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06-1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栏
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成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救治流程 
何志捷, 李方义 周立新 汤展宏 钱克俭 寇秋野 谭杰文, 王庭槐,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25-133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1
摘要 ( 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早期恰当的有创机械通气是现行指南推荐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重 要救治手段之一,然而如何具体对有创机械通气危重型患者实施精准评估和有效治疗,对于实现整体救治 成功率的提高,避免不同地区危重型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临床救治质量的差异,减少治疗异质性,改善危重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预后,尤其是基层医院显得非常重要。为指导各地医院积极救治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组织相关专 家,根据国际、国内相关最新指南,编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成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救治流程。
述评
升级结核病防治策略,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水平 
王胜芬 赵雁林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31-13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2
摘要 ( 210 )   PDF (1246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的结核病防治策略,尚不能发现所有的结核病患者,未被及时发现、治疗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可能导致结核病在家庭或者社区中的传播。升级结核病防治策略并与现有技术有机整合,可以促进关口前移,提高结核病患者和新近感染者的早期发现水平,有助于减少结核病的传播、降低结核病疫情。 
加速我国结核潜伏感染筛查与预防性治疗的建议 
马艳 成诗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35-134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3
摘要 ( 201 )   PDF (1372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高危人群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筛查,对 LTBI 者 进行预防性治疗是直接降低发病率、实现“终止结核病策略”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LTBI 负担及 其流行特征、预防性治疗现状尚不清晰,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成熟的干预策略。笔者就 LTBI 筛查及预防性治疗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系统的阐述,从而为制定 LTBI 和预防性治疗防 治策略提供依据。 
结核病临床诊疗和流行控制对医学检验的需求、问题与对策 
刘志辉, 刘健雄,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42-134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4
摘要 ( 172 )   PDF (1392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临床诊疗决策对医学检验的依赖日益增加,但目前超过 40%的结核病例未获得病原学 确诊证据,且普遍存在诊疗延误。准确、快速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一直为人们所期盼,本文拟从潜伏感染、 临床诊断、精准治疗和流行控制等方面探讨结核病临床诊疗和流行控制实践中对医学检验的现实需求与 存在问题,同时也就如何走出困境简要给出一些建议。
专题报道
广州地区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耐药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何湘容 张天宇 王歆雨 刘志辉, 王琪, 苏宁, 胡锦兴,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47-135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5
摘要 ( 219 )   PDF (1120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广州地区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不同菌种及药物敏感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2018⁃2020 年广州地区分枝杆菌菌株库保藏的 MAC 临床分离菌株,对临床资料齐全并确 诊为 MAC 肺病患者的临床菌株进行 16S rRNA、ITS、rpoB、hsp65 多靶位基因测序将其鉴定至种,再应用微 孔板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确定其药物敏感性;根据患者临床症状、DR/CT 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菌培养结 果判断其临床治疗是否成功。结果 (1)91 株 MAC 临床分离菌株中胞内分枝杆菌 63 株(69.23%),鸟分枝 杆菌 21 株(23.07%);(2)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乙胺丁醇的耐药率存在差异(P < 0.05); (3)鸟分枝杆菌肺病和胞内分枝杆菌肺病的治疗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66.67% vs. 41.27%,χ2 = 6.053,P < 0.05)。结论 广州地区 MAC 临床分离菌株以胞内分枝杆菌和鸟分枝杆菌为主,不同 MAC 菌种的耐药性 及临床预后存在差异;对于 NTM 肺病患者,应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并根据上述结果制定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相关性 
龚兰, 牛群, 王楠, 雷杰, 吴玲, 邓丽, 谢贝, 王琪, 李华, 杨瑜, 刘志辉, 孟繁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53-135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6
