发症,尤其见于心脏手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且病死率较高,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心脏外科手术旨在改善患者预后,然而NOMI的并发很容易被忽视,从而阻碍术后患者的恢复。NOMI的发生发展速度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为其他胃肠道并发症。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NOMI是影响心脏外科术后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本文系统回顾了目前心脏外科术后导致NOMI的相关研究,对NOMI的发生原因、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综述,并着重介绍NOMI诊断手段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NOMI的准确鉴别及及时干预提供方向。

基础研究
沙棘熊果酸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
孙悦,戈娜,赵雪,郭腾飞,刘嘉炜,张文龙,周朋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58-316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2
摘要 ( 285 )   HTML ( 13)   PDF (641KB) ( 2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沙棘熊果酸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 2月龄Wistar大鼠30只,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制备后随机分为熊果酸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熊果酸组以熊果酸150 mg/(kg·d)灌胃,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6周。6周后,H&E染色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学变化,并计算大鼠SFI、MNCV;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NGF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L4 ~ L6脊髓中GAP-43的表达情况。 结果 术后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熊果酸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有所增多,排列相对规则,毛细血管结构丰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减少;SFI和MNCV%明显增高(P < 0.05),NGF蛋白阳性表达显著增高(P < 0.05),坐骨神经组织中GAP-4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 < 0.05)。 结论 沙棘熊果酸干预能够使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得到改善,这可能与增加大鼠NGF蛋白阳性的表达,提高GAP-43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CXCL16募集Th17细胞分泌IL-17A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李艳超,任巧利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63-316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3
摘要 ( 264 )   HTML ( 15)   PDF (714KB) ( 1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进展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B-ALL小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小鼠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Th17细胞的比例。进一步通过细胞因子芯片分析B-ALL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验证B-ALL小鼠外周血细胞IL-17A的表达。Th17细胞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Ki-67阳性细胞和B-ALL细胞凋亡比例,分析B-All细胞对Th17细胞的招募作用;通过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体内人急性白血病小鼠模型评价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A 促B-ALL进展。 结果 Th17细胞在B-ALL小鼠外周血(P < 0.000 1)、骨髓(P < 0.000 1)、脾脏(P < 0.000 1)和淋巴结(P < 0.000 1)中升高。IL-17A在B-ALL模型小鼠外周血中表达升高(P < 0.000 1),Th17细胞通过IL-17A促进B-All细胞增殖(P < 0.000 1),抑制其凋亡(P < 0.000 1)。B-All细胞通过CXCL16招募Th17细胞(P < 0.000 1)。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IL-17A处理显著增加了人急性白血病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白血病细胞比例,并缩短其生存时间。 结论 Th17细胞在B-ALL中比例升高,B-All细胞通过CXCL16招募Th17细胞,Th17细胞分泌IL-17A 促B-All进展。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索腺苷脱氨酶1对宫颈癌细胞的调控机制
张华明,何婉珊,韩芸,陈冠桥,陈斌,韦之富,伍恒英,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69-31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4
摘要 ( 175 )   HTML ( 9)   PDF (1188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使用RNA-seq技术分析腺苷脱氨酶1(ADAR1)在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情况,并为揭示ADAR1在宫颈癌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正常和ADAR1敲低的Hela细胞株进行RNA-seq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 Pathway、GO cellular和GSEA富集分析,分析ADAR1在Hela细胞株中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 结果 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和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TNF-α/NF-κB、NIK/NF-κB、Jak/Stat-IL-6)、Hippo信号通路、TGF-β等信号通路上,参与了干扰素应答、细胞氨基酸代谢调控、蛋白质泛素化/去泛素化、病毒转录等生物过程;对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ADAR1敲低后,NF-κB1和TRAF5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 结论 ADAR1可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调控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银杏内酯B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拮抗血管内皮损伤的作用机制
马长淞,黄帅,瓦庆德,陈伟之,汪洋,令狐熙涛,唐欲博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75-31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5
摘要 ( 238 )   HTML ( 9)   PDF (874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 GB)是否通过拮抗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发挥其拮抗血管内皮损伤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 建立衣霉素(tunicamycin, TM)诱导的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ERS损伤模型,用MTS检测细胞增殖能力;Calcein-AM/EthD-I双染法检测细胞活性状态;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DCFH-DA染色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ELISA法测定NADPH活性;JC-1和DiOC6染色定性和定量检测线粒体膜电位;qRT?PCR检测mRNA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GB浓度依赖性减轻衣霉素对hEPCs造成的ERS内皮损伤(细胞活性、细胞迁移率和血管形成率的降低)(P < 0.01);降低ROS及NADPH水平(P < 0.01);呈浓度依赖性抑制ERS介导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 < 0.01);抑制ERS相关蛋白(GRP78、ATF4、CHOP等)表达,并调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xl、Bax、cleaved caspase-4、cytochrome c)的表达水平,拮抗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损伤。 结论 银杏内酯B能通过拮抗内质网应激,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抑制ERS相关蛋白(CHOP, GRP78、ATF4)表达及调节细胞凋亡蛋白(Bcl-xl、Bax、cleaved caspase-4、cytochrome c)的表达水平有关。

