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5-09-10
上一期   
述评
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临床防治中的新角色
宁潇雨,陈小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11-261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1
摘要 ( 128 )   HTML ( 10)   PDF (534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2DM)的患病人数正随着肥胖发病率的逐年递增而快速增加,对全球医疗系统造成严重负担。近年来,生活方式干预(lifestyle intervention, LSI)通过有效减重实现T2DM防治的潜能被发掘,其在临床防治T2DM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要实现有效的LSI防治T2DM从理论到临床应用的跨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缺乏专业指导、患者依从性差及体质量反弹等问题。尽管如此,鉴于LSI在T2DM防治领域、众多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卓越表现以及理论上的可行性,从“以药为主”到“以LSI为主”的理念转变为临床上T2DM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

专题报道:心肌损伤
HIF-1α三突变体对高糖、低氧环境下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麦莉,潘永婷,何文凯,吴晓倩,李明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17-262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2
摘要 ( 91 )   HTML ( 5)   PDF (886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以腺病毒为载体的HIF-1α三突变体(Ad-HIF-1α-Trip)对高糖、低氧环境下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置于低氧浓度培养箱中培养,并随机分组,依据正常或高葡萄糖浓度的培养环境以及病毒转染情况分为4组,分别为低氧 + 正常葡萄糖浓度组(LO + NG组),低氧 + 高葡萄糖浓度组(LO + HG组),低氧+高糖+腺病毒空载体组(LO + HG + Ad-Null组),低氧 + 高糖 + 腺病毒HIF-1α三突变组(LO + HG + Ad-HIF-1α-Trip组)。低氧下培养12 h后,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9c2心肌细胞HIF-1α、PI3K和Akt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9c2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 q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高糖、低氧环境下HIF-1α、PI3K、Akt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下降,转染Ad-HIF-1α-Trip可增强其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在高糖、低氧环境下,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而LO + HG + Ad-HIF-1α-Trip组H9c2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降低。 结论 Ad-HIF-1α-Trip可增强高糖、低氧环境下H9c2心肌细胞HIF-1α、PI3K、Akt的表达,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照顾者正念自我关怀干预方案的应用
黄英兰,刘富伟,肖莉,王婧,胡红萍,罗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24-263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3
摘要 ( 62 )   HTML ( 2)   PDF (527KB) ( 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基于二元疾病管理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及其照顾者正念自我关怀干预方案并探究其小规模应用效果。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4年1—10月收治的100对CHF患者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调查数据无效者后最终纳入92对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分析,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对。其中对照组患者及其照顾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基于二元疾病管理理论的正念自我关怀方案进行干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我同情量表(SCS)及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比较两组患者及照顾者干预前(T1)、干预后即刻(T2)、干预后1个月(T3)时的焦虑、抑郁情绪、自我关怀及正念水平,采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AC)评估照顾者各时间点的照顾积极感受。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及照顾者T2、T3时HAMA及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重复方差分析显示HAMA、HAMD及SCS评分组间、时间、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及照顾者T2、T3时MAAS评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复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及照顾者MAAS评分组间、时间、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照顾者T2、T3时PAC评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复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照顾者PAC评分组间、时间、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二元疾病管理理论的CHF患者及其照顾者正念自我关怀干预方案能有效降低患者及照顾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及照顾者正念与自我关怀,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黄蜀葵花制剂防治急性放射性心肌损伤的效果
杨文莉,包桐,林欣,牛茹歌,徐中驰,赵云贺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31-263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4