摘要 ( 226 )   PDF (1131KB) ( 3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抗结核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影响,以进一步准 确理解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广州地区分枝杆菌菌株库中选择异烟肼、利福 平、乙胺丁醇、链霉素、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布丁、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 酸等11种抗结核药物的药敏性试验临床测定结果明确的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进行katG、mabA⁃inhA、oxyR⁃ ahpC、kasA 和 ndh 基因测序,以结核分枝杆菌 H37Rv 标准序列为参照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 比分析 H(- R/F/O)- 与 H(- R/F/O)+ 、H+ R与 H+ R+ 、H+ F与 H+ F+ 和 H+ O与 H+ O+ 几大菌群之间 5 种基因突变发生 总频率的差异(其中R、H、F、O分别代表利福平、异烟肼、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其他 7 种药物,“+”表示耐药、“-”表示敏感)。结果 在 143 株异烟肼敏感结核分枝杆菌株中,H(- R/F/O)- 耐药 表型株中 5 种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总频率为 11.32%(12/106),在 37 株 H(- R/F/O)+ 耐药表型株中则 为 40.54%(15/3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289,P < 0.001);在 224 株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株中,H+ R- 、H+ R+ 、H+ F- 、H+ F+ 、H+ O和 H+ O+ 六大菌群的突变总频率分别是 47.87%(45/94)、93.85%(122/130)、 68.64%(116/169)、89.09%(49/55)、55.56%(15/27)和 77.16%(152/197),H+ R与 H+ R+ 、H+ F与 H+ F+ 和 H+ O与 H+ O+ 之间基因突变总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778、11.99、5.841,P < 0.001、0.001 和 0.016)。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 INH 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虽然取决于对 INH 的敏感性,但是否同时对其他抗结核药物 耐药也可产生重要影响,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糖尿病与肺结核共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分析 
杨子龙 袁园, 汪敏, 陈玉梅, 冯治宇, 吴迪, 张宏, 陈泽莹, 黄显林, 邝浩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59-136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7
摘要 ( 183 )   PDF (1118KB) ( 1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肺结核共病(DM⁃TB)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方法 以回顾性病例对照 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和门诊确诊的DM⁃TB患者1 948例,其中 筛查出具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及药敏结果的病例1 012例,排除病历资料不完整病例,共获得资料完整病 例438例,记录年龄、性别、血红蛋白、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灶范围、空洞数量、治疗史、痰菌负荷 量、利福平耐药。采用描述法和 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1 012 例 MD⁃TB 患者对一、二线抗结核药耐药情 况。按利福平是否耐药分为利福平耐药(RR⁃TB)组86例,并从其余利福平敏感的352例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随 机选择86例作为利福平敏感(RS⁃TB)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将纳入病例的临 床特征作为自变量,利福平是否耐药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DM⁃TB患者利福平耐药发生的 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012例TB⁃DM患者利福平耐药率为13.3%,其中初治利福平耐药率6.8%,复治利福平 耐药率45.9%,初复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7.956,P = 0.000),耐多药率11.77%,其中初治耐多药率 5.5%,复治耐多药率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1.468,P = 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示复治(OR = 9.517,95%CI:4.333 ~ 20.904,P = 0.000)为DM⁃TB患者发生利福平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 大(OR = 0.440,95%CI:0.252 ~ 0.771,P = 0.004)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DM⁃TB的利福平耐药患病率偏高, 尤其是年轻患者和复治患者。对于DM⁃TB人群,及时耐药检测能早发现早治疗利福平耐药结核病。
广东省英德市2010-2020年肺结核患者诊断 延误情况分析 
卓文基 张建辉 罗济伦 廖庆华 余美玲 杨伟凌 陈文翰 钟耐容 钟粤相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64-136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8
摘要 ( 165 )   PDF (1149KB) ( 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结核病患者诊断延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性结核病控制措施的持续改进提供 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广东省英德市2010⁃ 2020年新发肺结核患者网报资料,回顾性分析该地区11年的肺结核患者诊断延误(从症状发生到肺结核确 诊时间> 28 d 者)总体情况、年间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年龄、居住地域及就诊医疗机构等因素的可能影响。 结果 (1)英德市11年间共报告新发肺结核病11 973例,其中3 189例患者(26.63%)存在诊断延误;以第29天 开始计算诊断延误时间,其诊断延误时间中位数为17 d。(2)11年间诊断延误率除2010、2011和2020年高达 约30%外,其他年份均在22.35% ~ 26.65%的较窄范围内波动;2010-2014年诊断延误时间中位数呈逐年上升 趋势,2014年达33 d峰值,其后的6年呈现总体下降趋势,2018年为9 d最低值。(4)≥ 60岁患者组诊断延误 率为 22.61%,低于其他年龄组(P = 0.000);慢性病防治院就诊患者诊断延误率为 62.89%,远高于其他就诊 医疗单位(P = 0.000);市区、郊区、农村等不同居住地域患者诊断延误率依次升高,且差异显著(P = 0.000)。 男女性别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62)。(4)不同分类组别的诊断延误时间中位数分别为:男、女患 者17、16 d;< 18岁、18 ~ 44岁、45 ~ 59岁和≥ 60岁各年龄组患者10、13、18、20 d;郊区、农村、市区患者19、 17、16 d;综合医疗机构、镇卫生院、监狱医院、慢性病防治院报告患者 20、15、12、8 d。结论 近年来该地 区结核病患者诊断延误总体情况不断向好,但患者年龄、居住地域、就诊医疗机构为诊断延误重要影响 因素,必须相宜施策。
