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上一期   
专家共识
保留自主呼吸的胸科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范杞森,蓝岚,吴镜湘,邱源,徐桂萍,王江,吴多志,罗金辉,冉建,李颖芬,潘鹏,张兵,周月兰,张奕文,许学兵,刘亚涛,王迎斌,王燕,王玉龙,胡友洋,王寿世,孟宏伟,徐海霞,唐培佳,庄小雪,张灿洲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45-195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1
摘要 ( 2057 )   HTML ( 17)   PDF (611KB) ( 2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保留自主呼吸的胸科手术麻醉是一种适合个体化的精准麻醉,鉴于这种麻醉方式对于呼吸功能调控提出更高要求,《保留自主呼吸的胸科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编写组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需求,针对保留自主呼吸胸科手术麻醉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评估、麻醉实施、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制订详细的指导方案,旨在规范此麻醉方式的合理应用。

专题笔谈
减瘤性肾切除术在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郭彩访,范宏,栾婷,詹辉,王海峰,王剑松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52-195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2
摘要 ( 66 )   HTML ( 6)   PDF (524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靶向疗法和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RCC)的治疗格局在过去20年中迅速发展。其中,减瘤性肾切除术(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 CN)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与系统治疗(systemic therapy, ST)相比,其生存效益值得怀疑。CN在mRCC系统治疗中的作用和时机尚未明确。此外,CN患者选择上同样缺乏明确的共识。因此,本文简要综述mRCC中CN的现有证据,结合当前最新的肾癌诊疗指南,重点探讨CN在mRCC中的手术时机、获益人群及转移瘤切除术的价值。此外,本文讨论CN在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作用,并展望CN在mRCC未来的应用前景和不断变化的角色。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谌敏,妥亚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58-196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3
摘要 ( 68 )   HTML ( 3)   PDF (552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系统性地梳理相关文献,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OSA)相关肾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旨在从OSA相关肾损伤发病机制为切入点探讨OSA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如何通过共同机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加剧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为该疾病的临床防治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专题报道:肾病
动态监测血清脑钠肽、尿肾损伤分子-1、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小儿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评估价值
吴澄,金泓毅,钟小梅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64-197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4
摘要 ( 68 )   HTML ( 9)   PDF (602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动态监测血清脑钠肽(BNP)、尿肾损伤分子-1(KIM-1)、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对小儿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接受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的患儿138例,统计患儿术后AKI发生率,并据此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动态监测两组患儿血清BNP、KIM-1、CysC变化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对小儿心脏术后AKI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138例患儿中,有57例(41.30%)发生AKI。AKI组中,分为轻度组(n = 20)和中重度组(n = 37);关于AKI组和非AKI组:术后6、12、24、48 h不同时间BNP、KIM-1、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KI组BNP、KIM-1、CysC水平比非AKI组较高(P < 0.05),两组BNP、KIM-1、CysC水平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NP、KIM-1、CysC均是小儿心脏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三项联合预测小儿心脏术后AKI发生的AUC为0.893,明显高于BNP、KIM-1、CysC的0.723、0.812、0.761;关于轻度组和中重度组,术后 6、12、24、48 h不同时间BNP、KIM-1、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组BNP、KIM-1、CysC水平比中重度组较低(P < 0.05),两组BNP、KIM-1、CysC水平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NP、KIM-1、CysC均是影响小儿心脏术后AKI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三项联合评估AKI病情严重程度的AUC为0.908,明显高于BNP、KIM-1、CysC的0.780、0.762、0.720。 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BNP、KIM-1、CysC水平变化对小儿心脏术后AKI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均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且联合检测的评估价值更高。

无创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病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陈心雨,罗小蕾,黄伊濛,马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71-197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5