摘要 ( 65 )   HTML ( 2)   PDF (517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指标研究黄蜀葵花制剂(甲花片)对急性放射性心肌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放射性心脏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策略。 方法 临床入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9例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及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标准放射治疗联合常规放射性心肌损伤保护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花片,两组均连续服药1个月。于放射治疗前3 d及放射治疗后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的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ing expression gene 2, sST2)、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变化。 结果 放射治疗后第7天,对照组 sST2与 cTnI 的血清浓度较干预前大幅提高(P < 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sST2及cTnI水平较对照组呈现大幅下降(P < 0.05)。治疗后对照组SOD水平较治疗前大幅降低(P < 0.01);观察组患者SOD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对照组MDA水平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患者MDA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黄蜀葵花制剂(甲花片)可有效抑制放疗诱导的急性放射性心肌损伤,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
李艳茹,金卫东,郭皓,韩明磊,刘振,侯永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37-264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5
摘要 ( 58 )   HTML ( 5)   PDF (778KB) ( 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后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5例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13例)和验证集(9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RFCA治疗并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两组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FCA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估。 结果 共收集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后复发84例(27.54%);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13例)和验证集(92例),其中训练集复发61例,未复发152例。训练集与验证集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训练集复发组持续性房颤占比更大,且复发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PR间期、NLR、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 < 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大、PR间期延长、高NLR是RFCA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建立4因子预测模型Ln(P/1-P) = -12.87 + 0.84*CHA2DS2-VASc评分 + 0.11*左心房内径 + 0.03*PR间期 + 0.31*NLR,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5% CI: 0.80 ~ 0.91)、0.85(95% CI: 0.76 ~ 0.94)提示该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认为拟合的概率值和实际的概率值基本一致(χ2 = 2.43、5.30,P = 0.965、0.725),进一步通过Bootstrap重复抽样1 000次后绘制校准曲线,发现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倚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阈值概率在0.02 ~ 1.0、验证集阈值概率在0.04 ~ 1.0时,模型均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益。 结论 本研究基于体表心电图指标及临床指标构建的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RFCA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有助于早期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

临床新进展
光疗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高榕荫,万聪翀,殷川伟,吕金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46-26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6
摘要 ( 62 )   HTML ( 5)   PDF (551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疗在白癜风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NB-UVB)是目前临床治疗非节段型白癜风的一线光疗手段。近年来,可见光逐渐成为治疗白癜风的一种新兴方式。研究表明,氦氖激光对于节段型白癜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蓝光对局限型白癜风治疗效果较好,而NB-UVB更适合散发或泛发型白癜风的治疗。不同的光疗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诱导白斑复色的作用机制涉及多种生物蛋白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本文就近年来几种光疗手段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基础研究
新冠病毒BA.5高免疫原性RBD抗原制备及抗体开发
吴凡,覃鸿妮,谢钰珍,任保永,戴东升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53-26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7
摘要 ( 60 )   HTML ( 4)   PDF (784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发针对新冠病毒BA.5变异株的高免疫原性抗原,并筛选出具有高效中和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为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新策略。 方法 将斑马鱼卵黄蛋白中的ZP蛋白基因片段和HIS蛋白标签插入pCDNA3.4质粒,构建pCDNA3.4-RBD(BA.5)-ZP-HIS重组载体,并转入293F细胞表达RBD-ZP蛋白。通过SDS-PAGE等方法验证蛋白表达,并检测其与ACE2受体分子和铝佐剂的结合能力。利用BALB/c小鼠模型评估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并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筛选出具有强中和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阻断ELISA方法检测抗体的中和活性。 结果 ZP基因和HIS蛋白标签序列插入到pCDNA3.4载体中,并成功表达出50 kDa的RBD-ZP蛋白。免疫原性检测结果表明,ZP蛋白有效增强了RBD蛋白的免疫原性,并提高了其与ACE2受体的结合能力。进一步用RBD-ZP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通过杂交瘤技术克隆、筛选得到了8种能够与突变株和野生株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其中3种能够有效阻断新冠病毒RBD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的结合。 结论 本研究成功表达了RBD-ZP融合蛋白,显著增强了RBD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受体结合能力,并筛选出3种具有高效中和阻断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为新冠疫苗和诊断试剂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STK4-AS1通过MYG1/Notch信号通路对食管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冯博,曹家瑞,李东东,许彦超,马纯政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61-266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8
