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指南解读
2024年美国胃肠病学院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最新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
吴新国,郑汝桦,常新,牛春燕,张福玉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459-4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1
摘要 ( 238 )   HTML ( 8)   PDF (480KB) ( 6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可导致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和胃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H.pylori的根除治疗领域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基于这些来自北美的重要数据,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发布了最新临床实践指南(CPG),发表在2024年9月的《Am J Gastroenterol》。相较于以往指南,本指南的重大更新要点包括:用于治疗H.pylori的关键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上升,导致含有这些抗生素的常用治疗方案有效性降低;在初治患者中进行的新型治疗方案的研究:包括新的抗生素(即利福布汀)及更强效的新一代胃酸抑制剂(即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这为H.pylori感染的临床管理实践提供了最新证据和借鉴。

临床新进展
食管良性狭窄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黄甜甜,王翀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465-4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2
摘要 ( 289 )   HTML ( 11)   PDF (528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管狭窄主要是指食道本身的疾病或者是并发症引起的食道管腔的狭窄,分为良性狭窄和恶性狭窄,食管良性狭窄可由先天性食管狭窄导致,也可继发于食管癌术后、食管炎等各种疾病,其引起的症状如吞咽困难,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负担,如何有效防治食管良性狭窄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内镜下扩张治疗、内镜下切开术、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再生医学等应用于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今,再生医学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主要是通过在结构和功能上重建正常组织,促进早期再上皮化发挥作用,可应用于食管良性狭窄的防治。然而,食管良性狭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除考虑患者病情外,还需考虑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率等问题,基于此,该文就目前食管良性狭窄的内镜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基础研究
PU.1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刺激下衰老巨噬细胞产生凋亡抵抗的调控作用
方慧,袁怡婷,张永春,任山杉,陈露露,廖维,田艾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471-4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3
摘要 ( 189 )   HTML ( 6)   PDF (4353KB) ( 1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脂多糖(LPS)(P.g?LPS)模拟的体外炎性刺激下,PU.1对衰老巨噬细胞产生凋亡抵抗的调控作用。 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分析PU.1在牙周炎牙龈组织与正常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设为control组、P.g-LPS组、H2O2组、PU.1抑制剂组,采用RT?qPCR检测衰老相关分泌表型(IL-6、IL-1β、TNF-α)以及PU.1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21、p16、BAX、caspase-3、Bcl-2、Bcl-xl以及PU.1蛋白表达;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检测衰老细胞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P.g-LPS组和H2O2组p21、p16蛋白表达上调,IL-6、IL-1β、TNF-α的mRNA上调,衰老细胞数量增加,Bcl-2、Bcl-xl表达上调、BAX、caspase-3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率减少,同时伴随PU.1 mRNA以及蛋白表达升高(P < 0.05);与P.g-LPS组相比,PU.1抑制剂组PU.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且Bcl-2、Bcl-xl表达下调,BAX、caspase-3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率升高,同时衰老细胞数量减少,IL-6、IL-1β、TNF-α的mRNA降低,p21、p16蛋白表达下调(P < 0.05)。 结论 体外炎性刺激下,上调PU.1诱导衰老巨噬细胞产生凋亡抵抗;抑制PU.1可促进衰老巨噬细胞凋亡,减少衰老巨噬细胞数量,并下调炎性因子分泌。

环状RNA mmu_circ_0000818在地塞米松导致的MC3T3-E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
杨慧霞,丁宁,马润秋,李桂忠,郝银菊,马胜超,姜怡邓,白志刚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478-4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4
摘要 ( 285 )   HTML ( 3)   PDF (5351KB) ( 2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SONFH)成骨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并研究其对成骨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1)培养小鼠MC3T3-E1细胞,分为Control组和dexamethasone(DEX)组;(2)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的表达,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3)提取正常和DEX处理的MC3T3-E1细胞RNA,进行RNA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circRNAs,并通过GO和KEGG分析其功能;(4)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mu_circ_0000818并进行细胞水平验证以及UCSC Genome Browser Gateway和circbase网站分析mmu_circ_0000818在染色体的位置和保守性;(5)构建mmu_circ_0000818过表达质粒及小干扰RNA(siRNA)并转染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3T3-E1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1)与Control组相比,DEX组MC3T3-E1细胞凋亡升高(P < 0.01);(2)根据log2foldchange(≥ 2)和P值(P < 0.05)筛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s,与Control组相比,DEX组中共有234个表达差异的circRNAs,其中上调的138个,下调的96个。