摘要 ( 79 )   HTML ( 7)   PDF (724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合并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风险较高,早期预测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无创检测方法因其简便、安全,成为评估此类患者风险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旨在评估无创检测指标在预测ACS合并CKD患者MACE发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研究纳入216例ACS合并CKD患者,分为Non-MACE组(n = 149)和MACE组(n = 67)。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创检测指标、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MACE的关系,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评估模型性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BMI、SVR、SVRI、HRV、QTd、SDNN、LVEF、LVEDd、SCOPA-AUT评分和GRACE评分与MACE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SVRI、QTd、SDNN、LVEF、LVEDd、SCOPA-AUT评分和GRACE评分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AUC值为0.979,灵敏度为0.925,特异度为0.966,准确率为0.9537,表明模型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性。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结论 无创检测指标SVRI、QTd、SDNN、LVEF、LVEDd、SCOPA-AUT评分和GRACE评分对ACS合并CKD患者MACE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

输尿管软镜治疗肾下盏结石术后清石率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廖黄峻清,曹家栋,王志超,张秋红,周建甫,向松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79-198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6
摘要 ( 72 )   HTML ( 4)   PDF (665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影响输尿管软镜(flexible ureteroscopy, FURL)治疗肾下盏结石术后结石清除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4年1月间于广东省中医院行输尿管软镜治疗的154例肾下盏结石患者,根据术后结石清除情况分为结石清除组和结石残留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方差膨胀因子(VIF)评估变量间共线性,筛选AUC最优的指标;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独立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最大结石直径、累计结石直径、结石体积、结石表面积、平均结石密度及肾盂漏斗角与肾下盏结石输尿管软镜术后结石清除率显著相关(P < 0.05)。共线性分析后选择最大结石直径(AUC = 0.724)作为结石负荷指标。多因素回归确定最大结石直径、平均结石密度及肾盂漏斗角为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786,敏感度为79.6%,特异度为71.0%,内部验证AUC为0.792,DCA显示阈值概率为4% ~ 75%时,模型具临床净收益。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整合结石特征与肾脏解剖参数,可有效预测输尿管软镜治疗肾下盏结石的结石清除率(SFR),其预测效能稳定且临床适用性高,为术前个性化决策提供了可靠工具。

基础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19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中的作用与预后价值
何泽平,徐军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87-199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7
摘要 ( 73 )   HTML ( 7)   PDF (1586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9(MMP-19)在结直肠癌(CRC)及肝转移(CRLM)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 方法 整合并分析TCGA、GEO数据库中CRC及CRLM患者的转录组、单细胞数据与临床资料。通过RNA测序数据分析与MMP-19表达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并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MP-19在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的表达差异。此外,通过体外功能实验验证MMP-19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作用。 结果 MMP-19在CR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CRC、CRLM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测序结果及功能富集分析表明MMP-19参与上皮间质转化、氨基酸蛋白转运、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组织构成及MAPK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功能。单细胞分析显示在CRC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MMP-19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体外实验证实,MMP-19可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 结论 MMP-19可能通过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及重塑免疫微环境,促进CRC的发生发展及增加术后复发及肝转移风险,有望成为CRC、CRLM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1型糖尿病大鼠皮质神经元与突触数量变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赵圆宇,谭敏,赵慧,杨静,赵丰,杜江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1997-200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8
摘要 ( 69 )   HTML ( 7)   PDF (1524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和突触数量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 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4月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各5只,持续饲养3个月后,应用无偏体视学定量分析大脑皮质体积、神经元数量及突触数量。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大脑皮质体积下降6.00%,神经元数量减少14.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突触数量显著减少70.14%(P < 0.05),且皮质中每神经元的Spinophilin/Neurabin阳性突触小体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1型糖尿病早期虽未引起皮质神经元显著丢失,但突触数量急剧减少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病理基础。

临床研究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因子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肖志清,吴雪,邱蕊,池婧涵,花少栋,祝彬,常德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04-20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09