丹参酮ⅡA调节Fas/FasL信号通路对脂多糖诱导的牙髓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武万超,韩宇环,李丽洁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82-318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6
摘要 ( 177 )   HTML ( 10)   PDF (966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 ⅡA)调节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合成酶配体(FasL)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牙髓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鉴定从需正畸的18 ~ 20岁患者第三磨牙中分离的人牙髓干细胞(hDPSCs)。用低、中、高剂量Tan ⅡA处理LPS诱导的hDPSCs后,再用人重组FasL蛋白(rh FasL)干预高剂量Tan ⅡA作用后的LPS诱导的hDPSCs,检测hDPSCs增殖、凋亡、hDPSCs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及hDPSCs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裂解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Fas、FasL蛋白表达。 结果 成功分离出hDPSCs。Tan ⅡA可促进LPS诱导的牙髓干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上调PCNA蛋白表达,抑制TNF-α、IL-6水平及Cleaved Caspase-3、Fas、FasL蛋白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rh FasL对LPS诱导的牙髓干细胞的影响与上述对应指标变化趋势相反(P < 0.05);rh FasL减弱了高剂量Tan ⅡA对LPS诱导的牙髓干细胞增殖的促进以及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结论 Tan ⅡA可能通过抑制Fas/FasL信号通路促进LPS诱导的hDPSCs增殖,抑制凋亡。

基于p38MAPK/NF-κB研究miR-146a干预脓毒性心肌病的分子机制
敖雪,苏醒,侯宇,马添翼,邓超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88-31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7
摘要 ( 228 )   HTML ( 12)   PDF (1128KB) ( 3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核因子κB(NF-κB)研究微小RNA-146a(miR-146a)干预脓毒性心肌病(SIC)的分子机制。 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SIC模型组、miR-146a激动剂组、miR-146a抑制剂组。正常对照组、SIC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0.2 μL/g生理盐水,miR-146a激动剂组大鼠腹腔注射0.2 μL/g miR-146a激动剂、miR-146a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0.2 μL/g miR-146a抑制剂;24 h后SIC模型组、miR-146a激动剂组、miR-146a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SIC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形态学;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含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酸激酶心肌结合(CK-MB)和肌红蛋白(Mb)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p38MAPK、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定量(RT-q) PCR检测miR-146a 、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 mRNA水平。 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大小均一,排列整齐,横纹清晰,结构正常;SIC模型组及miR-146a抑制剂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心肌纤维断裂、间隔增宽;与SIC模型组相比,miR-146a激动剂组心肌结构损伤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IC模型组、miR-146a激动剂组及miR-146a抑制剂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血清cTnI、BNP、CK-MB、Mb水平,心肌组织p-p38 MAPK、p-NF-κB p65、TNF-α、ICAM-1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α、IL-1β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miR-146a mRNA水平降低;与SIC模型组相比,miR-146a激动剂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血清cTnI、BNP、CK-MB、Mb水平,心肌组织p-p38 MAPK、p-NF-κB p65、TNF-α、ICAM-1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α、IL-1β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miR-146a mRNA水平升高。 结论 miR-146a可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轴,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miR-146a高表达对炎症反应的具有某种负向的调控,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改善炎症反应。可为SIC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前期的机制研究以及理论支持。

