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25-10-10
上一期   
专家共识
基于肿瘤异质性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2961-29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1
摘要 ( 28 )   HTML ( 2)   PDF (517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因检测已成为转移性结直肠癌诊疗过程的核心环节。基因检测结果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然而,结直肠癌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在同一患者的体内,肿瘤的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可能存在基因特征的差异,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对提高治疗的疗效至关重要。为此,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经过反复讨论,编写了《基于肿瘤异质性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以期使患者的治疗实现最大化获益,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专题报道:结肠癌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利那洛肽改善老年便秘患者结肠镜前肠道准备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张建军,王海鹏,董广峰,陈明,刘金奇,张昊,孙明娟,卢萌,翟会专,黄兴广,李增军,王东洋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2967-29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2
摘要 ( 18 )   HTML ( 0)   PDF (478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联合利那洛肽(Linaclotide,Lin)在老年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便秘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PEG-3L组、PEG-3L + Lin组和PEG-2L + Lin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次要指标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率、全结肠镜检查完成率、退镜时间及息肉检出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PEG-3L + Lin组BBPS评分显著高于PEG-3L组和PEG-2L + Lin组(P < 0.001),PEG-2L + Lin组评分亦优于PEG-3L组(合格率90.0% vs. 76.7%,P = 0.008)。PEG-2L + Lin组耐受性最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PEG-3L组退镜时间长于两联合组(P < 0.05),3组息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EG联合利那洛肽可显著提高老年便秘患者肠道清洁效果,其中PEG-2L + Lin方案在保证清洁度的同时兼具更优安全性和耐受性,适合临床推广。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段玉,殷国江,周谦,曾明月,罗文俊,黎笔熙,宋晓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2972-297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3
摘要 ( 14 )   HTML ( 0)   PDF (877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LSAL)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S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患者围术期镇痛及术后炎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2例,两组均行全麻联合神经阻滞,根据神经阻滞方式随机分为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组(Q组,n = 51)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S组,n = 51)。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前(T1)、手术开始时(T2)、人工气腹时(T3)、腹腔冲洗时(T4)、手术结束时(T5)、出手术室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瑞芬太尼、镇痛泵使用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24、48及72 h静息及咳嗽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前1 d、术后1 d及3 d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记录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Q组在T3 ~ T6时MAP及HR低于S组(P < 0.05);与S组比较,Q组瑞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更少,术后24 h和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更低(P < 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术后1 d及3 d的IL-6及SII均升高,但Q组低于S组(P < 0.05);与S组比较,Q组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 < 0.05)。 结论 QLB-LSAL较STAPB可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降低炎症反应,加速术后恢复。

腰方肌阻滞复合依托咪酯麻醉对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苏醒质量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胡婷婷,张菁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2979-298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4
摘要 ( 15 )   HTML ( 1)   PDF (512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方肌阻滞复合依托咪酯麻醉对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苏醒质量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5年2月接诊的126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术中实施全身静脉麻醉,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前给予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记录术前(T0)、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15 min(T2)、病灶切除时(T3)、手术结束前5 min(T4)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记录术中的手术指标及术后苏醒情况。比较两组的术后疼痛、应激指标、肠道屏障指标及安全性。 结果 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T0、T1、T2、T3、T4时点,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比较:T0、T1、T2、T3、T4时点,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不同时点的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40.02 ± 16.31)、(48.61 ± 15.09)min,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分别为(8.03 ± 1.92)、(9.15 ± 1.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术后2、24、72 h和术后1周时点,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组内比较:术后2、24、72 h和术后1周时点,两组疼痛程度评分逐渐降低(P < 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的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未见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结论 腰方肌阻滞复合依托咪酯麻醉应用于老年结直肠癌的腹腔镜根治术中,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降低肠道屏障损伤,减轻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安全性良好。