摘要 ( 88 )   HTML ( 7)   PDF (572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确定RMPP患儿的联合预测因子,同时构建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RMPP并制定精准治疗和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内一科住院的282例MPP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19例RMPP患儿作为RMPP组,其余163例普通MPP(GMPP)患儿作为GMP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症状、实验室检验指标、胸部影像学资料、并发症等),构建联合应用的逻辑概率模型(LogP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 结果 与GMPP组相比,RMPP组患儿的发热时长更长(P = 0.002),并发症如心肌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更高(P < 0.05)。在炎症指标方面,RMPP组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高于GMPP组(P < 0.05),而白蛋白(Alb)水平低于GMPP组(P = 0.001)。RMPP组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5(IL-5)、白介素-8(IL-8)、白介素-1β(IL-1β)、D-二聚体(D-Dimer)水平升高,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水平降低(P < 0.05)。胸部CT检查显示,RMPP组患儿肺实变、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的比例高于GMPP组(P < 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总胆红素(T-BIL)、LDH、IL-17、凝血酶原时间(PT)是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基于这些因素建立的ROC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0.693~0.880),截断值为0.421,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66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参考概率拟合度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RMPP患儿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时间长、肺部病变重、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炎症指标高。CRP、T-BIL、LDH、IL-17、PT可作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

吸气肌训练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
刘苏,积腾飞,刘丹,张娟丽,文红,李丽,秦曙光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11-20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0
摘要 ( 61 )   HTML ( 3)   PDF (511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吸气肌训练(IMT)联合体外膈肌起搏(EDP)对老年慢性心衰(CHF)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24年3月至2024年10月收治住院的CHF患者147例,其中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38例(常规组),常规药物治疗+EDP治疗的患者52例(双联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EDP治疗+IMT治疗的患者57例(三联治疗组),探讨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握力、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D)、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静息心率、静息血压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双联治疗组MIP、6MWD高于常规组(P < 0.05),mMRC评分低于常规组(P < 0.05);三联治疗组MIP、MEP、握力、6MWD高于常规组及双联治疗组(P < 0.05),mMRC评分低于常规组及双联治疗组(P < 0.05),静息收缩压低于双联治疗组(P < 0.05),静息心率低于常规组(P < 0.05)。 结论 IMT联合EDP可显著提升CHF患者的呼吸肌肌力及上肢肌力,有效改善心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并降低静息心率及血压,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中外科脉搏氧指数和伤害性刺激指数对瑞芬太尼耗量与术后恢复的影响
叶玉萍,李俊玲,刘国栋,韦勇,肖丹,黄赛君,徐世元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18-202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1
摘要 ( 67 )   HTML ( 6)   PDF (521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比较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手术中外科脉搏氧指数(surgical pleth index,SPI)和伤害性刺激指数(nociception index, NOX)两种不同伤害性刺激监测仪应用对瑞芬太尼耗量与术后恢复的影响,探寻适用于小儿伤害性刺激反应数量化监测的指标。 方法 选择我院接受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手术的3 ~ 12岁患儿,根据SPI和NOX两种不同伤害性刺激监测仪的使用,随机分为常规组(R组,n = 19)、SPI组(S组,n = 19)和NOX组(N组,n = 18)。所有患儿常规禁食禁饮,以BIS监测仪监测镇静深度,SPI、NOX监测伤害性刺激反应,分别根据SPI、NOX监测值来调整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监测指数维持在30 ~ 50。术毕带气管导管送PACU监护至苏醒。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等麻醉药的消耗量;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躁动评分及躁动发生率;记录麻醉、手术、拔除气管导管和恢复室停留时长;术后不良反应以及围术期生命体征。 结果 与R组比较,S组术中瑞芬太尼耗量和苏醒期躁动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N组术中瑞芬太尼耗量和苏醒期躁动评分降低,3组患儿在PACU停留时间比较中S组停留时间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其余指标如术后疼痛评分、躁动发生率和拔管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手术中使用NOX指数作为伤害性刺激监测的数量化指标,能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总消耗量和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一过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模型构建
刘致强,赵志坤,米伟,王刚,李良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25-203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2