差异表达circRNAs的靶基因利用GO和KEGG进行富集分析,Apoptosis(凋亡)和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差异最显著。(3)qRT-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DEX组MC3T3-E1细胞中mmu_circ_0000818表达明显升高(P < 0.01),UCSC Genome Browser Gateway和circbase分析发现mmu_circ_0000818主要位于17:78712463-78715086,由Crim1基因第6 ~ 7外显子环化形成并且在不同物种间具有高的保守性。(4)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抑制mmu_circ_0000818可改善DEX引起的MC3T3-E1细胞凋亡,过表达则促进其凋亡。 结论 mmu_circ_0000818在DEX处理的MC3T3-E1细胞中显著增高,降低其可抑制DEX引起的细胞凋亡。

CCCTC结合因子通过抵抗凋亡促进奥沙利铂相关胃癌药物耐受细胞形成
李宗林,冯春林,刘欣,舒星铭,宋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490-4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5
摘要 ( 163 )   HTML ( 4)   PDF (6261KB) ( 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CCTC结合因子(CTCF)在奥沙利铂(OXA)相关胃癌药物耐受细胞(DTC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使用OXA作用胃癌MGC803细胞构建胃癌DTCs模型。在胃癌MGC803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CTCF水平,观察其对胃癌DTCs形成的影响;在过表达CTCF的细胞中敲低BCL2样蛋白 1(BCL2L1),观察其对胃癌DTCs形成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OXA作用下不同表达水平CTCF/BCL2L1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胃癌组织中CTCF/BCL2L1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表达水平CTCF/BCL2L1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差异。 结果 使用一定浓度的OXA(1.5 μmol/L)连续作用胃癌MGC803细胞5 d再撤药培养5 d后可获得胃癌DTCs。上调CTCF水平可促进胃癌DTCs形成,下调CTCF水平可抑制胃癌DTCs形成(P < 0.05)。在胃癌MGC803细胞中,BCL2L1的表达水平与CTCF呈正相关;在过表达CTCF的胃癌MGC803细胞中敲低BCL2L1,可逆转CTCF促进胃癌DTCs形成的作用(P < 0.05)。过表达CTCF可抵抗OXA导致的胃癌细胞凋亡,在过表达CTCF的胃癌MGC803细胞中敲低BCL2L1,可逆转CTCF抵抗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P < 0.05)。在大多数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BCL2L1的表达水平与CTCF呈正相关,CTCF/BCL2L1高表达患者较CTCF/BCL2L1低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明显差(P < 0.05)。 结论 CTCF可通过促进BCL2L1表达并抵抗细胞凋亡,进而促进OXA相关胃癌DTCs的形成,CTCF/BCL2L1是胃癌DTCs潜在的治疗靶点。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和凋亡探讨苦豆子碱对骨质疏松小鼠骨代谢的影响
肖知周,黄莺,卞华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00-50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6
摘要 ( 190 )   HTML ( 4)   PDF (2460KB) ( 6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苦豆子碱(aloperine,ALO)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和凋亡过程对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小鼠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Sham组(假手术小鼠)、OP组(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L-ALO组(OP小鼠腹腔注射10 mg/kg苦豆子碱)、M-ALO组(OP小鼠腹腔注射20 mg/kg苦豆子碱)、H-ALO组(OP小鼠腹腔注射30 mg/kg苦豆子碱)和EV组(OP小鼠灌胃0.09 mg/kg戊酸雌二醇),造模给药。检测小鼠胫骨的骨密度(BMD)与骨微结构。HE染色观察胫骨骨组织形态。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OCN、OPG、ALP、Ca和P的水平变化。免疫蛋白印迹检测LC3-Ⅱ/LC3-Ⅰ、Beclin-1、P62、Caspase-3、Caspase-9、Bax、Wnt3a、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自噬小体。 结果 与Sham组相比,OP组的BMD和骨小梁厚度显著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和骨表面积与体积显著增加(P < 0.05);OPG、OCN、Ca和P水平显著下调,ALP水平显著上调(P < 0.05);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Wnt3a、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62、Caspase-3、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 < 0.05)。与OP组相比,L-ALO组、M-ALO组和H-ALO组的BMD和骨小梁厚度显著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和骨表面积与体积显著降低(P < 0.05);OPG、OCN、Ca和P水平显著上调,ALP水平显著下调(P < 0.05);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Wnt3a、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62、Caspase-3、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与OP组相比,EV组的BMD和骨小梁厚度显著增加,骨小梁分离度和骨表面积与体积比显著降低(P < 0.05);OPG、OCN、Ca和P水平显著上调,ALP水平显著下调(P < 0.05);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Wnt3a、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62、Caspase-3、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 苦豆子碱可能通过促进成骨细胞自噬,并抑制其凋亡来改善OP小鼠的骨代谢,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TINCR-MAF:MAFB转录因子网络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郑锦芬,石翠萍,凌云霞,张德华,翟倩玉,朱李佳,蒋豆蔻,王小红,赖永珲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09-5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7