某高级中学一起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传播的时空序列与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陈蕊明 林健雄 陈壮濠 刘苏洋 符慧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69-137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09
摘要 ( 175 )   PDF (1448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本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传播的原因、特点和规律,为持续改进学校结核 病控制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遵照广东省汕头市卫生健康局对本起疫情处置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指示病例为中心、以学习生活空间要素为重点、以人际交往活动要素为辅助进行密切接触 者筛查,对纳入者进行结核病可疑症状检查、X 线胸部检查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对其中任何 1 项异常者进行 IFN⁃γ 释放试验、CT 影像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分枝杆菌培养与菌种鉴定和 Xpert MTB/RIF 分子检测,以综合诊断结核病例;对分离培养获得结核分枝杆菌,分析其 ETRA、ETRB、 ETRC、ETRE、ETRF、MIRU10、MIRU20、MIRU26、MIRU39、MIRU40、Mtub04、Mtub21、Mtub38、Oub11b、 Qub26 等 15 个基因位点的串联重复拷贝数,分析其成簇性以判断病例间的传播关系。结果 (1)指示病 例首次结核可疑症状出现并一直在校学习 5 个月后,出现双肺上叶斑片状、斑点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和 左肺上叶多发空洞(最大者约 2.1 cm × 1.7 cm)等病变,培养与分子检测阳性;(2)指示病例发现的 3 个月内,在该校相继发现其他 15 例学生肺结核患者,其中 3 例有临床症状、3 例痰涂片镜检可疑阳性、9 例培 养阳性、7 例分子检测阳性,10 例与指示病例有同班上课、同舍住宿和同室晚自习等空间性密切接 触,4 例与指示病例有直接或间接的人际密切交往,1 例则未找到明确的密切交往线索;(3)对 9 例患者 分离培养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基因分型,8 例得到成功结果,15 个 VNTR⁃MIRU 分型位点的拷贝数模式 完全相同;(4)依据 PPD 皮肤试验 ≥ 5 mm 判断结核感染,409 例受检者中 252 例阳性,潜伏感染率为 61.61%,潜伏感染率在指示病例班级与后续发现病例班级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 vs. 56.58%, χ2 = 30.781,P < 0.001),而在男-女、学生-教职工、寄宿生-走读生、不同楼层学生、同层同侧⁃同层对侧 学生等多组人群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起结核聚集性疫情为同一传染源传播所 致,且导致了远高于一般人群的结核潜伏感染率,学校结核病控制管理缺失为其主要原因,强化学校结 核病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力刻不容缓。
临床新进展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黄威 付伟金 张明津 杨小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76-138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0
摘要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老年男性最常见恶性肿瘤,早期或局限性前列腺癌可通过根治性手术 达到治愈。但随着病程发展,几乎所有初始对雄激素剥夺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患者都将产生激素抵抗, 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近年,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的治疗方案对多种实体瘤效果显著,治疗 CRPC 也取得初步 疗效。本综述旨在总结帕博利珠单抗在CRPC 临床试验中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基础研究
PTEN 介导紫草素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沉积 
唐玉婷, 马芳, 贺茜, 王建军, 杨安宁, 吴凯 焦运 白志刚 姜怡邓, 沈江涌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82-138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1
摘要 ( 2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 PTEN 角度探讨紫草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 苏木精-伊红染色(HE 染色)和马松染色(Masson 染色)鉴定增生性瘢痕组织,免疫荧光鉴定人增生性瘢痕成纤 维细胞(HSFBs);Western blot 检测人增生性瘢痕(HS)和同一个体正常皮肤(NS)组织中 PTEN 表达水平; 将 HSFBs 随机分组为:DMSO 组、shikonin 组、control 组、si⁃NC 组、si⁃PTEN 组、shikonin+si⁃NC 组 和 shikonin+ si⁃PTEN 组;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中 PTEN 和胶原相关蛋白(Col1、Col3、α⁃SMA)的表达。结果 与正 常皮肤组织相比,PTEN 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低表达(P < 0.05);用 IC50浓度(13.46 μmol/L)的紫草素干 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24 h 后,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 Col1、Col3 和 α⁃SMA 的表达降低(P < 0.05),而 PTEN 的表达升高(P < 0.05);转染 si⁃PTEN 后,与 si⁃NC 组相比,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 Col1, Col3 和 α⁃SMA 的表达升高(P < 0.05);共转染 shikonin +si⁃PTEN 后,与 shikonin +si⁃NC 组相比,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 Col1、Col3 和 α⁃SMA 的表达升高(P < 0.05)。结论 紫草素可通过上调 PTEN 的表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沉积。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调控自噬减轻 H2O2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 
