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5-08-10
上一期   
医学人文
再谈医学与艺术的对话
姚志彬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285-22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1
摘要 ( 65 )   HTML ( 7)   PDF (949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医学与艺术的对话,贯穿人类文明史,展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深刻联系。医学通过理性与技术的进步维护生命健康,而艺术则通过情感表达揭示生命的本质。本文从医学与艺术的共同起源出发,探讨艺术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灵感、艺术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学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以及艺术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案例分析,该文再次审视医学与艺术在生命理解、情感疗愈、伦理思考、医生培养等方面的联系,强调了二者对话对人类健康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专题笔谈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纤维化血清学测评方法的研究进展
马雪颖,马向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290-230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2
摘要 ( 90 )   HTML ( 8)   PDF (631KB) ( 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系统的一大挑战。NAFLD会出现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或肝硬化等病理改变,肝脏纤维化程度作为评估该疾病进展的关键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肝脏活组织检查肝纤维化的种种限制促使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该文深入讨论4种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纤维化血清学评分在NAFLD肝纤维化评估中的运用,并提出不同人群的推荐模型选择。详细介绍了合并其他疾病的特定评分方法、不同人群的评分方法、综合评分体系,以及相关的预后评分模型的选择标准,旨在为未来NAFLD血清学纤维化评估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专题报道:肝病
可利霉素通过抑制AXL/c-Met/c-Myc信号轴调控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恶性行为的机制
王童舒,周敏,刘慧敏,朴红心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04-23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3
摘要 ( 68 )   HTML ( 5)   PDF (1378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可利霉素(carrimycin, CAM)对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CAM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C50浓度;通过划痕实验验证CAM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CAM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AM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CAM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WB实验检测CAM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周期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AM对AXL/c-Myc/c-Met信号轴表达情况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AM能显著抑制HuCCT1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呈浓度依赖性(P < 0.05);平板克隆结果显示,CAM能显著抑制HuCCT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 < 0.05);划痕实验证实经CAM处理后,HuCCT1细胞迁移速度减缓,并且迁移面积变小(P < 0.05)。经CAM处理的HuCCT1细胞G0/G1期占比上调,S期下调(P < 0.05),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实,G1/S期转化关键蛋白CCND1和CDK4表达下调,p21表达上调(P < 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提示,CAM能抑制HuCCT1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N-Cadherin以及Vimentin表达下调(P < 0.05)。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经AXL重组蛋白处理后的HuCCT1细胞AXL、c-Met和c-Myc的表达上调(P < 0.05),而经CAM联合AXL重组蛋白共同处理后HuCCT1细胞的上述蛋白表达均下调(P < 0.05)。 结论 CAM可以抑制肝内胆管细胞癌HuCCT1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等过程从而发挥抗肿瘤特性,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AXL /c-Met/c-Myc介导的。

增强MRI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学特征评估肝细胞癌ki-67的表达
蔡惠亮,张乾营,黄莹,彭伟生,王成立,杨翠婷,邓娜,章思竹,徐妮娜,韩晓兵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11-231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4
摘要 ( 68 )   HTML ( 0)   PDF (975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基于增强磁共振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MRI)的动脉期相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构建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ki-67表达的模型。 方法 回顾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2016年1月至2024年12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HCC,且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120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 = 84例)和验证集(n = 36)。使用ITK-SNAP软件在动脉期相MR图像上勾画HCC全域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并针对所有患者的ROI,自动向外扩张2 mm,随后剔除瘤内及超出肝脏边缘的区域,以此获取瘤周ROI。