摘要 ( 136 )   HTML ( 5)   PDF (1001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TINCR-MAF:MAFB转录因子网络对角质形成细胞中增殖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验证该网络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 采用RNA干扰技术敲除TINCR基因表达,利用CCK-8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TINCR、MAFB及KLF4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皮肤与银屑病组织中分化相关基因KLF4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TINCR基因siRNA干扰后,角质形成细胞在24、48和72 h内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 < 0.001),表明TINCR基因对细胞增殖具有关键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TINCR、MAFB和KLF4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 < 0.001),提示TINCR可能通过调控MAFB转录因子及KLF4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此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银屑病组织中KLF4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KLF4在银屑病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 TINCR-MAF:MAFB转录因子网络可能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这一发现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

临床研究
冠心病伴抑郁患者视网膜神经血管特征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何雪,马欢,李聪,王艳,况宇,刘磊,余洪华,杨小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15-52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8
摘要 ( 204 )   HTML ( 8)   PDF (1514KB) ( 1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CADD)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40例CADD患者、56例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患者(CADND)和31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视网膜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SCP)、深层血管密度(DCP)、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及神经节细胞(GCC)等,分析组间差异及其与PHQ-9评分的关联。 结果 与健康人群相比,CADD和CADND患者SCP和DCP均显著下降(P < 0.05);与CADND患者相比,CADD患者RNFL上半部分厚度和GCC厚度(包括总体平均厚度、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GCC厚度)均显著增加(P < 0.05)。PHQ-9评分与RNFL平均厚度下半部分区域厚度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CADD患者视网膜血管神经结构均发生特征性改变,且神经层改变与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王静,王晖,苗宇宽,倪英群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22-5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09
摘要 ( 211 )   HTML ( 8)   PDF (510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足底动态和静态压力参数,并分析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单纯T2DM组47例及T2DM合并DPN组57例。记录两组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及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合并DPN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 < 0.05)。合并DPN组左右足平均压强、左足部轴角、左足前足负荷比、后足负荷比、负荷比内侧及外侧均大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足底动静态最大压强、平均压强、足底受压总面积均与BMI、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动态压力左足足部轴角大小与甘油三酯水平有关(P < 0.05);左足前后负荷比与糖尿病病程有关(P < 0.05);静态压力中双足面积、最大压强、平均压强均与BMI有关。 结论 合并DPN组动态足底压力平均压强和左足轴角、负荷比相较单纯T2DM组对足部功能更有影响;且无论是否合并DPN,均需重视患者的足底压力测定;及早干预与足底动静态压力相关联指标如BMI、甘油三酯,为预防糖尿病足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效果
江剑华,沈仁泽,邱斐,何剑全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29-53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0
摘要 ( 91 )   HTML ( 4)   PDF (492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由医院收治并介入康复的98例肱二头肌痉挛的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组别,各49例。对照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而观察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运动功能表现的改善情况以及康复满意度和依从性。 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和上肢FMA的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 < 0.05); 对照组肌张力评定MAS量表的评分高于观察组(P < 0.05);对照组的康复满意度和依从性均低于观察组(P < 0.05);对照组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 < 0.05)。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痉挛应用发散式冲击波联合痉挛肌电刺激治疗能降低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强患者的运动表现和自理能力,有助于提升整体生活质量,且无伴随药物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透明晶状体摘除术联合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可疑原发房角关闭合并老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彭健文,陈威,黄岚,陈志祺,向思飞,张先林,王军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36-5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1
