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3-09-25
专题报道:腰椎疾病
黄韧带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腰椎管狭窄患者腰椎减压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陈耀鑫,黎松波,方冠军,叶国标,刘先银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289-229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1
摘要 ( 256 )   HTML ( 24)   PDF (446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LSS)患者黄韧带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腰椎减压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方法 选择138例行腰椎减压术治疗的LSS患者,分为轻度组[绝对跛行距离(ACD)≤ 200 m,41例]、中度组(ACD 201 ~ 400 m,67例)和重度组(ACD > 400 m,30例),另选择138例非LSS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黄韧带组织FGF-1、VEGF表达,术后随访统计再狭窄发生情况。 结果 LSS组黄韧带组织中FGF-1表达低于对照组(P < 0.001),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01)。重度组黄韧带组织中FGF-1表达低于中度组和低度组(P < 0.05),VEGF表达高于中度组和低度组(P < 0.05)。LSS椎管重度狭窄、减压不彻底、VEGF高表达是LSS患者腰椎减压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P < 0.05,P < 0.001),FGF-1是保护因素(P < 0.05)。 结论 LSS患者黄韧带组织中FGF-1表达降低,VEGF表达升高,且与椎管狭窄程度以及术后再狭窄有关。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再骨折的风险列阵图构建与验证
田烨,袁秋文,胡梁深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294-22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2
摘要 ( 263 )   HTML ( 10)   PDF (603KB) ( 2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180例行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再骨折将其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 结果 180例行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中,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为22.78%。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60岁、骨水泥渗漏、术后低骨密度、高骨水泥注射率和术后后凸Coob角度是OVCF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术后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高BMI是独立保护因素(P < 0.05)。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95%CI:0.957 ~ 1.000, P < 0.001),灵敏度为92.70%,特异度为96.40%,最大约登指数为0.891,模型校正曲线总体趋势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为表现为正的净效益。 结论 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发生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根据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祁修权,王唯,裘小康,许晔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00-230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3
摘要 ( 203 )   HTML ( 7)   PDF (587KB) ( 1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情况分为阳性组(n = 85)和阴性组(n = 115)。采用ROC实验分析连续性变量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实验分析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内部数据验证Nomogram模型临床效能。 结果 两组在性别、BMI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患者年龄较高,围术期输血者较多,手术节段数较高,TC、TG水平较高,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 < 0.05);年龄、手术节段数、TC、TG、术后血红蛋白的AUC为0.611、0.607、0.602、0.673、0.791,最佳截断值为39岁、2节、4.96 mmol/L、6.79 mmol/L、107 g/L;年龄(> 39岁)、围术期输血(是)、手术节段数(> 2节)、TC(> 4.96 mmol/L)、TG(> 6.79 mmol/L)、血红蛋白差值(> 44 g/L)均为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 < 0.05);Nomogram模型预测风险C-index 为0.775(95%CI:0.669 ~ 0.848);模型预测的风险阈值> 0.07。 结论 年龄(> 39岁)、围术期输血(是)、手术节段数(> 2节)、TC(> 4.96 mmol/L)、TG(> 6.79 mmol/L)、血红蛋白差值(> 44 g/L)均为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且基于以上变量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以对患者术后发生隐性失血进行较好的预测。

基于新型炎症复合评分构建预测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列线图模型
徐梦馨,王唯,戴荣兄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06-23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4
摘要 ( 201 )   HTML ( 6)   PDF (608KB) ( 1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采用新型炎症复合评分系统,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风险。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251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情况将其分为术后谵妄组(n = 55)和无谵妄组(n = 196)。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ROC曲线分析指标对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 C-index),决策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炎症反应标志物NLR、PLR、CAR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LR、PLR、CAR的AUC分别为0.788、0.714、0.797、0.824、0.839、0.811;构建N.P.Cs评分标准,其AUC为0.963。年龄、术中出血量、N.P.Cs是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与原始曲线及理想曲线接近,C-index为0.847(95% CI:0.811 ~ 0.903);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阈值> 0.17,可提供临床净收益。 结论 年龄、术中出血量、N.P.Cs是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为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防治提供指导。