廖贞亮 冯帮海 任颖聪 刘君亚 郑杰 梅鸿 覃松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89-13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2
摘要 ( 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2 相关酶 3(SIRT3)调控自噬在 H2O2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 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对数生长期的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株(MLE⁃12),利用 0.5 mmol/L H2O2建 立 MLE⁃12 细胞凋亡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H2O2损伤组、H2O2 + SIRT3 组、H2O2 + SIRT3 沉默组。CCK8 法 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SOD、MDA 及T⁃AOC 试剂盒检测SOD、MDA 及T⁃AOC 水平;构建mRFP⁃GFP⁃LC3自 噬双标体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 ROS 水平;蛋 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 SIRT3、Bcl2、Bax 及 LC3B 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2O2损伤组、H2O2+ SIRT3 组和 H2O2+SIRT3 沉默组 MDA、ROS 水平及自噬小体、自噬溶酶体点数升高(P < 0.05),细胞活力、 SOD、T⁃AOC 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 < 0.05),SIRT3 及 Bcl2 蛋白表达降低(P < 0.05),Bax 及 LC2Ⅱ蛋 白表达升高(P < 0.05),以 H2O2+SIRT3 沉默组最为显著;与 H2O2损伤组比较,MDA、ROS 水平及自噬小体、 自噬溶酶体点数下降(P < 0.05),细胞活力、SOD、T⁃AOC 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 < 0.05),SIRT3 及 Bcl2 蛋白表达升高(P < 0.05),Bax 及 LC2Ⅱ蛋白表达降低(P < 0.05)。结论 SIRT3 可以通过抑制自噬、氧 化应激及凋亡减轻H2O2诱导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 
甾醇⁃O⁃酰基转移酶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促进血管钙化 
徐婷 杨力 黄薇 余浩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396-140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3
摘要 ( 2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阐明甾醇⁃O⁃酰基转移酶 1(SOAT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在血管钙化(VC)中的作用。 方法 将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分成4组:si⁃NC + Con(SOAT1阴性对照siRNA转染到VSMCs中)、si⁃ NC + β⁃甘油磷酸(β⁃GP)(SOAT1 阴性对照 siRNA 转染到 VSMCs 中)、si⁃SOAT1 + Con(SOAT1 siRNA 转染到 VSMCs 中)和si⁃SOAT1 + β⁃GP(SOAT1 siRNA 转染到VSMCs 中)。进行CCK⁃8、伤口愈合试验和茜素红染色 评估VSMCs的增殖、迁移、成骨分化。分析VSMCs的线粒体形态和氧化应激水平。20只C57BL/J小鼠随机 分为四个不同的组,每组5只:对照组(Ctrl 组)、5/6肾切除加高磷酸盐饮食治疗组(NTP组)、NTP + si⁃NC 组 和NTP + si⁃SOAT1组。免疫荧光分析小鼠主动脉侏儒相关转录因子2(RUNX2)、SOAT1和α平滑肌肌动蛋 白(α⁃SMA)表达。结果 在β⁃GP 中培养的不同时间段(0、1、3、5、7 d和14 d),VSMCs 中成骨标记RUNX2、 SOAT1的蛋白水平以时间依赖性方式逐渐增强(P < 0.05),和VSMCs收缩标记α⁃SMA以时间依赖性方式逐 渐降低(P < 0.05)。与 si⁃NC + Con 组相比,si⁃NC + β⁃GP 组细胞增殖率、EdU 阳性细胞比率、细胞迁移和茜 素红染色强度显著增加(P < 0.05)。与 si⁃NC + β⁃GP 组相比,si⁃SOAT1 + β⁃GP 组细胞增殖率、EdU 阳性细 胞比率、细胞迁移和茜素红染色强度显著降低(P < 0.05)。si⁃SOAT1 + β⁃GP 组 RUNX2、SOAT1 的蛋白水平 显著低于si⁃NC + β⁃GP组(P < 0.05),和α⁃SMA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si⁃NC + β⁃GP组(P < 0.05)。与si⁃NC + Con组相比,si⁃NC + β⁃GP组细胞线粒体断裂和线粒体产生的ROS水平显著增加(P < 0.05)。与si⁃NC + β⁃GP 组相比,si⁃SOAT1 + β⁃GP组细胞线粒体断裂和线粒体产生的ROS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Ctrl组相比, NTP 组和 NTP + si⁃NC 组主动脉中茜素红染色阳性面积、RUNX2、SOAT1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 0.05)。与 NTP + si⁃NC 组相比,NTP + si⁃SOAT1 组主动脉中茜素红染色阳性面积、RUNX2、SOAT1 蛋白表达显著减少 (P < 0.05)。结论 高浓度的磷酸盐暴露会诱导VC,这种有害作用可能与SOAT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有关。 
利多卡因通过SHH/GLI 信号通路对胶质瘤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马俊 向梅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03-140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4
