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21期 刊出日期:2023-11-10
述评
重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种植失败的规范化诊治
全松,王哲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693-269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1
摘要 ( 155 )   HTML ( 17)   PDF (546KB) ( 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RIF)是指不孕症患者经历多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 IVF-ET)周期,并移植多枚优质胚胎而未获胚胎种植或临床妊娠。基于RIF的病因多而复杂,影响IVF-ET助孕结局的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外有关RIF的指南与共识,在RIF的定义、病因筛查、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为RIF在临床上的规范化诊治带来很大困惑。本文依据国内外指南与共识,结合近期相关研究进展,对RIF的临床上规范化诊治提出参考意见。

专题笔谈:生殖医学
内膜厚度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
王世铭,祁琳,刘亚平,苏迎春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698-270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2
摘要 ( 139 )   HTML ( 14)   PDF (501KB) ( 1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实现临床妊娠的关键,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 EMT)是其代表性的监测指标,但代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最佳内膜时机是存在争议的。许多研究证明了EMT与IVF妊娠结局的相关性,适度的EMT范围是良好妊娠结局所不可或缺的,而薄型子宫内膜对妊娠结局存在不良影响。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主要从EMT测量时机、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异位妊娠率、前置胎盘及低出生体重等方面阐述EMT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阐述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供临床工作参考以改善IVF妊娠结局。

专题报道:生殖医学
精子膜及线粒体活性氧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及其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刘居理,陈胜辉,李琳,姚文亮,杨丽娟,饶研文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04-2708.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3
摘要 ( 89 )   HTML ( 4)   PDF (455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精子活性氧(ROS)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及其在辅助生殖中的应用价值,为男性不育患者提供一个新的生育力评估手段及病因治疗方向。 方法 分析精子膜及线粒体ROS水平与男性不育、精子核DNA完整性及精子膜功能的关系,并分析用于受精的精子膜及线粒体ROS水平与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结果 (1)男性不育组精子膜高ROS精子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P < 0.01),而精子线粒体高ROS精子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男性不育组精子ROS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ROS正常组精子膜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ROS异常组(P < 0.01),而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VF对照组及IVF观察组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卵裂率、优胚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精子ROS与男性生育力具有一定关系,ROS异常可导致精子膜功能受损,并可影响精子受精能力,从而影响男性生育功能。精子ROS检测可作为男性生育力评估的一个新手段并可为男性不育的诊疗提供依据。对于助孕及不育患者,可根据精子ROS情况选择合适的受孕时机。

卵巢低反应女性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对卵巢颗粒细胞的调控
柯慧,颜礼征,张宇,毛记龙,姚宇飞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09-271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4
摘要 ( 74 )   HTML ( 1)   PDF (1245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卵巢低反应女性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对卵巢颗粒细胞的调控。 方法 本研究纳入行IVF/ICSI-ET助孕的女性共60例,其中卵巢低反应(POR)组和卵巢正常反应(NOR)组各30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卵泡液中的颗粒细胞。分别使用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RESV)或抑制剂EX527处理POR组颗粒细胞,对照组为不使用药物处理的颗粒细胞。采用qPCR检测颗粒细胞SIRT1和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酶(StAR、CYP19、CYP17)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颗粒细胞SIRT1、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酶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的水平。TUNEL法检测颗粒细胞的凋亡率。化学发光法检测颗粒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水平。 结果 POR组颗粒细胞SIRT1 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NOR组(P = 0.003,P < 0.001)。RESV上调SIRT1 mRNA和蛋白水平(P < 0.001),上调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酶mRNA和蛋白水平(P < 0.05),EX527下调SIRT1 mRNA和蛋白水平(P = 0.023、0.001),下调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酶mRNA和蛋白水平(P < 0.05)。RESV作用颗粒细胞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 = 0.000),Bcl-2蛋白水平上升(P < 0.001),Caspase-3蛋白水平下降(P < 0.001);EX527作用颗粒细胞后,细胞凋亡率升高(P < 0.001),Bcl-2蛋白水平下降(P = 0.003),Caspase-3蛋白水平上升(P < 0.001)。 结论 POR女性颗粒细胞SIRT1水平低于NOR女性。RESV增加SIRT1表达。SIRT1抑制颗粒细胞凋亡,提高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酶水平,促进颗粒细胞合成雌二醇。因此,SIRT1激活剂如RESV可能成为改善POR女性卵巢反应性,增加获卵数的治疗药物。

