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1-25
专题报道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所致脊柱术后失明的研究进展
张通 蔡金池 袁志发 赵海燕 王文己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29-13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1
摘要 ( 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术后失明是一种极其罕见并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脊柱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国内外的大多数 报道都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关,但是其导致脊柱术后失明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仍在探寻中。由于国 内对该并发症的认识不深,因此本文就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所致的脊柱术后失明的解剖基础、发病机制、诊断、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作一综述,以供广大医师在临床中重视并做好预防策略,防止脊柱术后失明这一 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肌少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术后病死率的影响
王华, 王超, 殷建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34-1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2
摘要 ( 5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 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TLCF)术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20142月至20172月,共114OTLCF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 SMI 诊断界值分为肌少症组及非肌少症组。采用Kaplan Meier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卡方检验对比两组在术后12、24、36个月生存率差异,Cox 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肌少症、骨折部位、年龄、性别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等级等多变量因素对OTLCF术后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组术后 36 个月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患有肌少症及ASA 等级较高的患者,术后36个月病死率较高。结论 合并肌少症会增加OTLCF 患者术后远期(36 个月)死亡的风险。ASA 等级较高的患 者术后远期死亡风险较高。

经皮内窥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
薛厚军, 雷宇, 黄杰彬, 陈伟雄, 王诗成 , 潘磊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38-1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3
摘要 ( 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内镜组(观察组)和传统术式组(对照组),各34例,并随访6~24个月, 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效果,以评估观察组的临床疗 效。结果 两组平均随访 16 个月,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较对照 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1、6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1个月内VAS 及OD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并使用改良的 MacNab 标准评价术后1年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时间内观察组有21年内症状反复,为中央管狭窄患者,二期开放手术后症状消失,1 例术中出现脊髓高压 症,经积极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无复发,1 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出现一侧肌力下降,急诊清除 血肿后 3 个月下肢肌力逐渐恢复,1 例感染,经 I 期清创置管冲洗后完全恢复。两组术中均无神经损伤、血 管损伤、硬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内镜下二次椎间孔成形技术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 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中央管狭窄需慎用,同时,其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住院费用及缩短住院时 间上有一定的优势,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两种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王志强 梁思敏 蔡则成 康毅 郭伟 戈朝晖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44-1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4
摘要 ( 4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退变 性疾病患者86例,其中OLIF联合经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53例,OLIF联合经后正中入路双侧椎弓 根钉棒固定33例,通过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通过椎旁肌肌电图评估椎旁肌受损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时间段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并 发症。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段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组患者腰疼VAS 评分、ODI指数均优于双侧椎弓根钉棒固 定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椎旁肌去神经化发生率均少于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与经后正中入路 双侧椎弓根螺钉棒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钉棒辅助固定创伤更小、椎旁肌失神经化发生率更低。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中远期疗效
王晓陆, 刘艺明 , 杜怡斌, 祁家龙 , 李春, 郑科, 郁贤舜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49-1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5
摘要 ( 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 2013 12 月至 2015 12 月在我科诊治的 62 例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 MIS⁃ TLIF 32 例和开放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TLIF)组 30 例。对术后 3、6、12、24 个月和末次随访(54 ~ 72 个月)的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远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术后 3、6 个月时,MIS⁃TLIF 组在腰痛 VAS、ODI 评分低于 O⁃TLIF 组;术后 24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在腰痛 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末次随访时,两组在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 前均明显下降。邻椎病:MIS ⁃TLIF 4 例,O ⁃TLIF 5 例;椎体间融合率:MIS ⁃TLIF 92.2%,O ⁃TLIF 88.3%。结论 MIS⁃TLIF 治疗双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发