摘要 ( 2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Lid)调节 SHH/GLI 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将 U87 细胞分为 U87 组、L⁃Lid 组、M⁃Lid 组、H⁃Lid 组、PM 组、H⁃Lid + PM 组。U87 组未做任何处理,L⁃Lid组、M⁃Lid组、H⁃Lid组分别用5、10、15 mmol/L Lid处理U87细胞,PM组用1 μmol/L的SHH/GLI信号 通路激活剂 PM 处理 U87 细胞,H⁃Lid + PM 组用 15 mmol/L Lid 和 1 μmol/L 的 PM 共同处理 U87 细胞。CCK8 检测 U87 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 U87 细胞凋亡;Transwell 检测 U87 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 检 测 SHH/GLI 蛋白、凋亡蛋白表达;荷瘤小鼠模型验证 Lid 对 U87 细胞移植瘤的影响。结果 与 U87 组相 比,L⁃Lid 组、M⁃Lid 组、H⁃Lid 组的 OD 值、U87 细胞迁移、侵袭数量、Bcl⁃2、SHH、GLI3 蛋白水平、小鼠肿瘤体 积依次显著下降(P < 0.05),凋亡率、Bax 蛋白水平依次显著升高(P < 0.05);而 PM 组 OD 值、U87 细胞迁 移、侵袭数量、Bcl⁃2、SHH、GLI3 蛋白水平、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升高(P < 0.05),凋亡率、Bax 蛋白水平显著 下降(P < 0.05);PM 消除了 H⁃Lid 对 U87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Lid 处理后移植瘤小鼠存活数 量增加,而 PM 处理后移植瘤小鼠存活数量减少,H⁃Lid + PM 组与 L⁃Lid 组数量相同。结论 Lid 可能通过下调SHH/GLI 信号通路抑制U87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胶质瘤的进展。 
临床研究
不同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围术期炎症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文棋, 邓恋 马武华 蔡诚毅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09-141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5
摘要 ( 2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 围术期炎症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 年龄 63 ~ 80 岁,体质量指数 17 ~ 35 kg/m2 ,ASAⅡ级或以上,随机分为 3 组: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组 (N 组)、腰硬联合麻醉组(E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0例。N组给予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 E 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G 组给予全身麻醉。术后各组采用自控镇痛(PCIA)。于术前 24 h、术后 1 h、术后 24 h采集各组患者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L⁃10、皮质醇、CRP、IL⁃4、IFN⁃γ水平。记录 术前 24 h、术后 12 h 及术后 24 h VAS 疼痛评分。结果 与 G 组比,N 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 < 0.05)。 各组间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G组相比,N组及E组术后24 h血浆IL⁃4水平 降低(P < 0.05),IFN⁃γ/IL⁃4 比值升高(P < 0.05);术后 1 h 血浆皮质醇水平降低(P < 0.05),术后 24 h 血浆 IL⁃10、皮质醇、CRP 水平降低(P < 0.05)。与 G 组相比,N 组术后 12 h VAS 评分减少并具有临床意义(P < 0.05)。结论 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以及腰硬联合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可以减少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 术后免疫和炎症应激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其中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具有更优的镇痛效果。 
同期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原发性肝癌安全性与疗效评价 
文静 赫嵘 张宏伟 熊企秋 贾哲 张珂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16-142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6
摘要 ( 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断流联合肝切除或射频消融(RFA)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合并原发性肝癌 (HCC)手术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490 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280 例行断流联合肝切除(肝 切除组),210 例行断流联合 RFA(RFA 组)。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总体与无复发生存率及影响因素。 结果 术后无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和手术死亡病例。术后 1、3、5 年总体生存率肝切除组为 94.1%、 81.5%、74.2%,RFA 组为 86.3%、72.0%、37.8%(P < 0.001)。年龄、手术方式、肝癌分期与 Child⁃Pugh 分级为 影响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 1、3、5 年无复发生存率肝切除组为 69.2%、54.4%、40.6%,RFA 组为 58.7%、28.5%、18.5%(P < 0.001)。年龄、肝癌大小,Child⁃Pugh 分级与 AFP 为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 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同期联合手术是 PHT 合并 HCC 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切除远期效果好,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断流联合肝切除。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水平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张晓鸣 过斌 刘彦茹 张房昉 刘华清 王志仁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22-142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7