男性不育患者血清NLRP3和PTEN表达与性激素水平及精液质量的关系
邵耀宁,谢福贤,黄海阳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18-272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5
摘要 ( 87 )   HTML ( 6)   PDF (444KB) ( 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男性不育患者血清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表达与性激素水平及精液质量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收治的80例男性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精液质量将男性不育患者分为少精子组(n = 47)和弱精子组(n = 33),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男性50例为对照组。ELISA测定血清NLRP3、PTEN水平,并分析其与性激素及精液质量间的关系。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睾酮(T)及血清PTEN均显著降低(P < 0.05),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催乳素(PRL)及血清NLRP3均显著升高(P < 0.05);与少精子组相比,弱精子组患者精子浓度、精液体积、FSH、T及血清NLRP3、PTEN水平显著升高(P < 0.05),精子活力及前向运动精子率(PR)显著降低(P < 0.05),在LH、E2、PRL上无显著性差异(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LRP3与精液体积、精子活力、PR、T呈负相关,与FSH、LH、E2、PRL呈正相关(P < 0.05);PTEN与精子浓度、精液体积、精子活力、PR、T呈正相关,与FSH、LH、E2、PRL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男性不育患者血清NLRP3水平降低,PTEN水平升高,且两者与性激素及精液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内膜准备方案对PGT-A患者首次整倍体单囊胚移植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的影响
王宁宁,刘亚平,陈晓利,王世铭,苏迎春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23-272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6
摘要 ( 70 )   HTML ( 4)   PDF (486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 PGT-A)后整倍体单囊胚移植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PGT-A助孕后整倍体单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自然周期组(n = 80)和激素替代周期组(n = 259),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的差异,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PGT-A患者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的影响因素,再将年龄分层进一步探究不同内膜准备方案的妊娠结局。 结果 与自然周期组相比,激素替代周期组优质囊胚率显著升高,但活产率降低、流产率升高(P < 0.05),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激素替代周期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发生率高于自然周期组,低体重儿发生率低于自然周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女方年龄是流产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方年龄和囊胚发育天数是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内膜准备方案并不是妊娠及产科结局的影响因素(P > 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35岁以上患者,自然周期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激素替代周期组,而流产率显著低于激素替代周期组(P < 0.05)。 结论 内膜准备方案并不影响PGT-A助孕后整倍体单囊胚移植患者的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但在高龄患者中,采用自然周期方案可获得更高的活产率、更低的流产率。

专题报道:新冠肺炎
抗凝治疗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8 d预后的价值
曹玲玲,张燕媚,查万杰,周媛,欧啟添,黄绮雯,李俊德,温妙云,钟文宏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30-273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7
摘要 ( 79 )   HTML ( 10)   PDF (506KB) ( 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28 d预后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常规、肝肾指标、凝血指标、Padua评分、抗病毒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抗凝治疗等,分为非抗凝组和抗凝组,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差异,COX回归评价28 d预后的独立死亡风险因素,及亚组间的抗凝疗效。 结果 158例患者分为非抗凝组30例和抗凝组128例。(1)两组间在高血压例数、危重型例数、淋巴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免疫治疗例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 0.05),其余指标无差异。(2)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抗凝治疗(HR = 2.25,95%CI:1.01 ~ 5.01,P = 0.048)是患者28 d病死的独立风险因素。(3)亚组分析显示降钙素原≥ 0.5 pg/mL(HR = 2.72,95%CI:1.05 ~ 7.04)或D-二聚体< 2 000 ng/mL(HR = 9.16,95%CI:1.63 ~ 51.48),抗凝治疗增加患者28 d病死风险(均P < 0.05)。 结论 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不能降低28 d全因死亡风险。

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预测因素分析