临床研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γδ T细胞及其亚群的水平及意义
奚睿汀,耿素霞,黄欣,李敏明,邓程新,王玉连,黄励思,翁建宇,杜欣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195-31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8
摘要 ( 241 )   HTML ( 7)   PDF (525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骨髓γδ T细胞及其亚群的水平,探索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免疫缺陷状况。 方法 收集MDS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供者骨髓样本,多色流式检测骨髓γδ T细胞及亚群水平,并分析MDS患者治疗后各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 MDS患者骨髓γδ T细胞和滤泡辅助性γδ T细胞明显降低(P < 0.05)。不同分化程度的γδ T细胞,仅初始γδ T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 = 0.037),中枢记忆、效应记忆和终末分化γδ T细胞MDS患者与正常供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检查点PD1和TIM3阳性的γδ T细胞分别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获得疗效患者的γδ T细胞和初始γδ 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效应记忆γδ T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85.71%(6/7)的MDS患者γδ + TIM3 + T细胞水平治疗后不同程度的降低。 结论 MDS患者骨髓微环境γδ T细胞及其亚群的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有效的患者,异常的γδ T细胞恢复,通过γδ T细胞及亚群水平检测可了解MDS的免疫缺陷状态,有可能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并为抗肿瘤免疫疗法提供新的资料。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及其与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关系
安怡,云艳芳,杨桂新,陈海燕,蒋勇明,黄东旭,莫晓榕,李晓岚,韦宝莹,周莹杰,李雪斌,黄建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00-32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09
摘要 ( 223 )   HTML ( 5)   PDF (509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表达水平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软脑膜侧支(LMC)循环的相关性。 方法 使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诊断明确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根据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按照美国介入和治疗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对LMC循环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LMC循环良好组30例(2 - 4级)和LMC循环不良组55例(0 - 1级),比较两组non-HDL-C水平。 结果 与LMC循环良好组比较,LMC循环不良组LDL-C、non-HDL-C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6,P = 0.01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on-HDL-C为LMC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OR = 3.019,95%CI:1.053 ~ 8.658,P = 0.04)。LMC循环评分与血清non-HDL-C水平呈负相关(r = -0.228,P = 0.036)。non-HDL-C表达水平预测LMC循环不良曲线下面积为0.638(95%CI:0.521 ~ 0.755,P = 0.036)。 结论 non-HDL-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LMC循环不良具有显著相关性,成为LMC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提示non-HDL-C水平增高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LMC循环代偿不良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路子蕴,孙行,徐璐,杨如松,王涛,史敏科,马正良,孙玉娥,李冰冰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05-320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0
摘要 ( 239 )   HTML ( 14)   PDF (462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日间胸腔镜手术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内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22年6-10月南京鼓楼医院集中式管理日间病房拟行择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患者术后第1天晨由1名研究者在床旁行肺超声(LUS)检查。患者在出院后1月内至少在门诊完成1次X线或CT检查。根据影像学随访结果及患者复诊时临床症状主诉,明确是否发生PPCs,并将患者分为肺部并发症组(PPC+组)和正常组(PPC-组)。采用单因素分析VATS术后发生PPCs的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188例VATS患者接受了LUS检查并完成了1个月的随访,其中68例(36.1%)发生了不同种类的PPC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免疫系统疾病(OR = 24.36,95%CI:1.63 ~ 371.45,P = 0.021)、行肺叶切除术(OR = 1.01,95%CI:0.98 ~ 1.02,P = 0.031)和术后第1天LUSS高(OR = 1.37,95%CI:1.12 ~ 1.68,P = 0.002)是行日间VATS手术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行肺叶切除术及术后第1天LUSS升高是日间VATS手术患者出院后1月内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与宫颈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
杨光,张丹凤,冯晓娜,张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10-321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1
摘要 ( 175 )   HTML ( 4)   PDF (461KB) ( 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PDCD5)与宫颈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收治的9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98例宫颈良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及病灶组织中PDCD5的表达水平,分析PDCD5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ROC曲线分析PDCD5对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 观察组血清及病灶组织中PDCD5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升高,血清及病灶组织中PDCD5的表达显著下降(P < 0.05)。在98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32例;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及病灶组织中PDCD5的表达水平均低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 <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和病灶组织中PDCD5预测宫颈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810、0.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DCD5与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损伤及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及血清SDF-1、sRAGE的预测价值
魏会强,郭丽萍,侯彦琨,郝秀玲,李海宁,柴永娜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14-322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2
摘要 ( 208 )   HTML ( 5)   PDF (537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损伤及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及血清SDF-1、sRAGE对肺损伤及肺动脉高压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肺损伤23例,未发生肺损伤177例;发生肺动脉高压31例,未发生肺动脉高压169例,分析肺损伤及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血清SDF-1、sRAGE对肺损伤及肺动脉高压的预测价值。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PCT、CRP、RDW、MPV、PLT、NLR、SDF-1、sRAGE、并发肺动脉高压、动脉血氧分压、FVC、FEV1为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损伤的主要因素,D-D、PCT、CRP、RDW、MPV、PLT、NLR、SDF-1、sRAGE、动脉血氧分压、FVC、FEV1、CT血管造影肺动脉容积为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P < 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SDF-1、sRAGE与肺损伤及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呈正相关(P < 0.05)。两项联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损伤、肺动脉高压的预测敏感度、准确性高于SDF-1、sRAGE单一检测(P < 0.05)。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损伤与D-D、PCT、CRP、RDW、MPV、PLT、NLR、SDF-1、sRAGE、并发肺动脉高压、动脉血氧分压、FVC、FEV1有关,发生肺动脉高压与D-D、PCT、CRP、RDW、MPV、PLT、NLR、SDF-1、sRAGE、动脉血氧分压、FVC、FEV1、CT血管造影肺动脉容积有关,SDF-1、sRAGE联合检测对肺损伤、肺动脉高压的预测价值较高。