弯角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老年患者治疗效果及骨水泥填充率的影响
佟向阳 , 马立武 , 杨效宁, 赵雪超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54-15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6
摘要 ( 3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ner vertebroplasty,PC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 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老年患者治疗效果及骨水泥填充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OVCF老年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n = 43)与对照组(n = 43)。对照组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观察组采取PCVP。统计两组术前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1)术后6月两组 ODI VAS 分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2)术后 6 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高、伤椎 Cobb角较术前缩小(P < 0.05),且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小于对照组(P < 0.05);(3)观察组骨水泥填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5.35% vs. 81.40%)(P < 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9.30% vs. 25.58%,P < 0.05)。结论 采取PCVP治疗OVCF老年患者,可有效减轻其疼痛程度,增大伤椎前缘 高度、缩小伤椎Cobb角,促使腰椎功能恢复,且骨水泥填充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安全性。

基础研究
Ac⁃SDKP抑制SPP1/TGF⁃β1信号拮抗实验性矽肺的机制
蔡文臣 张诗汇 魏中秋 靳馥宇 李雅倩 李田 徐洪 杨方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59-16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7
摘要 ( 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酰(Ac⁃SDKP)通过调节分泌性磷蛋 1(SPP1)/转化生长因子 1(TGF⁃β1)信号,从而抑制实验性矽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 大鼠分 为对照 24 周组、矽肺 24 周组和 Ac⁃SDKP 治疗组。RWA264.7 细胞分为对照组、SiO2诱导组和 SiO2+Ac⁃SDKP 组;以及对照组、重组 SPP1 诱导组、SPP1+Ac⁃SDKP 组和 SPP1+LY364947 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 SPP1 的表达以及定位;免疫印迹法检测 I 型胶原(COL I)、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TGF⁃β1、转化 生长因子 I 型受体(TGFβRI)、TGFβRII、p⁃Smad2/3、Smad2/3 SPP1 的表达。结果 IHC 及免疫印迹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矽肺模型组 COL I、MCP⁃1、TGF⁃β1 SPP1 表达上调,与矽肺模型组比较,Ac⁃SDKP 治疗组 COL I、MCP⁃1、TGF⁃β1 SPP1 的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SiO2诱导组 COL I、MCP⁃1 TGF⁃β1 SPP1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与 SiO2诱导组比较,Ac⁃SDKP COL I、MCP⁃1、TGF⁃β1 SPP1 蛋白表 达水平下调(P<0.05)。与对照组比较,SPP1 诱导组 TGFβRI、TGFβRII p⁃Smad2/3 表达上调;与 SPP1 导组比较,Ac⁃SDKP 组和LY364947组TGFβRI、TGFβRII和p⁃Smad2/3表达下调(P<0.05)。结论 Ac⁃SDKP 可以通过抑制SPP1/TGF⁃β1

回回甘松饮对糖尿病肾病大鼠miR⁃192 TGF⁃β1/Smads 的调控作用

袁玲, 李嘉欣 鲁玉梅 南一,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64-16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8
摘要 ( 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回回甘松饮(Hui⁃hui Gan⁃song Yin,HGY)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大鼠肾小球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 10 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NC)。选用高脂饲料喂养 SD鼠联合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复制大鼠早期 DN 模型,DN 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DN 模型组(DN)、格列喹酮组(DN+Gli,10 mg/kg)及回回甘松饮高剂量组(DN+HH,10 g/kg)、回回甘松饮低剂量组(DN+HL 5 g/kg),每组 10 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检测肾组织中 miR⁃192、靶基因 Zeb2 TGF⁃β1/Smads 号通路中 TGF⁃β1、Smad3、Smad7 mRNA 的表达,采用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所对应蛋白的表达。结果 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 TGF⁃β1、Smad3 蛋白及 miR⁃192、TGF⁃β1、Smad3 mRNA 表达水平显著 升高(P<0.01),而 Smad7、SIP1蛋白及Zeb2 Smad7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 给予HGY及格列喹酮干预后,大鼠 TGF⁃β1 miR⁃192、TGF⁃β1、Smad3 mRNA 水平显著下降(P<0.01), Smad7、S1P1 蛋白及 Zeb2、Smad7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HGY DN 大鼠肾脏中可能通过调 miR⁃192 介导的 TGF⁃β1/Smads 信号通路改善肾脏细胞外基质堆积,从而起到保护早期 DN 大鼠肾脏