黄彬,卢凤坤,李小荣,汤展宏,胡军涛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36-27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8
摘要 ( 94 )   HTML ( 3)   PDF (525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向重型、危重型发展的早期预测因素。 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感染病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期间病情程度分为轻/中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早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 共纳入242例COVID-19患者,包括117例轻/中型患者,55例重型患者,70例危重型患者;男165例,女77例,中位年龄70(59,80)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合并肺炎、合并血流感染、APACHEⅡ评分、入院时呼吸频率、收缩压以及早期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尿素、肌酐、白蛋白、C-反应蛋白、D-二聚体、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既往心脏病、脑卒中、合并血流感染、WBC、IL-6水平高、LYM水平低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3.253(1.694 ~ 6.246)、5.251(2.378 ~ 11.592)、6.920(2.499 ~ 19.189)、1.111(1.041 ~ 1.186)、1.003(1.001 ~ 1.006)、0.571(0.353 ~ 0.926)]。ROC曲线分析显示,WBC、LYM、IL-6及三者联合检测对COVID-19的严重程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均P < 0.05),WBC、LYM与IL-6三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P < 0.05)。 结论 既往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早期合并血流感染、入院时IL-6、WBC水平较高、LYM水平低是有助于早期预测COVID-19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WBC、LYM与IL-6三者联合检测对COVID-19发展成重型、危重型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基础研究
外周血Tfh细胞比例及其胞内IL-21含量与蓝光视网膜损伤的相关性
章梦一,余洋洋,李征亚,俞永珍,张春丽,程天豪,雷亦笑,周文杰,邹秀兰,邹玉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43-274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09
摘要 ( 83 )   HTML ( 3)   PDF (1441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比例及其胞内白介素-21(IL-21)含量与蓝光视网膜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将 Brown Norway(BN)大鼠均分为4组,采用蓝光全身每天照射3小时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按照射时间分为光照0天组即对照组(0 d组)、3天组(3 d组)、7天组(7 d组)和14天组(14 d组)。光照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fh细胞的比例及其胞内白介素21(IL-21)含量;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评价视网膜功能;眼底照相和HE染色分别检查眼底改变和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蓝光损伤后外周血Tfh细胞比例和胞内IL-21含量均随光照时间延长显著增加(均P < 0.05);ERG显示随光照时间延长视网膜功能损害加重,a、b波潜伏期和振幅分别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延长和降低(均P < 0.01);大鼠眼底在光照3 d出现色素脱失样改变,随光照时间延长出现视网膜血管变细及渗出样改变;HE染色显示随光照时间延长ONL厚度显著变薄(均P <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外周血Tfh细胞比例及其胞内IL-21含量可共同反映损伤程度(P < 0.000 1),外周血Tfh细胞比例与ERG的a波和b波振幅及外核层(ONL)厚度呈负相关、与ERG的a波和b波峰时呈正相关(均P < 0.000 1)。 结论 视网膜蓝光损伤后大鼠外周血Tfh细胞比例及其胞内IL-21含量升高,并随光照时间延长显著升高,且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低温缺血-再灌注对离体大鼠心房肌Kir2.1和CaMKⅡ表达的影响
何幼芹,高鸿,种朋贵,刘艳秋,佟睿,吴学艳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50-275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0
摘要 ( 50 )   HTML ( 4)   PDF (428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心房肌复极时程延长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由雄性SD大鼠制备的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分为对照组(C组,n = 8)和低温缺血-再灌注组(IR组,n = 8)。根据再灌注后是否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将IR组进一步细分为再灌注非房性心律失常亚组(N-RAA组)和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亚组(R-AA组)。C组使用37 ℃ K-H液平衡灌注120 min。IR组使用37 ℃ K-H液平衡灌注30 min后停止,注射4 ℃ Thomas液(20 mL/kg)使心脏停跳60 min,停跳30 min时使用半量4 ℃ Thomas液(10 mL/kg)对离体心脏进行复灌[停跳期间用低温Thomas液(4 ℃)对心脏进行保护],后再次灌注37 ℃ K-H液30 min。记录平衡灌注30 min(T0)、平衡灌注105 min/再灌注15 min(T1)和平衡灌注120 min/再灌注30 min(T2)时右心房单相动作电位(MAP),测量单相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MAPD50 和MAPD90)。电生理指标监测完后用Western blot检测右心房组织内向整流钾通道2.1(Kir2.1)和Ca2+/CaM依赖激酶Ⅱ(CaMKⅡ)的表达。 结果 与T0时点比较,R-AA组T1、T2时MAPD50、MAPD90明显延长(P < 0.05);与C组比较,R-NAA组和R-AA组T1、T2时MAPD90明显延长(P < 0.05);与R-NAA组比较,R-AA组T1、T2时MAPD50、MAPD90明显延长(P < 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R-NAA组和R-AA组Kir2.1表达明显少于C组(P < 0.05),且R-AA组明显少于R-NAA组(P < 0.05);R-NAA组和R-AA组CaMKⅡ表达较C组明显增加(P < 0.05),且R-AA组 CaMKⅡ表达较R-NAA组明显增加(P < 0.05)。 结论 低温缺血-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大鼠心房肌复极时程延长可能与Kir2.1表达下调和CaMKⅡ 表达增加有关。