基础研究
BMI-1抑制剂PTC-596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李玉玲,杨建林,崔芝,王静,吕亚丰,曹春雨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17-23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6
摘要 ( 240 )   HTML ( 11)   PDF (740KB) ( 2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BMI-1抑制剂PTC-596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正常培养为阴性对照组,25、50 nmol/L PTC-596处理SGC-7901细胞48 h为低、高药物浓度实验组。利用CCK8法分析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别结合PI单染、DCFH-DA探针、JC-1探针以及PI/FITC-Annexin V双染分析细胞周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累积、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BIM-1蛋白和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yclinB1、P2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PAR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C-596高效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处理48 h后IC50 为(49.33 ± 7.02)nmol/L。低、高药物浓度实验组细胞中BMI-1表达显著减少(P < 0.01)。实验组细胞中CyclinB1和P21相对表达增加,CyclinD1表达减少,细胞有丝分裂被抑制,出现G2/M期周期阻滞;同时活性氧累积增多,线粒体膜电位下降,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c-PARP增加,凋亡细胞比例从2.04%显著上升为10.56%、26.74%。与对照组相比较,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TC-596高效杀伤人乳腺癌MCF-7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MI-1、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内源性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LPAR1基因对脂多糖刺激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中组织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
刘颖,陈先俊,肖川,袁佳,李清,李璐,杨金凤,沈锋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23-232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7
摘要 ( 198 )   HTML ( 5)   PDF (840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脂多糖(LPS)刺激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中差异表达基因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R1)的动态表达特点,以及该基因对LPS刺激下组织因子(T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表达的调节作用。 方法 对LPS损伤后的RLE-6TN细胞进行RNA-seq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NF-κB信号通路为核心,找到该信号通路富集到的的差异表达基因LPAR1。使用LPS刺激处于生长对数期的RLE-6TN细胞6、12、24、48及72 h,检测细胞中LPAR1基因的动态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慢病毒转染敲低细胞中LPAR1基因的表达,观察该基因对细胞中TF和PAI-1表达的调节作用。 结果 RLE-6TN细胞中LPAR1的表达在刺激6 h后开始升高,24 h时候达到顶峰,之后逐渐降低;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低敲了细胞中LPAR1基因水平。LPS刺激24 h后,RLE-6TN细胞中TF和PAI-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敲LPAR1基因后,TF和PAI-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 0.05),接近正常对照水平(P > 0.05)。 结论 LPAR1基因对LPS刺激下RLE-6TN细胞TF和PAI-1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该基因有望成为纠正ARDS肺泡内纤维蛋白沉积的新靶标。

miR-4505靶向SOX-10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作用及机制
吴凯,王健俊,何继贤,陈钦明,余岱岳,路羿,范凯斯,张梦真,杨六成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30-23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8
摘要 ( 190 )   HTML ( 7)   PDF (750KB) ( 1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iR-4505在先天性巨结肠(HSCR)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 选取HSCR病变段肠管及扩张段肠管组织标本,qRT-PCR检测组织标本miR-4505表达量;分别选用miR-4505模拟物及抑制剂转染人神经母细胞株SH-SY5Y,qRT-PCR检测转染后miR-4505表达,CCK-8及Transwell检测miR-4505对细胞增殖及细胞迁移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在细胞及组织层面证实SOX-10是miR-4505的作用靶点。 结果 与扩张段肠管相比,HSCR病变段肠管的miR-4505呈高频高表达(t = 11.25,P < 0.001);过表达miR-4505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敲低其表达后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增强;靶基因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miR-4505可与SOX-10的3′-UTR结合,Western blot证实其可降低细胞SOX-10蛋白含量,而免疫组化证实SOX-10在HSCR病变段肠管中呈低表达。 结论 miR-4505在HSCR病变段及扩张段肠管之间存在表达差异,miR-4505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其在HSCR中发挥作用可能与抑制SOX-10基因表达有关。

血必净通过miR-155/JAK2/STAT1信号通路对肺炎克雷伯菌所致重症肺炎大鼠肺组织损伤的影响
尉飞,王湘雨,刘志勇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35-234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09