摘要 ( 66 )   HTML ( 5)   PDF (934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空军医院行PCI术的48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分为建构组336例与验证组144例,建构组数据用于构建模型,验证组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将建构组患者分为发生组84例与未发生组252例,验证组分为发生组36例与未发生组108例。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采用ROC实验分析连续性变量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与验证。 结果 建构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存在糖尿病病史、发病到入院时间≥6 h、BNP水平越高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 < 0.05),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AUC为0.865,95%CI:0.804 ~ 0.927,在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方面表现良好,其C-index为0.858(0.753 ~ 0.865),当其风险阈值介于0.10 ~ 0.96时,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提供标准化净收益。验证组ROC曲线和校准曲线结果良好,AUC为0.846,C-index为0.840(0.737 ~ 0.85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外部预测效能。验证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险阈值介于0.06 ~ 0.94时,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提供标准化净收益。 结论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存在糖尿病病史、发病到入院时间≥ 6 h、BNP水平越高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风险。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赵江桥,付立平,杨龙,董志强,宋淑莉,杨本鑫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33-203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3
摘要 ( 63 )   HTML ( 6)   PDF (575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异分支酸酶包含域1(ISOC1)在胃癌组织表达及诊断效能分析。 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AKT1、ISOC1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评分;比较不同特征胃癌患者癌组织AKT1、ISOC1阳性评分;采用Spearman法分析癌组织中AKT1、ISOC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AKT1联合ISOC1诊断胃癌的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AKT1、ISOC1及两项联合诊断胃癌的效能。 结果 癌组织中AKT1、ISOC1阳性表达率、阳性评分高于癌旁组织(P < 0.05)。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癌组织AKT1、ISOC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KT1、ISOC1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 < 0.05)。AKT1、ISOC1及两项联合诊断胃癌的AUC值分别为0.735、0.726、0.875,(P < 0.05);敏感度分别为60.00%、56.70%、75.60%;特异度分别为85.60%、83.30%、87.80%;AKT1联合ISOC1诊断胃癌的AUC值高于AKT1、ISOC1单独诊断(Z = -3.003、-3.196,P < 0.05)。 结论 在胃癌组织中AKT1、ISOC1呈高表达趋势,且其表达会随病情进展而上调,联合检测其表达水平对诊断胃癌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肝脾体积比联合纤维蛋白原在评估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陆煜,卞兆连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39-204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4
摘要 ( 66 )   HTML ( 4)   PDF (567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肝脏/脾脏体积比值(liver-to-spleen volume ratio, LSVR)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 FIB)对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EGVB)风险的预测效能。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设计,将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血清生化及血凝、CT等检查结果。根据1年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出血组(n = 71)和再出血组(n = 59),对于连续变量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变量,则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于分类变量比较,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择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而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LSVR联合FIB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LSVR、FIB单独及联合的临床效能。计算LSVR联合FIB预测EGVB预后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两组患者AST、FIB、D-二聚体、MELD、ALBI评分、SV、LSVR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LSVR(OR = 3.347,95%CI:1.624 ~ 6.899,P = 0.001)和FIB(OR = 0.206,95%CI:0.078 ~ 0.544,P = 0.001)是影响EGVB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SVR联合FIB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 = 0.825,95%CI:0.751 ~ 0.899),高于单独 LSVR(AUC = 0.731,95%CI:0.639 ~ 0.822)和FIB(AUC = 0.683,95%CI:0.589 ~ 0.777)。LSVR联合FIB最佳临界值为-2.741,特异度为81.7%,敏感度为74.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SVR联合FIB < -2.741的患者1年未出血率为53.4%(39/73),显著高于LSVR联合FIB ≥ 2.741患者的7.0%(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LSVR联合FIB可以提高单独LSVR和FIB预测EGVB患者1年发生再出血的预测效能。这一模型可能作为一个客观、简单的模型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因子及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
李京尧,朱晓迪,苏飞,张云凤,张乃霖,刘启泉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45-205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5
