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18期 刊出日期:2021-09-25
述评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长期使用——BTS指南带来的临床思考

李玥懋, 黄俊文, 赵海金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07-23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1
摘要 ( 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哮喘、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和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的重要选择。然而,临床上哪些患者更可能从治疗中获益,如何结合指南更规范的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减少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这给临床管理带来重大挑战。因此,本文结合英国胸科协会(BTS)指南,重点论述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用的适应证、主要依据、注意事项及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专家笔谈

脑胶质瘤治疗现状与进展

李德培, 陈忠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12-231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2
摘要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并不能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这与胶质瘤在脑内的侵袭性生长、血脑屏障限制和肿瘤耐药相关。近年来,随着 肿瘤基因组和免疫微环境等研究的深入,分子病理已引入临床指导胶质瘤的分子分型、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也有越来越多的分子治疗新靶点被发现。同时,免疫治疗和肿瘤治疗电场等新技术逐步发展, 为进一步改善胶质瘤临床预后带来希望。本文将总结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以及介绍胶质瘤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

circRNA 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吴文松, 刘超, 孙程圆, 曾昭穆, 温稀超, 郑克彬 ​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17-232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3
摘要 ( 2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胶质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目前对胶质瘤的治疗主要为手术联合放化疗, 但复杂的发病机制使胶质瘤患者对各种治疗产生抵抗,最终复发死亡,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新型手段来治 疗胶质瘤。circRNA(circular RNA)是一类特殊的 RNA 分子,其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其能够通过 与某些致癌基因、miRNA(micro RNA)或功能性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或通过编码蛋白质对胶质瘤 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此外,circRNA 对胶质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深入研究 circRNA 在胶质瘤中的作用机制与其所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以及临床应 用价值,为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找到一种有效的靶点,也为胶质瘤的新型诊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术后同步放化疗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耿亚东, 孙德超, 孔晨旭, 丁炳谦, 魏新亭, 李振江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22-23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4
摘要 ( 2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 IDH1、MGMT、p53 在术后同步放化疗原发性胶质母细 胞瘤(primary glioblastoma,pGBM)中的表达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以期指导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 2014 1 月至 2018 6 月我院及郑大一附院收治的 107 例术后同步放化疗 pGBM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 IDH1 基因、MGMT 启动子甲基化、p53 蛋白表达情况。使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同步放化疗 pGBM 患者 IDH1 突变、mMGMT p53 蛋白阳性表 达率分别为 9.34%、31.78%、15.89%。年龄≤ 55 岁、非功能区、IDH1 突变的术后同步放化疗 pGBM 患者具 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P < 0.05)。结论 IDH1、肿瘤部位、年龄为术后同步放化疗 pGBM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IDH1 突变预示术后同步放化疗 pGBM 患者具有更长的PFS 和OS,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基础研究

PRKAA2基因在肿瘤细胞与血细胞中表达差异研究

孙春霞 , 陈书坤, 郑磊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26-233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5
摘要 ( 3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常见肿瘤细胞与白细胞(WBC)中的脂代谢相关基因 PRKAA2 的表达差异,为 PRKAA2 用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鉴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根据 THPA(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的 RNA 测序数据,分析 WBC PRKAA2 基因表达丰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 酶链反应(qRT⁃PCR)比较多种肿瘤细胞与 WBC PRKAA2 基因的差异表达。采用原位锁式探针杂交技术在细胞原位可视化检测 HepG2、U87、Hela、PC⁃3 和健康人外周血 WBC 的分子表达。最后,掺入实验模 拟临床真实样本验证 PRKAA2 用于鉴定肿瘤细胞的准确性。结果 与健康人外周血 WBC 比较,HepG2 U87、Hela PC⁃3 PRAKK2 的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原位锁式探针杂交实验 结果显示 HepG2、U87、Hela、PC⁃3(均为 PRKAA2+)和 WBC(PRKAA2-)的分子表达有显著区别。掺入实验表明,利用 PRKAA2 mRNA 荧光信号能准确识别肿瘤细胞。结论 PRKAA2 HepG2、U87、Hela、PC⁃3 瘤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 WBC,且通过检测 PRKAA2 mRNA 的荧光信号可从大量的 WBC 背景细胞中准确识别肿瘤细胞。

