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杂志 ›› 2024, Vol. 40 ›› Issue (18): 2635-2639.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24.18.022
蔡莉1,陈惠超2(),李娅斐2,罗丁2,陈静薇2,欧阳红莲2
Li CAI1,Huichao CHEN2(),Yafei LI2,Ding LUO2,Jingwei CHEN2,Honglian. OUYANG2
摘要:
目的 调查和分析从事中医针刺类操作的医务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现状,提出预防刺伤策略,保障职业安全。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某三甲中医院在2020—2022年期间的职业暴露数据,收集整理暴露者的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业类别、岗前培训、使用针具类别、刺伤环节和暴露源等情况,分析刺伤发生风险点,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 结果 本次调查共涉及12个临床科室5 069名医务人员,其中63名医务人员被刺伤,发生率为1.24%(63/5 069)。年龄25 ~ 30岁发生刺伤的概率比< 25岁人群高(OR = 18.556,P < 0.05);年龄> 30岁发生刺伤的概率比< 25岁人群高(OR = 14.311,P < 0.05)。工作年限≥ 3年发生刺伤的概率比< 3年人群低(OR = 0.025,P < 0.05)。实习医生发生刺伤的概率比医生高(OR = 2.212,P < 0.05)。刺伤环节方面,拔针时发生率最高58.73%(χ2 = 106.222,P < 0.05)。针具类型方面,针灸针发生率最高为41.27%(χ2 = 45.095,P < 0.05)。暴露源方面,“未知暴露源”最高42.86%(χ2 = 57.476,P < 0.05),“暴露源为乙肝患者”为20.63%(χ2 = 57.476,P < 0.05)。岗前培训方面,“接受过岗前培训”仍发生刺伤占比最高为69.84%(χ2 = 38.000,P < 0.05)。 结论 应提前获取患者的血清学状态,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等预防感染的控制措施,实施有效岗前培训,并关注特殊针具的刺伤风险,才能预防刺伤,保障职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