摘要 ( 45 )   HTML ( 5)   PDF (552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炎症因子及肝纤维化进展的关联。 方法 选择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于河北省中医院肝病科收治的300例MAFLD伴T2DM患者。根据患者感染Hp的情况,将其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及炎症因子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另外,将Hp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将接受常规Hp根除治疗方案,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治疗。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Hp感染与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纤维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Hp感染与炎症因子指标预测肝纤维化进展的价值。 结果 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的年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肝脏硬度值(LSM)等资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干预后的TNF-α、IL-6、CRP、LS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Hp检测值(DPM)水平与TNF-α、IL-6、CRP、LSM水平均呈正相关(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阳性、TNF-α升高、IL-6升高、CRP升高均为影响肝纤维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Hp感染、TNF-α、IL-6、CR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0786、0.769、0.783,均低于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0.896(P < 0.05)。 结论 MAFLD伴T2DM患者的DPM与炎症因子(TNF-α、IL-6、CRP)及肝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且联合检测时对于预测肝纤维化进展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评估肝纤维化进展风险提供可靠依据。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患者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
赵曰景,陈泽霖,张武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52-205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6
摘要 ( 58 )   HTML ( 2)   PDF (579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黔东南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对照组患者给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缩小率、愈合率、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指标[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及截肢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缩小率、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GF、TGF及VEGF等生长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OPP、MDA及SOD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IL-18及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红肿、疼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67%与对照组患者红肿、疼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截肢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P < 0.05)。 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较佳,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截肢率,安全性较高,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脊髓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谭先群,张凤林,邹光艳,陈锡栋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58-206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7
摘要 ( 66 )   HTML ( 8)   PDF (868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 bladder dysfunction, NB)的危险因素,另通过决策树算法建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17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髓损伤患者是否并发NB将患者分为障碍组和非障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B的危险因素,运用Modeler软件构建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决策树模型,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对比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17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42例患者并发NB,发生率为23.8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平面(T10—L2)、脊髓损伤程度(完全损伤)、病程(≥ 6个月)、膀胱顺应(异常)、泌尿系统感染(有)、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是)均是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概率预测模型P = 1/[1 + e-(-6.008+0.791*X1+3.117*X2+1.492*X3+1.270*X4+1.516*X5+2.158*X6)],模型预测总体正确性为80.5%;经5折交叉验证显示,模型预测正确率为71.7%;决策树模型显示,脊髓损伤程度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影响最大,信息增益为0.46;ROC结果显示,两种模型预测NB的AUC值接近(0.873 vs. 0.852,Z = 0.875,P = 0.469)。 结论 脊髓损伤平面、脊髓损伤程度、病程、膀胱顺应、泌尿系统感染、逼尿肌括约肌失调均可预测NB发生风险,该研究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可有效预测脊髓损伤患者并发NB的风险概率,医务人员可根据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以降低NB发生风险。

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叠与典型哮喘的肺通气功能及炎症指标的比较
桂正章,叶璐,周阳,王翎,金奕丰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65-207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8