Mettl14介导的m6A修饰对改善心肌梗死的分子机制
郑学斌,沙莎,杨慧琼,刘恋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54-27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1
摘要 ( 77 )   HTML ( 3)   PDF (1295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甲基转移酶样14(METTL14)介导的N6-甲基腺苷(m6A)修饰在心肌梗死(MI)中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Sham+AAV9-NC组、Sham+AAV9-METTL14组、MI+AAV9-NC组和MI+AAV9-METTL14组。各组小鼠分别在MI诱导前1周将AAV9-METTL14或AAV9-NC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无创测量心脏功能,并采用免疫荧光测定小鼠微血管损伤和内皮线粒体功能障碍。从小鼠心肌组织中分离CMECs,对细胞进行去氧葡萄糖(OGD)处理。 结果 METTL14在MI小鼠心脏组织以及OGD处理的CMECs中下调。与Sham+AAV9-NC组小鼠相比,MI +AAV9-NC组小鼠中VE-cadherin表达显著下调(P < 0.05),线粒体ROS水平显著增加(P < 0.05)。MI+AAV9-METTL14抑制了这些变化,并增强了小鼠的心脏功能。与NC组相比,在OGD组CMECs细胞中观察到线粒体ROS水平显著增加(P < 0.05)。CMECs细胞中METTL14敲低加剧了ROS水平(P < 0.05),当加入USP48过表达质粒则逆转了这些变化(P < 0.05)。 结论 METTL14在MI中低表达,并通过增加CMECs细胞USP48的m6A修饰水平以降低其稳定性,从而介导CMECs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下调硫酸乙酰肝素酶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李招兵,刘雨露,黄云辉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61-276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2
摘要 ( 51 )   HTML ( 1)   PDF (910KB) ( 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硫酸乙酰肝素酶(heparinase, HPS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I/R+shRNA-NC组和I/R+Heparanase-shRNA组,每组15只。对照组开胸后仅穿线但不结扎,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制备MI/R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实验(WB)检测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及心肌损伤标记物;采用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病理情况;采用WB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sae-3、Bax、Bcl-2)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mt)标志蛋白(LonP1、HSP70)的表达情况;采用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 结果 HE染色发现,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肌外膜、心肌纤维均完整且正常;I/R组大鼠和I/R+shRNA-NC组大鼠心肌纤维弯曲,肌红蛋白溶解,同时心肌肌细胞核固缩、溶解,肌束膜破裂;I/R+Heparanase-shRNA组大鼠心肌外膜较为完整、心肌纤维弯曲显著改善。相比对照组,I/R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Mb、Caspase-3蛋白、Bax蛋白、MDA、IL-6、TNF-α、HSP70水平显著升高,HR、LVEF、LVWT、Bcl-2蛋白、SOD、LonP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I/R+shRNA-NC组比较,I/R+Heparanase-shRNA组CK-Mb、cTnI、Mb、Caspase-3蛋白、Bax蛋白、MDA、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而HR、LVEF、LVWT、Bcl-2蛋白、SOD、HSP70和LonP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调HPSE可能通过抑制UPRmt信号通路减轻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从而缓解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临床研究
以COL4A5基因突变为主Alport综合征临床分析
刘益男,张永桃,余韶卫,罗立荣,黄逸辉,于生友,于力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68-2774.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3
摘要 ( 73 )   HTML ( 4)   PDF (471KB) ( 1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COL4A5基因突变的X连锁遗传的Alport综合征(X-linked Alport syndrome,XLAS)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分析,探讨XLAS患儿与肾病综合征肾炎型的关系。 方法 纳入2016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医院经二代测序发现COL4A5基因突变最终确诊为Alport综合征的32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基因突变特点。 结果 XLAS患儿平均起病年龄(3.68 ± 2.07)岁,平均确诊年龄(6.56 ± 2.95)岁,以孤立性血尿起病12例(37.5%),以血尿和蛋白尿起病8例(25%),以肾病综合征肾炎型起病12例(37.5%),患儿家族史阳性有11例(34.4%),眼部病变3例(9.37%),耳部病变6例(18.75%),后期随访发现7例(21.87%)患儿已发展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21例患儿行肾脏组织穿刺活检,电镜表现为基底膜变薄(弥漫性或节段性)13例(61.9%),基底膜厚薄不均8例(38.09%);光镜: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 2例(9.5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 PGN)11例(52.38%),微小病变(MCD)8例(38.09%)。基因突变类型分为错义突变12例(37.5%)、剪切位点突9例(28.12%)、无义突变6例(18.75%)、缺失突变3例(9.37%)、移码突变2例(6.25%)。遗传突变22例(68.75%);自发突变10例(27.02%)。 结论 XLAS患儿在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均不典型,进展缓慢,部分患儿早期易误诊为肾病综合征肾炎型,对于疑似本病尽早完善基因检测,合理药物选择,科学预测预后。