摘要 ( 60 )   HTML ( 5)   PDF (1669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TK4-AS1通过MYG1/Notch信号通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食管鳞癌细胞中STK4-AS1表达。通过MTS、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各组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和Kyse150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通过mRNA测序(mRNA-seq)检测STK4-AS1下游作用靶基因。通过KEGG功能富集分析预测可能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YG1以及Notch信号通路下游关键转录因子HES1、HES5、HEY1的mRNA表达和NICD1蛋白质表达。共转染质粒(针对STK4-AS1和MYG1过表达)检测食管鳞癌细胞的Notch信号通路下游关键转录因子HES1、HES5、HEY1的mRNA表达和NICD1蛋白质表达以及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结果 STK4-AS1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表达降低(P <0.01)。过表达STK4-AS1后抑制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和Kyse150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 < 0.05)。过表达STK4-AS1负向调控MYG1的表达(P < 0.01),MYG1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表达升高(P < 0.01)。过表达MYG1可部分逆转STK4-AS1对Eca109和Kyse150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P < 0.05),以及Notch信号通路下游关键转录因子HES1、HES5、HEY1的mRNA表达和NICD1蛋白质表达(P < 0.05)。 结论 STK4-AS1通过MYG1/Notch信号通路影响食管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

临床研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孙正秀,汪媛媛,林永傲,马天喜,李平豪,周明开,曹君利,刘鹤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70-267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09
摘要 ( 59 )   HTML ( 3)   PDF (521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拟行全麻下择期胸腔镜肺切除术(肺楔形切、段切、叶切)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taVNS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两组(n = 84)。在术前1 d下午、麻醉诱导前、术后恢复室拔管后、术后第1天下午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连续4次刺激或者假刺激,每次刺激30 min。记录患者术后24、48、72 h的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静息和咳嗽时的数字等级评分量表(NRS)、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刺激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便秘、头晕、瘙痒等)发生情况。 结果 与S组相比,T组术后24、48、72 h的QoR-15评分升高,静息和咳嗽时的NRS评分减少,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刺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taVNS可显著提高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且提供了更有效的术后镇痛,而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不同甘油三酯水平下残余胆固醇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风险的关系
苏丽丽,李诺,方卫,陈蒙华,覃斯娜,杨叶桂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76-268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0
摘要 ( 67 )   HTML ( 7)   PDF (510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在不同指南推荐甘油三酯水平下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23年某社区体检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据。使用回归分析评估整体人群RC与MAFLD风险的关系。依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推荐的甘油三酯合适水平(< 1.7 mmol/L)及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提出的甘油三酯理想目标(< 1.2 mmol/L),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甘油三酯水平的亚组,研究不同甘油三酯水平分层中RC与MAFLD风险的关联度。 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2 800名年龄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MAFLD发病率为20.85%。RC是MAFLD风险的独立影响因子(P < 0.001)。在甘油三酯 < 1.7 mmol/L的老年个体中,RC水平与MAFLD发病风险相关性不显著(P = 0.888);在甘油三酯≥ 1.7 mmol/L的老年个体中,RC水平与MAFLD发病风险显著正相关(P < 0.001);交互检验显示分层因素对RC的效应量无显著交互作用(P = 0.115)。在甘油三酯< 1.2 mmol/L的老年个体中,RC水平与MAFLD发病风险不相关(P = 0.505);而甘油三酯≥ 1.2 mmol/L的老年个体中,RC水平与MAFLD发病风险显著相关(P < 0.001);交互检验显示分层因素对RC的效应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 = 0.011)。 结论 RC是老年MAFLD风险的独立影响因子。为降低老年人RC相关的MAFLD风险,甘油三酯<1.2 mmol/L可作为识别早期风险的参考依据。

体位固定装置和治疗床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影响
单志蕊,朴尊,张欣,杨鑫,黄思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83-26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1
