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专题笔谈
耳廓重建仿生假体材料工程化构建研究进展
王云云,张海军,张立,王秀,常谨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767-17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1
摘要 ( 128 )   HTML ( 8)   PDF (1009KB) ( 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材料为修复耳部缺损,特别是小耳畸形,提供了一种可靠且安全的治疗手段。在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推动下,耳廓重建所用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提升。该文全面综述了高分子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支架在耳廓重建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这些支架在体外及体内环境下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然而,尽管耳支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前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如高密度聚乙烯的疏水性及组织工程中干细胞分化的不可控性。因此,该文探讨了新型改性材料的研究与临床中的应用,特别是强调了表面改性技术和创新合成策略的重要性,使改性材料的性能无限接近人耳软骨的特性。此外,该文还总结了耳软骨组织工程中干细胞分化的控制方法。对不同耳支架的应用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进行综述,以期为耳廓重建提供指导。

颅骨修补材料:从传统到创新的循证医学剖析
尹惠广,黄贤键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775-178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2
摘要 ( 72 )   HTML ( 3)   PDF (617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至关重要,材料性能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与患者预后。目前传统修补材料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开发兼具生物活性、力学适配性、安全性高且价格便宜的新型材料,已成为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该综述系统梳理颅骨修补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比传统材料与新兴技术的优劣,深入分析修补材料的风险管理策略,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循证决策依据,同时为材料科学家提供研发建议。

专题报道:骨科
神经周围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
苏茹碧,冯艳,孙德峰,朱美静,陈冲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783-179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3
摘要 ( 84 )   HTML ( 9)   PDF (543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是否能降低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发生率。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74例行上肢骨外科手术的患者,利用统计学软件将其随机分为3组: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局麻药组(B1组),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包含佐剂布托啡诺1 mg)行臂丛神经阻滞;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给药组(B2组),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此外静脉给予1 mg酒石酸布托啡诺;对照组(C组),仅使用0.25%罗哌卡因2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术前采用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DN4)评估患者待手术部位是否存在神经病变成分(DN4≥4),并获取术前NRS值。手术当天术前30 min行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并检测阻滞效果是否完善,患者入手术室后进行全身麻醉。在术后6、12、18、24及36 h对患者进行随访获取术后各时间点的NRS值、阻滞作用消退的时间和消退后12 h内最高NRS值、首次使用抢救性镇痛药的时间、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术后不良事件以及患者恢复质量。 结果 B1组患者术后反跳痛的发生率为31.6%,B2组发生率为48.2%,C组发生率为54.4%。组间比较结果表明B1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P < 0.05)。反跳痛评分B1组 < B2组 < 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结果表明B1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C组大于B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且术后0 ~ 6 h以及术后6 ~ 24 h的疼痛曲线的曲线下面积(NRS-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在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首次要求抢救性镇痛的时间及QoR-15恢复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1 mg酒石酸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的佐剂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降低上肢骨科手术后的反跳痛发生率和反跳痛评分,且能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

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参数优化及舒筋效应研究
蓝石坚,丘明旺,李晓惠,范志勇,吴山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791-17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4
摘要 ( 74 )   HTML ( 3)   PDF (580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力学参数下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应,并在最佳力学参数下探讨立体定位斜扳法与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舒筋效应。 方法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将纳入本研究的27例LDH患者随机分为9个参数组,每组3例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参数的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设按压力度、次数、治疗间隔3因素,各因素包含3水平,即按压力度设立3个水平:300 ~ 400、400 ~ 500、500 ~ 600 N;按压次数设立3个水平:6、9、12次;治疗间隔3个水平:间隔1、2、3日。通过VAS、ODI和FDD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力学参数后,纳入9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最佳力学参数配置下的立体定位斜扳法,对照组为传统腰椎斜扳法,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以及多裂肌厚度与横截面积变化。通过健康志愿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多裂肌的对比,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裂肌的特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26.0分析各观察指标与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得出最佳的手法治疗参数。 结果 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对疗效影响顺序为按压力度>治疗间隔>按压次数,疗效最佳的压力区间为:500 ~ 600 N,次数为12次,治疗间隔2日1次。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腰部多裂肌与健康志愿者比较,退变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6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 0.05),其中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更大。多裂肌结果表明,经治疗后治疗组可显著增加多裂肌静息厚度、收缩厚度、收缩率和横截面积有显著变化(P < 0.05),其中缩厚度、收缩率治疗前后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 结论 立体定位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其中以手法参数压力500 ~ 600 N,按压次数12次,治疗间隔2日1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佳的镇痛,降低肌肉张力以及改善功能障碍作用。与传统腰椎斜扳法相比,立体定位斜扳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功能障碍,以及多裂肌静息厚度、收缩厚度、收缩变化率、横截面积疗效更优。