牵引床辅助直接前侧入路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李骏然,梁卫东,翟婧秀,梁俊生,李力更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22-322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3
摘要 ( 215 )   HTML ( 7)   PDF (743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应用牵引床辅助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股骨头置换(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FHR)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采用FHR治疗的7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牵引床DAA-FHR(观察组),37例采用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 0.05)。在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初次下床站立时间、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的术后6个月、术后1年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牵引床辅助直接前侧入路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早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值得肯定,但术前准备时间较长。

四轴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
陈文创,李勇,陈荣彬,谭黎鑫,林新源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27-323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4
摘要 ( 195 )   HTML ( 4)   PDF (771KB) ( 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四轴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与徒手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差异,明确3D打印导板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单节段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70例,随机分为徒手组(对照组)、导板组(观察组)。对照组35例患者在传统徒手穿刺下行PVP术,观察组35例患者在四轴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下行PVP术,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的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在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在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灌注是否包含骨折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VAS评分、术后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术前、术后同一时间点,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VAS评分和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四轴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与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徒手穿刺行PVP的临床疗效相同,都能迅速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但导板辅助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使椎体成形手术更快速、更安全。

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康复的影响
盛峰,刘明伟,董安琴,李娴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33-32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5
摘要 ( 197 )   HTML ( 6)   PDF (452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FMS)对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5 Hz组、10 Hz组、20 Hz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0例。四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临床药物、康复治疗、间歇导尿治疗,其中5 Hz组、10 Hz组、20 Hz组再分别给予5、10、20 Hz的FMS治疗,对照组给予同5 Hz组相同部位和参数的假刺激治疗。比较四组膀胱压力容量指标、排尿情况、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生活质量精简问卷(SQLP)评分、尿潴留疗效。 结果 治疗前四组的各项膀胱压力容量指标水平、排尿情况、恢复自主排尿时间、SQL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四组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均升高,5 Hz组、10 Hz组、20 Hz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四组的残余尿量均降低,5 Hz组、10 Hz组、20 Hz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现剂量效应。治疗后较治疗前四组的日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排尿量均增多,5 Hz组、10 Hz组、20 Hz组均多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四组的日均导尿次数均减少,5 Hz组、10 Hz组、20 Hz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现剂量效应。治疗后较治疗前四组的SQLP评分均降低,5 Hz组、10 Hz组、20 Hz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5 Hz组、10 Hz组、20 Hz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现剂量效应。5 Hz组、10 Hz组、20 Hz组的尿潴留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现剂量效应。 结论 5、10、20 Hz的FMS治疗均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功能和生活质量,且临床疗效呈现剂量反应,20 Hz的FMS疗效优于5 Hz、10 Hz。