摘要 ( 43 )   HTML ( 0)   PDF (621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体位固定装置和治疗床对计划剂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3例SBRT患者,CT模拟定位均为发泡胶或真空袋固定。每例患者的CT图像均被勾画为两套外轮廓:一套仅涵盖患者皮肤(Body),另一套则包括皮肤及固定装置(BodyF)。首先基于Body轮廓制定满足临床需求的参考计划Plan(noFC)。在不改变Plan(noFC)参数和照射野设置的前提下,分别基于BodyF(仅加固定装置)、Body + C(仅加治疗床)和BodyF + C(加固定装置及治疗床)3种不同轮廓进行计划计算,得到Plan(F)、Plan(C)和Plan(FC)。通过对比这4种计划下的靶区及皮肤剂量参数,评估体位固定装置和治疗床对计划剂量的影响。 结果 相较于仅基于患者皮肤轮廓的计划,包含体位固定装置的计划在靶区的高剂量、处方剂量覆盖以及平均剂量方面均有所降低。其中处方剂量的105%所占体积(PTV/V105%p)在Plan(FC)与Plan(noFC)中差异达到61.86%。相较于仅基于患者皮肤轮廓的计划,包含体位固定装置的计划在皮肤的高量和平均量方面均有所增加。其中距离皮肤2 mm范围内,10 cc皮肤的剂量(body2mm/D10cc)在Plan(FC)与Plan(noFC)中差异达到21.36%。对于所有的靶区及皮肤的参数,Plan(C)与Plan(noF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包含固定装置的计划剂量差异中,靶区到皮肤的最小距离与皮肤受量表现负相关。靶区与皮肤距离越小,固定装置对皮肤剂量影响越大。 结论 SBRT中的体位固定装置会导致射线衰减和建成效应变化,显著降低靶区剂量参数,同时增加皮肤剂量。靶区与皮肤距离越近,固定装置对皮肤剂量影响越大。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建议将固定装置纳入外轮廓设计。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钟玉玲,韦荣,陆柳玉,康小雨,路洋,龚拯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89-26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2
摘要 ( 29 )   HTML ( 3)   PDF (542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对后路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25 ~ 70岁, 体质量指数(BMI)18 ~ 30 kg/m2, 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3组。Q组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联合全麻,E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联合全麻,N 组单纯全麻。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记录3组患者苏醒时、术后6、12、24 h的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和伯格曼舒适度量表(BCS)评分;记录PCA使用结束Likert量表评分;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 d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术后早期康复质量指标(QoR-15);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1)与N组比较,Q组术后各时点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CA使用结束后Likert评分1级比例更高(P < 0.05);E组苏醒时、术后24 h RASS评分较N组低,苏醒时、术后6、24 h BCS评分较N组高(P < 0.05);与E组比较,Q组术后12 h RASS评分较低且BCS评分较高(P < 0.05)。(2)Q组与N组比较,术后1、3 d PSQI评分较低且QoR-15评分较高(P < 0.05);而E组与N组比较,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组仅在术后1 d QoR-15评分较N组高(P < 0.05)。(3)与N组比较,Q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5);E组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N组(P < 0.05); Q组出复苏室时间较E组缩短(P < 0.01)。(4)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均能有效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与早期康复质量,但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提升患者舒适度和镇痛满意度、促进睡眠质量及加速术后整体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营养控制状态评分联合预后营养指数评估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合并贫血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翠翠,乔万通,姚俊英,李倩,高维鸽,范旻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696-27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3
摘要 ( 38 )   HTML ( 1)   PDF (1046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 CONUT)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贫血风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构建贫血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5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661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贫血分组,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XGBoost算法构建贫血风险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SHAP值可视化等方法评估模型判别能力与可解释性。 结果 贫血组患者占比38.9%(257/661)。与对照组相比,贫血组患者PNI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CONUT评分和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肿瘤最大径≥ 5 cm、低分化组织分级、Ⅲ—Ⅳ期TNM分期患者比例更高(P < 0.05)。XGBoost模型判别能力良好,AUC为0.897(95%CI:0.868 ~ 0.925)。SHAP值分析显示PNI、CONUT评分、白蛋白、尿素氮、TNM分期、组织分级、肿瘤最大径为模型主要贡献变量,其中PNI和白蛋白为保护因素,CONUT评分、尿素氮及肿瘤相关指标为危险因素。 结论 PNI、CONUT评分等营养指标及肿瘤特征可用于预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贫血风险。基于XGBoost构建的模型具备较高判别能力和良好解释性,有助于临床早期筛查高风险患者,指导个体化营养干预和贫血管理。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曹玲春,孟凡亮,盛晓安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05-27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4