Endo-LOVE联合内镜下神经根射频脉冲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
热波特·肉孜,张晗硕,杨广南,白杰,蒋强,卢正操,李雯,丁宇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00-180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5
摘要 ( 81 )   HTML ( 4)   PDF (1208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内镜下椎板开窗减压(full endoscopic lamina fenestration discectomy, Endo-LOVE)联合内镜下神经根射频脉冲(nerve root pulsed radiofrequency, NR-PR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DD)的临床疗效,聚焦术后残留症状的改善。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医院诊治的102例LDD患者,其中观察组(Endo-LOVE联合NR-PRF)53例,对照组(单纯Endo-LOVE)4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5.05 ± 1.15)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于术前、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间点进行观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数据及随访结果。 结果 术前两组间一般情况、临床指标(VAS、M-JOA和ODI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 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各临床指标及术后患肢疼痛、麻木等残留症状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两组间临床指标及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Endo-LOVE治疗LDD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合内镜下NR-PRF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这种优势互补的联合为LDD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

基础研究
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维迪西妥单抗对不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江璐,吕伟朋,陈思静,房艳华,梁珊珊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08-181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6
摘要 ( 71 )   HTML ( 3)   PDF (1826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方法 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HER-2低表达细胞系MCF-7(Luminal A型)、高表达细胞系BT-474(HER-2型)以及二者不同混合比例组进行培养;对形成的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ER-2在MCF-7与BT-474类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及空间分布;使用维迪西妥单抗(RC-48)、迪西妥单抗(Disitamab)和甲基澳瑞他汀E(MMAE)分别处理MCF-7和BT-474类器官以及对不同比例MCF-7和BT-474混合培养及患者来源的乳腺癌类器官进行RC-48的药敏试验,通过3D-Glo法评估药物敏感性。 结果 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ER-2主要定位于细胞膜,BT-474类器官中HER-2表达为强阳性,MCF-7类器官则呈现低表达状态;相较于MCF-7类器官,RC48-ADC对BT-474类器官表现出更显著的抑制效应(IC50:109.7 μg/mL vs. 2.792 μg/mL);共培养模型进一步验证了RC-48的旁观者效应,HER-2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的比例显著影响药物杀伤效果。此外,RC-48处理后,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类器官中HER-2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肿瘤类器官模型能有效反映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和旁观者效应。RC-48在类器官模型中对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旁观者效应增强杀伤效应,同时可下调HER-2表达,显示出针对HER-2相关乳腺癌的治疗潜力。