淋巴血浆置换加半全血置换治疗术后感染导致贫血的疗效观察
卢征翠,罗志月,唐斌,陈蕾,邓坤,朱廷伦,吴昌松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38-32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6
摘要 ( 206 )   HTML ( 17)   PDF (459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淋巴血浆置换(LPE)加半全血置换术对术后严重感染导致患者伴中、重度贫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30例术后发生严重感染,伴中、重度贫血,抗生素治疗48 ~ 72 h无效符合标准的患者,观察组(n = 15)行LPE加半全血置换术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n = 15)行常规抗生素抗感染、输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感染、贫血评价观察指标组间、组内比较,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感染、贫血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感染、贫血观察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WBC、NEUT、NEU观察指标无明显下降,且CRP、PCT观察指标呈上升趋势,RBC、Hb、HCT无明显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每次治疗后两组感染、贫血评价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LPE加半全血置换术治疗术后严重感染,伴中、重度贫血治疗方案优于单纯抗生素抗感染,输血改善贫血症状的常规治疗方案。

药物与临床
瑞马唑仑与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宋尧,覃禹翱,夏雪,李林,邹学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43-32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7
摘要 ( 232 )   HTML ( 8)   PDF (535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和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手外科行断指再植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行单次臂丛神经阻滞,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 mg/kg,继以1 mg/(kg·h)泵注维持至手术结束前10 min;D组静脉注射0.5 μg/kg右美托咪定,然后以0.5 μg/(kg·h)的速度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前10 min。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创面清洗消毒时(T1)、上止血带时(T2)、手术开始时(T3)、松止血带时(T4)、手术结束时(T5)的MAP、HR、SpO2值;比较不同时刻两组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值(BIS);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开始至意识消失时间(LOC)和停药后的意识恢复时间(ROC);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上止血带前和最后一次松止血带后15 min血乳酸值(Lac);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R组患者术中各时刻MAP波动较小,D组患者MAP在T1、T2、T3时刻与T0时刻和与R组同时刻比较明显升高(P < 0.05);R组患者术中各时刻HR平稳,D组患者HR在T1、T2时刻与T0时刻和与R组同时刻比较明显减慢(P < 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均能达到理想镇静状态(MOAA/S评分 ≤ 3分),R组患者在停药后10 min的T5时刻MOAA/S评分高于同组其他时刻和D组(P < 0.05);R组患者术中各时刻BIS值均高于同时刻D组患者(P < 0.05)。R组患者LOC时间和ROC时间均短于D组患者(P < 0.05)。D组患者术中发生高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组患者,R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高于D组(P < 0.05)。两组患者Lac比较无明显变化(P > 0.05)。 结论 瑞马唑仑与右美托咪定两种药物均能满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断指再植手术的镇静需求,与右美托咪定比较,瑞马唑仑镇静可控性更好,血流动力学稳定,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和安全性
唐海涛,王娴,晁廷霞,王凤梅,贾文玲,梁春辉,张文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49-32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8
摘要 ( 336 )   HTML ( 5)   PDF (477KB) ( 1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例,给予TAF 25 mg/d治疗 24周。主要疗效终点为第24周达到病毒学应答(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比例。其他疗效终点包括自基线至24周ALT、AST、TBIL、CTP评分和MELD评分的变化。安全性方面,观察自基线至24周Scr、eGFR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 结果 41例患者中,男30例73.2%,年龄(53.49 ± 9.27)岁TAF治疗24周后,90.2%的患者HBV DNA均检测不到, 基线时ALT、AST和TBil中位值分别为50.70 、48.70 U/L和26.40 μmol/L,治疗24周后,ALT、AST和TBil显著降低,分别为31.50 、37.80 U/L和23.80 μmol/L(P<0.05)。58.5%(n = 24)和63.4%(n = 26)的患者CTP评分和MELD评分改善。基线时中位Scr和eGFR分别为58.50 μmol/L和106.15 mL/(min·1.73 m2),治疗期间Scr和eGFR稳定,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也未发生肝移植、肝癌或死亡。 结论 TAF在真实世界中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自身抗体在先兆早产诊疗中的应用