临床新进展
常见结核后肺疾病的诊疗进展
刘晓宁,梁雅雪,王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2985-299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5
摘要 ( 15 )   HTML ( 3)   PDF (552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核病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单一传染性病原体致死原因,我国目前仍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后肺疾病(post-tuberculosis pulmonary disease, PTLD)造成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给人们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小觑;但因既往人们对结核后肺疾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结核后人群缺乏该疾病的长程管理。本文对常见的PTLD的流行病学及危害、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结核科医师强化对PTLD的认识和重视,并对PTLD在病因机制、诊疗方法等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亟需深入研究的紧迫性加以概述。

基础研究
七氟烷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机制
郭晋言,尤雨晴,陈可,潘芬,赖嘉慧,陈素芳,姚伟锋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2991-29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6
摘要 ( 20 )   HTML ( 0)   PDF (2783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七氟烷(SEV)在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及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CLP组、SEV组、SEV + XAV组(β-catenin抑制剂),每组1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模型,通过HE染色、肺湿/干重比、TUNEL染色评估肺损伤;ELISA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激光散斑血流仪检测下肢血流灌注及氧合;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关键分子及下游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组织中β-catenin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标记SP-C的共定位情况。 结果 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的脓毒症严重程度、肺病理损伤(包括肺泡结构破坏、炎症浸润及细胞凋亡)、促炎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氧化应激指标明显恶化(表现为SOD活性降低,MDA和ROS水平升高),下肢血流及氧合水平显著下降,β-catenin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β-catenin与SP-C的共定位信号及荧光强度均显著下调(P < 0.05)。与CLP组相比,SEV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然而,与SEV组相比,SEV + XAV组的保护效应出现逆转,各项指标接近CLP组水平(P < 0.05)。 结论 七氟烷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增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与定位,从而缓解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肠道菌群失调与青春期社交隔离小鼠认知障碍的关联性及关键致病菌群鉴定
敬金洲,李泽林,罗争意,胡玉莹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00-300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7
摘要 ( 6 )   HTML ( 0)   PDF (1729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阐明青春期社交隔离(adolescent social isolation,ASI)诱发小鼠认知障碍的肠道菌群机制,并鉴定关键致病菌群。 方法 将16只出生后21 ~ 23 d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群养,每笼4只,n = 8)和社交隔离实验组(单笼饲养,每笼1只,n = 8)。持续单笼饲养干预5周(5-ASI)后,收集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以分析肠道菌群,并通过Y迷宫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其认知功能。最后,联合菌群丰度与行为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与认知障碍相关的差异菌属。 结果 (1)行为学:Y迷宫实验表明5-ASI组小鼠自发交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新物体识别实验显示5-ASI组小鼠的认知指数显著降低(P < 0.001),证实其空间记忆与识别记忆受损。旷场实验显示5-ASI组小鼠运动距离无显著变化,提示运动能力未受损。(2)菌群分析: 16S rRNA测序显示,5-ASI组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降低(P < 0.05),表明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β多样性显示两组菌群结构显著分离(P < 0.001),表明整体肠道菌群的一些菌丰度发生明显改变。LEfSe分析发现5-ASI组Prevotellaceae_ NK3B31_group、Tyzzerella、Allobaculum、Ruminococcus菌属丰度显著降低,而另一些Butyricicoccus、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显著升高。(3)相关性: 行为学与差异菌属相关性分析表明,某些菌属(如:Prevotellaceae_ NK3B31_group、Allobaculum、Ruminococcus菌)的丰度与认知水平呈正相关,而另一些菌属(如:Butyricicoccus、Lachnoclostridium菌)的丰度则呈负相关。 结论 本研究表明,青春期长期社交隔离可导致小鼠的认知受损(空间记忆和识别记忆显著降低),并伴随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的显著紊乱。相关性分析提示,特定菌属(如: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Allobaculum、Ruminococcus菌属)的增加和(如:Butyricicoccus、Lachnoclostridium菌属)减少可能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临床研究
吸入氧浓度对脑卒中患者围术期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谢海怡,刘徐颖,马晓晓,丁俊云,王震虹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08-301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8