青蒿琥酯调节BCL-2家族蛋白平衡诱发肌成纤维细胞凋亡

曾高淳, 吴苗 曾令基 王雅文, 罗琼 赖沛龙 杜欣, 翁建宇,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32-233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6
摘要 ( 3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诱导纤维化核心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凋亡作用并探索其对 BCL⁃2 家族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人肺肌成纤维细胞模型,采用 CCK⁃8、流式及 JC⁃1 方法检测青蒿琥酯 处理后人肺肌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凋亡启动、凋亡状态的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α⁃SMA和BCL⁃2 家族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人肺成纤维细胞加入 TGF⁃β 10 ng/mL 刺激 48 h 成功构建表达α⁃SMA 的人肺 肌成纤维细胞模型;青蒿琥酯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 < 0.001),细胞凋亡(Annexin V+)比例明显增加 P < 0.001);青蒿琥酯组红色荧光强度明显下降[从(17.58 ± 1.08)降至最低峰(1.28 ± 0.35)],24 ~ 36 h 幅最为明显;而对照组红色和绿色荧光强度(JC⁃1 信号)无明显变化。青蒿琥酯组抗凋亡 BCL⁃2 mRNA 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01),促凋亡 BIM(P < 0.01)和 PUMA、BMF、HRK(P < 0.05)mRNA 表达升高, BAX、BAK、BAD、NOXA 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蒿琥酯通过下调 BCL⁃2,上调 BIM、PUMA BMF HRK 基因的表达,调节线粒体 BCL⁃2 家族促凋亡/抗凋亡蛋白表达平衡,触发线粒体凋亡启动,从 而诱发人肺肌成纤维细胞凋亡

血红素加氧酶⁃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

陈旭昕, 李虎明, 唐俭 孟激光, 韩志海,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39-234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7
摘要 ( 3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HO⁃1)对脂多糖(LPS 刺激下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VEC)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A 组(PVEC +LPS),PVEC 仅予 LPS 刺激;B 组(PVEC/MSC+LPS),PVEC 细胞与 MSC 共培养于 Transwell 体系过夜后予 LPS 刺激;C 组(PVEC/ MSC⁃HO⁃1+LPS),同上 PVEC MSC⁃HO⁃1 共培养后予 LPS 刺激;D 组(正常 PVEC)。采用流式细胞仪及活 性氧检测试剂盒,测 PVEC 内活性氧(ROS)含量;采用比色法及相应商品化检测试剂盒,测 PVEC 内脂质过 氧化物(LPO)、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用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 PVEC HO⁃1 表达变化。结果 D 组相比,A 组受 LPS 刺激后,出现明显氧化应激 P < 0.05);与 MSC MSC⁃HO⁃1 共培养均可明显减轻氧化应激(P < 0.05),但 MSC⁃HO⁃1 共培养减轻氧 化应激程度更为显著(P < 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 MSC⁃HO⁃1 共培养可明显上调 PVEC HO⁃1 白表达。结论 MSC⁃HO⁃1 显著改善 LPS 诱导的 PVEC 氧化应激失衡,可能机制与上调 PVEC HO⁃1 表达 有关。

基质金属蛋白酶11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白韬 田文海 唐康岁 彭涛 缪宜成 甘金城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44-23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8
摘要 ( 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1 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主动脉(HA)⁃ 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 HA⁃VSMC 分为对照组,0.1、1、5、10 ng/mL 组(0.1、 1、5、10 ng/mL TGF⁃β1)、5 ng/mL+si⁃NC 组(5 ng/mL TGF⁃β1+转染 si⁃NC)和 5 ng/mL+si⁃MMP11 组(5 ng/mL TGF⁃β1+转染 si⁃MMP11),应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MTS 法、qPCR 分别检测细胞周期蛋白 D1 (CyclinD1)、PCNA、胶原蛋白(Col)Ⅰ、ColⅢ和 MMP11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和 MMP11 mRNA 表达。结果 0.1、1、5 和 10 ng/mL 浓度 TGF⁃β1 处理 HA⁃VSMC 后,0.1、1、5 和 10 ng/mL 组 HA⁃VSMC 中 CyclinD1、PCNA、 ColⅠ、ColⅢ蛋白、MMP11 蛋白、MMP11 mRNA 水平及增殖活性均高于对照组(< 0.05)。5 ng/mL+si⁃ MMP11 组 HA⁃VSMC 的 MMP11、CyclinD1、PCNA、ColⅠ、ColⅢ蛋白水平和增殖活性均低于 5 ng/mL+si⁃NC 组 (< 0.05)。结论 MMP11 在不同浓度 TGF⁃β1 诱导的 HA⁃VSMC 中高表达,干扰 MMP11 能逆转 TGF⁃β1 诱 导HA⁃VSMC 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Src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李军, 陈伟程, 徐若竹, 汤佳臻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49-23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09
摘要 ( 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 Src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Src 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 TSCC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12 2 月至 2019 2 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人 民医院手术切除的舌鳞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 20 例,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TSCC 及其癌 旁组织Sr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rc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shRNA下调TSCC细胞 SCC127 Src 的表达,Western blot RT⁃PCR 验证其抑制效率;利用 CCK8、Transwell 侵袭实验及划痕实 验检测SRC⁃shRNA 干扰后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Src蛋白在口腔癌组织表达显著高于癌 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TSCC组织中Src蛋白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临床分 期以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 < 0.05),而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 > 0.05)。shRNA下调SCC127中SRC表达后, 可以显著抑制SCC127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结论 Src蛋白在TSCC中高表达,且与TSCC患者预后不良 因素相关,下调Src可以降低TS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提示其可能是潜在的TSCC诊治靶点。