利用PyRadiomics开源程序包在Python软件分别提取瘤内(intratumoral)、瘤周(peritumoral)1 198 个影像组学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maximum relevance-minimum redundancy, 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回归进行数据降维并选择其最佳特征,然后构建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机器学习算法的影像组学模型,再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建立一个包含临床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的组合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精度(accuracy)、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校正曲线(calibration curve)、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估瘤内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影像学特征的组合模型预测HCC ki-67表达的价值。 结果 瘤内组学模型预测HCC ki-67表达能力的训练集的AUC值为0.817,验证集的AUC值为0.787;瘤周组学模型预测的AUC值在训练集为0.805,在验证集的AUC值为0.633;瘤内瘤周联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ki-67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874、0.836。使用瘤内瘤周模型联合临床影像学特征构建组合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77、0.849。DCA提示组合模型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收益。 结论 基于 CEMRI动脉期相的瘤内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影像特征的组合模型,能准确预测HCC ki-67的表达,临床效益最佳。

两种封管方法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比较
江尚燕,韩江英,王云云,张骏飞,田柳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20-23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5
摘要 ( 0 )   PDF (466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期间采用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肝衰竭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肝素钠封管,观察组在肝素钠封管前加用鱼精蛋白。比较两组在肝功能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胆红素]、止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常规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堵管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止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常规相关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堵管率(3.33%)低于对照组堵管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过程,在肝素钠封管前使用鱼精蛋白对患者肝功能、血常规、止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小,但可以降低堵管率。

基础研究
脓毒症小鼠巨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对产血小板能力、凝血功能的影响
华天桢,汪海涛,魏淑婷,童森,董宁,祝筱梅,姚咏明,刘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25-233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6
摘要 ( 0 )   PDF (131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脓毒症时小鼠骨髓巨核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坏死性凋亡、凋亡、自噬、铁死亡和焦亡)的情况及其对产血小板能力、小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脓毒症模型组(CLP组)。Sham组与CLP组小鼠于术后24 h进行腹主动脉采血测定外周血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小鼠处死后取双下肢长骨,经巨核细胞分离液和免疫磁珠分选法提取骨髓巨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程序性死亡相关标志分子在小鼠骨髓巨核细胞中的活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巨核细胞程序性死亡率、产血小板表型及血小板表面标志物(CD41、CD42b、CD61),Western blot检测巨核细胞中程序性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血小板数量在急性脓毒症期(24 h)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 < 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则显著上升(P < 0.01);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P < 0.01),而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P < 0.01)。与Con/Sham组相比,LPS/CLP组巨核细胞产血小板表型、上清液中PLP数量及血小板表面标志物(CD41、CD42b、CD61)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巨核细胞坏死性凋亡、凋亡、焦亡、铁死亡率在CLP术后24 h显著升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CLP术后小鼠巨核细胞LC3、P-MLKL、Caspase-1、Fe2+活化明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LP组巨核细胞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P-MLKL的活化率较Sham组显著上升(P < 0.01);焦亡相关蛋白GSDMD及GSDMD-N剪切显著增加(P < 0.01);铁死亡相关蛋白ACSL4表达显著上升(P < 0.01),GPX4表达显著降低(P < 0.01);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显著上升(P < 0.05);自噬相关蛋白LC3B-II剪切显著增加(P < 0.01),P62表达显著降低(P < 0.01)。而使用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剂抑制凋亡后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下降,抑制坏死性凋亡和焦亡对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有限,抑制铁死亡及自噬能增强巨核细胞的产血小板功能。 结论 在脓毒症急性期(24 h)可见明显的巨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其中,凋亡是巨核细胞产血小板表型分化及产血小板能力升高的重要机制;而巨核细胞过度自噬反应及铁死亡可能导致巨核细胞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凝血异常的重要机制。

