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杂志 ›› 2021, Vol. 37 ›› Issue (1): 121-124.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21.01.025
陈玲 ,胡阳, 王煜, 邓洁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病科(昆明650000)
摘要: 目前有关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经典方法是缺血预处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通过对心脏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刺激,来提高心肌本身对随后较 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力。IPC 已经应用于如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 术等一些临床情况中,通过多个简短的球囊起伏或冠状动脉结扎来实现缺血预处理,可是这些 IPC 操作创 伤大、风险高,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993 年 PRZYKLENK 等提出远程缺血预处(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的概念,即对某一器官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预处理后,可对随后发生缺血事件的 远隔器官产生保护作用的现象。RIPC 较之 IPC 具有方便安全、临床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成本较低、对靶器 官损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重点对RIPC减轻心肌IRI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