热休克蛋白70介导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抑制埃可病毒9型的活性研究
汪洋, 张辉, 马东波, 伍冬冬, 邓翔, 李芳, 郭胜存, 吴秋歌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70-1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09
摘要 ( 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体外抑制埃可病 9 型(Echovirus 9,ECHO9)的作用机制及其特异性底物热休克蛋白 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 其中的作用,为埃可病毒抑制剂的天然产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细胞毒性实验确定使用的 EGCG的最大工作浓度,采用病毒滴度 TCID50 检测法、细胞毒性检测法、Western blot 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qPCR)分别检测 EGCG 在体外模型上对 ECHO9 的增殖、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的抑制效果。检测 RNAi 干扰Hsp70 的表达后病毒的生长曲线。结果 EGCG Vero 细胞的毒性呈现明显的梯度依赖效应, 最大无毒浓度为25 μmol/L,且20 μmol/L的EGCG浓度下,细胞上清中病毒滴度抑制率达62%;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GCG使病毒G蛋白受到显著抑制;qPCR对细胞中埃可病毒G蛋白的转录本的检测结果表明 EGCG 使病毒 G 蛋白的转录效率下降了85.3%。RNAi干扰Hsp70后,病毒的滴度下降了两个数量级。结论 EGCG 体外对ECHO9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且可能是通过抑制其特异性底物Hsp70实现的。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对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的调控及口腔鳞癌细胞HN6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马浩然 龚爱秀 汤根兄,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75-1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0
摘要 ( 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激光对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 2(TROP2)调控及对口腔鳞癌细胞 HN6 增殖、转 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口腔鳞癌细胞株 HN6,用 1 064 nm Nd:YAG 激光连续照射,检测 24 48 h 后激光对 HN6 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转移、侵袭的影响。检测 Nd:YAG 激光对 HN6 细胞中 TROP2 表达的影响。TROP2 干扰质粒转染至 HN6 细胞后,检测 Nd:YAG 激光对 HN6 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结果 低剂量和中剂量激光照射时,HN6 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促划痕愈合程度和侵袭能力提高,TROP2 达较高(P < 0.05);高剂量激光照射时,HN6 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划痕愈合明显减慢且侵袭能力受到抑制, TROP2表达较低(P < 0.05);干扰TROP2表达后,Nd:YAG激光对HN6细胞增殖与侵袭无影响。结论 较低 剂量 Nd:YAG 激光照射促进 HN6 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高剂量 Nd:YAG 激光照射抑制 HN6 细胞的增 殖、转移和侵袭。Nd:YAG 激光通过调控TROP2的表达影响HN6的增殖及侵袭转移。