临床研究

基因检测指导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

朱业, 刘佳, 谷慧阳, 陈佳杉, 顾翔, ​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55-235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0
摘要 ( 3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基因检测指导下中国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所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基因检测组和对照组,基因检测组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用于测VKORC1、CYP2C9基因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组根据华法林预测模型计算给药剂量,对照组经验性给药,后期两组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 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华法林抗凝治疗质量评价。结果 基因检测组的过度抗凝和抗凝不足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基因检测组前1个月、前3个月的INR值在目标范围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因检测组的缺血性卒中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基因检测指导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治疗安全性,提高平均TTR,且TTR在抗凝初期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

心脏瓣膜钙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悦, 华佳, 刘晓斌, 张希燃, 薛婧, 王凉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60-236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1
摘要 ( 3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CVC)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 sclerosis,CAS)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联合 2 个指标预测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 血管死亡的价值。方法 2015  7⁃12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或日间非卧床腹膜透析(DAPD)治疗≥3 个月的腹膜透析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 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行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CVC、CAS均作为危险标记,将患者分为3组:0 1、2个危险标记组。随访所有患者至死亡、退出腹膜透析或至研究终止(2020  6  30 日)。通过 Kaplan⁃ Meier 法分析 3 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0、1和2个危险标记对患者全因死亡 和心血管死亡的预测作用。结果 入选 166 例腹膜透析患者,46(27.7%)例存在 CVC,88(53.0%)例存在 CAS。70例患者无危险标记,58例存在1个危险标记(CVC  CAS),38 例存在 2 个危险标记(CVC  CAS)。 至研究终止,34 例患者死亡,其中 21 例死于心血管疾病。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提示3组间全因死亡及心 血管死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001)。Cox 回归分析显示与无危险标记的患者相比,2  1 个危险标 记的患者的全因死亡 HR 分别为 8.011(95%CI:2.493 ~ 25.741,= 0.001)和2.711(95%CI:0.820 ~ 8.961,= 0.102),心血管死亡的 HR 分别为 6.734(95%CI:1.643 ~ 27.610,= 0.008)和 1.694(95%CI:0.385 ~ 7.460 = 0.486)。与任何 1个危险标记相比,联合使用 2 个危险标记预测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均增大。结论 CVC  CAS 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危险因素,联合 2 个指标可更好地预测腹透患者的预后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患者海马体的体素形态学及功能连接分析