蝙蝠葛碱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机制
周志伟,蔡晶,郑磊,许照,于亚萍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36-234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7
摘要 ( 64 )   HTML ( 7)   PDF (1331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蝙蝠葛碱(Dau)能否用于缓解肾脏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 方法 C57BL6小鼠分为Sham组、IRI组、IRI + Dau组,每组12只。小鼠首先Dau灌胃(15 mg/kg),再经过肾脏缺血再灌注24 h后,取血和肾脏组织,通过HE染色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损伤;检测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和尿素氮;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脂质过氧化相关蛋白质表达;通过qPCR检测炎症因子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转位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相较于Sham组,IRI + Dau组可以明显缓解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IRI + Dau组小鼠的血清肌酐(P < 0.001)和尿素氮(P < 0.000 1)较于IRI组小鼠显著降低,Dau可以明显减轻IR诱导的肾脏组织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P < 0.001),而不影响Gpx4(P = 0.919)和Acsl4(P = 0.086)脂质过氧化相关蛋白的表达;Dau抑制IR诱导的肾脏NF-κB核移位(P < 0.001),并缓解肾脏细胞凋亡水平(P = 0.004)。 结论 Dau通过抑制IR诱导的肾脏脂质过氧化物累积和肾脏NF-κB核移位,缓解肾脏组织炎症因子释放和组织细胞凋亡,进而减轻IR诱导的肾脏组织损伤。

临床研究
大理高海拔地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张红,章容,杨鹏程,罗丽艳,张文龙,成玉蓉,刘文琳,董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42-234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8
摘要 ( 69 )   HTML ( 3)   PDF (750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适用于大理高海拔地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与临床实用性,指导临床工作中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的诊治。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大理州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80例早产儿,按7:3分为建模集(n = 476)与验证集(n = 204)。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与多因素逐步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利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检验、Bootstrap重抽样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度、稳定性与临床价值。 结果 最终模型纳入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血氧饱和度、孕期高血糖、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孕期感染史7个独立变量。建模集与验证集AUC分别为0.88(95%CI: 0.84 ~ 0.92)与0.83(95%CI: 0.76 ~ 0.89),Hosmer-Lemeshow检验均P > 0.05,Bootstrap校正后AUC为0.85(95%CI: 0.81 ~ 0.89),DCA显示模型在风险阈值10% ~ 35%时净收益最优。 结论 本模型整合了高原环境下RDS发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对大理高海拔地区早产儿RDS具有良好预测效能,可用于风险分层与临床决策,也为今后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提供了参照。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预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刘俊志,邱磊,徐坤,刘建炜,胡德华,朱华,沈城,陆明,陈建刚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49-235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09
摘要 ( 0 )   PDF (583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建立并验证一个基于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 方法 回顾性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术前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以及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LNM显著相关的指标,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前列腺癌PLN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与评价。 结果 研究共纳入334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107例存在PLNM。单因素分析显示,PLNM组与非盆腔淋巴结转移(NPLNM)组间的fPSA、Gleason评分、NLR、PLR、MLR和SII存在组间差异(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PSA、Gleason评分及SII是PLNM的独立预测因子(P < 0.05)。基于上述变量构建SII联合多变量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79(95%CI:0.73~0.84),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高度一致。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SII的列线图模型,用于术前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PLNM风险。该模型操作简便、预测准确,有望作为现有影像学评估的有效补充,为前列腺癌的个体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呼吸道合胞病毒及人鼻病毒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婴幼儿的临床特征差异及炎性指标分析