摘要 ( 220 )   HTML ( 4)   PDF (1758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可疑原发房角关闭(PACS)合并老视患者接受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否在开放周边房角结构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方法 选取PACS合并老视且晶状体透明的患者80例,根据植入的晶体类型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EDOF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眼压、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S-OCT)所测量的房角结构、离焦曲线及Catquest 9SF-CN量表评分,同时填写不良事件表进行安全性研究。 结果 对于房角结构,治疗3个月后,AS-OCT结果显示两组中央前房深度、750 μm前房角开放距离、750 μm前房角隐窝面积、750 μm小梁网与虹膜间面积、750 μm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均较术前增加(均P < 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于离焦曲线,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在-1.0 D至-4.0 D时视力优于术前(均P < 0.05),对照组在+0.5、-0.5、-1.0、-2.0、-3.0、-3.5、-4.0 D时视力优于术前(均P < 0.05),且观察组在+1.0 D至-4.0 D时优于对照组(均P < 0.05)。对于Catquest 9SF-CN量表,治疗3个月后,两组术后3个月评分均优于术前(P < 0.01),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评分优于对照组(P < 0.01)。研究过程中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4例)出现了一过性眼压升高,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PACS合并老视患者在接受透明晶状体摘除术后,房角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与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EDOF 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分布状态、危险因素及预后
何罗宜,刘品晶,黄静铭,古立新,汤展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42-54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2
摘要 ( 145 )   HTML ( 4)   PDF (476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治疗患者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分布状态、危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 收集 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急诊科、ICU 1区、ICU 2区115例VA-ECMO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观察此类患者是否合并CLS及其VA-ECMO运行时间及状态;同时记录各患者疾病类型、血气分析pH值、HCO3-浓度、乳酸值(LAC)、血清白蛋白等。各因素对VA-ECMO并CLS之影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 2 检验。 结果 总体VA-ECMO患者发生CLS为61例,占比高达53.04%。脓毒症、ECPR、pH值、LAC值为VA-ECMO并CLS危险因素(P < 0.05)。CLS组ECMO 24 h运行失败率高达49.18%,高于非CLS组(P < 0.001)。CLS组ECMO运行时间均值为39.53 h,低于非CLS组(t = 2.318,P < 0.05)。CLS组死亡率高达88.24%,高于非CLS组(57.69%)(χ 2 = 14.18,P < 0.001)。 结论 VA-ECMO合并CLS比例并不低,脓毒症、ECPR、pH值、LAC为VA-ECMO并CLS危险因素,VA-ECMO合并CLS严重影响ECMO运行。对于VA-ECMO患者,应高度关注毛细血管渗漏状态及其危险因素,早期处理潜在病因,促使ECMO顺利进行,进而改善其预后。

脑小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淀粉样蛋白A水平的相关性
汪冰,钟文文,李彬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47-5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3
摘要 ( 143 )   HTML ( 1)   PDF (567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淀粉样蛋白A(SAA)与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4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微出血分为CMBs组117例和非CMBs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识别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比较CMBs组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血清ALP和SAA水平。探讨二者是否与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存在关联,并评估对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 结果 CMBs组年龄、高血压比例、血清ALP、SAA水平均高于非CMBs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血清ALP、SAA水平均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血清ALP和SAA单独和联合预测脑微出血的AUC值分别为0.801、0.813、0.914,联合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价值。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 < 0.001),二者与脑微出血不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ALP和SAA升高与脑微出血密切相关,早期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脑微出血发生风险。

基于多中心的儿童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刘威,侯君,唐龙泉,周鹏,钟艳,罗沁妍,况小雨,刘华,熊紫清,熊伟,吴承高,乐爱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53-5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4