龙启佳, 吕宗夏 , 史珂, 黎春燕, 郑金瓯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66-23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2
摘要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分析及功能连接(FC)的方法探究海马体在抗⁃N⁃甲基⁃ 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 21 例抗 NMDAR 脑炎患者和 21 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配的健康对照(HC),所有被试者均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评定认知功能及 焦虑和抑郁程度。获取两组被试者的 T1 加权成像(T1WI)和功能像,分析其海马体积存在差异的部位,以 双侧海马的4个分区为种子点计算FC值,将海马灰质体积及FC存在差异的脑区的FC值与临床资料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 组相比,抗 NMDAR 脑炎患者右前海马灰质体积减小,左后海马与丘脑、辅助运动区的 FC 值下降;右后海马与中央后回的 FC 值升高。右前海马灰质体积与 MoCa⁃B 评分呈正相关(r = 0.640 P = 0.002)。右侧辅助运动区FC值与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 = 0.508,P = 0.019)。结论 抗NMDAR脑炎患者 存在海马灰质体积及海马与其他脑区间功能连接的异常,并且这些异常与认知功能障碍及病程长短有关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对多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杨超 张旭 李潭 孙树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71-23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3
摘要 ( 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对多发创伤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 2020 1 1 日至 2021 2 28 日收治的 148 例多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 组及无DVT 组,并计算DVT 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 析可能影响患者 DVT 发生率的人口学特征、创伤严重程度及血液学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ISS评分对多发创伤患者DVT 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148例多发创伤患者中,28例(18.92%)患者出现 DVT。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ISS评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D二聚体(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ISS 评分升高能够显著增加 DVT 的发病风险(OR = 3.60;95%CI:1.33 ~ 9.71,P = 0.012)。ROC显示ISS评分预测DVT形成的AUC为0.723,其敏感性为0.714,特异性为0.725。结论 ISS 分是多发创伤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ISS评分对多发创伤患者DVT的形成具有预测价值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治疗自由双联降压未达标的2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评价

张子渠, 刘勇 李经纬 王亚丽 翟羽筠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75-237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4
摘要 ( 3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氨贝片(Ⅱ)]治疗自由双联降压未达标的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的降压幅度、动态血压(ABPM)达标率和可行性路径。方法 ABPM 证实未达标的 93例患者,予氨贝片(Ⅱ)治疗4周后评价ABPM 降压幅度及血压达标率。结果 氨贝片(Ⅱ)治疗后ABPM 达标率为 35.5%,总有效率 72%,无效率 28%;24 h MBP[(140.76 ± 15.62)/(89.50 ± 9.86):(126.00 ± 12.05)/ (79.90 ± 7.58)]、dMBP[(142.56 ± 15.98)/(90.94 ± 10.68):(127.50 ± 11.95)/(81.12 ± 7.46)]、nMBP[(134.90 ± 17.26)/(84.24 ± 9.42):(121.04 ± 14.29)/(76.00 ± 10.14)]、24 h 血压负荷值均低于治疗前(P < 0.01)且安 全、副作用轻。结论 氨贝片(Ⅱ)能安全有效降低患者动态血压幅度(平均 14.76/9.60 mmHg)、增加 1/3 上患者的ABPM 达标,说明其作为自由双联降压未达标2级EH 患者的治疗路径能切实获益。

个体化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骨折置钉中的准确性研究

程嘉伟, 牛国旗, 李超, 刘路坦, 周乾坤, 朱军, 刘涛, 蒋维利, 陈辉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80-238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5
摘要 ( 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个体化 3D 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 2017 9 月至 2019 6 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寰枢椎骨折患者 11 例,收集患者的颈椎三维 CT 数据,利用计算机 Mimics 软件重建颈椎的三维骨骼模型,获取寰枢椎椎弓根、棘突、椎板和侧块的解剖特征,模拟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轨迹,根据理想的椎弓根通道设计反向模板,并用 3D 打印机制 作出患者颈椎实体模型和相对应的寰枢椎导航模板。由同一名脊柱外科医生利用导板于颈椎模型上置钉,共置入 44 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螺钉置入后,进行 CT 薄层扫描和 Mimics 重建,根据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皮质及螺钉的头倾角和内倾角,评价置钉准确性。结果 11 例颈椎模型共置入 44 枚寰枢椎椎弓根 螺钉。术后 CT 扫描显示,没有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理想螺钉轨迹和实际螺钉轨迹的头倾角和内倾角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个体化 3D 打印导航模板在辅助寰枢椎骨折置钉中具有较高的准确 性、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病毒性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Toll样受体、D⁃二聚体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白蛋白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巴提曼·克烈斯 , 买尔巴提·哈德尔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86-239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6
摘要 ( 2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 Toll 样受体(TLR)、血浆 D⁃二聚体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sIgA)/白蛋白(ALB 在病毒性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75例病毒性 RRTIs 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 3 组,分别 25 例、30 例、20 例,另选 30 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及轻、中、重 3 组患者外周血 TLR2、TLR9、血浆 D⁃二聚体及唾 液中 sIgA/ALB 表达情况,根据病例组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这两组患者上述 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病例组患者外周血 TLR2、TLR9 及血浆 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唾液中 sIgA/ALB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01)。轻、中、重 3 组患者外周血 TLR2、TLR9 及血浆 D⁃二聚体 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唾液中 sIgA/ALB 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P < 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外周血 TLR2、TLR9 及血浆 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唾液中 sIgA/ALB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 良组(P < 0.01)。结论 病毒性 RRTIs 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升高,黏膜免疫功能下降,临床可根据上述 指标表达情况预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载脂蛋白E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关联性