circ_NEK6靶向miR⁃370⁃3p对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耐受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陈富坤, 邓智勇, 刘超, 吕娟, 贾莉, 杨传周, 刘鹏杰, 冯志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82-18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1
摘要 ( 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 circ_NEK6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I 耐受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其 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 RT⁃qPCR 检测 DTC 组织和细胞系中 circ_NEK6 miR⁃370⁃3p 的表达;采用 CCK⁃8 法、流式细胞术及 Transwell 法检测 131I 耐受 Res⁃BCPAP 细胞增殖、凋亡水平、侵袭和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 报告基因验证 circ_NEK6 miR⁃370⁃3p 的靶向关系。结果 circ_NEK6 131I 耐受 DTC 组织中的表达高于 131I 敏感组织,且其在 DTC 细胞中的表达高于人甲状腺滤泡上皮正常细胞,尤其是在 131I 耐受 Res⁃BCPAP 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亲本 BCPAP 细胞。敲降 circ_NEK6 可抑制 Res⁃BCPAP 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以 及诱导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circ_NEK6 靶向负调控 miR⁃370⁃3p。敲降 circ_NEK6 靶向上 miR⁃370⁃3p 抑制 Res⁃BCPAP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结论 敲降 circ_NEK6 通过靶向 miR⁃370⁃3p 增强 DTC 细胞对131I放射敏感性,提示circ_NEK6可能是131I抵抗DTC 患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褪黑素通过调控EZH2表达增强食管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秦文兵 张月丽 刘嘉 李瑞佳 张锐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88-1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2
摘要 ( 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协同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抑制食管癌细胞 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和 5⁃FU 处理人食管癌 EC⁃9706 EC⁃109 细胞;通过 检测细胞活性、侵袭迁移、细胞凋亡和蛋白表达来探讨褪黑素对 5⁃FU 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其 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荷瘤实验探讨褪黑素和 5⁃FU 协同抗肿瘤的作用。结果 褪黑素对 EC⁃9706 EC⁃109 细胞活力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褪黑素能够降低 EC⁃9706 EC⁃109 细胞的侵 袭和迁移能力(P < 0.01),增加细胞的凋亡率(P < 0.01)。与单独褪黑素和 5⁃FU 药物处理组比较,褪黑素 5⁃FU 联合组显著降低食管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增加细胞凋亡(P < 0.01)。同时,与单独褪黑素 5⁃FU 药物处理组比较,褪黑素和 5⁃FU 联合组显著降低 EZH2 的表达。过表达 EZH2 能够逆转褪黑素 5⁃FU EC⁃9706 细胞的影响(P < 0.01)。此外,与单独 5⁃FU 给药组比较,褪黑素和 5⁃FU 联合给药显著 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P < 0.01)。结论 褪黑素和 5⁃FU 协同抑制 EZH2 的表达、促进食管癌细胞凋 亡,提高5⁃FU 

长基因间非编码RNA00689靶向miR⁃876⁃5p调控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
杨文博 许振丹 耿帅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195-20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3
摘要 ( 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长基因间非编码RNA 00689(LINC00689)对膀胱癌细胞T24增殖、凋亡的影响和可 能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膀胱癌组织、癌旁组织、T24细胞以及正常膀胱上皮细胞 SV⁃HUC⁃1中LINC00689和miR⁃876⁃5p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T⁃qPCR验证LINC00689对miR⁃876⁃5p 的调控作用。将T24细胞分为si⁃NC组、si⁃LINC00689组、miR⁃NC组、miR⁃876⁃5p组、si⁃LINC00689+anti⁃miR⁃NC 组和 si⁃LINC00689+anti⁃miR⁃876⁃5p 组。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活力和凋亡, 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p21、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相关X蛋白 Bax)表达。结果 膀胱癌组织、T24 细胞中 LINC00689 表达升高,miR ⁃ 876 ⁃ 5p 表达降低(P < 0.05)。 LINC00689负调控miR⁃876⁃5p表达。与si⁃NC组比较,si⁃LINC00689组细胞活力、CyclinD1和Bcl⁃2蛋白表达降 低,凋亡率、p21和Bax蛋白升高(P < 0.05)。与miR⁃NC组比较,miR⁃876⁃5p组细胞活力、CyclinD1和Bcl⁃2 白表达降低,凋亡率、p21 Bax 蛋白升高(P < 0.05)。与 si⁃LINC00689+anti⁃miR⁃NC 组比较,si⁃LINC00689+ anti⁃miR⁃876⁃5p 组细胞活力、CyclinD1 Bcl⁃2 蛋白表达升高,凋亡率、p21 Bax 蛋白降低(P < 0.05)。 结论 抑制LINC00689通过负调控miR⁃876⁃5p能够降低膀胱癌T24