摘要 ( 161 )   HTML ( 8)   PDF (851KB) ( 1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血必净对重症肺炎(SP)大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40只SP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微小RNA(miR)-155激动剂组(miR-155激动剂80 mg/kg)、血必净低剂量组(血必净注射液4 mg/kg)、血必净高剂量组(血必净注射液8 mg/kg)、miR-155激动剂+血必净组(miR-155激动剂80 mg/kg,血必净注射液8 mg/kg),各8只。8只健康大鼠分为对照组。对照组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检测各组肺系数(LI),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受体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miR-155激动剂组LI、IL-1β水平及肺组织p-JAK2/JAK2、p-STAT1/STAT1升高,血必净低、高剂量组及miR-155激动剂+血必净组LI、IL-1β水平及肺组织p-JAK2/JAK2、p-STAT1/STAT1均降低(P < 0.05);与miR-155激动剂组比较,血必净低、高剂量组及miR-155激动剂+血必净组LI、IL-1β水平及肺组织p-JAK2/JAK2、p-STAT1/STAT1均降低(P < 0.05);与血必净低剂量组比较,血必净高剂量组LI、IL-1β水平及肺组织p-JAK2/JAK2、p-STAT1/STAT1升高(P < 0.05);与血必净高剂量组比较,miR-155激动剂+血必净组LI、IL-1β水平及肺组织p-JAK2/JAK2、p-STAT1/STAT1升高(P < 0.05)。 结论 血必净可减轻SP大鼠肺损伤,可能通过抑制miR-155表达进而降低JAK2/STAT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银屑病中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及IL-21对HaCaT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李思彤,王傲,白彦萍,王英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42-23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0
摘要 ( 110 )   HTML ( 10)   PDF (2231KB) ( 1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及其主要功能性细胞因子IL-2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HaCaT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选取1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纳入1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分选出外周血CD4+CXCR5+的Tfh细胞,与HaCaT细胞以1∶1进行共培养。加入IL-21或IL-21中和抗体干预72 h后收集HaCaT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运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HaCaT细胞周期及Ki-67表达特征。 结果 IL-21对HaCaT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P < 0.05),使G0/G1期HaCaT细胞减少、S期HaCaT细胞增多(P < 0.05)。HaCaT细胞与Tfh细胞共培养时,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HaCaT细胞增殖活性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00 1),且银屑病组较健康对照组促进作用更强(P < 0.05);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加入IL-21组均比加入IL-21中和抗体组的HaCaT细胞增殖活性高(P < 0.05);此外,在银屑病组细胞共培养中,IL-21中和抗体组同单纯共培养组相比,可将HaCaT细胞阻滞于G0/G1期,减少S期细胞数量,进而抑制HaCaT 细胞增殖活性(P < 0.05)。 结论 银屑病患者中Tfh细胞及其主要功能性细胞因子IL-21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且中和IL-21会抑制这种促进作用。因此,Tfh细胞可能通过IL-21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从而促进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研究
小儿急诊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李栋学,李德欢,孙弈鸣,胡光忠,黄清,刘家骥,江林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49-235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1
摘要 ( 188 )   HTML ( 12)   PDF (1602KB) ( 1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小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整复失败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纳入肠套叠患儿439例,空气灌肠整复成功362例,失败77例,将总样本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308例和验证集131例。收集患儿空气灌肠参数和临床信息,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诺莫图,评价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决策曲线。 结果 空气灌肠成功与失败组的除性别、肠梗阻外,其余变量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病程、肠梗阻、套头位置及空灌压力五个变量用于建模。模型预测灌肠整复失败的区分度良好,AUC = 0.854(95%CI: 0.799 ~ 0.909),截断值为0.2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80%;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Hosmer?Lemeshow检验χ2 = 8.159,P = 0.518;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临床适用性。 结论 空气灌肠压力值结合临床信息对灌肠复位失败风险具有较好预测能力,可为急诊肠套叠患儿临床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单胎子痫前期孕妇产前体质量指数与母婴结局关系探讨
肖燕璇,张立力,黎嘉琪,庄云婷,宋瑶,李文慧,谭天,陈海涛,王志坚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57-236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2
摘要 ( 154 )   HTML ( 10)   PDF (455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产前体质量指数(BMI)单胎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特征和母婴结局,分析产前BMI作为不良母婴结局风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于南方医院分娩的479例确诊子痫前期的单胎孕妇临床资料,根据产前BMI分为A组(BMI < 26 kg/m2)、B组(26 ≤ BMI < 28 kg/m2)、C组(28 ≤ BMI < 30 kg/m2)、D组(30 ≤ BMI < 32 kg/m2)、E组(BMI ≥ 32 kg/m2),比较患者一般情况、妊娠情况及母婴结局。 结果 各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发生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NICU转入比例升高,终止妊娠时间更早;E组患者剖宫产分娩、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比例升高,且术中及产后24 h出血量更大;C组患者具有最低的引产/死胎比例。相较于C组,BMI ≥ 32 kg/m2是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BMI < 26 kg/m2是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的危险因素;BMI<26 kg/m2或BMI ≥ 30 kg/m2是新生儿NICU转入的危险因素。 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产前BMI与不良母婴结局有关,患者产前BMI的适宜范围为26 ~ 30 kg/m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CDT联合ART治疗前后监测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