李佳 林荫 吉训琦 康延海 董洁 ​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91-23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7
摘要 ( 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 E(ApoE)和 MTHFR C677T 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病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 收集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 月 1 日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南省安宁医院诊治的精 神分裂症患者 84 例及同期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体检健康者 84 例为研究对象,检测 ApoE 和 MTHFR C677T 的 基因型及认知功能,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oE 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无关(> 0.05);MTHFR C677T 基 因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0.05),对照组基因以 CT(50%)为主,病例组基因以 TT(36.47)及 CT(45.23%) 为主(< 0.05);认知功能的指标评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0.05);ApoE 基因型与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 无关,MTHFR C677T 基因型与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相关(< 0.05)。结论 ApoE 基因多态性与患精神分 裂症以及认知功能无相关性,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患精神分裂症以及认知功能有相关性。

载脂蛋白E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关联性

李佳 林荫 吉训琦 康延海 董洁 ​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91-239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7
摘要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 E(ApoE)和 MTHFR C677T 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病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 收集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 月 1 日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南省安宁医院诊治的精 神分裂症患者 84 例及同期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体检健康者 84 例为研究对象,检测 ApoE 和 MTHFR C677T 的 基因型及认知功能,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poE 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无关(> 0.05);MTHFR C677T 基 因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0.05),对照组基因以 CT(50%)为主,病例组基因以 TT(36.47)及 CT(45.23%) 为主(< 0.05);认知功能的指标评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0.05);ApoE 基因型与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 无关,MTHFR C677T 基因型与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相关(< 0.05)。结论 ApoE 基因多态性与患精神分 裂症以及认知功能无相关性,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患精神分裂症以及认知功能有相关性。

不同进食时间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疗效及胃肠功能恢复、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李红英, 孟明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395-240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8
摘要 ( 3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进食时间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疗效及胃肠功能恢复、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 2010 1 月至 2020 1 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 100 AP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进食时间,分为三组:A 24 h 内进食,B 24 ~ 48 h 内开始进食,C 48 ~ 72 h 开始进食,对比三组患者手术指标、疗效、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免疫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A 组(91.2%)>B 组(85.1%)>C 组(8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自觉肠蠕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比较 A 组<B 组<C 组,食欲比较 A 组>B 组>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术后白蛋白和 前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 0.05),组间比较 A 组高于 B 组和 C 组(P < 0.05);三组术后各项免疫指标均先 下降后升高(P < 0.05),组间比较 A 组高于 B 组和 C 组(P < 0.05);拆线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 A 组<B 组<C 组;A 组并发症发生率(2.9%)显著低于 B 组(3.7%)和 C 组(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结论 术后不同进食时间显著影响 AP 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术后 24 h 内进食安全、有效, 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超重及肥胖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李禄伟 黄倩 施佳成 刘晓玲 王彩梅 于萍 吴岚 覃洋 江仁美 于健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401-240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19
摘要 ( 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分类树和列线图构建超重及肥胖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 评价。方法 选取超重及肥胖者5 0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 582例(70%)超重及肥胖者构成建模组, 剩余 1 516 例(30%)构成验证组进行内部验证。两组均以高尿酸血症有无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尿 ≥ 420 μmol/L 定义为高尿酸血症),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临床代谢特征进行比较并构建分类树模型和 列线图模型,最后使用 ROC 曲线、DCA 曲线、CIC 曲线对两个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实用性。 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类树及列线图模型均提示男性、Cr、TG、年龄、HDL⁃c、LDL⁃c 6 个变量是超重 及肥胖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两组两个模型 ROC 曲线均提示有中度预测价值,DCA 曲线患病风险 概率在约为 0.1 ~ 0.7 范围内,两个模型的净受益率都高于 0,而 CIC 曲线提示两个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影 响价值。结论 分类树和列线图两个预测模型筛选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Cr、TG、年龄、HDL⁃c、LDL⁃c,两 个模型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实用性。