临床研究
术前多模态MRI检查与颅内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及高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黄德尤 廖莎 卢德伟 李娜 罗起胜 陆海善 李滢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01-2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4
摘要 ( 4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术前多模态 MRI 检查与颅内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及高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方法 选择 2016 1 月至 2019 6 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 100 例,术后根据 WHO 脑膜瘤组织学分 级标准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53 例和高级别组(Ⅲ-Ⅳ)47 例,术后随访观察 1 年,复发患者为 18 例(复 发组),未复发患者为 82 例(未复发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及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张量成 像(DT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查,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高级别组和复发组脑膜瘤患者相关影响因 素。结果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边界、强化灶、ADC 值、FA 值、Cho/NAA、Cho/Cr NAA/Cr 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在肿瘤大小、边界、强化灶、水肿程度、 ADC 值、FA 值、Cho/NAA、Cho/Cr、NAA/Cr 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示,肿瘤大小、边界、ADC 值、FA 值及 Cho/NAA 值是脑膜瘤复发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肿瘤大 小、强化灶、ADC 值、FA 值及 Cho/NAA 值是高级别脑膜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多模态 MRI 检查有助于判断颅内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及高组织学分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SIRT1基因多态性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的影响
高红红 任丽君 马豪莉 王利 侯会娟 司马盼盼 谢骅 宋瑞捧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05-20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5
摘要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 SIRT1 基因多态性对血糖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利拉鲁肽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接受 2 型糖尿病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216 例,采 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26 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分析患者 SIRT1 基因多态性与疗效之间的关 系。结果 216 例患者接受 26 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HbA1c、FPG、2h PG BMI 指标均明显下 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C/CC 型患者 HbA1c、FPG、BMI、2h PG 各指标比 TT 患者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IRT1 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患者 Rs12778366 位点基因 型分布频率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另外对 145 例患者 STIR1 基因 mRNA 表达分析发现,TT 型患者 mRNA 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 TC/CC 型患者(P < 0.001)。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在治疗既往血糖控 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有效,且携带 C 等位基因的患者疗效更好;SIRT1 基因 Rs12778366 位点可 能通过影响SIRT1基因mRNA 的表达而影响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

中心静脉血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不良的预测
冯开俊 宋秋鸣 武道荣 薛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10-21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6
摘要 ( 5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血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乳酸清除率(LCR)联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3 月至 2020 5 月收治的 7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入院后 6、24 h 检测 Pcv⁃aCO2、ScvO2,且均计算入院 6 24 h LCR。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统计预后情况;对比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 Pcv⁃aCO2、ScvO2 LCR 及其变化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三者联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效 能。结果 预后不良发生率为 27.14%;预后不良患者入院后 6、24 h Pcv⁃aCO2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入院 6、24 h ScvO2 LcR 均低于预后良好患者,预后良好患者入院后 24 h Pcv⁃aCO2低于入院后 6 h,入院后 24 h ScvO2高于入院后 6 h,入院后 24 h LCR 高于入院后 6 h;预后不良患者 Pcv⁃aCO2、ScvO2、LCR 变化率均 低于预后良好患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v⁃aCO2、ScvO2、LCR 变化率预测感染性休克预 后不良的 Cut⁃off 值分别为 10.32%、4.69%、32.25%,三者联合预测感染性休克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与单独预 测相似,三者联合预测的特异度、AUC 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良发生风险高,采 Pcv⁃aCO2、ScvO2、LCR 

HEART 风险评分在有冠心病的急性胸痛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马春朋刘晓丽蔡丽丽朱爱红董雪飞马春明马利祥王庆胜聂绍平 ​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15-21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7
摘要 ( 3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 HEART 风险评分在有冠心病的急性胸痛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利用已有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选有冠心病病史的急性胸痛人群,计算 HEART 风险评分。研究终点 3 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结果 研究共入选 377 例急性胸痛患者,其中 186 例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HEART 风险评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 0.73(95%CI:0.68 ~ 0.78)。入选患 者分为 3 组:低危组(评分 2 ~ 3 分),中危组(评分 4 ~ 5 分)和高危组(评分 6 ~ 10 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发生率分别为 8.3%(1/12),38.3%(72/188)和 63.8%(113/17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根据不同的危险分层,实施不同的分诊策略。结论 HEART 风险评分可以用于有冠心病的急性胸 痛人群的分诊。