摘要 ( 16 )   HTML ( 1)   PDF (536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吸入氧浓度对有脑卒中病史患者围术期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20年6月至2024年3月期间拟行择期手术且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30组[术中吸入氧浓度(FiO?)为30%]和F80组(FiO?为80%),每组75例。围术期持续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并应用FORE-SIGHT Oximeter监测脑氧饱和度(rScO?)。分别于术前、诱导后1 h、拔管前采集动脉血气,监测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氧合指数(OI)、碱剩余(BE)、血细胞比容(Hct)和乳酸(Lac)。于术后24 h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栓素A?(TXA?)和前列环素(PGI?)含量。术后1个月通过电话随访,采用ABCD2评分和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评估患者脑缺血事件再发生风险。 结果 围术期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F30组相比,F80组患者术末患侧MCA的Vm下降幅度更小[(8.18 ± 3.34)% vs. (13.57 ± 5.32)%,P < 0.05),而双侧RI和PI变化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诱导后1 h和拔管前,F80组患侧脑氧饱和度较术前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F30组(P < 0.05),对侧脑氧饱和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管前及术后1 d,F80组外周血TXA?含量显著低于F30组,PGI?含量则高于F30组(P < 0.05)。两组术后1个月内根据ABCD2和ESRS评估的脑缺血高风险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于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全身麻醉手术中采用80%吸入氧浓度相比30%可更好地维持围术期脑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脑氧供,提高脑血管内皮功能,但对术后短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结肠镜诊治肠道准备质量及轻微不良事件的预测模型构建
陈肖依,汪超,聂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16-30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09
摘要 ( 16 )   HTML ( 0)   PDF (741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结肠镜诊治肠道准备质量及轻微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患者573例,根据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BBPS)评估肠道准备质量,分为准备不合格组112例、合格组461例;根据结肠镜诊治后30 d内轻微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06例、未发生组46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肠道准备不合格、结肠镜诊治后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预测变量的准确性,并构建风险评分表进行分析。 结果 肠道准备质量合格组患者的BBPS总分高于不合格组(P < 0.05);30 d内轻微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8.50%,其中肠道质量准备不合格组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率(36.61%)显著高于合格组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率(14.10%)(P < 0.05)。肠道准备质量不合格的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 60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 28 kg/m2、便秘史、糖尿病、合并钙拮抗剂药物、Bristol粪便分型1 ~ 2型是肠道准备质量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分析显示:年龄、便秘史、糖尿病、合并钙拮抗剂药物、Bristol粪便分型以及联合预测肠道准备质量不合格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MI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肠镜诊治后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的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 60岁、合并基础疾病数量≥ 1、活检/息肉切除术、服用华法林是患者结肠镜诊治后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数量、活检/息肉切除术、华法林以及联合预测轻微不良事件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别对肠道准备质量不合格、结肠镜诊治后轻微不良事件构建模型中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进行赋值,总分均为 100分。验证结果显示,结肠镜诊治肠道准备质量不合格及轻微不良事件的临床风险评分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二者同时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P < 0.05),其中联合预测AUC为0.880,灵敏度0.829,特异度0.707。 结论 结肠镜诊治肠道准备质量和诊治后轻微不良事件发生具备一定相关性。年龄≥ 60岁、BMI ≥ 28 kg/m2、便秘史、糖尿病、合并使用钙拮抗剂药物、Bristol粪便分型1 ~ 2型是肠道准备质量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 60岁、合并使用基础疾病数量≥ 1、活检/息肉切除术、合并使用华法林是患者结肠镜诊治后轻微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应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从而改善疾病预后。

PCBP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铁死亡因子STUB1的关系
卢旭满,史正一,雷元睿,黄海滨,邓仁淼,董旭东,黄宇亮,孔凡彪,王晓通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26-303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0
摘要 ( 15 )   HTML ( 0)   PDF (1146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实验验证,探讨PCBP1(Poly(rC)-Binding Protein 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对其与铁死亡主要调控因子STUB1(STIP1 Homology and U-Box Containing Protein 1)的关系研究。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验证PCBP1与STUB1在胃癌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新型胃癌靶向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潜在的干预靶点。 方法 从TIMER 2.0在线分析网站中获取PCBP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胃癌数据(STAD)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在铁死亡调控通路中找出主要调控因子STUB1。随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PCBP1和STUB1的表达情况。将所收集的病例依据不同的分化程度、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分组,观察二者的阳性表达率,采用χ2检验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PCBP1和STUB1与胃癌恶性程度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CBP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8.5%;STUB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4%,低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4.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BP1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Lauren分型有相关性(P < 0.05); 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神经浸润、脉管侵犯无相关性(P > 0.05)。STUB1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 Lauren分型有相关性(P < 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神经浸润、脉管侵犯无相关性(P > 0.05)。PCBP1(癌)与STUB1(癌)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13,P为0.017,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结论 PCBP1可通过调控铁死亡通路中主要调控因子STUB1参与胃癌的恶性进展。为胃癌的分子机制探索及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塑的关系