低强度脉冲超声调控治疗疼痛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胡珊珊,刘晓,罗汉才,吴亚运,吴小满,牛丽丽,潘敏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83-278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5
摘要 ( 76 )   HTML ( 1)   PDF (800KB) ( 1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低强度脉冲超声调控膝内上、下神经治疗内侧疼痛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内侧疼痛性膝骨关节炎患者25例,利用低强度脉冲超声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2周和4周进行VAS视觉模拟评分、WOMAC和Lysholm膝骨关节炎康复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疗效,并对比治疗前后的超声影像验证其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2周的VAS、WOMAC和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主要观察指标VAS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2周相比有显著下降,分别为(5.26 ± 1.12)、(2.76 ± 0.92)、(2.74 ± 1.26)、(3.42 ± 0.93);次要观察指标WOMAC和Lysholm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2周均有明显的改变,分别为(24.03 ± 4.43)和(66.93 ± 14.14)、(12.75 ± 1.63)和(79.86 ± 10.82)、(12.76 ± 1.82)和(81.93 ± 7.67)、(15.17 ± 2.73)和(77.08 ± 9.73)。治疗前后的超声影像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低强度脉冲超声安全有效调控膝周神经治疗疼痛性膝骨关节炎,为临床膝骨关节炎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新生儿败血症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高俐楠,杨鹏坤,曹文君,张茜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89-2795.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6
摘要 ( 80 )   HTML ( 5)   PDF (695KB) ( 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新生儿的一般临床特征和初始血常规指标构建新生儿败血症(NS)的 Nomogram早期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MIMICⅢ数据库中首次入住NICU并在入院后完善血常规检查的新生儿资料。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的方式建立NS预测模型并绘制Nomogram图,采用Bootstrap重采样1 000次的方法进行内部验证,使用来自中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新生儿数据进行了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C-index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价预测性能。 结果 在MIMICⅢ数据库中,共纳入3 001例新生儿患者,其中185例被诊断为NS。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是否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出生体质量、初始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NS的独立预测因素;将以上指标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模型的AUROC = 0.860。经内外部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参数简单的NS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及早识别高风险患儿。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郑浩哲,王兵,牛晓阳,崔文军,王岭,吕正佐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796-280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7
摘要 ( 69 )   HTML ( 0)   PDF (628KB) ( 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与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 BMS)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7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DES组),23例行金属裸支架治疗(BMS组),术后对比两组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结果 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DES组与BMS组相比,术后7 d、3个月两组患者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个月DES组患者ABI增长值均高于BMS组(P < 0.05)。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1.7% vs. 65.2%、83.3% vs. 56.5%,P < 0.05)。术后DES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明显低于BMS组有明显的优势(4.0% vs. 26.1%,P < 0.05)。 结论 DES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其临床疗效优于BMS治疗。

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喉内支阻滞联合气管内表麻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带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李雪刚,邓洪,李春梅,王志,余岚,徐艳,苏丽,杨安强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02-2807.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8