摘要 ( 67 )   HTML ( 3)   PDF (594KB) ( 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 asthma, CVA)、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COPD overlap, ACO)与典型哮喘(classic asthma, CA)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及炎症指标特征,明确二者在临床中识别及区分CVA、ACO与CA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CVA、ACO的共计483例患者的就诊资料,按照诊断分为CA、CVA、ACO三组。对比CA组与CVA组、CA组与ACO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血清总IgE(total immunoglobulin E, tIgE)等检查结果,对有意义的检查结果行logistic回归分析,再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及对应截断值。 结果 CVA组与CA组的tI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8),而FeNO及EO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O组与CA组在tIgE、FeNO和EO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最终使用FEV1%pred(OR = 1.086,P = 0.019)、FEV1/FVC(OR = 1.153,P = 0.023)、MEF50%pred(OR = 0.922,P = 0.045)构建CA与CVA的判别模型,绘制ROC曲线,FEV1%pred的AUC为0.680,P < 0.001,约登指数为0.358,对应截断值为89.200;FEV1/FVC的AUC为0.684,P < 0.001,约登指数为0.334,对应截断值为76.075;MEF50%pred的AUC为0.668,P < 0.001,约登指数为0.309,对应截断值为59.80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909,特异度为0.514,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873,AUC为0.773,P < 0.001,约登指数为0.423。使用FEV1(OR = 0.002,P = 0.045)、FEV1%pred(OR = 1.490,P = 0.006)、FEV1/FVC(OR = 0.749,P = 0.005)构建CA与ACO患者的判别模型,绘制ROC曲线,FEV1的AUC为0.819,P < 0.001,约登指数为0.532,对应截断值为2.060;FEV1%pred的AUC为0.788,P < 0.001,约登指数为0.501,对应截断值为75.000;FEV1/FVC的AUC为0.891,P < 0.001,约登指数为0.678,对应截断值为68.62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0.904,阳性预测值为0.771,阴性预测值为1.000,AUC为0.973,P < 0.001,约登指数为0.904。 结论 CVA、ACO与CA在肺通气功能存在差异,上述判别模型分别纳入的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对于临床症状难以区分的CA与CVA患者以及判断CA人群是否存在ACO具有良好的判别价值。

药物与临床
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后贝达喹啉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犹太线,舒丞杰,徐明龙,黄梅,李娜娜,彭章丽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73-208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19
摘要 ( 54 )   HTML ( 3)   PDF (892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使用贝达喹啉(Bedaquilin,BDQ)抗结核治疗后,BDQ血药浓度与临床相关因素及疾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2年2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结核病区,使用含BDQ方案治疗的22例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 RR-TB)或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或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Pre-XDR-T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R-TB患者6例(27.27%)、MDR-TB患者12例(54.55%)、Pre-XDR-TB患者4例(18.18%)。收集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服药后2 h外周血,通过质谱-液相色谱(LC-MS/MS)分析技术监测BDQ血药浓度,通过R studio调取ggplot2及corrplot包,编写相关代码,分析BDQ血药浓度、心电图QTcF(按Fridericia法校正的QT间期)、肝肾功、体质量、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血尿酸、血清肌酐(Scr)等相关指标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立影响BDQ血药浓度的独立因素。 结果 22例接受含BDQ治疗患者,服药1.5周后血药浓度达到高峰,2周后逐渐趋于平稳维持在1 ~ 3 μg/mL之间,24周停用BDQ抗结核治疗,直至抗结核治疗36周仍能在外周血中检测出BDQ,约为1 μg/mL。BDQ血药浓度与年龄、体质量、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DiL)、尿素、尿酸、QTcF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DQ血药浓度与痰涂片抗酸染色变化存在相关性(r = 0.35,P < 0.05)。BDQ血药浓度变化与血清肌酐有相关性(r = 0.34,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DQ血药浓度与Scr正相关,是影响BDQ血药浓度的因素。22例患者的治疗结局:20例(90.9%,20/22)治愈,1例死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例复发。 结论 含BDQ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对于利福平/耐多药肺结核/准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安全性较高,且患者耐受性及预后相对良好,尚未发现与BDQ直接相关的不良事件,BDQ血药浓度与SCr相关,需密切检测BDQ血药浓度及肾功能。

巴曲酶首剂加倍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随机对照研究
杨琴,王雪洁,翟珂玞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82-208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20
摘要 ( 53 )   HTML ( 3)   PDF (492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巴曲酶首剂加倍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4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甲泼尼龙片、首次给药剂量10 BU巴曲酶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甲泼尼龙片、首次给药剂量20 BU巴曲酶治疗。治疗1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的纯音听阈、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结局。 结果 治疗后,两组纯音听阈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7.08%、54.17%,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18.27 ± 1.63)、(20.29 ± 1.41)mPa·s,全血中切黏度分别为(5.58 ± 0.64)、(6.01 ± 0.69)mPa·s,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4.26 ± 0.38)、(4.54 ± 0.31)mPa·s,血浆黏度分别为(1.52 ± 0.26)、(1.71 ± 0.34)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0.60 ± 0.21)、(0.52 ± 0.17),红细胞变形指数分别为(5.73 ± 0.61)、(6.20 ± 0.64),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为(0.72 ± 0.18)、(0.95 ± 0.13)g/L,凝血酶时间(TT)分别为(23.51 ± 2.08)、(21.76 ± 2.13)s,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2.71 ± 0.63)、(12.05 ± 0.65)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分别为(28.32 ± 3.07)、(29.51 ± 2.24)s,以观察组更明显(P < 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巴曲酶首剂加倍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听力障碍症状,改善内耳微循环,提升治疗有效率。