伍鑫,丁戈琦,李禄丰,胡铁,曾菲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34-304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1
摘要 ( 13 )   HTML ( 1)   PDF (736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oluble 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sST2)、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肌重塑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AMI后HF患者,根据随访6个月期间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心肌重塑组和非心肌重塑组。比较两组血清sST2、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分析其对心肌重塑的预测价值。 结果 根据Killip心力衰竭分级将患者分为3组,3组sST2、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比较,Killip Ⅱ级组 < Killip Ⅲ级组 < Killip 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Killip Ⅱ级组 > Killip Ⅲ级组 > Killip 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ST2高、NT-proBNP高、LAD高是AMI后HF患者发生心肌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CI: 0.71 ~ 0.92)。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认为拟合的概率值和实际的概率值基本一致(χ2 = 3.67,P = 0.801),进一步通过Bootstrap重复抽样1 000次后绘制校准曲线,发现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且均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显示患者净获益均比另外两条极端曲线高,且阈值概率在0.16 ~ 0.94时,模型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益。 结论 基于血清sST2、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参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AMI后HF患者发生心肌重塑的预测价值较高。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卢露星,谢静,向怡,郑玉华,巫廷春,吕大沩,许滔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41-304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2
摘要 ( 13 )   HTML ( 0)   PDF (517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完成颈动脉超声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患者共153例,根据是否患有CAS,分为CAS组96例和非CAS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发生的影响因素,同时绘制ROC曲线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预测CAS的作用,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选取最佳截断值。 结果 CAS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非CAS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黏度(OR = 38.270,95%CI:1.206 ~ 1 214.508)、年龄(OR = 1.119,95%CI:1.065 ~ 1.176)是CAS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血浆黏度、年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3、0.728。 结论 发生CAS的患者在血浆黏度、年龄等方面均较无CAS患者高,血浆黏度水平升高、老龄化是CAS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浆黏度≥ 1.46 mPa·s和年龄超过56.5岁对预测CAS有重要价值。

胸壁肌肉保护切口对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代小探,刘士学,张庚鑫,解明然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46-305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3
摘要 ( 9 )   HTML ( 0)   PDF (821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胸壁肌肉保护切口和胸壁普通切口在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短期预后中的差异,探讨胸壁肌肉保护切口在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于2024年2月至2025年5月收治的215例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口方式分为胸壁肌肉保护切口组和胸壁普通切口组,比较两组的短期预后指标。 结果 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胸壁肌肉保护切口组80例,BMI(23.86 ± 3.70)kg/m2,胸壁普通切口组100例,BMI(23.45 ± 3.20)kg/m2,两组一般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围术期内均无死亡病例、中转开胸及延长切口。但胸壁普通切口组患者不仅有4例背阔肌损伤,而且还有5例在出院后第30天存在肩关节功能障碍,表现为抬举上肢时存在胸壁肌肉紧绷感并伴有胸痛和活动受限,两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较于胸壁普通切口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值均小于前者,两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没有患者出院后第30天存在肩关节功能障碍。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胸壁肌肉保护切口应用在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中不仅避免损伤背阔肌和前锯肌,而且相较于胸壁普通切口,可以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对患者胸壁肌肉和肩关节功能伤害更小,有显著微创优势。

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
郑舒婷,刘茜茜,陈施仰,赖培茜,郭春红,陈少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52-30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4
摘要 ( 9 )   HTML ( 0)   PDF (622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潜在剖面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4年3—12月在骨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文修订版、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对调查对象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间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4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为(102.44 ± 13.19)分。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表现为3个潜在类别:低健康促进组-低责任少运动型(18.7%)、均衡健康促进组(51.7%)、高健康促进组-精神社交主导型(29.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社会支持水平、有无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潜在剖面存在异质性,护士可根据患者不同类别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