方伟,冯安妮,彭兰欢,廖玉琴,邓倩昀,陈柳勤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55-32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19
摘要 ( 169 )   HTML ( 2)   PDF (529KB) ( 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中抗磷脂抗体(aPL)(ACA-IgG、ACA-IgM、β2-GPI-IgG、β2-GPI-IgM)、LAC、ds-DNA、ANA的水平与先兆早产的相关性,结合年龄、孕周、生产史、流产史对先兆早产进行预测分析,为先兆早产的防治提供参考,促进优生优育。 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疗的先兆早产孕妇43例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一时期且孕龄相近的健康孕妇47例为对照组。采用酶免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PL(ACA-IgG、ACA-IgM、β2-GPI-IgG、β2-GPI-IgM)、ds-DNA等指标,采用凝血仪检测血浆中的狼疮抗凝物(LAC),采用免疫荧光分析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应用SPSS 24.0软件对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患者年龄、孕周、生产史、流产史等一般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先兆早产相关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确定ROC曲线下面积(AUC)、最佳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对先兆早产进行预测价值分析。 结果 病例组孕妇年龄27 ~ 40岁,平均(29.93 ± 3.91)岁,采血检测时孕周27 ~ 36周,平均(31.96 ± 2.35)周;对照组孕妇年龄25 ~ 40岁,平均(30.74 ± 3.44)岁,采血检测时孕周28 ~ 36周,平均(32.84 ± 2.13)周。病例组孕妇β2-GPI-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β2-GPI-IgG、ds-DNA、LA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β2-GPI-IgM AUC为0.642(P < 0.05),是先兆早产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孕周、生产史、流产史均不能作为先兆早产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β2-GPI-IgM与先兆早产相关,可作为先兆早产的预测指标,在孕妇先兆早产监测中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广西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耐药基因突变特征
刘港,蓝如束,覃慧芳,秦小玲,秦翊翔,徐若兰,罗丹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61-32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0
摘要 ( 163 )   HTML ( 8)   PDF (468KB) ( 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乙胺丁醇(EMB)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结核病的分子诊断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8-2019年广西30个结核病耐药监测点连续不间断收集的655株结核分枝杆菌(其中52株乙胺丁醇耐药菌株,603株乙胺丁醇敏感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乙胺丁醇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655株结核分枝杆菌中,54株发生乙胺丁醇耐药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24%(54/655)。在比例法检测EMB耐药的52株菌株中,21株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0.38%(21/52);603株EMB敏感株中,33株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47%(33/603),耐药株中的基因突变率高于敏感株(χ2 = 77.133,P = 0.000)。EMB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的符合率为40.38%(21/52),二者检测结果吻合度不高(Kappa值 = 0.343,P < 0.001)。54株发生基因突变的菌株,突变基因为embA、embB和embC,突变形式有20种,其中单位点突变29株,占53.70%(29/54),联合位点突变25株,占46.30%(25/54)。单位点突变中,突变比例最高的位点为embB306(35.19%),其次为embB497(5.56%)和embB406(3.70%)。联合位点突变中,突变比例最高的位点为embC270+embB378(22.22%),其次为embB306+embA-12(3.70%)。性别、抗结核治疗史、基因型以及是否耐多药可能与EMB基因突变有关(χ2 =9.388,P = 0.004;χ2 = 27.084,P = 0.000;χ2 = 6.671,P = 0.010;χ2 = 68.826,P = 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 = 6.150)、复治(OR = 2.636)和耐多药(OR = 7.333)可能是EMB耐药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北京基因型可能是EMB耐药基因突变的保护因素(OR = 0.511)。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EMB耐药性与embA、embB和embC基因突变有关,EMB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吻合率不高。对于男性、复治、耐多药以及非北京基因型菌株感染的结核病患者,应关注其EMB耐药基因突变的情况。