瑞马唑仑与七氟醚维持麻醉对腹腔镜Trendelenburg体位手术患者颅内压和脑氧合的影响
刘俊鹏,刘世娅,张震,缪长虹,卢锡华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88-209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21
摘要 ( 56 )   HTML ( 2)   PDF (514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腹腔镜人工CO2气腹复合Trendelenburg体位下腹部和盆腔手术患者术中颅内压和脑氧合变化的影响。 方法 88例行拟腹腔镜下行下腹部及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瑞马唑仑组(44例)及七氟醚组(44例)。瑞马唑仑组持续泵注瑞马唑仑1 mg/(kg·h)维持麻醉,七氟醚组患者吸入2%七氟醚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气腹头低位10 min(T2)、30 min(T3)、60 min(T4)、放气腹平卧位后30 min(T5)时的HR、MAP、气道峰压(Peak)、气道平台压(Plat)、PETCO2、rSO2以及双眼ONSD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HR、MAP、Peak、Plat和PETCO2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T2 ~ T4时,两组患者的Peak、Plat均显著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0和T1时刻两组患者ONS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2 ~ T5时刻两组患者ONSD均较T0时显著升高,并随着气腹和Trendelenburg体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T5时刻略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3、T4时刻瑞马唑仑组患者ONSD明显小于七氟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rSO2在研究观察期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腹腔镜Trendelenburg体位下腹部和盆腔手术中,与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相比,瑞马唑仑静脉麻醉可一定程度减轻颅内压的升高。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NLRP3炎症小体、Cav-1、S1P1在川崎病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邓斌,王爱莲,程波利,陈伽豪,何云,刘崇海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094-209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22
摘要 ( 56 )   HTML ( 4)   PDF (543KB) ( 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周血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血清陷窝蛋白-1(Cav-1)、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1)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系。 方法 选取KD患儿223例作为KD研究组,病例收集地点为本院,收集时间为2023年3月至2024年12月,将患儿按CAL情况分为CAL组、非CAL组,各为71例、152例,另选本院体检正常儿童22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血清Cav-1、S1P1水平,分析KD患儿CAL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及血清Cav-1、S1P1水平对KD患儿CAL的诊断价值。 结果 KD研究组外周血NLRP3、caspase-1、ASC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血清Cav-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血清S1P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CAL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NLRP3、caspase-1、ASC mRNA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Cav-1水平高于非CAL组(P < 0.05),血清S1P1水平低于非CAL组(P < 0.05)。外周血NLRP3、caspase-1、ASC mRNA及血清Cav-1、血清S1P1水平均是KD患儿CAL的危险因素(P < 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NLRP3、caspase-1、ASC mRNA、血清Cav-1、S1P1水平联合检测诊断KD患儿CAL的AUC值为0.926,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0.844、0.785、0.821、0.843、0.833,P < 0.05)。 结论 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及血清Cav-1水平在KD患儿中呈高表达,而血清S1P1水平呈低表达,上述指标可参与患儿CAL过程,且上述指标联合检测诊断KD患儿CAL更具优势。

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区域特异性突触可塑性参与吗啡耐受的研究进展
韩雅洁,王健,宋宗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100-210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23
摘要 ( 64 )   HTML ( 2)   PDF (473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连续使用吗啡易引发耐受,导致镇痛效果下降及不良反应增多,严重影响临床应用。突触功能可塑性通过谷氨酸能受体介导的钙信号通路、PKA/PKC/MAPK级联及胶质细胞触发的神经炎症信号,调节突触传递效能的持久性变化,促进吗啡耐受的发展。结构可塑性则涉及树突棘密度与形态的动态重塑、突触连接的新增或修剪,以及突触活性区的重构。吗啡处理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呈现区域特异性改变,协同推动耐受进程。本文系统综述了突触可塑性在吗啡耐受中的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型镇痛药物和优化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短链脂肪酸多靶点调控脓毒症器官保护的研究进展
田云芬,王斌,章放香
实用医学杂志. 2025, 41(13):  2105-211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5.13.024
摘要 ( 84 )   HTML ( 8)   PDF (490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脓毒症作为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失调性疾病,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导致高病死率与治疗瓶颈。作为肠道菌群的核心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通过多靶点调控机制在脓毒症器官保护中展现出潜力。在免疫调节方面,SCFAs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促炎因子级联反应,平衡促炎与抗炎反应。在代谢调控层面,SCFAs优化线粒体功能并缓解脓毒症相关高分解代谢状态,减轻器官能量衰竭。此外,SCFAs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完整性、抑制病原体易位,并通过肠-器官轴协同机制改善全身炎症扩散,多途径发挥器官保护作用。动物及临床前研究表明,外源性SCFAs补充或膳食纤维干预或可协同肠道菌群,为脓毒症治疗提供新策略。本文系统梳理SCFAs在脓毒症中的多靶点调控网络及其在脓毒症器官保护中的研究进展,提出靶向菌群代谢产物的治疗策略,为突破传统抗感染与免疫调节的局限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