痛风基因多态性在佛山痛风人群中的表型关联分析
郭奇虹,郑宝林,李婷,蒋雨彤,陈君立,李远艺,杨海梅,卢俊光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60-30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5
摘要 ( 13 )   HTML ( 0)   PDF (510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痛风基因多态性与佛山地区痛风患者临床表型异质性的关联性,为临床分层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5年5月于佛山市中医院就诊的痛风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发作频率、有无痛风石、尿酸、肌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痛风基因、肌骨彩超等变量,采用等级相关对变量做相关性分析,探索痛风基因多态性与佛山市痛风人群临床表型异质性的关联。 结果 入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1?1,年龄(35.28 ± 2.67)岁,病程(6.03 ± 0.68)年,最近12个月急性发作次数4(2.0,7.25)次。ABCG2基因野生型(C/C)、半突变(C/A)及全突变(A/A)百分比为:23.8%、53.2%、23.0%;SLC2A9基因野生型(A/A)、半突变(A/G)及全突变(G/G)百分比为:24.6%、50.0%、25.4%;SLC22A12基因野生型(A/A)、半突变(A/C)及全突变(C/C)百分比为:4.8%、31.7%、63.5%;MTHFR基因野生型(C/C)、半突变(C/T)及全突变(T/T)百分比为:68.3%、28.6%、3.2%。等级相关提示SLC2A9基因与痛风患者并发痛风石、肌骨彩超结晶沉积风险显著相关(ρ = 0.193,P = 0.031;ρ = 0.202,P = 0.025),SLC22A12基因多态性异常与痛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相关(ρ = 0.269,P = 0.003;ρ = 0.200,P = 0.026)。同时,MTHFR基因多态性异常也与痛风患者糖尿病发生相关(ρ = 0.224,P = 0.012)。 结论 SLC2A9SLC22A12MTHFR等基因多态性与痛风患者的临床表现显著相关,提示通过基因检测可实现痛风高风险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及分层管理,并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尘螨过敏皮下免疫治疗相关性全身不良反应高危儿的早期识别
黄木营,刘楚,刘家漫,王智聪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65-30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6
摘要 ( 10 )   HTML ( 0)   PDF (556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免疫治疗前识别尘螨皮下免疫治疗相关全身不良反应(systemic adverse reactions,SARs)的高危患儿。 方法 对发生SARs的患者在免疫治疗启动前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自2021年4月至2025年1月接受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治疗的尘螨过敏性鼻炎患儿当中发生SARs的患儿40例为观察组,以没有发生SARs的患儿5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酸性粒细胞数、多重致敏、多系统损害,总IgE(tIgE)、尘螨特异性IgE(sIgE)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多重致敏、多系统损害,tIgE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两组多重致敏的比率分别为70.0%、48.1%(P = 0.034),多系统损害的比率分别为55.0%、22.2%(P = 0.001),高水平tIgE(tIgE ≥ 327.8 IU/mL)比率分别为82.5%、62.1%(P = 0.0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系统损害[OR = 4.278,95%CI: 1.749 ~ 10.461)]是变应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发生SAR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伴有多系统损害尘螨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做AIT时,常规预防SARs的效果较差,他们很可能仍会发生SARs,需要更强的预防SARs的措施,从而提高AIT的安全性。

非逆行插管联合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杨光远,孙晓松,乾孝园,梁复超,秦凌辉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72-307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7
摘要 ( 10 )   HTML ( 0)   PDF (486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非逆行插管联合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NR-ST-PCNL)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0月至2025年6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合并一定肾积水(肾盂分离度> 10 mm)的上尿路结石患者213例,入选病例分为两组。A组(非逆行插管)109例,B组(逆行插管)104例。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并发症。次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结果 A组在术后并发症[7.3%(8/109)vs. 18.3%(19/104),P = 0.017]、手术时间[51.00(37.00,65.00)min vs. 71.50(55.00,90.75)min,P < 0.001)]、术后VAS评分[1.00(0.00,1.00) vs. 1.00(0.00,2.00),P = 0.008]、术后住院时间[3.00(2.00,3.00)d vs. 4.00(4.00,4.00)d,P < 0.001]、住院费用[17 028.00(15 178.05,17 934.50)元 vs. 20 653.00(19 176.25,22 630.00),P < 0.001]低于B组。两组在结石清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于肾盂分离度> 10 mm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实施NR-ST-PCNL,在结石清除率与传统术式相当的前提下,可降低并发症风险、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并减少医疗支出,是一种安全高效的临床优化方案。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比值联合C反应蛋白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林雪烽,黄挺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78-308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8
摘要 ( 17 )   HTML ( 1)   PDF (519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比值(NPR)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09例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本次住院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计算入重症医学科当天的NPR并收集该日的CRP,比较两组NPR、CRP及NPR联合CRP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PR、CRP及NPR联合CRP对下肢AS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NPR联合CRP的ROC曲线的截断值将患者分成两组,使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生存组患者的NPR、CRP、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B型钠尿肽、肌钙蛋白、降钙素原及合并肾脏病比例明显低于死亡组(P < 0.05);白蛋白明显高于死亡组(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PR、CRP、NPR联合CRP、合并肾脏病比例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NPR、CRP、NPR联合CRP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8、0.812、0.828,其中CRP、NPR联合CRP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单独NPR或CRP对比,NPR联合CRP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根据NPR联合CRP的ROC曲线,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为0.029,依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NPR + CRP组和低NPR + CRP组。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NPR + CRP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高NPR + CRP组(P = 0.001)。 结论 NPR联合CRP与下肢ASO患者预后相关,可作为下肢ASO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