调查研究
长工时对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全宁斌,王瑾,王雨浩,荆茹,杨道宇,彭金碧,顾倚岑,韩宇浩,卢锦意,张昭,徐璐瑶,黄淑玲,苏晓舟,李旭东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67-32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1
摘要 ( 188 )   HTML ( 5)   PDF (467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长工时暴露特征,分析长工时暴露对职业紧张、抑郁、疲劳蓄积、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在广州市、珠海市、东莞市、汕头市、茂名市、河源市各抽取2家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等量表对其职业心理健康进行评估。 结果 医务人员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为(8.99 ± 2.18)h;长工时暴露2 094例,占比78.96%。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等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后,长工时(周工作时间大于40 h)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疲劳蓄积的危险因素(P < 0.01);且周工作时间越长,发生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疲劳蓄积的风险越高;周工作时间大于48 h是发生失眠的危险因素(P < 0.01)。 结论 医务人员长工时暴露水平较高,长时间工作是引起职业紧张、抑郁、疲劳蓄积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

新技术新方法
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罗城,郭胜杰,张志凌,周芳坚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75-328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2
摘要 ( 151 )   HTML ( 4)   PDF (713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内窥镜系统行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其用于临床肾部分切除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 选取3只符合条件的实验用猪,由高级职称泌尿外科医生(2名)和高年住院医生(1名)分别用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分别对其进行左右肾部分切除手术,并记录手术时长、热缺血时长、缝合时间、估计失血量、切除肾实质的体积等数据。 结果 3只实验猪,12次肾部分切除手术均能在单孔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楔形切除8次(楔形切除组),半肾切除4次(半肾切除组)。楔形切除肾脏体积(7.35 ± 0.81)mL,失血量(8.50 ± 11.09)mL。总手术时长(41.67 ± 8.50)min,其中切除时间(5.88 ± 3.27)min,缝合时间(11.75 ± 2.82)min。半肾切除肾脏体积(24.30 ± 2.18)mL,失血量(6.25 ± 4.35)mL。手术时长(47.00 ± 11.27)min,其中切除时间(3.25 ± 1.50)min,缝合时间(10.00 ± 5.25)min。所有手术松开动脉止血夹后创面未见出血。半肾切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楔形切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级职称医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高年住院医生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运用NASA-TLX测量表用于评估术者在手术操作时的工作负荷程度,结果显示3名医生受挫程度都不高。术中均未发生与单孔手术机器人相关的不良事件。 结论 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行肾部分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中医药现代化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肺脾气虚证)患儿的疗效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尤士军,梁雪,王春莲,宋钰涵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81-328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3
摘要 ( 190 )   HTML ( 4)   PDF (486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肺脾气虚证)患儿的临床疗效及炎症指标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84例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肺脾气虚证)患儿,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常规组按照传统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联合组在传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进行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炎症指标、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 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指标低于常规组(P < 0.05),临床疗效等级分布优于常规组(P < 0.05),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 < 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无差异(P > 0.05)。 结论 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肺脾气虚证)患儿治疗中人参五味子汤加减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临床护理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人工肛门患者排便习惯的影响
高慧云,程黎阳,吴蓓,刘序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86-32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4
摘要 ( 191 )   HTML ( 4)   PDF (423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在人工肛门患者排便习惯中的影响效果。 方法 选取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人工肛门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排便习惯的影响效果。 结果 研究组排便习惯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

综述
外源性补充酮体3羟基丁酸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魏岱旭,刘宇,周文辉,刘召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90-329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5
摘要 ( 252 )   HTML ( 18)   PDF (626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羟基丁酸(3HB)是具有羟基结构的阴离子小分子酸性代谢物,存在两种对映体,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抗氧化应激等有关,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除了早期的癫痫治疗,随着近些年生酮饮食的流行,人们逐步发现外源性补充3HB与多种代谢疾病的治疗存在关联。本文阐述3HB的生理功能、理化特征、毒理及生物安全性,及其作为潜在的药物分子在癫痫、减肥(体重控制)、全身性炎症、失血性休克、癌症、炎症性肠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症)、肌肉萎缩症、新冠肺炎、抗衰老等医学诸多领域的应用进展。外源性补充3HB对多种疾病存在治疗与预防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转化意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为人类外源性补充酮体3羟基丁酸用于部分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不同分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以PIRO概念进行特点分析
李春燕,徐华谦,汤善宏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297-330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6
摘要 ( 221 )   HTML ( 7)   PDF (436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常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病死率高。由于病因和诱因等的差异,东西方对于ACLF的定义、诊断标准仍存在分歧。2014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 WGO)在各大定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根据基础肝病类型将ACLF分为在非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A型ACLF,在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B型ACLF和在既往失代偿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C型ACLF。然而不同分型的ACLF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从而导致在易感性、诱发因素、损伤反应、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率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使用国际上用于评估脓毒症预后的PIRO(predisposition, injury, response, and organ failure) 概念有助于全面认识不同分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从而改善管理,提高ACLF生存率。

病例报告
mNGS助力早期诊断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陈柳勤,方伟,廖玉琴,陈晓忠,胡雪姣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4):  3301-33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4.027
摘要 ( 278 )   HTML ( 26)   PDF (636KB) ( 2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