摘要 ( 168 )   HTML ( 4)   PDF (894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临床输血影响因素,建立其临床输血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输血决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机构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1 535例儿童TBI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院内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患者院内输血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列线图建立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指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均存在差异(P < 0.05)。输血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ICU入住率、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其他骨折、治疗方式、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7个影响因素是TBI患者临床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输血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5%CI: 0.94 ~ 0.97);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亦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结论 心率、其他骨折、治疗方式、Hb、Plt、APTT、D-二聚体是TBI患者临床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果,可指导临床医师输血决策,有助于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枸橼酸体外抗凝下血液灌流串联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一体化组合式血液净化治疗重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吴乐,耿润露,周京江,李丽,徐磊,康洁,卢斌,叶英,杨红宁,丁伟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61-56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5
摘要 ( 95 )   HTML ( 3)   PDF (516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枸橼酸体外抗凝下血液灌流(HP)串联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一体化组合式血液净化治疗在重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的疗效。 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重症HTG-AP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HP联合CRRT分阶段组合式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枸橼酸体外抗凝下HP串联CRRT一体化组合式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的各项指标与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单次CRRT时间大于对照组、CRRT次数少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CRRT总时间、单次HP时间、HP次数、HP总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常规、炎症因子、血生化、临床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其他指标、炎症因子、血生化、临床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预后及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枸橼酸体外抗凝下HP串联CRRT一体化组合式血液净化治疗重症HTG-AP能够延长CRRT血滤器和管路使用时间,减少耗材使用,降低出血风险,还可以避免HP和CRRT分开操作的多次导管拆卸,减少相关感染风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基于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研究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足的相关性
冯秀丽,郑之陈,张桐毓,周丽,徐宁,赵仁豪,杨腾,王娜,王国凤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69-5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6
摘要 ( 139 )   HTML ( 4)   PDF (582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FGM)探讨血糖波动指标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足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佩戴FGM的伴或不伴有糖尿病足的T2DM患者233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足,将患者分为非糖尿病足组(n = 147)和糖尿病足组(n = 8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血糖波动指标,同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估血糖波动指标对糖尿病足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非糖尿病足组相比,糖尿病足组患者病程长,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谷丙转氨酶(ALT)、尿酸(SUA)以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变异系数(CV)、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平均血糖(MBG)升高,而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亚组分析发现TIR水平与糖尿病足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有关。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HbA1c、MAGE、MODD和MBG是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而TIR是其保护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提示HbA1c、TIR、MAGE、MODD、MBG及联合预测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6、0.850、0.868、0.764、0.619及0.967,联合预测效果更佳。 结论 HbA1c、TIR、MAGE、MODD和MBG是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影响因素,及早干预上述血糖波动指标可有助于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和视网膜高反射点评估糖网黄斑水肿治疗反应的效果
生侠,周梦文,贺靖凯,谢良阔,刘骁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75-57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7