摘要 ( 48 )   HTML ( 1)   PDF (1143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障碍(irTD)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197例接受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资料,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n = 137)和验证集(n = 60)。通过Lasso和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动态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及临床影响曲线(CIC)评估模型效能。 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 = 0.172,95% CI:0.047 ~ 0.623)、M分期(OR = 2.919,95% CI:1.063 ~ 8.015)、ln(SII)(OR = 0.167,95% CI:0.066 ~ 0.423)、ALC(OR = 3.395,95% CI:1.493 ~ 7.716)、TSH(OR = 1.464,95% CI:1.126 ~ 1.904)是ir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模型公式为logit(P) = 9.261 - 1.760 × 性别 + 1.071 × M分期 - 1.787 × ln(SII) + 1.222 × ALC + 0.381 × TSH,该模型在验证集中的AUC达0.832(95%CI:0.719 ~ 0.945),与训练集结果相近。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DCA和CIC证实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该研究确定了NSCLC患者免疫治疗后发生irTD的关键危险因素,所建立的动态列线图模型(网页计算器:https://lingchun.shinyapps.io/dynnomapp/)能够有效识别irTD高风险人群,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工具。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与血乳酸、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关系
刘福艳,张翔,李方芳,李成程,邹莹波,黄波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15-27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5
摘要 ( 38 )   HTML ( 0)   PDF (540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与血乳酸(Lac)、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关联性。 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先心病手术治疗的84例患儿纳入研究。根据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延长组(28例,机械通气时长≥ 72 h)和未延长组(56例,机械通气时长< 72 h)。对比不同机械通气时间患儿的临床资料、先心病手术风险分级评分(RACHS-1)及ScvO2、Lac、SaO2水平,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使用ROC分析ScvO2、Lac、SaO2对患儿术后机械通气延长的预测价值,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结局。 结果 不同机械通气时间患儿的年龄、术前合并肺炎、RACHS-1分级、ScvO2、Lac、SaO2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cvO2、Lac、SaO2水平是影响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经ROC分析,ScvO2、Lac、SaO2水平及联合检测预测患儿术后机械通气延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863、0.839、0.917,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7.64%、1.51 mmol/L、96.06%(P < 0.05)。延长组脱机失败率高于未延长组,PICU停留时间和实际住院时间均长于未延长组(P < 0.05)。 结论 婴儿先心病术后的ScvO2、Lac、SaO2水平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有关,是影响机械通气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上预测术后机械通气延长的辅助性检测指标。

肝动脉灌注化疗序贯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性随机对照研究
张梦颖,马耀凯,杜一凡,张巍,周波,杨希夷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21-27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6
摘要 ( 41 )   HTML ( 2)   PDF (594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序贯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多中心收治的8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予以HAIC治疗,研究组予以HAIC序贯DEB-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并评价近远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降低(P < 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重复治疗占比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0.00%、82.50%,高于对照组的30.95%、61.90%(P < 0.05)。对照组、研究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研究组化疗后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HAIC序贯DEB-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有效清除肿瘤细胞,提高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药物与临床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王秋韵,李明成,顾慧芸,塔娜,其丽格,朱立东,高敬,曹兴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28-273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7
摘要 ( 26 )   HTML ( 0)   PDF (527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男性患者72例,随机分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组(AS组)和对照组。AS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0.2 mg/kg艾司氯胺酮,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后患者直接送入麻醉恢复室(PACU)。记录拔管时间,拔管即刻、拔管10 min、拔管30 min、拔管1 h、拔管4 h血流动力学变化,采用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AS)对上述时间点患者躁动-镇静和疼痛评估,意识模糊评分量表(CAM-ICU)记录患者苏醒期间谵妄发生率,PACU留观时间,术后24 h采用40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QoR-40)评估恢复质量及不良事件。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组患者拔管10 min后HR、MAP较高,且HR、MAP随时间的变化更为稳定(P < 0.05);AS组在拔管即刻及后续各时间点的RASS、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的RASS、VAS评分都会随时间变化(P < 0.05),但AS组的变化过程更为平稳(P < 0.05);与对照组相比,AS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PACU留观时间、术后谵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恢复质量显著提升(P < 0.05)。 结论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能减轻腹腔镜疝修补术后患者疼痛和苏醒期躁动,同时维持患者在PACU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复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丁称生,刘荣,叶昌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34-273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8