线粒体自噬调控前列腺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中的作用机制
陆良喜,陆海旺,王文杰,史珺,黄志敏,宾彬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16-18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7
摘要 ( 100 )   HTML ( 6)   PDF (1650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prostatitis,EA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线粒体自噬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机制,以期为新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数字表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组(N)、模型组(M)、雷帕霉素组(RAP)、雷帕霉素+线粒体自噬抑制剂组(RAP + Mdivi-1)、自噬抑制剂组(3MA)、Caspase1抑制剂组(Caspase1)、线粒体自噬抑制剂组(Mdivi-1)、NLRP3 抑制剂组(NLRP3),每组5只。药物干预后,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比色法、WB法等观察相关指标。 结果 与N组比较,M组大鼠前列腺腺体结构损伤明显;与M组比较,RAP组、Caspase-1组、NLRP3组前列腺腺体结构有改善;而3-MA组、Mdivi-1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结构无改善,甚至破坏更明显。与N组比较,M组大鼠前列腺组织LC3-II和LAMP-1共表达增强,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OS释放水平明显增加。与M组比较,RAP组、NLRP3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但是,3-MA组、Mdivi-1组上述指标变得更差。与N组比较,M组大鼠前列腺线粒体DRP1、PINK1、Parkin蛋白表达升高,OPA1蛋白表达降低。与M组比较,RAP组、NLRP3组DRP1、PINK1、Park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RAP组OPA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3-MA组、Mdivi-1组DRP1、PINK1、Park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Caspase-1组Parkin蛋白表达降低,但是DRP1、OPA1、PINK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组比较,M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自噬蛋白LC3II/LC3I、Beclin1和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leaced-Caspase1、Cleaced-IL-1β、IL-18表达升高,P62蛋白表达下降;与M组比较,RAP组、NLRP3组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62、NLRP3、ASC、Cleaced-Caspase1、Cleaced-IL-1β、IL-1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3-MA 组、Mdivi-1组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62、NLRP3、ASC、Cleaced-Caspase1、IL-18蛋白表达升高;与M组比较,Caspase-1组NLRP3、ASC、Cleaced-Caspase1、Cleaced-IL-1β、IL-1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LC3II/LC3I、Beclin1、P6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NLRP3炎症小体参与EAP大鼠前列腺炎症进程,线粒体自噬通过调控前列腺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介导EAP大鼠前列腺炎的发生发展。

假尿嘧啶修饰酶3激活AKT通路对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的影响
张畅,刘春汕,廖华英,吴宇超,田允鸿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25-18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8
摘要 ( 77 )   HTML ( 1)   PDF (3083KB) ( 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体外探讨假尿嘧啶修饰酶3(PUS3)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恶性行为(增殖、凋亡、侵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GBM治疗提供新靶点。 方法 利用GEPIA2在线数据库分析PUS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PUS3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的生存差异。通过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PUS3在正常脑胶质细胞HEB细胞系及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LN229、U251、T98G)中表达水平;构建PUS3稳定过表达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采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评估PUS3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证明过表达PUS3促进GBM细胞的侵袭;免疫组化检测GBM患者的PUS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PUS3后GBM细胞中肿瘤相关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 PUS3在GBM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是水平升高,在GBM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HEB细胞(P < 0.01)。过表达PUS3后,GBM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 < 0.05)、凋亡率下降(P < 0.01),且侵袭细胞数增加(P < 0.001)。机制上,PUS3过表达显著激活AKT通路,在PUS3过表达细胞中使用AKT抑制剂可以逆转促癌效应。 结论 PUS3在GBM中高表达,通过激活AKT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并抑制凋亡,提示其可作为GBM治疗的潜在靶标。