摘要 ( 122 )   HTML ( 1)   PDF (527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与糖网黄斑水肿(DME)治疗反应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眼科的DME患者(45例 59眼)。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指标变化。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指标与D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线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高反射灶(HRF)数量及血流密度(FD300-VD)在诊断DME对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的价值。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DCP、FD300-VD、深浅层血流比(DSFR)上升,CMT厚度明显降低(P < 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患者结局与基线SCP-VD、DCP-VD、DSFR、FD300-VD呈负相关(r = -0.458、-0.433、-0.604、-0.452,P < 0.05),与CMT呈正相关(r = 0.427,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DCP、FD300-VD、DSFR上升,CMT降低是影响DME抗VEGF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OR= 0.285、0.272、0.291、0.268、2.821,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DCP、CMT、HRF数量、FD300-V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934、0.947、0.927,在诊断DME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中具有良好的价值。 结论 深浅层血管密度变化、视网膜高反射点等形态学指标在评估DME治疗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辅助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

波塞冬预期低预后人群应用双刺激方案IVF/ICSI的临床结局分析
姚卓林,李真,张彩华,张明媚,嘉若琳,曹源,王一萍,管一春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80-5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8
摘要 ( 102 )   HTML ( 3)   PDF (497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克罗米芬(CC)双刺激方案和自然周期取卵后黄体期促排方案在波塞冬预期低预后人群的临床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促排体外受精/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注射(IVF/ICSI)助孕的患者资料,按波塞冬(POSEIDON)标准分组,纳入POSEIDON 3组和4组人群,采用CC双刺激方案(CC组)和自然周期取卵后黄体期促排方案(自然周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促排和临床结局,主要观察指标为获卵数、累积临床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促排卵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结果 两种方案在总体上获卵数、累积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POSEIDON 4组中,卵泡期CC组的获卵数较高,而黄体期自然周期组的获卵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促排卵方案并不影响POSEIDON 3组和4组人群的累积妊娠率和累积活产率(P > 0.05)。 结论 对于POSEIDON预期低预后患者来说,自然周期取卵后黄体期促排方案临床有效性不低于CC双刺激方案。POSEIDON 4组自然周期组患者在卵巢储备AMH低于CC组的前提下,经过自然周期取卵后黄体期促排,最终获得和CC组相似的临床结局,因此,对于POSEIDON 4组患者,自然周期取卵后黄体期促排方案更值得临床推荐。

药物与临床
UGT1A1多态性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陆雨佳,区可滢,马越洋,袁传溯,刘斌,杨永峰,熊清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88-59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19
摘要 ( 144 )   HTML ( 2)   PDF (512KB) ( 6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UGT1A1抑制药物和非UGT1A1药物;并采用Sanger测序或MassARRAY SNP 分型技术对UGT1A1基因进行检测与分型。 结果 共纳入219例DILI患者,男性98例,平均年龄(46.32 ± 14.95)岁,查找相关数据库DILI患者有20个药物(16.26%,20/123)对UGT1A1酶有抑制作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占60.73%(133/219)。UGT1A1抑制药物组的ALT、AST、ALP、GGT高于非UGT1A1药物组(P < 0.05);而年龄、性别、TBIL、IBIL、WBC、Hb、Plt、损伤类型、损伤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GT1A1抑制药物组的UGT1A1多态性位点占比(68.42%)高于非UGT1A1药物组[51.16%,OR(95% CI): 2.068 (1.183 ~ 3.617),χ2 = 6.58,P = 0.01]。UGT1A1抑制药物组与非UGT1A1药物组基因分类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9.60,P = 0.022)。在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ALT和UGT1A1*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相关,多因素分析中UGT1A1*6[OR(95% CI): 3.143(1.398 ~ 7.067),P = 0.00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显著相关。 结论 UGT1A1*6增加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的发生。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涎液化糖链抗原-6在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中的诊断价值
黄惠敏,刘晨昕,方艳婷,郑佩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594-5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20
摘要 ( 138 )   HTML ( 2)   PDF (558KB) ( 1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 KL-6)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 IPH)患儿辅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24年7月期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40例患儿,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其中病例组根据疾病类型细分为IPH组(32例)、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组(22例)、肺炎(pneumonia,PN)组(60例),对照组为非肺部疾病(non-pulmonary disease,NPD)组(26例)。以上患儿检测血清 KL-6水平,分析KL-6在各组患儿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KL-6阳性率在各组患儿中从高到低分别为IPH(68.75%)、ILD(45.45%)、PN(1.69%)和NPD(0.00%),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66.10, P < 0.001)。IPH组患儿血清KL-6平均水平高于PN组患儿(Ζ = -6.92, P < 0.001)。诊断试验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95%CI: 0.89 ~ 1.00, P < 0.001),截断值为392.00 U/mL,灵敏度为81.30%,特异度为95.00%。 结论 KL-6在鉴别IPH患儿与PN和NPD患儿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IPH辅助诊断的血液生物标志物。