摘要 ( 44 )   HTML ( 1)   PDF (492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简称扁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行小儿扁腺手术的患儿111例,病例纳入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集地点为赣州市妇幼保健院,予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儿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7例。A组、B组和C组麻醉诱导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25、0.30和0.35 μg/kg。比较三组围术期各时间,术后早期(患儿拔管后30 min内)疼痛及躁动情况,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拔管时(T3)的血流动力学,观察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出院时的家长满意度。 结果 A、B组拔管、自主呼吸恢复、苏醒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均短于C组(P < 0.05)。术后早期,B、C组疼痛行为评分(FLACC)、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均低于A组(P < 0.05);B、C组疼痛、躁动发生率(5.41%、8.11%;2.70%、5.41%)均低于A组(40.54%、45.95%)(P < 0.05)。与T0时比较,A组T1、T2、T3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升高(P < 0.05);B、C组T1、T2、T3时的MAP、HR均低于A组(P < 0.05)。观察期间,B、C组呛咳发生率(16.22%、13.51%)低于A组(51.35%)(P < 0.05);A、B组恶心呕吐、嗜睡发生率(2.70%、16.22%;5.41%、18.92%)低于C组(24.32%、62.16%)(P < 0.05)。出院时,B组家长满意度评分为(9.12 ± 0.25)分,高于A组和C组[(7.91 ± 0.33)、(7.93 ± 0.41)]分(P < 0.05)。 结论 小儿扁腺手术中应用0.30 μg/kg的舒芬太尼效果更佳,可缩短患儿围术期各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疼痛、躁动、呛咳、恶心呕吐及嗜睡的发生,提高安全性,并可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他克莫司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对比
尚瑞华,李谦,郭明好,刘向东,王树龙,邢晖林,李瑾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40-274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19
摘要 ( 24 )   HTML ( 1)   PDF (641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两种用药方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且应用RTX联合TAC方案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照1∶1比例进行匹配分析,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30例患者。观察组:第1天和第15天输注剂量为375 mg/m2,用药3个月后若循环B细胞CD19 > 5个/μL,则给予输注200 mg RTX。对照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给予1 000 mg,6个月时若仍未达到完全缓解则给予输注RTX 1 000 mg。随访12个月用药后两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1)两组24 h蛋白尿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观察组,用药第1、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白蛋白逐渐上升,且在第1、3个月两组对比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抗磷脂酶A2抗体用药1个月后明显下降(P < 0.05);用药3个月时临床总缓解率对照组为63.3%,观察组为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个月时对照组的总缓解率为86.7%,观察组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用药1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免疫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随访前6个月对照组的累积缓解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缓解率在6个月后明显上升,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7)。(3)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缓解的相关因素,血清免疫学缓解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达到缓解的风险降低13.5%(HR = 0.87,P = 0.016)。高滴度抗PLA2R抗体患者达到缓解的风险降低60.2%(HR = 0.39,P = 0.018)。 结论 不同剂量RTX的总临床缓解率相当,且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加。RTX + TAC方案早期完全缓解率更高;血清学免疫缓解时间、高滴度抗PLA2R抗体与临床预后相关。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中DHCR24蛋白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张弛,杜靖然,廖定准,张昌林,杨峥,李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48-27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20