基质金属蛋白酶2、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及上皮性钙粘附蛋白E在结直肠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徐辉 唐言华 刘继武 王亮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20-2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8
摘要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2)、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17(ADAM17)及上皮性钙黏附 蛋白E(E⁃cadherin)在结直肠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210 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中 MMP⁃2、ADAM17 E⁃cadherin 的表达水平,分析 MMP⁃2、ADAM17 E⁃cadherin 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三者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关系,并分析其相关 性。结果 MMP⁃2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72.3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 19.52%,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ADAM17 阳性表达率为 78.10%(164/21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 5.24%,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E⁃cadherin 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41.9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 96.67%,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癌组织中的 MMP⁃2、ADAM17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 组织,E⁃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MP⁃2、ADAM17 E⁃cadherin 阳性表达与 TNM 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P < 0.05),与患者性别分布、年龄、 肿瘤大小、发生部位无关(P > 0.05);MMP⁃2 阳性组中位生存期 22 个月(95% CI:20.87 ~ 23.58),5 年生存 53.42%,MMP⁃2 阴性组中位生存期 31 个月(95% CI:28.95 ~ 33.45),5 年生存率 69.18%,两组生存情况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 = 4.98,P < 0.05);ADAM17 阳性组中位生存期 21 个月(95% CI:19.93 ~ 22.86),5 年生存率 50.77%,ADAM17 阴性组中位生存期 33 个月(95% CI:30.48 ~ 36.40),5 年生存率 65.52%,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 = 7.28,P < 0.05);E⁃cadherin 阳性组中位生存期 30 个月(95% CI:27.88 ~ 31.32),5 年生存率 47.92%,E⁃cadherin 阴性组中位生存期 16 个月(95% CI:14.60 ~ 17.89),5 年生存率 26.09%,两组生存情况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 = 44.23,P < 0.05);Spearman 相关性结果显示,MMP⁃2 表达与 ADAM17 表达呈正相关(P < 0.05),MMP⁃2 表达与 E⁃cadherin 表达呈负相关 P < 0.05),ADAM17表达与E⁃cadherin 表达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MMP⁃2、ADAM17在结直肠癌组织 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E⁃cadherin 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其表达与 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三种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且结直肠癌 组织中 MMP⁃2 表达与 ADAM17 表达呈正相关,E⁃cadherin 表达与 MMP⁃2、ADAM17 表达呈负相关,检测三种

长链非编码lncRNA DBH⁃AS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贾春英, 张荣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26-23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19
摘要 ( 3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 lncRNA DBH⁃AS1(DBH⁃AS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 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 DBH⁃ AS1、MicroRNA⁃138(miR⁃138)和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 mRNA 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 报告分析三者的结合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技术、qRT⁃PCR 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敲低或过表达 DBH⁃AS1 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 miR⁃138 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 DBH⁃AS1 HIF⁃1α瘢痕疙瘩组织和细胞中显著上调,而 miR⁃138 明显下调(P < 0.05)。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 DBH⁃AS1 能够靶向结合 miR⁃138,miR⁃138 能够靶向结合 HIF⁃1α。低表达 DBH⁃AS1 或过表达 miR⁃138 明显促进瘢痕 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敲低 miR⁃138 能逆转沉默 DBH⁃AS1 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敲低 HIF⁃ 1α显著抑制沉默 miR⁃138 对细胞凋亡的作用(P < 0.05)。结论 低表达 DBH⁃AS1 能够通过调控 miR⁃138/ HIF⁃1α通路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提示DBH⁃AS1