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

冯彦斌 , 郭召, 安纪龙, 高文山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407-241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20
摘要 ( 3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对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 2016 7 月至 2019 7 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 107 例,其中男 68 例,女 39 例;术后 1 周在 CT 图像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将患者分为 A 组(< 30°,33 例);B 组(30°~45°,43 例);C 组(> 45°,31 例)。通过 VAS 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轴性疼痛程 度,使用 JOA 评分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中,不同时间段 C 组患者的 VAS 评分均显著高于 其余两组(P < 0.05);三组患者 JOA 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三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 前有着明显改善(P < 0.05);术后共有 4 例(3.7%)出现 C5 神经根麻痹,各组间 C5 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2⁃C7 Cobb 角及颈椎活动度各组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获得良好的脊髓减压以及神经功能的改善,但会使颈椎活动度及曲度造成明显的丢失。术后颈部轴性疼痛的程度会随着开门角度过大而变 得更为严重。 

药物与临床

黄连素辅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范晓琳 杨小华 周晓 李小飞 苏如婷 陈志刚 刘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413-24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21
摘要 ( 3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黄连素辅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 影响。方法 选取 64 例 AGA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32 例。对照组口服依托考昔片,观察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口服黄连素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炎积分、C 反应蛋 白(CRP)、血沉(ESR)、血尿酸(UA)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核苷酸结 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 3(NALP3)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3.75%, 较对照组(81.25%)明显增高(<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25%、9.38%)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0.05);观察组复发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两组治疗后关节炎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0.05)。两组治疗后 CRP、ESR、U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0.05),且观察组CRP、ESR、U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0.05)。 两组治疗后 IL⁃1β、COX⁃2、NALP3、TGF⁃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0.05),且观察组 IL⁃1β、COX⁃2、 NALP3、TGF⁃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0.05)。结论 黄连素辅助治疗 AGA 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 全性,能有效降低患者CRP、ESR、UA 水平,有效减轻炎症反应。

达诺瑞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冯凯 黄平 柯柳 龙英姿 杨晓冬 林潮双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418-24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22
摘要 ( 2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全口服直接抗病毒方案已经成为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的首选。本研究旨在评 价利托那韦增强的达诺瑞韦(DNVr)联合索磷布韦(SOF)±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 1、2、3、6 型,非肝硬化及代偿期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8 7 月至 2019 12 月,选择在中 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以及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四家中心登记的5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处方达诺瑞韦联合索磷布韦加或不加利巴韦林方案治疗 12 周,随访 12 周。主要终点是治疗结束12周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12)。次要终点是治疗结束时的病毒学应答率(EOT)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58 例患者中,GT1a 5.2%(n = 3);GT1b 43.1%(n = 25);GT2a 17.2%(n = 10);GT3a 5.2%(n = 3);GT3b 8.6%(n = 5);GT6a 20.7%(n = 12)。其中 4 例患者存在 代偿期肝硬化。所有患者完成 12 周治疗,且结束治疗时 HCV RNA 低于检测下限(LLOQ<15 IU/mL)。有 5 例患者未能完成 12 周随访,完成随访的 53 例患者全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100%)。对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用达诺瑞韦联合索磷布韦加利巴韦林方案治疗 12 周,SVR12 100%(4/4)。在治疗和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仅有 5 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达诺瑞韦联合索磷布韦加或不加利巴韦林方案治疗基因 1、2、3、6 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SVR12 高达 100%(53/53),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中医药现代化
综述

肠道菌群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郭双辉 张玉梅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428-243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24
摘要 ( 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体肠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定居,这些微生物组成的肠道菌群在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卒中引起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会使卒中结局恶化,而重建肠道菌群则可以改善卒中预后。本文将对卒中后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卒中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变的可能机制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来改善卒中预后的可能免疫途径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治疗提供新方向。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交互对话在神经炎症中的双重作用

郭壮, 周利君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18):  2432-243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8.025
摘要 ( 4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的胶质细胞不仅是营养支持细胞,同时也是重要的神经炎症反应细胞。急性炎症反应一般有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细胞碎屑和病原体的清除。而慢性神经炎症是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是介导 CNS 神经炎症最重要的两类胶质细胞。它们不仅会发生动态的表型变化,分泌细胞因子;而且两者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对话(crosstalk)。本综述将首先介绍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研究的新近进展,并重点介绍两者交互对话在脑内神经炎症中的双重作用。最后将详细讨论它们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分析这一动态调控关系有助于更深层次地认识神经炎症对机体的双重作用,为防治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