于晓峰,刘华书,雷丽莉,罗刚,徐迎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55-236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0
摘要 ( 72 )   HTML ( 5)   PDF (522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人鼻病毒(HRV)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婴幼儿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连续就诊的560例因RSV和(或)HRV感染致喘息急性发作的婴幼儿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婴幼儿120例为对照组。应用多重PCR扩增测序技术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将感染组分为单纯RSV组(n = 248)、单纯HRV组(n = 186)和合并感染组(HRV + RSV)(n = 126)。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对各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感染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喘息严重程度、喘息病史、湿疹史、父母变态反应史占比、吸氧需求、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等进行比较。以喘息严重程度分为重度喘息组和轻度喘息组,对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以发现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IL-6、NLRP3和MMP-9水平与儿童喘息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在指标WBC、中性粒细胞计数、CRP、IL-1β、IL-6、TLR4、NLRP3及MMP-9中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感染组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史数据分析显示,各组间在重度喘息、吸氧需求、合并肺部感染、喘息时间、喘息病史、湿疹史及父母变态反应史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RSV组和合并感染组中重度喘息发生率、吸氧需求率及喘息发作时间显著高于HRV组(P < 0.05),且合并感染组吸氧需求率最高,合并感染组喘息发作时间短于RSV组(P < 0.05)。RSV组中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HRV组(P < 0.05)。RSV组有喘息病史者比例显著高于HRV组及合并感染组(P < 0.05),RSV组与合并感染组湿疹史者比例显著高于HRV组(P < 0.05),合并感染组父母变态反应史比例显著高于RSV组及HRV组(P < 0.05)。不同喘息严重程度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显示,所纳入患儿中RSV检出率最高,且以重度喘息组最为明显(χ2 = 3.940,P = 0.002)。重度喘息组中喘息病史比例、湿疹史比例、父母变态反应史比例、吸氧需求率、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组(P < 0.001)。重度喘息组喘息持续时间显著长于轻度组(t = 2.058, P = 0.040),重度喘息组IL-6、NLRP3及MMP-9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V感染、IL-6、NLRP3及MMP-9水平升高均为重度喘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3.217、1.023、1.022、1.056,均P < 0.05)。喘息急性发作儿童喘息严重程度与NLRP3及MMP-9水平呈正相关(P < 0.05)。NLRP3与MMP-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r = 0.238(P < 0.001),表明两者存在微弱但显著的正向关联。 结论 RSV可能较HRV更易诱发严重的喘息症状,遗传过敏背景可能加重感染后的喘息严重程度。NLRP3可能通过促进MMP-9释放加剧气道炎症与重塑,共同参与喘息急性发作的病理过程,从而影响病情进展。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其修正指数与结直肠癌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陆燚,戴世龙,王明君,周静,郝君颖,郑辰,徐欣博,丁珊,张青松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62-237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1
摘要 ( 83 )   HTML ( 4)   PDF (1073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及其修正指数与结直肠癌(CRC)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选取2006年度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93 177例观察对象。根据TyG及其修正指数四分位将研究对象分为Q1组、Q2组、Q3组、Q4组。以参加体检为随访起点,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以新发CRC为结局事件,以发生结局事件、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为随访终点。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yG及TyG修正指数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与风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95%CI)。为标准化比较不同指标,通过计算TyG、TyG-BMI、TyG-WC、TyG-WHR、TyG-WHtR、TyG-WW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结直肠癌的HR增加的大小来比较TyG与TyG修正指数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性的强弱。 结果 (1)TyG及TyG修正指数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2)TyG: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17(1.09 ~ 1.27)倍;Q3组较Q1组增加1.25(1.01 ~ 1.55)倍,Q4组增加1.26(1.01 ~ 1.57)倍。TyG-BM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增加1.20(1.07 ~ 1.35)倍;Q3组较Q1组增加1.32(1.06 ~ 1.64)倍,Q4组增加1.51(1.21 ~ 1.88)倍。TyG-WC: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增加1.22(1.13 ~ 1.32)倍;Q3组较Q1组增加1.35(1.08 ~ 1.70)倍,Q4组增加1.56(1.24 ~ 1.96)倍。TyG-WHtR: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增加1.24(1.08 ~ 1.42)倍;Q2组较Q1组增加1.31(1.03~1.66)倍,Q3组增加1.55(1.23 ~ 1.95)倍,Q4组增加1.60(1.27 ~ 2.02)倍。TyG-WHR: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增加1.19(1.10 ~ 1.29)倍;Q4组较Q1组增加1.42(1.14 ~ 1.77)倍。TyG-WWI: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增加1.22(1.13 ~ 1.32)倍;Q3组较Q1组增加1.58(1.26 ~ 1.98)倍,Q4组增加1.58(1.25 ~ 1.99)倍。(3)在男性、年龄分层中均能观察到TyG及TyG修正指数与CRC发病风险具有关联。TyG及TyG修正指数与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风险也具有关联性。 结论 (1)高水平TyG及其修正指数暴露是CRC的独立危险因素。(2)TyG及TyG修正指数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3)与CRC发病风险关联性:TyG-WWI、TyG-WHtR、TyG-BMI、TyG-WC、TyG-WHR均强于TyG指数。