白藜芦醇抑制前列腺癌生长及激素抵抗的体内实验
邵泓超,罗淇元,高文彬,罗文,叶木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35-183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09
摘要 ( 83 )   HTML ( 4)   PDF (863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对激素依赖型和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PCa)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 采用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及其激素抵抗型LNCaP-B细胞系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30只裸鼠分为对照组、白藜芦醇处理组、阳性药物(多西他赛)组。记录移植瘤的生长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中、高剂量的白藜芦醇显著抑制了LNCaP和LNCaP-B移植瘤的生长,且这种抑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白藜芦醇显著降低了移植瘤中A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抑制AR的表达和信号通路活性,有效抑制了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的生长,提示其作为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辅助药物的潜力,为其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临床研究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周力,韩勇,庞婷,雷景恒,曾珊,王静静,周岳杰,李舒雅,邓哲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40-184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0
摘要 ( 98 )   HTML ( 9)   PDF (594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的5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入院时的基本生命体征、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并计算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Ⅱ)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浆FBG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探讨非线性关系,分段式logistic线性回归进行量化。绘制FBG和APACHEⅡ评分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两者的预测效能。采用亚组分析来探讨不同人群的异质性。 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FBG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 < 0.05)。GAM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确定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FBG水平与院内死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拐点为5.54 g/L。分段式线性回归模型提示拐点左侧(FBG ≤ 5.54 g/L),血浆FBG每降低1 g/L,死亡风险增加24.5%(OR = 0.755,P = 0.003);而拐点右侧(FBG > 5.54 g/L),两者关系无统计学意义(OR = 1.049,P = 0.68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特征对FBG与院内死亡之间的关系无修饰作用。 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FBG水平与院内死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凝血纤溶标志物检测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分析和临床效能评价
刘首娉,唐银琳,程燕芳,周茜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46-18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1
摘要 ( 99 )   HTML ( 7)   PDF (753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脑出血(ICH)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实现个体化风险预测。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01例ICH患者,依据出院与入院GCS评分差值(ΔGC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ΔGCS ≤ 0)与预后良好组(ΔGCS > 0)。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凝血纤溶指标及基础资料,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70%的样本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30%的样本用于验证。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年龄在不同预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LASSO回归筛选出TAT、D-D和年龄为关键变量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为:logit(P) = -6.234 + 1.132 × TAT + 0.867 × D-D + 0.699 ×年龄。在训练集的AUC为0.795,校准曲线显示良好的拟合度,Hosmer-Lemeshow检验P = 0.8568,DCA显示模型在0.1 ~ 0.8风险阈值范围内具有稳定净获益。 结论 TAT、D-D和年龄是I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性与临床实用性,列线图可直观实现个体化风险评估,为ICH患者的早期风险分层与临床干预提供支持。