PYCR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程秋华, 周帅, 向杨, 杨树龙, 符国珍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33-23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0
摘要 ( 3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 PYCR1 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 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 qRT⁃PCR Western blot 技术对 80 HCC 与癌旁组织的 PYCR1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 HCC 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Log⁃rank 法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HCC 组中 PYCR1 mRNA 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 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均 P<0.05)。HCC 组织中 PYCR1 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卫星灶、血管侵犯、TNM 期有关(均 P<0.05)。PYCR1 表达水平是影响 HCC 患者 5 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均 P 0.05)。HCC 组织中 PYCR1 低表达组患者 5 年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 PYCR1 高表达组(均 P<0.05)。结论 PYCR1 HCC 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卫星灶、血管侵犯、TNM 分期有关。组织中 PYCR1表达水平与HCC 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低甲氧基果胶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
臧守华, 张玉坤, 陈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38-2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1
摘要 ( 2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低甲氧基果胶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本院 80 sTBI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果胶组,每组 40 例。所有患者在转入ICU 24 ~ 48 h 内开始行肠内营养,果胶组在每日肠内营养基础上添加低甲氧基果胶,连续使用 7 d 以上。收集患者治疗 7 d 内血糖平均值 GLUave)、血糖变异系数(GLUcv)、胰岛素使用情况,记录患者的胃肠道耐受情况、机械通气(MV)时间、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以及前白蛋白(PA)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区别。 结果 治疗后果胶组 7 d GLUave、GLUcv 及胰岛素使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胰岛素使用 率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PA 均有所上升,且果胶组明 显高于对照组(均 P < 0.05)。果胶组的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 MV 时间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 VAP 发生率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低甲氧基果胶有利于 sTBI 患者肠内营养时 血糖的控制,降低胃肠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并改善营养状况。

心肌综合指数评价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刘奎灿, 王臻, 秦文娟, 翟子敬, 黄磊 , 冯佳 , 董珊珊 , 张彩云 , 郭雪婷 , 芦桂林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43-24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2
摘要 ( 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结直肠癌患者使用联合药物mFOLFOX6(奥沙利柏+5氟尿嘧啶+ 亚叶酸钙)化疗前后的左心室心肌功能的变化。方法 在本院收集30例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且各位患者均采用mFOLFOX6(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方案,以自身对照做研究,分别在化疗前(T0)、 化疗1周期后(T1)、化疗6周期后(T6)、化疗12周期后(T12)的48 h内收集血清肌钙蛋白T(cTnT)数值,随后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获取参数 LVEF、LVFS、LVEDd、IVSd、LVPWd,然后采集左心室的动态图像,进行脱机 分析,获取左心室GLS、GAS、GCS、GRS、LVtw并计算得出MCI(MCI=GLS×LVtw),并比较化疗前后这些数值的 变化。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并分析对比MCI、LVEF、GLS与cTn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化疗前状态相比: 化疗末期患者的LVEF、LVFS数值略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左心室MCI、LVtw、GLS、GAS GCS、GRS的绝对值随化疗药物累计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GAS、GLS、MCI LVtw的绝对值在化疗第一周期发生了降低(P < 0.05)。M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GLS的ROC曲线下面 积为 0.838。MCI cTnT 之间的相关性(r = -0.722 8,P < 0.001)较 GLS cTnT 之间的相关性(r = -0.600 8 P < 0.001)更强。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有助于早期发现mFOLFOX6致结直肠癌患者左心室心肌功能的变化, 各参数中MCI是较为敏感的观测指标。

粟粒型肺癌的肿瘤微环境及其与EGFR⁃TKI 疗效的关系
叶美凤 苏珊 岑文昌 张言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50-2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3
摘要 ( 3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肿瘤免疫微环境对粟粒型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 分析 2017 3 月至 2019 3 月广州市胸科医院诊治的 147 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 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据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粟粒型肺癌组(A 组,49 例)和非粟粒型肺癌组(B 组,98 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微环境的差异,并分析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特征及其与 EGFR⁃TKI 疗效的关 系。结果 A PD⁃L1 CD8 的阳性率分别为 40.82%、53.06%,与 B 组(24.49% 29.59%)比较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A I 型免疫表型的比例明显高于 B 组(24.49% vs. 10.20%,P = 0.022)。A I 型与 Ⅱ/Ⅲ/Ⅳ型免疫表型患者的中位 PFS 分别为 5.7 个月和 7.4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4);B 组分别 6.0 11.0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7)。结论 炎症型肿瘤微环境可能影响粟粒型肺癌患者 接受EGFR⁃TKI 治疗的疗效。