生物反馈联合磁电刺激对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排粪梗阻的改善作用
袁泽峰,田高源,黄志伟,曹玉婷,孔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72-238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2
摘要 ( 68 )   HTML ( 1)   PDF (567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生物反馈的基础上联合盆底磁刺激和中频脉冲电治疗对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的排粪梗阻症状的改善情况。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5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胃肠外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盆底痉挛综合征的患者13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常规生物反馈治疗,并根据后续接受的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仅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磁刺激组额外接受2个疗程盆底磁刺激;电刺激组额外接受2个疗程中频脉冲电治疗;磁电联合组额外接受2个疗程盆底磁刺激和中频脉冲电治疗),观察4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时的排粪梗阻相关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133例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于3个月随访后,失访8例(6.0%),最终125例患者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包括对照组(n = 32)、磁刺激组(n = 30)、电刺激组(n = 31)和磁电联合组(n = 32)。与仅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相比,联合盆底磁刺激与中频脉冲电治疗均表现出更少的手助排便、排便不尽感和排便费力,且将三者联合应用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结论 在生物反馈的基础联合盆底磁刺激和中频脉冲电治疗能够更大程度地缓解盆底痉挛患者的排便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症状以及减少手助排便次数,并在短期内稳定维持治疗效果。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肺腺癌间质纤维化程度与靶向治疗耐药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李筱玥,王娜,刘显妮,戴婷丽,陈海雯,辛建国,王伟,张梦岚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81-238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3
摘要 ( 54 )   HTML ( 2)   PDF (654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腺癌间质纤维化程度与靶向治疗耐药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07例EGFR突变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最终纳入86例。依据患者靶向治疗1年期间是否发生靶向治疗耐药分为耐药组32例和非耐药组54例,按照纤维化程度分为轻度纤维化、中度纤维化及重度纤维化,比较耐药组与非耐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纤维化程度,分析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耐药的影响因素,随访记录不同纤维化程度患者的生存预后。 结果 耐药组EGFR外显子20 Ins突变、CA125、中重度纤维化占比高于非耐药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GFR外显子20 Ins突变(OR = 3.691,95%CI:1.043 ~ 13.057)、CA125(OR = 4.104,95%CI:1.160 ~ 14.517)、中重度纤维化(OR = 3.959,95%CI:1.410 ~ 11.115)是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耐药的危险因素(P < 0.05)。Cox基础模型显示,C-index = 0.72(95%CI:0.65 ~ 0.79),1年、2年生存预测AUC分别为0.781和0.734。EGFR外显子20Ins突变(HR = 3.691)、中重度纤维化(HR = 3.959)和CA125升高(HR = 4.104)是EGFR突变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轻度纤维化、中度纤维化、重度纤维化肺腺癌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0.5个月、7.2个月、3.9个月,中位OS分别为21.4个月、16.1个月、11.5个月,三组PFS曲线、OS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EGFR突变肺腺癌间质纤维化程度可影响靶向治疗耐药,且纤维化进展与不良预后有关。

超声引导腰硬联合麻醉正中与旁正中入路在艾滋病患者痔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周影,刘民强,钟祥鹏,任波,吴强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88-239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4
摘要 ( 61 )   HTML ( 2)   PDF (477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腰硬联合麻醉正中入路和旁正中入路在艾滋病患者痔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差异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间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痔切除术的90例艾滋病患者,根据超声引导穿刺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中入路组和旁正中入路组。正中入路组利用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横突横轴正中位扫查切面进行定位成像,定位棘突间隙中点和脊髓中线交叉点作为穿刺点,采用平面外穿刺技术;旁正中入路组利用椎板纵轴矢状倾斜位扫查切面进行定位成像,将显示最清晰的背侧联合体结构间隙放置在探头中点,穿刺时选用自尾侧向头侧进针的平面内穿刺技术完成腰硬联合操作。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穿刺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麻醉效果。 结果 组间分析显示旁正中入路组在穿刺总次数和首次穿刺成功率方面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更换穿刺间隙和更换穿刺入路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正中入路组感觉异常发生率以及术后2 d穿刺点压痛发生率显著高于旁正中入路组(P < 0.05)。两组所有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均达T6~10,并且运动阻滞程度均Bromage ≥ 3分。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4.512,P > 0.05)。 结论 在艾滋病患者痔切除术中,超声引导腰硬联合麻醉中穿刺方面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旁正中入路优于正中入路;麻醉效果方面两种入路并无差异。