PPDO双向锯齿线倒V型布线法与直线型布线法用于改善鼻唇沟皱纹的临床疗效
李渺,王怀谷,蒋邦红,程曙,孙理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53-185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2
摘要 ( 67 )   HTML ( 2)   PDF (874KB) ( 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面部年轻化和鼻唇沟皱纹的改善,评估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双向锯齿线倒V型布线法与直线型布线法用于改善鼻唇沟皱纹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60例因鼻唇沟皱纹至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PPDO皮下埋植提升术的求美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其面部松垂特点和程度设计埋线数量和分布,观察组予以倒V型布线提升,对照组予以传统的直线型布线提升。分别于术后4、12、24周随访并统计临床疗效、面部整体改善情况、记录并发症评估手术安全性以及满意度调查。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的皱纹严重程度评定量表(WSRS)评分较术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各对应时间点的WSRS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均为术后12周时WSRS评分最低,术后24周评分虽较术后12周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面部整体改善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20,P <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4.067 ± 0.828,显著高于对照组3.400 ± 0.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29,P < 0.05)。 结论 PPDO双向锯齿线倒V型布线法与直线型布线法均能较好地改善鼻唇沟皱纹;倒V型布线法相较于直线型布线法的提升效果更显著,受试者满意度高,耗材更少;两种布线方式均在术后第12周达到最佳效果;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透明全可视化工作通道辅助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史尉冉,黄莹,孙玛骥,袁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59-186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3
摘要 ( 72 )   HTML ( 3)   PDF (866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创新性设计一种透明全可视化工作通道,探讨透明全可视化工作通道应用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接受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透明全可视化工作通道的使用情况分为透明通道组69例及金属通道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 结果 透明通道组的手术时间少于金属通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透明通道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与金属通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透明通道组术后发生1例下肢感觉异常;金属通道组术后发生7例下肢感觉异常,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工作通道放置时、探查神经时候肌电图电生理警报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减压时可视化组肌电图电生理警报数8例少于金属通道组2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较两组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透明全可视化工作通道应用于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PEID)可获得金属工作通道相同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神经根的刺激;透明工作通道镜下视野明显优于金属工作通道,可扩大视野,有利于有效观察并保护神经,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磷酸化Tau蛋白-181、γ-谷氨酰转肽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张莉,傅蕴婷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67-18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4
摘要 ( 91 )   HTML ( 5)   PDF (522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磷酸化Tau蛋白-181(P-Tau181)、γ-谷氨酰转肽酶(GGT)、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 将15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按照PSQI评分分为睡眠障碍组(PSQI ≥ 10分)与睡眠正常组(PSQI < 10分)。比较两组的血清P-Tau181、GGT、SIRT1水平,分析血清P-Tau181、GGT、SIRT1对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15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中睡眠障碍52例,占比33.33%,PSQI评分高于睡眠正常组(P<0.05)。睡眠障碍组的血清P-Tau181、GGT、SIRT1高于睡眠正常组(P < 0.05)。P-Tau181、GGT、SIRT1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P < 0.05)。P-Tau181、GGT、SIRT1单一及联合预测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2、0.742、0.749、0.843。 结论 P-Tau181、GGT、SIRT1异常表达与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有关。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色素框同源蛋白2、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张璇,刘振丽,杨永超,马赛,刘博,吕红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73-187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5
摘要 ( 77 )   HTML ( 2)   PDF (744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色素框同源蛋白2(CBX2)、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TIM3)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SACC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化测定组织CBX2、TIM3表达水平;SACC组织中CBX2、TIM3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SA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结果 SACC组织CBX2、TIM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腺体组织(χ2 = 11.237、8.229,P < 0.05)。CBX2、TIM3表达与神经侵犯、远处转移有关(P < 0.05)。随访5年,死亡26例,存活54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67.50%(54/80)。死亡组SACC组织CBX2、TIM3阳性表达率高于存活组(P < 0.05)。SACC组织CBX2、TIM3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CBX2、TIM3阴性表达(Log Rank χ2 = 6.564、5.197,P < 0.05)。CBX2、TIM3阳性、神经侵犯、远处转移是影响S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CBX2、TIM3在SAC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唾液白细胞介素-33、抗唾液腺蛋白1抗体水平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唾液腺损伤的相关性
严佳欣,史一雯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79-188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6
摘要 ( 88 )   HTML ( 9)   PDF (471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唾液白细胞介素-33(IL-33)、抗唾液腺蛋白1(SP-1)抗体水平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唾液腺损伤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5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pSS患者记为观察组,另选择医院同时间段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2例记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唾液IL-3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SP-1抗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水平及临床资料,对比不同唾液腺超声检查(SGUS)评分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分析pSS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与唾液流速、临床指标及SGU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的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的动态唾液流速、静态唾液流速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CD4+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IgG高于对照组(P < 0.05)。颌下腺SGUS评分≥ 2分患者的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高于颌下腺SGUS评分< 2分患者(P < 0.05),腮腺SGUS评分≥ 2分患者的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高于腮腺SGUS评分< 2分患者(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S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与动态唾液流速、静态唾液流速、CD4+细胞计数及SGUS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pSS患者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与IgG、中性粒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唾液IL-33、抗SP-1抗体均为SGUS评分≥ 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唾液IL-33、抗SP-1抗体水平是pSS患者SGUS评分≥ 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SS患者唾液流速、CD4+细胞计数及SGUS评分呈正相关,二者有潜力作为评估pSS患者唾液腺损伤的指标。