单孔胸腔镜手术切口缝合技术改进与效果评价
王福栋, 翁鸢, 耿纪群, 朱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55-2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4
摘要 ( 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切口缝合及引流管固定技术改进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1-12 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 8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口缝合技术 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疤痕评分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二次缝合率、引流外渗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VAS 疼痛评 分及BCS舒适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 = 0.022、0.041),观察组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01)。观察组术后 1 个月各项疤痕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01),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26)。结论 单孔胸腔 镜手术利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切口安全可行,实现了微创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并提高 患者满意度。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可溶性B7⁃H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疾病活动的诊断价值
俞大亮, 傅艳平, 李浪, 陈飞, 李六生, 李玉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60-26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5
摘要 ( 3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可溶性 B7⁃H4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以及疾 病活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60 SLE患者和健康体检者 20 例,SLEDAI 评分评估 SLE 的疾病活 动性,ELISA 法检测 SLE 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可溶性 B7⁃H4(soluble B7⁃H4,sB7⁃H4)的含量。结果 (1)SLE 患者 sB7⁃H4 含量[(65.62 ± 21.02)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5.4 ± 11.2)ng/mL],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sB7⁃H4 诊断 SLE 的敏感性为 56%,特异性 85%,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5。(2)SLE 患者疾 病活动组 sB7⁃H4 含量[(70.99 ± 19.85)ng/mL]明显高于稳定组[(59.06 ± 20.8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 SLE 患者中 sB7⁃H4 诊断活动期 SLE 的敏感性为 82%,特异性为 56%,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87。结论 sB7⁃H4有助于SLE 的诊断,且对SLE 

调查研究
1型糖尿病儿童低血糖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瑜 林艳 由天辉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64-26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6
摘要 ( 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儿童的低血糖事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 某医院住院 542 1 型糖尿病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低血糖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 血糖控制达标率为 22.0%;低血糖发生率为 60.89%,低血糖发生密度为 3.89%;三餐前是儿童低血糖高发 时间段;1 型糖尿病儿童低血糖事件发生受到儿童年龄、新确诊、HbAlc 的影响(P<0.05)。多因素 logistics 结果显示,年龄是发生低血糖事件的保护因素,新确诊是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1 型糖尿病 儿童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血糖控制达标率低。低龄儿童与新确诊患儿是发生低血糖的高风险人群, 应重点关注。

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与神经毒性的现状及展望
石亚群 俞妍慧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68-2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7
摘要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ngineered T cell,CAR⁃T)是一种将特定肿瘤 抗原的识别能力与 T 细胞的强大抗肿瘤效应相结合的工程化分子。目前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尤 其是在 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早期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良好 的靶向性、杀伤性、增殖性和持久性。但与之相关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中细胞因子 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 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分级及管理有助于指导 和改善预后。本综述讨论了 CAR⁃T 细胞治疗所导致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 性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分级及管理,以及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减少不良反应、提 CAR⁃T 治疗成功率提供新思路。

间歇性禁食对肥胖个体代谢与免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雪晴 , 吴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  272-27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02.028
摘要 ( 4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是一种周期性能量限制的饮食方式,在改善肥胖个体葡 萄糖稳态、减脂减重、减轻慢性低度炎症等方面,已显示出与长期禁食和热量限制等效的代谢与免疫益 处。因其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有望成为肥胖患者更易接受的饮食干预方式。研究表明,IF 介导 的代谢益处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调控和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atissue,WAT)的褐 变。重要的是,自噬途径和肠道菌群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代谢的改善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调 控对于 IF 介导的免疫效益也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上述机制从糖代谢、脂代谢、免疫三方面来综述间歇性 禁食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旨在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生活干预和临床转化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