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维生素D的关系
赵敏,李智文,黄承龙,沈小菊,黄光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93-239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5
摘要 ( 56 )   HTML ( 2)   PDF (479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维生素D水平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的关联性。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体格检测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按照维生素D水平分成3组(缺乏组、不足组和充足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维生素D与SII的关联性。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维生素D与SII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 716例2型糖尿病患者。SII在不同维生素D水平组有显著差异(P < 0.05),缺乏组SII最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采血季节、体质量指数、高血压、血脂异常、慢性肾脏病等混杂因素后,维生素D水平与SII呈负相关(β = -2.68,95%CI:-3.56 ~ -1.81,P < 0.001),与缺乏组相比,充足组SII降低(β = -78.42,95%CI:-137.90 ~ -18.93,P = 0.01)。非线性立方样条模型表明维生素D水平和SII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 0.00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维生素D水平与SII呈负相关。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多模态MRI表征的神经表型与克罗恩病肠道损伤的相关性
方壮念,张若楠,黄丽莉,申晓迪,郑卿珠,王杨迪,李雪华,李周雷,林少春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398-240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6
摘要 ( 44 )   HTML ( 2)   PDF (1020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多模态脑MRI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的神经表型,揭示肠道损伤相关的神经变化。 方法 前瞻性纳入在1周内同时接受了脑MRI、MR肠道成像和结肠镜检查的CD患者。采用Lémann指数(LI)定量评估肠道累积性结构损伤,根据4.8的截断值将CD患者分为伴有肠道损伤(LI > 4.8)组和无肠道损伤(LI ≤ 4.8)组。通过从多模态脑MRI中提取的一阶特征中选择关键特征,在训练队列中开发了用于表征CD肠道损伤患者神经变化的神经表型模型,并在独立测试队列中进行了验证。 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09例CD患者(伴有肠道损伤组51例,无肠道损伤组58例)。伴有肠道损伤组的神经表型模型评分为0.785(0.506, 0.945)分,无肠道损伤组的神经表型模型评分为0.155(0.093, 0.394)分,两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神经表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在训练、验证和测试队列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范围为0.824 ~ 0.918(均P < 0.05)。 结论 神经表型模型揭示了伴有肠道损伤的CD患者所发生的神经变化,可作为监测肠道损伤严重程度的肠外标志物。

新型标志物胞质型色氨酸-tRNA连接酶与腺苷脱氨酶联合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范春红,胡文龙,朱丽梅,杨锐富,蔡大霞,卢少华,蔡兴东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406-24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7
摘要 ( 0 )   PDF (572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胞质型色氨酸-tRNA连接酶(SYWC)和腺苷脱氨酶(AD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 TPE)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120例胸腔积液患者[TPE组64例,非TPE(NTPE)组5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胸腔积液中SYWC检测采用ELISA法。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指标对TPE诊断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 结果 TPE组患者年龄、胸腔积液癌胚抗原(CEA)、血清CEA、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低于NTPE组,而在胸腔积液腺ADA、总蛋白、SYWC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NTPE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胸腔积液CEA、糖类抗原199、ADA、SYWC及血清CEA、NLR为TPE的预测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A(OR = 1.064,95%CI:1.017 ~ 1.228)、SYWC(OR = 6.695,95%CI:2.794 ~ 16.04)为诊断TPE的独立危险因素。SYWC最佳截断值16.935 μg/L时,诊断TP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80%、98.21%。ADA最佳截断值为36.5 U/L时,诊断TPE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75%、89.29%;联合SYWC及ADA检测使敏感度提升至95.56%,特异度达98.0%,诊断准确率97.87%。ROC分析显示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73(95%CI:0.943 ~ 1.000),高于ADA(0.897)和SYWC(0.938)单独检测。 结论 SYWC与ADA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TPE诊断效能,其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气胸风险的预测模型