摘要 ( 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FGF2)、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1(TRPC1)在精神分裂症患 者中的表达及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医院收治的 200 例精神分裂 症患者和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 200 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 附法检测血清中 FGF2 表达水平;采用 WD⁃3000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免疫比色法检测 TRPC1 水平;采用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精神症状;Pearson 法分析 FGF2、TRPC1 与精神症状指标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 FGF2、TRPC1 水平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 者血清中 TRPC1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GF2 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总 PANSS 评分、阳性评分、阴性评分、一般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 FGF2 表达与总 PANSS 评分、阳性评分、阴性评分、一般症状评分均呈正相关,TRPC1 表达与总 PANSS 评分、阳性评分、 阴性评分、一般症状评分均呈负相关(P < 0.05)。血清 FGF2、TRPC1 水平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928、0.911,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 84.00%、89.50%,特异度分别为 89.00%、 86.50% ;两者联合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AUC 为 0.96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4.50% 、90.00% 。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 FGF2 水平明显升高,TRPC1 水平明显降低,血清 FGF2、TRPC1 水平与患者 的精神症状密切相关。
前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与新鲜损伤术后骨隧道直径及保残长度变化 
侯费祎 李慎松 张莲 杨勤旭 杨巧巧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27-143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8
摘要 ( 1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与新鲜损伤术后胫骨、股骨骨隧道的变化及保残长度的 影响,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我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住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共计 320 例,分为新鲜损伤组(伤后 3 月内),陈旧性损伤组(距离受伤时间超过 3 月),每组患者 160 例;分 别于不同时间段行 CT 检查,测量两组患者胫骨、股骨骨隧道变化,并对膝关节 IKDC、Lysholm、Tenger 评分 情况、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情况、核磁检查腱骨愈合情况。结果 新鲜损伤组患者保残长度明显优于陈 旧性损伤组(P < 0.05);术后 6 个月时,两组患者胫骨、股骨骨隧道均有扩大,新鲜损伤组股骨骨隧道扩大 程度小于陈旧损伤组(P < 0.05),而两组胫骨骨隧道扩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 年时, 胫骨、股骨骨隧道同时扩大,新鲜损伤组骨隧道扩大程度明显小于陈旧损伤组(P < 0.05)。新鲜损伤组 IKDC、Lysholm、Tenger 评分与陈旧性损伤组比较,新鲜损伤组明显优于陈旧损伤组(P < 0.05);膝关节本体 感觉在术后 6 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2 个月时新鲜损伤组明显优于陈旧损伤 组(P < 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早期重建(3 个月内)能更好的保留残端,阻止胫骨股骨隧道扩大、恢复 膝关节功能。
瑜伽用于产后女性整体盆底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刘姜伶, 周嘉禾 许秋仪 李荔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33-143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19
摘要 ( 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瑜伽锻炼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 至 2022 年 3 月于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医院就诊的 182 例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 1∶1 随机分为瑜伽组和对照组,瑜伽组在健康宣教基础上联合瑜伽锻炼,对照组仅采取健康宣教。主要观察指标为盆底肌肌力,次要观察指标为盆底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分度、体质指数、腰围、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尿失禁影响简版问卷(IIQ⁃7)评分、VAS 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 经干预,瑜伽组盆底肌肌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 0. 05);瑜伽组阴道动态压力值优于对照组 (P < 0.05);盆腔器官脱垂分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 05);瑜伽组体质量指数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瑜伽组三套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 < 0. 05)。结论 瑜伽对产后女性整体盆 底功能康复有明显改善作用,不受场地、时间、仪器影响,方便易实施,值得临床推广。 
药物与临床
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疼痛敏感性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关系 
朱琨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40-14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20