摘要 ( 76 )   HTML ( 4)   PDF (597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喉内支阻滞联合气管内表麻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带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急诊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U组术毕予以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喉内支阻滞联合气管内表麻,C1组进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喉内支阻滞,C2组进行气管内表麻,C3组术毕不进行任何操作。收集4组患者术毕带管期间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HR、MAP和SpO2)的变化;记录术毕10 h内躁动次数、右美托咪定用量、乌拉地尔用量、创腔引流量、管床护士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 U组不同时间点HR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3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组及C1组同一时间点MAP及HR均显著低于C3组(P < 0.05),U组MAP显著低于C2组(P < 0.05),而4组患者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组及C1组躁动次数、右美托咪定和乌拉地尔用量及创腔引流量显著低于C2组及C3组(P < 0.05),U组与C1组仅躁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4组护士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组及C1组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 结论 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喉内支阻滞联合气管内表麻使患者术后NICU带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并且减少术后躁动次数、降低镇静药物和降压药物使用量,减少创腔引流量及提高管床护士满意度。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G水平及其意义
陈祥,蒋最明,李胜,顾敏,周喜桃,罗文辉,林慧,唐满玲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08-281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19
摘要 ( 62 )   HTML ( 3)   PDF (439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血清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G(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4 member G,CLEC4G)水平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60例AD患者(观察组)和29例对照者(对照组)血液样本,检测样本中CLEC4G、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gE,tIgE)、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gE,sIgE)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分析CLEC4G水平与AD患者临床资料及IL-33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LEC4G、IL-33等指标评估AD发病的风险。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CLEC4G水平显著降低[(359.4 ± 57.3)pg/mL vs (521.8 ± 48.1)pg/mL];CLEC4G水平在儿童期、青少年与成年期及男、女性AD患者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IgE ≤ 100 kU/L组相比,CLEC4G水平在100 ~ 200 kU/L组、tIgE ≥ 200 kU/L组患者中显著降低,但在100 ~ 200 kU/L组、tIgE ≥ 200 kU/L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CLEC4G水平只在AD病情中度组中显著降低,在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L-33在观察组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但CLEC4G与IL-33间无显著相关性(r = 0.090,P = 0.495);年龄小于14岁、IL-33是AD发病的危险因子,OR值分别为2.756、1.241,95% CI分别为1.076 ~ 7.060、1.030 ~ 1.495;而CLEC4G为AD发病的保护因子(OR = 0.890,95%CI:0.809 ~ 0.979)。 结论 CLEC4G可能是独立于IL-33介导AD发病的保护因子。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叶素贞,王晓阳,白弘照,周雪珍,李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12-281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0
摘要 ( 60 )   HTML ( 3)   PDF (455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IPostC)对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P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 收集PSF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 = 40)和对照组(n = 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额外施加 RIPostC,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估疲劳严重程度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情绪。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HAMA、HAMD和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BI和MMSE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306,P < 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BI、MMSE、FSS、HAMA和HAMD评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8.871,P < 0.01),试验组的各项评分改善更加明显;FSS的影响因素为MMSE和HAMA。 结论 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显著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缓解疲劳症状、焦虑和抑郁情绪,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为认知功能和焦虑情绪。

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带蒂逆行小腿后侧肌皮瓣修复的疗效及对感觉功能的影响
谢玉国,范智凌,郭全保,曾庆湖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17-2821.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1