韩蕃颉,王海滨,李淋淋,郭冉,刘长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412-24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8
摘要 ( 58 )   HTML ( 1)   PDF (667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并验证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CT-PCNB)后气胸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医院接受CT-PCNB检查的246例患者,按照随机抽样分为训练集(n = 144)、验证集(n = 102)。在训练集中对CT-PCNB术后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CT-PCNB术后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后构建列线图模型,验证集验证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伴肺基础疾病、病灶直径< 2 cm、病灶至胸膜距离≥ 10 mm、穿刺过叶间胸膜、穿刺胸膜次数≥ 2次是训练集中CT-PCNB术后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P < 0.05)。基于训练集中6项影响CT-PCNB术后发生气胸的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2、84.50%、67.50%。采用验证集患者数据对训练集中CT-PCNB术后气胸发生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结果显示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5、83.00%、69.50%,且训练集、验证集列线图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03、1.225,P > 0.05),具有临床有效性。 结论 基于CT-PCNB术后发生气胸的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CT-PCNB术后发生气胸的效能较高,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中医药现代化
“通督调神”针刺联合手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
朱拓,赵怡灯,詹海兰,周权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418-242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19
摘要 ( 0 )   PDF (593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手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观察组行“通督调神”针刺联合手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手功能康复训练,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评分(MAS)、改良Lindmark评分(MLS)、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M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握力值(GS)等观察指标变化,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各组有效率,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 在除掉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后有94例纳入最终统计,观察组有48例,对照组有46例。两组患者的MLS、MAS、BMS、FMA、MBI、GS等指标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 < 0.05);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各项指标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82.6%,两组的疗效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手功能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手功能障碍情况,提高患肢的手部握力和精细动作能力,降低手部肌肉痉挛、关节僵硬程度,以及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要明显优于手功能康复训练的治疗。

综述
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池岩,张迪,高鹤枭,姜雪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426-243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20
摘要 ( 0 )   PDF (57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疾病通常伴随着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精神心理状态。近年来,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反馈系统以及远程康复等现代数字技术,数字技术辅助步行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还能通过沉浸式训练、实时反馈以及远程监控等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了数字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现状、有效性及存在的不足,旨在更好地把握脑卒中后步行功能训练的新方向,探寻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步行功能。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进展
鲍道君,朱国美,彭格红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5):  2435-244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5.021
摘要 ( 0 )   PDF (527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治疗技术,通过微波能量产生的热效应实现病变静脉的闭合。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及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尤其适用于C2 ~ C6期患者以及大隐静脉主干直径较大的病例。与传统开放性手术及其他微创技术相比,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在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患者体验等方面均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系统阐述该技术的物理原理、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进展,深入分析其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领域的优势与挑战。尽管目前该技术仍面临设备成本较高、操作技术要求严苛等问题,但随着技术革新与临床经验积累,其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