药物与临床
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脂质体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及阿片类药物节约效应的影响
李成龙,万仑,黄丽莎,詹育成,龙诗樱,王峥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83-30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19
摘要 ( 7 )   HTML ( 0)   PDF (582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剂量鞘内吗啡(ITM)联合布比卡因脂质体收肌管阻滞(LB-A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阿片类药物节约效应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纳入80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 = 40)用ITM 0.1 mg + LB-ACB;对照组(n = 40)用生理盐水鞘内注射 + LB-ACB。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72 h静息/运动VAS评分、48 h吗啡消耗量、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术后6、12、24、48 h静息VAS与运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72 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48 h吗啡消耗量[(4.58 ± 1.0)mg vs. (9.34 ± 4.8)mg,P = 0.027]、补救镇痛率(15.0% vs. 47.5%,P = 0.002)显著降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迟[(48.8 ± 7.5)h vs. (14.5 ± 5.5)h,P < 0.001]。观察组恶心(15.0% vs. 35.0%,P = 0.039)、呕吐(10.0% vs. 27.5%,P = 0.045)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皮肤瘙痒、尿潴留及运动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小剂量(0.1 mg)ITM联合LB-ACB可显著改善TKA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风险,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瑞马唑仑与丙泊酚麻醉对胸腔镜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陈席,于贝贝,刘雨歌,赵伟,颜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89-30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20
摘要 ( 13 )   HTML ( 2)   PDF (540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瑞马唑仑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择期行单侧胸腔镜手术的114例肺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至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分别采用瑞马唑仑和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其中R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马西尼0.5 mg进行特异性拮抗。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的谵妄发生率与术后恢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评分,并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阿片类用药总量及液体平衡情况;术毕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 结果 两组POD发生率、QoR-15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气管拔除时间缩短(P < 0.05),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更少(P < 0.05)。R组在麻醉后监护病房(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中抢救性镇痛药使用率更低(P < 0.05)。两组术中舒芬、瑞芬太尼用量、液体出入量、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中,与丙泊酚相比,应用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及维持,POD的发生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且术后恢复质量无差异。此外,接受瑞马唑仑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需求更少,患者拔管时间更短。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能谱和灌注CT多参数定量分析鉴别肺癌病理分型的应用
高晓坤,谢子明,陶广昱,孙炎冰,任华,于佳卉,朱琳,于红,倪其鸣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096-310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21
摘要 ( 8 )   HTML ( 0)   PDF (2489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能谱CT和灌注CT参数在肺癌病理分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94例肺癌患者,其中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49例、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USC)30例、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lung, SCLC)1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GE公司256排Revolution Apex进行能谱CT联合灌注扫描。两位影像科医生独立测量三组图像的能谱参数和灌注参数,如曲线斜率(K)、病灶区碘浓度(ICL)、有效原子序数(Zeff)、表面通透性(PS)、灌注指数(PI)等,并以此建立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特征的肺癌病理亚型鉴别预测模型。按照3∶1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与验证组,对能谱鉴别模型进行不同病理亚型间鉴别效能及动、静脉期图像鉴别效能的多维度横向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 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肺腺癌的患者能谱曲线斜率、主动脉的碘浓度(ICL)、标准化碘浓度(NIC)以及平均有效原子序数(Zeff)显著高于肺鳞癌组和小细胞癌组(P < 0.05),而肺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间这些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灌注CT参数中,表面通透性(PS)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血容量(BV)、血流量(BF)、灌注指数(PI)、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基于能谱参数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LUAD和LUSC的鉴别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AUC)达0.806/0.77(动脉期诊断模型训练组/测试组)和0.867/0.9(静脉期诊断模型训练组/测试组)。LUAD 和SCLC鉴别模型曲线下面积(AUC)达0.885/0.883(动脉期诊断模型训练组/测试组)和0.851/0.776(静脉期诊断模型训练组/测试组)。 结论 能谱及灌注CT成像的多维度功能代谢分析指标对癌病理亚型鉴别诊断具有很好的价值,通过联合能谱多参数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以显著提升肺腺癌、鳞癌及小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效能,为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精准影像学依据。