摘要 ( 61 )   HTML ( 3)   PDF (688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经带蒂逆行小腿后侧肌皮瓣修复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感觉功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且术后均接受1年随访的140例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带蒂逆行小腿后侧肌皮瓣修复60例(A组),足内侧皮瓣修复40 例(B组),足踝上皮瓣修复40例(C组)。比较各组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愈合情况(皮瓣存活、感染、外观、质地)、感觉功能、外形满意度、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各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在皮瓣修复后,术后观察1年,A 组患者皮瓣存活率高于B、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感染、外观、质地以及行走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在皮瓣修复后,A组的感觉功能评分要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的外形满意度要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在皮瓣修复后,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形状、皮瓣特点等选择皮瓣,其中带蒂逆行小腿后侧肌皮瓣修复治疗效果更好,存活率更高,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更高,因此带蒂逆行小腿后侧肌皮瓣修复更有助于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药物与临床
全科诊疗模式结合度洛西汀治疗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周志安,边树伟,李洋,李明,孟爱霞,张文慧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22-282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2
摘要 ( 52 )   HTML ( 1)   PDF (477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全科诊疗模式结合度洛西汀对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患者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承德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5例FMS患者分为联合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分别接受全科诊疗模式结合度洛西汀治疗与单独度洛西汀治疗。1疗程4周,干预2疗程后评估疗效及安全性,治疗前后对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焦虑评估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疼痛、心理状况及睡眠质量,另抽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水平。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6.23%高于对照组的82.69%(P < 0.05)。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VAS、HAMA、HAMD及PSQI评分、血清TNF-α、IL-1及IL-6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5%,与对照组的19.2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全科诊疗模式结合度洛西汀治疗FMS安全有效,能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睡眠质量,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医学检查与临床诊断
神经根造影加封闭的精确诊断在脊柱内镜镜下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中的应用
张翼升,孙亚如,唐福波,李智斐,莫怡,钟远鸣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27-2833.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3
摘要 ( 52 )   HTML ( 3)   PDF (3920KB) ( 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神经根造影加封闭(neurography and nerve root sealing, NNRS)的精确诊断在脊柱内镜镜下融合(Endo-P/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中的应用。 方法 收集从2022年1月1日至6月21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神经根封闭造影确认责任节段并对其行Endo-P/TLIF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下床时间;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硬膜横断面积、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角;MRI提示、神经根封闭造影确认的责任节段和最终减压时的单节段、双节段、3节段及以上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过程中1例患者未按时复诊,1例患者失联,最终5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纳入统计。术后6个月改善率优55例,良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通过NNRS的责任节段得出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的责任神经节段明显多于腰椎MRI显示节段数,得出单侧、双侧双节段和3节段及以上的责任神经节段明显少于腰椎MRI显示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硬膜横断面积、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骨盆投射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仍有明显的改善。 结论 选择性NNRS的精确诊断的方法,能够在术前确认责任神经节段,在精确诊断的基础上运用Endo-P/TLIF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责任节段精细减压,明显减小创伤和出血,缩短了住院时间,良好地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中广泛运用。

N6-腺苷酸甲基化结合蛋白的遗传变异与胃癌风险关联分析
陆欣苑,冯延璐,李洁,许思易,李成云,刘桐,王新华,梁戈玉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34-2842.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4