药物与临床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王金莲,梁胜昌,郭怡斌,张琪,屈坤鹏,韩晓鹏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85-189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7
摘要 ( 70 )   HTML ( 4)   PDF (2041KB) ( 1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CNSI)在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2月于甘肃省中心医院普外科行腔镜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中使用示踪剂种类将患者分为米托蒽醌组和纳米炭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及甲状旁腺显影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米托蒽醌组110例,纳米炭组126例,纳米炭组的中央区淋巴结显影时间明显快于米托蒽醌组(P < 0.05);米托蒽醌蓝染率为97.5%,纳米炭黑染率为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米托蒽醌组清扫出(9.34 ± 0.22)枚中央区淋巴结,纳米炭组清扫出(9.88 ± 0.24)枚中央区淋巴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米托蒽醌组甲状旁腺误切率1.8%,纳米炭组甲状旁腺误切率为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术后1 d、1个月、6个月血钙和PTH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永久性声音嘶哑。米托蒽醌组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乳糜漏和皮肤染色,纳米炭组出现1例术后大出血、1例乳糜漏及2例皮肤染色;米托蒽醌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纳米炭组(P < 0.001)。 结论 在腔镜下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示踪用MHI与CNSI在淋巴结示踪效果和甲状旁腺保护方面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之下,CNSI中央区淋巴结染色时间更快,而MHI操作更简便、代谢更快、性价比更高。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超声特征与超声影像组学对Bethesda Ⅲ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再评价的价值
何尚鹏,黄炜贤,江燕辉,彭雄强,孟令萃,张建兴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92-189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8
摘要 ( 90 )   HTML ( 4)   PDF (804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超声特征与超声影像组学构建联合诊断模型,评估其对Bethesda Ⅲ类结节良恶性再评价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9月经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FNAB)后被归为Bethesda Ⅲ类结节,且获得手术病理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442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收集相关临床特征,在病灶最可疑切面勾勒感兴趣区(ROI),提取超声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出关键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构建超声诊断模型、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和联合诊断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钙化、边缘不规则及Rad-score是Bethesda Ⅲ类结节恶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测试集中的超声诊断模型、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和联合诊断模型的AUC分别为0.76、0.71和0.81。联合诊断模型的校准曲线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测试集的DCA显示联合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结论 基于超声特征和超声影像组学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对Bethesda Ⅲ类结节的恶性风险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血浆焦孔素D C-末端片段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吕月贤,毕秀,刘颖,崔淑静,赵立新,高歌,王建霞,李娟,李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899-190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19
摘要 ( 68 )   HTML ( 7)   PDF (840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浆焦孔素D C-末端片段(GSDMD-CT)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4年11月唐山市工人医院住院的患者样本245例,根据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Sepsis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SIRS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样本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Sepsis组根据病原学感染类型进一步分为革兰阳性细菌亚组(Gram-positive组)、革兰阴性细菌亚组(Gram-negative组)、真菌亚组(Fungal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GSDMD-C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利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GSDMD-CT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浆GSDMD-CT与CRP、PC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血浆GSDMD-CT水平Sepsis组23.02(16.71,33.01) pg/mL、SIRS组16.52(11.26,22.22) pg/mL显著高于HC组7.02(4.42,11.43) pg/mL(U = -10.175、 -7.890,P < 0.001),Sepsis组GSDMD-CT水平高于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41,P < 0.05)。Gram-positive组、Gram-negative组、Fungal组血浆GSDMD-CT水平分别为23.01(17.16,27.51) pg/mL、23.41(16.78,35.50) pg/mL、16.29(14.53,56.27) pg/mL,3个亚组与HC组相比GSDMD-CT水平升高(P < 0.05),而3个亚组之间GSDMD-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浆GSDMD-CT诊断脓毒症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95%CI: 0.833 ~ 0.929),约登指数(YI)0.695,敏感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分别为85.0%、84.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GSDMD-CT与CRP、PC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发现GSDMD-CT与CRP的表达呈弱相关(r = 0.32,P < 0.001),与PCT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65,P < 0.001)。 结论 血浆GSDMD-CT在脓毒症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有可能成为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