调查研究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和健康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的链式中介作用
于冰,陈梦霞,王梦迪,黄小榕,张玲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600-60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21
摘要 ( 138 )   HTML ( 2)   PDF (572KB) ( 6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在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和健康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和降低复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24年3—9月份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49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复发风险感知量表、脑卒中健康行为量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和电子健康素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相关性,SPSS 26.0软件Process的Model 6进行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结果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为(42.88 ± 6.48)分、(68.32 ± 14.13)分、(6.87 ± 1.55)分和(27.76 ± 6.06)分,且各变量间均呈正相关(P < 0.01)。中介效应模型显示,自我效能和电子健康素养在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和健康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488,占总效应的37.22%。 结论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和健康行为均处于中等水平。未来可通过建立移动管理平台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进一步探索提升卒中患者自我效能的策略及在线健康教育的渠道,以改善其健康行为。

临床护理
无创矩阵射频技术应用于顺产初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效果
韩华平,吴浪涛,田恬,李忠琴,邓云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607-6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22
摘要 ( 180 )   HTML ( 2)   PDF (542KB) ( 1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无创矩阵射频技术应用于顺产初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医院顺产初产妇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应用无创矩阵射频技术治疗。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次、治疗结束分别检测盆底肌力、盆底结构指标(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肛提肌弹性[静息状态、缩肛状态的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差值],治疗结束根据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量表评估阴道润滑度及阴道敏感度。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总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治疗1次后对照组盆底肌力、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肛提肌厚度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 > 0.05),但观察组盆底肌力、肛提肌厚度大于同组治疗前,肛提肌裂孔面积小于同组治疗前(P < 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盆底肌力、肛提肌厚度大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小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两组盆底肌力、肛提肌厚度大于同组治疗前、治疗1次,肛提肌裂孔面积小于同组治疗前、治疗1次,且观察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小于对照组,盆底肌力、肛提肌厚度大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两组耻骨下支、肌腹及后下方Emax差值大于同组治疗前、治疗1次,且观察组耻骨下支、肌腹、后下方Emax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结束两组阴道润滑度及阴道敏感度得分、FSFI总分均升高,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 < 0.05)。治疗结束两组尿失禁、腰骶痛、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产妇康复满意度100%(40/40)高于对照组85.00%(34/40)(P < 0.05)。 结论 无创矩阵射频技术应用于顺产初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见效快,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强盆底肌力,恢复盆底结构,且能显著改善阴道润滑度,提升阴道敏感度,对提高性生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
YTH结构域N6-甲基腺嘌呤RNA结合蛋白2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施邓鑫杰,施鸿金,张楠,付什,王群,董昊楠,王剑松,李海丹,王海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4):  615-6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04.023
摘要 ( 201 )   HTML ( 11)   PDF (503KB) ( 1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YTH结构域N6-甲基腺嘌呤RNA结合蛋白2 (YTH domain N6-methyladenine RNA binding protein 2,YTHDF2)是一种关键的m6A RNA修饰“阅读器”,在细胞生物学过程和肿瘤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综述深入探讨了YTHDF2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YTHDF2结构分为mRNA加工体和YTH结构域,可识别并结合m6A修饰的RNA分子。它在细胞内通过促进mRNA降解、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和代谢等发挥生物学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可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和维持免疫抑制状态。YTHDF2在不同肿瘤中具有作为诊断标志物、治疗靶点和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但目前相关研究在样本规模、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可从开展全面临床研究、深入解析分子机制和研发优化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