潘江皓,孙健铭,宋家明,付广印,雷勇,张晓洁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62-236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3
摘要 ( 162 )   HTML ( 15)   PDF (501KB) ( 2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ART)治疗前后监测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衡水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DVT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DT联合ART治疗,术后接受药物治疗,共治疗10 d。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10 d后患肢肿胀情况、超声弹性成像参数。根据疗效不同将患者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验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DVT患者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采用双相关变量Spearman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DVT患者治疗无效相关性。 结果 100例DVT患者经CDT联合ART治疗后,显效34例(34.00%),有效53例(53.00%),无效13例(13.00%);DVT患者治疗后的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健侧小腿周径差相比治疗前小,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相比治疗前低(P < 0.05);无效组治疗前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相比有效组高(P < 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水平及联合检测预测DVT患者临床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AUC = 0.803、0.793、0.771),其中联合检测最高(AUC = 0.946);采用双相关变量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与DVT患者治疗无效呈正相关(r > 0,P < 0.05)。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能够有效预测DVT患者CDT联合ART治疗后临床疗效,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变化与治疗无效呈正相关。

血清DCLK1、sTim-3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黄敏玉,吴军,覃天资,周威,苏立泽,邱荣,黄璐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68-23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4
摘要 ( 197 )   HTML ( 9)   PDF (524KB) ( 1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双皮质素样激酶1(DCLK1)、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附属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DCLK1、sTim-3水平;分析血清DCLK1、sTim-3与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病理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组血清DCLK1、sTim-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血清DCLK1、sTim-3水平呈正相关(P < 0.05)。二者与PSA水平、Gleason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血清DCLK1、sTim-3表达水平与PSA水平、Gleason评分以及TNM分期有关(P < 0.05)。预后死亡组血清DCLK1、sTim-3水平显著高于预后生存组(P < 0.05)。DCLK1和sTim-3高表达患者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根据Cox回归分析表明,DCLK1、sTim-3高表达是影响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 0.05)。根据ROC曲线得知,二者联合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AUC优于DCLK1、sTim-3各自单独预测。 结论 DCLK1、sTim-3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可以更好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空腹血糖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王海斌,李晖,陈晓蕾,刘娜,李全美,邹玉,李春梅,甘井泉,吴长会,陈华仙,刘向,龚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73-237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5
摘要 ( 210 )   HTML ( 6)   PDF (492KB) ( 1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方法 抽取曾于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109例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FPG水平、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prothrombin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PT-INR)分组后,运用单因素ANOVA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FPG水平对HBV相关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结果 低FPG组HBV相关ACLF并发症(HE、低钠血症、SBP)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高于正常FPG、高FPG组(P < 0.05);中-晚期组低FPG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均高于前-早期组(P < 0.05);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与PT-INR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 < 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低FPG、正常FPG是HBV相关ACLF患者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OR = 0.174,95%CI:0.066 ~ 0.461)。 结论 低FPG增加了HBV相关ACLF患者疾病进展恶化的风险,而高FPG有可能起到了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

D-二聚体、乳酸联合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对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研究
王子文,赵文静,晁亚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79-238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6