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DKK-1、CTRP3水平对胸腰椎骨折的预测效能
常乐,周丹微,顾小琼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907-191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20
摘要 ( 68 )   HTML ( 5)   PDF (520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症(OP)患者血清Dickkopf-1蛋白(DKK-1)、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水平对胸腰椎骨折的预测效能。 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4年8月在医院治疗的124例OP患者纳入OP组,根据是否发生胸腰椎骨折,将OP患者分为无骨折组(70例)、骨折组(5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DKK-1、CTRP3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OP患者发生胸腰椎骨折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KK-1、CTRP3对OP患者发生胸腰椎骨折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P组血清DKK-1水平升高,血清CTRP3水平降低(P < 0.05);与无骨折组相比,骨折组血清DKK-1水平、年龄、OP病程、OP分级Ⅲ级占比均显著升高,血清CTRP3水平显著降低(P < 0.05);DKK-1高表达是影响OP患者发生胸腰椎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CTRP3高表达是影响OP患者发生胸腰椎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P < 0.05);血清DKK-1、CTRP3水平单独预测OP患者发生胸腰椎骨折的AUC分别为0.790、0.753,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88,优于二者单独预测(ZDKK-1-二者联合=3.351、ZCTRP3-二者联合=3.172,均P < 0.05)。 结论 OP患者血清中DKK-1表达上调,CTRP3表达下调,二者均是影响OP患者发生胸腰椎骨折的因素,联合对OP患者是否发生胸腰椎骨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调查研究
社会经济地位在环境污染与死亡率关系中的作用
舒杨,陈浩,Lam Lawrence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913-192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21
摘要 ( 72 )   HTML ( 6)   PDF (1070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环境污染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SES)的中介作用。 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318 974名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的数据。SES采用汤森剥夺指数(TDI)评估。运用Cox回归模型检验环境污染与全因死亡率、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TDI与污染在死亡风险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24 909例死亡,平均年龄61.5岁。除PM10外,其他污染物均与全因死亡率相关,PM2.5与特定原因死亡率相关。环境污染评分越高,全因死亡率HR越高,最高五分位数组HR为1.13(95% CI:1.09 ~ 1.18)。社会经济剥夺越严重,全因死亡率HR越高,最贫困组HR为1.36(95% CI:1.24 ~ 1.49)。 结论 环境污染是死亡的风险因素,社会经济起一定的中介作用。除了实施公共卫生干预和个人行为指导外,还需通过社会政策创新和财政支持机制,改善贫困地区的整体环境状况。

首发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吸烟状况与其认知功能及人格特征的关系
刘聪,翟飞,李敏,张晓莉,史晗,郭宁宁,王长虹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922-192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22
摘要 ( 58 )   HTML ( 5)   PDF (513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吸烟行为与认知功能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研究共纳入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依据患者吸烟行为分为吸烟组(80例)和非吸烟组(60例),另招募健康对照组,依据受试者吸烟行为分为健康吸烟组(62例)和健康非吸烟组(67例)。以PANSS量表评估两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以FTND量表评估两吸烟组受试者的尼古丁依赖程度,分别采用RBANS、EPQ评估所有受试者的认知功能、人格特征。 结果 认知功能方面,精神分裂症吸烟组在即刻记忆、注意力和延迟记忆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吸烟组(均P < 0.05);精神分裂症组FTND得分与其注意力和延迟记忆呈中度负相关(r = -0.552、-0.657,P < 0.001);人格特征方面,吸烟者的神经质与精神质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均P < 0.001),两个患者组掩饰性得分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 < 0.01),健康吸烟者的外向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 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的吸烟行为在认知功能表现及人格特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吸烟者在注意力、即刻记忆、延迟记忆等认知维度上的表现相对更佳,而尼古丁依赖程度越高,则相关认知功能(注意力和延迟记忆)越差;在人格方面,吸烟患者表现出更高的神经质与精神质倾向。吸烟行为可能与患者的认知水平和个体特质存在显著关联,需在精神分裂症干预中予以关注。

综述
嗜神经侵袭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何业坤,龙颖,岑立仗,姚德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929-193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23
摘要 ( 88 )   HTML ( 7)   PDF (502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 PNI)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特殊病理因素与转移途径,与多个癌种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PNI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目前认为PNI与宫颈癌、外阴癌临床病理、预后相关;机制研究则涉及多个妇科肿瘤及多个分子通路,如CCL2/CCR2轴、NGF/TrkA通路、GluR2等,但研究模式碎片化,不够系统深入,需要整合。该文就PNI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对手术方式和术后辅助治疗的指导,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通过整合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旨在为妇科恶性肿瘤PNI的相关机制探索及临床治疗策略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线粒体稳态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戴玲慧,李伟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2):  1936-194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2.024
摘要 ( 106 )   HTML ( 12)   PDF (714KB) ( 2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包括线粒体损伤。因此,维持线粒体稳态在VC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线粒体稳态涉及多个层面,包括生物发生、自噬、离子平衡、蛋白质质量控制、膜动态以及与其他细胞器的相互作用等。该文围绕这几个方面概述线粒体稳态失衡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调控机制,深入探讨线粒体稳态在VCI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可能的治疗方向,为VC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