摘要 ( 1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μ⁃阿片受体基因(OPRM1)基因多态性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疼痛敏感 性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带状疱疹(HZ)患者 170 例,并依据 3 个月后有无 PHN 分为 PHN 组(90例)和非PHN组(80例)。对可能影响PHN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PHN中、重度疼痛患者不同基因型间 48 h 阿片类药物用量、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初治时间超过 72 h、急性期重度疼痛、基因型 GG 是 PHN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HN 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组 中,GG 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升高;PHN 中、重度疼痛组不同基因型患者 48 h 阿片类药物用量依次明显增加,且 GG 基因型患者用药量最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初治时间超过 72 h、急性期重 度疼痛、基因型 GG 是 PHN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PRM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引起PHN患者阿片类药物药 效学个体差异的遗传因素之一。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焦伟 赵凯 汪正 陈斌 王亚兵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44-145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21
摘要 ( 2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联合吲哚菁绿显影剂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手术治疗的 155 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 料,其中 55 例使用吲哚菁绿标记并在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指导下完成手术(荧光组),100 例常规进行保乳手术(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特点、诊断率、切缘状况等,探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在术中肿瘤定位及 判断切缘状态方面的作用。 荧光组平均肿块切除时间(13.85 ± 3.39)min,快于对照组的(18.78 ± 4.81)min(P < 0.05);荧光组首次切缘阳性率为 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9.0%(P < 0.05)。两组患者临床 资料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在原发肿瘤中检测到荧光存在。肿瘤组织、 瘤周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229.84 ± 22.03、144.02 ± 14.12 和 108.64 ± 9.76 个任意单位 (P < 0.05)。肿瘤对瘤周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荧光信号背景比值分别为1.60 ± 0.17和2.13 ± 0.25,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评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6.66% 和 94.23%。荧光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 92.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术中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进行肿瘤定位可有效避免健康组织过多切除,对于切缘状态 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显著降低手术切缘阳性率,缩短手术时间。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用于乳腺癌保乳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中医药现代化
呼吸模式重建的功能锻炼结合隔姜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赖春柏 李世梁 钟跃海 刘翠青 缪作雄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51-145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22
摘要 ( 1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呼吸模式重建的功能锻炼结合不同灸量的隔姜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 颈肩痛、头痛等症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符合纳 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120 例,随机分为 4 组(n = 30)。治疗 1 组行常规针刺+电针+推拿+呼吸模 式重建功能锻炼结合隔姜灸 3 壮;治疗 2 组行常规针刺+电针+推拿+呼吸模式重建功能锻炼结合隔姜灸 6 壮;治疗 3 组行常规针刺+电针+推拿+呼吸模式重建功能锻炼结合隔姜灸 9 壮;对照组行常规针刺+ 电针+推拿+温和灸。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第 1 个月、第 3 个月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 (ESCV)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治疗前 4 组患者 ESCV、VA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1、2、3 组 ESCV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且治疗 3 组的 ESCV 评分最高 (P < 0.05);治疗 1、2、3 组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治疗 3 组的 VAS 评分明显低于其余三组 (P < 0.05)。结论 呼吸模式重建的功能锻炼结合隔姜灸可明显改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且 灸量越大,疗效越好。该疗法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糖皮质激素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耐药机制 
张玲, 金成豪 孔春芳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11):  1457-14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11.023
摘要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在骨髓中生成 M 蛋白的浆细胞异常增殖的一种恶性克隆病,在 所有的恶性血液疾病中,它的发生率是第 2 位的。近 20 年间,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皮质 类固醇等化学制剂的广泛使用,提高了 MM 的生存率。皮质类固醇是 MM 联合化疗的一线药物,但几乎所 有的 MM 会在后期治疗中复发或者产生耐药性,因此探究 MM 对皮质类固醇的耐药机制,增强 MM 对地塞 米松的敏感性,有利于加深对MM 的认知,为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