摘要 ( 166 )   HTML ( 10)   PDF (486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乳酸(Lac)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sPECAM-1)在预测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脓毒症相关DIC患者300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和存活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 Ⅱ评分、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 D-D、乳酸、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患者28 d病死率为22%,死亡组患者 APACHE Ⅱ评分、血清 D-D、Lac和sPECAM-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D-D、乳酸、sPECAM-1是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D-D、乳酸、sPECAM-1预测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的ROC下AUC分别为0.863(95% CI:0.768 ~ 0.958)、0.831(95% CI:0.734 ~ 0.928)、0.774(95% CI:0.653 ~ 0.896),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ROC下AUC是0.965(95% CI:0.928 ~ 1.000),敏感度是0.864,特异度是0.974,较各指标单独预测高。 结论 较高的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与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密切相关,血清D-D、乳酸联合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药物与临床
基于肠道免疫理论分析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的应用价值
李明,苏维,马士恒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84-23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7
摘要 ( 155 )   HTML ( 9)   PDF (500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双歧杆菌对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及相关免疫功能标志物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将143例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1例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7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者为研究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时评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与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并取粪便样本,分析主要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及梭菌的菌落数量;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采用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分析系统检测血清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采用ELISA实验测定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血浆水平。 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APACHEⅡ与SOFA评分、肠道菌群数量、肠道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的APACHEⅡ与SOFA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且研究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CD3+T%水平均有升高,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肠道功能评分,D-乳酸、内毒素、TNF-ɑ、IL-6及IL-1β水平均有降低;且研究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CD3+T%水平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D-乳酸、内毒素、hs-CRP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在肺部感染所致脓毒症的临床治疗中加用双歧杆菌,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并缓解炎症带来的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对促进患者修复可能有帮助。

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及TAS-102后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苏小琴,陈希,范海华,季从飞,倪婷婷,于洋,陈佳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89-23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8
摘要 ( 350 )   HTML ( 13)   PDF (519KB) ( 11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及TAS-102后线治疗晚期肠癌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肠癌病例共30例,其中12例设为观察组,1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及TAS-102治疗,对照组予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PD1抑制剂为信迪利单抗200 mg、替雷利珠200 mg或赛帕利单抗 240 mg,呋喹替尼3 ~ 5 mg口服两周停一周,TAS-102 25 mg/m2,第1-5、8-12天 每日早、晚餐后口服,21 d 1个周期。整理数据分析两组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不良反应,并定期随访观察其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 截至随访结束时间(2023年3月20日),对照组ORR为11.11%,DCR为33.33%,中位PFS为6.2个月,观察组ORR为25.00%,DCR为83.33%,中位PFS为8.6个月。两组ORR差异无显著性,而DCR和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肝功能异常、消化道溃疡、甲状腺功能减退、口腔溃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腹痛,减药后缓解,7例出现1-2级骨髓抑制,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恢复。 结论 与PD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相比,在此基础上再联合TAS-10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可能延长,不良反应均能耐受,该方案可能会成为后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新策略。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18F-FDG PET/CT联合血清CA19-9、CEA、NSE鉴别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郑立春,张欢,顾程,申新宇,张晓明,欧阳向柳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395-240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19