摘要 ( 59 )   HTML ( 4)   PDF (592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YTHDF1 rs6011668、HNRNPA2B1 rs2070601和rs7655821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风险关联。 方法 收集胃癌病例457例,健康对照525例,采用结合多重PCR和高通量测序的Hi-SNP的基因分型方法对YTHDF1 rs6011668、HNRNPA2B1 rs2070601和rs76558212进行基因分型;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分析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和临床进展的关联,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和Risk Score(RS)模型综合分析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胃癌发病的影响。 结果 YTHDF1 rs6011668 TT基因型携带者的胃癌发病风险是CC基因型携带者的3.075倍(95%CI:1.128 ~ 8.382,P = 0.028),是CC/TC基因型携带者2.961倍(95%CI:1.091 ~ 8.033,P = 0.033);分层分析发现,TT基因型主要增加不饮茶者、吃腌制食物者和吃油炸食物者的胃癌发病风险(P < 0.05);此外,TT基因型携带者增加胃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和中晚期风险(P < 0.05)。综合环境与遗传因素,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风险评分(RS),以RS四分位数分组发现,RS得分越高,胃癌发病风险越高。与RS ≤ Q25组相比,Q25 ≤ RS < Q50组、Q50 < RS < Q75组和RS ≥ Q75组胃癌的发病风险分别为3.090、9.731和 19.949。 结论 YTHDF1 rs6011668突变基因型可能与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和推进临床进展有关,结合环境与遗传因素能更好地评估胃癌的发病风险。

弥散张量成像对帕金森病前驱期的诊断价值
耿磊,王锐,张照婷,许磊,黄海,孙毅,杨伏猛,胡春峰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43-2849.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5
摘要 ( 67 )   HTML ( 4)   PDF (709KB) ( 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下探讨不同灰质核团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对帕金森病前驱期(prodromal Parkinson′s disease, pP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例pPD患者作为病例组(pPD组),同时选取2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HC组),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DTI检查,运用DSIstudio 软件对所有被检者的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自动提取pPD与HC组患者基底节、中脑、脑干多个相关灰质核团各参数(FA、MD、AD、RD)值,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各参数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且对各组参数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pPD组与HC组基底节、中脑、脑干多个相关灰质核团、多个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logistic 回归方程模型下,最佳阈值为0.63时,诊断pPD的AUC为0.964,鉴别诊断两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0%、100%(P < 0.001),联合诊断效能最高。pPD组患者蓝斑核多个DTI参数与MMSE评分存在相关性(P < 0.05),以蓝斑核FA值(r = -0.646,P = 0.002)相关系数最高。 结论 pPD基底节、中脑、脑干多个相关灰质核团损伤广泛且程度不同,蓝斑核AD值对pPD具有定量诊断价值,蓝斑核FA值可以作为p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特征性敏感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下DTI多参数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为pPD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综述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龙珊,刘兴德,李甜甜,邹杨,周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50-2856.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6
摘要 ( 89 )   HTML ( 7)   PDF (529KB) ( 1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可迅速且有效解除冠状动脉梗阻,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ease, CHD)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CHD患者普遍伴有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HD患者。而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其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高于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可使PCI术后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显著增加,本文对CHD患者在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的联系、机制及治疗进行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治疗进展
陈鹏,朱哲宇,吴飞繁,汪思宇,胡议予,汪伟民,苗春木,王运兵,丁雄
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1):  2857-28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3.21.027
摘要 ( 79 )   HTML ( 6)   PDF (462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在中国等亚洲国家中常见的胆道疾病,它起病隐匿、病情反复、若不干预晚期可能导致胆源性肝硬化甚至癌变。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在外科微创化的21世纪,过去的传统术式如肝部分切除术、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以及肝移植术等已能在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的辅助下开展,同时也发展出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术(PTCSL)等新兴内镜技术,为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治疗。在治疗选择愈加丰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文拟对目前开展的手术治疗方式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优化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