摘要 ( 38 )   HTML ( 1)   PDF (956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Δ(24)-胆甾醇还原酶(DHCR24)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s)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SILs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量检测DHCR24、p16及Ki-67在51例正常宫颈组织,44例LSIL 和57例HSIL 中的表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HCR24、p16及Ki-67蛋白评估SILs分级的诊断效能。 结果 DHCR24、p16、Ki-67蛋白表达水平与SILs进展均呈正相关;ROC 结果显示,DHCR24在正常宫颈组织与LSIL之间的免疫组化评分截断值为0.114 5,LSIL与HSIL间截断值为0.196 9,在诊断LSIL时敏感度为79.55%,高于p16及Ki-67的15.91%与18.08%(P < 0.05);DHCR24与p16联合鉴别正常宫颈组织与LSIL组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CI:0.878 ~ 0.986),高于p16与Ki-67联合的0.861(95%CI:0.785 ~ 0.936);DHCR24与p16联合鉴别LSIL与HSIL的AUC为0.971(95%CI:0.946 ~ 0.997),高于p16与Ki-67联合的0.870(95%CI:0.790 ~ 0.949)。 结论 DHCR24与p16蛋白表达水平均可为SILs的分级提供参考依据,且二者联合可提高诊断效率;DHCR24免疫组化染色强度绘制的ROC曲线所衍生的截断值可以提高LSIL诊断的敏感度。

D-二聚体/白蛋白、白细胞介素-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联合预测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不良结局
张云芳,李铮,聂晓改,关赟,陈琪,袁勇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55-27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21
摘要 ( 40 )   HTML ( 4)   PDF (539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并评估D-二聚体/白蛋白比值(DAR)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本院收治的284例接受孙氏手术的ATAAD患者。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治疗、二次开胸止血、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或全因死亡,将患者分为非不良结局组(n = 196)和不良结局组(n = 88)。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术前基线资料、围术期参数及实验室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对于分类变量则根据频数分布特征,选择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非不良结局组与不良结局组在年龄、体外循环时间、乳酸脱氢酶(LDH)、IL-6、D-二聚体(D-D)、FDP及DAR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AR、IL-6、D-D、FDP及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是ATAAD术后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联合检测分析显示,DAR联合IL-6、FDP及体外循环时间的预测效能最优,ROC曲线下面积达0.886(95%CI:0.846 ~ 0.927)。 结论 DAR联合IL-6、FDP及体外循环时间检测可有效预测ATAAD术后不良结局,该生物标志物组合可作为术后风险分层的有效预测指标。

综述
射频消融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现状
孙赫成,王海洋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61-27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22
摘要 ( 46 )   HTML ( 3)   PDF (505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由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常见血管疾病。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HLS)因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已基本被微创治疗技术所代替,其中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因其高效性和安全性成为选择的重要治疗方法。RFA通过热能闭合病变静脉,短期和长期闭合率均显著优于传统HLS,且RFA术后疼痛更轻、RFA并发症发生率低。本文对RFA的应用现状,临床效果、安全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全面综述,以期为RFA技术的临床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生物学标志物在白癜风病期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曹露,涂海燕,赵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67-27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23
摘要 ( 53 )   HTML ( 4)   PDF (468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上的色素减退或脱失斑。准确区分进展期与稳定期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综述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皮损处和外周血中用于监测白癜风病期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及其研究现状。皮损处炎症浸润(如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趋化因子(如CXCL9、CXCL10)、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特定微小RNA(miRNA)的表达变化与白癜风进展期密切相关。外周血中多种细胞因子(如IL-6、IL-17、IFN-γ、TNF-α)和趋化因子(如CXCL10、CCL20)以及特定miRNA(如miR-25)的水平升高也被发现与疾病活动性相关,部分标志物展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未来研究需深入探索其分子机制、验证临床应用价值并开发更优化的检测方法,有望实现对白癜风活动性的精准评估和监测。

应激性高血糖比率在危重症患者不良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许子昕,李偲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7):  2772-277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7.024
摘要 ( 39 )   HTML ( 0)   PDF (470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激性高血糖是围术期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代谢紊乱现象。然而单一的血糖指标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难以评估患者的应激状态。应激性高血糖比率(stress hyperglycemia rate, SHR)作为一项新兴指标,采用入院血糖与慢性平均血糖计算,可有效区分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相关高血糖。现有研究表明,SHR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脓毒症等多种危重症人群中,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功能恢复不良等主要预后终点均表现出显著的预测能力,其准确性优于单一血糖指标。本文旨在系统阐明SHR在评估危重症患者不良预后风险中的预测价值及相关证据,深入理解SHR的价值,为危重症患者的风险分层、个体化管理以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干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