人工智能量化参数联合256层螺旋CT扫描对肺磨玻璃结节浸润程度的预测
王春,王晓娣,张海涛,刘丹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106-31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22
摘要 ( 13 )   HTML ( 0)   PDF (724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人工智能(AI)量化参数联合256层螺旋CT扫描对肺磨玻璃结节(GGN)浸润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7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GGN患者98例,对其术前采取AI量化参数、256层螺旋CT扫描,并在病理检查后将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归为非浸润性病变组,浸润性腺癌(IAC)为浸润性病变组。对比两组AI量化参数联合256层螺旋CT扫描参数,分析影响GGN患者浸润程度的因素及预测价值。 结果 98例GGN患者中,AAH患者有29例,AIS患者有22例,MIA患者有19例,IAC患者有28例。浸润性病变组平均CT值、结节长径、最大面积、有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形状为不规则均高于非浸润性病变组(P < 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有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形状为不规则、平均CT值、结节长径、最大面积可作为GGN患者浸润性病变的影响因素(P < 0.05)。经ROC曲线分析,有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形状为不规则、平均CT值、结节长径、最大面积诊断GGN患者浸润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一检测。且有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形状为不规则、平均CT值、结节长径、最大面积联合预测GGN患者浸润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AUC为0.907)。 结论 AI量化参数联合256层螺旋CT扫描能够较好地预测GGN患者浸润程度,对临床术前判断肺GGN浸润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临床护理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患者康复护理路径的应用
何秀芳,林瑞祥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112-311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23
摘要 ( 13 )   HTML ( 1)   PDF (518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路径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0例接受TIPS手术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顽固性胸腹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路径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临床治疗方案一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路径组采用康复护理路径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6 min步行测试(Six-Minute Walking Test, 6MWT)距离、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肝性脑病、腹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护理满意度评分。 结果 路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5/80),低于对照组的16.25%(13/80);路径组出院时6MWT距离、ADL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路径组住院时间(10.50 ± 2.50)d,短于对照组的(12.70 ± 3.50)d;住院费用(8.31 ± 0.71)万元,低于对照组的(8.92 ± 0.53)万元;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90 ± 3.31)分,高于对照组的(89.50 ± 4.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实施TIPS康复护理路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述
中药小分子提取物治疗角膜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邱吴婧,阮华耀,杨子蔚,陈奕桦,吕羽晗,唐佩,章倩倩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119-31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24
摘要 ( 16 )   HTML ( 1)   PDF (692KB) ( 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角膜血管新生(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指血管从角膜缘侵入原本无血管的角膜区域,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病理改变。目前临床治疗CNV主要采用手术、物理和药物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旨在切除异常血管组织或移植健康角膜来阻断血管新生,其可能会引发术后排斥反应。物理治疗通过激光等非侵入性介质直接作用于新生血管区域抑制血管生长。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药物治疗因其便捷的给药方式成为目前角膜血管新生治疗的研究热点。临床治疗CNV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炎类药物、抗VEGF药物、免疫抑制剂等,通过靶向抑制血管生成信号通路来抑制CNV进展。但是,这些药物治疗常出现耐药性、毒副作用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更为有效及安全的新型CNV治疗药物。本文综述了CNV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中药小分子提取物对CNV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CNV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候选药物及科学理论依据。

肠道菌群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黄艺霖,李爽,贺正庸,张泽宇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9):  3129-31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9.025
摘要 ( 20 )   HTML ( 3)   PDF (518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血压是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及过早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进程,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稳态失衡与高血压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可以降低血压。因此,肠道菌群已成为高血压的潜在治疗靶点。基于此,该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关联、调控肠道菌群稳态防治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