摘要 ( 159 )   HTML ( 6)   PDF (688KB) ( 1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联合血清CA19-9、CEA、NSE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pDAC和pNETs患者临床资料、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EA、NSE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位置、胰管受累情况及18F-FDG PET/CT显像中代谢形态、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周围淋巴结及肝转移情况、血清CA19-9、CEA、NSE结果,分析两者的有效鉴别诊断指标,对比18F-FDG PET/CT显像中SUVmax联合血清CA19-9、CEA、NSE的诊断效能。 结果 共入组74例患者,男42例、女32例,pDAC 46例,年龄46 ~ 82岁,平均(66.48 ± 8.84)岁,pNETs 28例,年龄47 ~ 73岁,平均(58.64 ± 6.50)岁,pDAC组SUVmax均值(5.55 ± 2.01),pNETs组SUVmax均值(4.62 ± 2.10)。两组在性别、18F-FDG PET/CT影像中代谢形态、SUVmax、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年龄、病灶大小、位置、胰管受累情况及肝转移情况、血清CA19-9、CEA、NSE结果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UVmax联合血清CA19-9、CEA、NSE较单独依据SUVmax的诊断效能均有所提高,其中以SUVmax联合CA19-9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AUC为0.891(95%CI:0.816 ~ 0.967,P < 0.001)。 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CA19-9、CEA、NSE对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有较高临床价值,弥补了两者在18F-FDG PET/CT显像中鉴别困难的不足,以SUVmax联合CA19-9诊断效能最高。

超声纹理分析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谢亚宁,温德惠,王立坤,王琪,武雪亮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401-24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20
摘要 ( 176 )   HTML ( 1)   PDF (916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超声纹理分析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31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超声检查图像,采用mazda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ROI),软件自动计算出均值、峰度、偏度、对比度、熵、方差和、自相关、能量、逆差距纹理特征参数,比较不同分期直肠癌各纹理参数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 统计得到,峰度、偏度、对比度、熵、方差和、自相关均是直肠癌T分期的影响因素,晚期直肠癌(pT3-4期)较早期直肠癌(pT1-2期)偏度、熵、方差和、自相关偏高(P < 0.05),而峰度、对比度较早期直肠癌偏低(P < 0.05)。其中,熵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值为0.88。 结论 超声纹理分析可为直肠癌T分期提供更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与早期直肠癌相比,晚期直肠癌的纹理特征更为复杂。

综述
尿石素在精神疾病中的神经调节作用及应用前景
黄正元,赵丽蓉,张珂璇,王高华,周本宏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405-24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21
摘要 ( 224 )   HTML ( 14)   PDF (556KB) ( 20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神疾病是一类病因未明、多因素引起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社交功能的异常状态。随着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有效的治疗药物却进展缓慢,因此,新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尿石素作为一种天然活性物质成分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它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等神经保护作用,被认为是调节神经系统的活性小分子,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尿石素应用于精神疾病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尿石素在精神疾病中可能存在的神经调节机制和治疗潜力进行综述,旨在为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并为尿石素在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开发和临床转化的科学应用提供新思路。

治疗性浅低温在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
李曼君,张静,余树春,邓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411-241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22
摘要 ( 208 )   HTML ( 7)   PDF (487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所引起的脑损伤,严重者可致死亡和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害。治疗性浅低温可减少患有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足月和近足月婴儿的死亡或残疾。最新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低温疗法的关键参数,包括启动低温疗法的时机、降温深度、持续时间,随后的复温速率以及预防分娩和复苏过程中的发热。改善神经发育结局的关键是出生后早期诊断和启动低温疗法。本文将对治疗性浅低温在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介绍常用的低温诱导方法、临床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卜国云,李曈曈,王增亮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8):  2416-242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8.023
摘要 ( 214 )   HTML ( 9)   PDF (466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折是骨科临床实践中的常见疾病,3%~5%的骨折会发展为不愈合。骨折不愈合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增加其死亡风险,还会加大社会卫生经济负担。鉴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骨科领域的热点,现对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监测和预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可以给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诊治带来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